“快时代”还容不容得“慢权利”?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uedo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则“大爷无健康码徒步千里”的新闻引起热议,由于老人没有随身携带智能手机,无法扫码乘车,几小时的车程生生走了大半个月。最近官方辟谣,大爷实际上乘坐了火车,并无网传徒步千里的情况。但关于老年人在数字时代面临种种不便甚至遭歧视的讨论,并未就此打住。有网友调侃:“真是越来越不敢老了。”
   新闻虽假,问题却是真的,公众的担忧不无道理。疫情期间,全国多地都发生过老年人因无法扫描健康码而与防疫人员产生冲突的事件。而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医院预约挂号、地铁刷卡进站、超市扫码支付等场景,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电子“便利”的另一面,却是不少老年人寸步难行的电子“障碍”。
   手机虽小,兹事体大。如何看待科技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不仅关乎老年人权益,更事关我们对于一个美好社会的应然许诺。不同社会群体首先应当取得一种共识:科技为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成本,因此,不仅不能因噎废食,还要更进一步优化科研和舆论环境,通过研发新技术、鼓励新业态,让科技为更美好的生活服务。
   但与此同时,也要警惕一种令人“细思极恐”的思维方式。在这场讨论中,有人认为,正因为科技倒逼人类进步,如果老人不主动学习,就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不便,甚至不得不接受被淘汰。
   这一义正词严的论调,看似颇有道理,实则充斥着“何不食肉糜”的傲慢。在一个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迁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个人的学习能力固然很重要,但这并非也不该成为对全体公民的强制性要求,这不仅不现实,也有违法治精神——公民应当拥有“不学习新技术”的权利。
   况且,每个人的能力条件以及在社会中获得的资源禀赋是不同的,结构性的差异,不能简单归因于个人的不努力或懒惰。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所说:“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对老人来说,受限于认知和行为能力等因素,智能手机的学习成本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个人性化、有温度的社会,不能强行将没有“奔跑”能力的老人推上“快车道”,而是要尊重其在“快时代”中依然保留的“慢权利”,并为保护这一权利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和公共政策,让老人“慢”得更舒心,“慢”得更满意。
   实际上,新技术和既有的生活秩序,本就不应该是对立关系。社会的演进,也并非一味是新取代旧、多取代少的过程。在实际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进行不断的调适,并与旧事物进行磨合,这也考验着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在健康码这个例子中,各地已有一些灵活的做法,例如有些地方,老人和学生可以由监护人申请纸质版的健康码随身携带,即使不懂操作,同样能够享受到科技的护佑。
   更进一步讲,小小智能手机所折射的,不仅是一场关于时代进步的“快慢之争”,更是一个多数大众利益和少数弱势群体权益如何平衡兼顾的问题。当社会默认所有人会使用智能手机时,牺牲的是少数还在使用老年机甚至没有手机的老年人的利益;当社会默认所有人视力和四肢健全时,牺牲的是需要盲道导航和轮椅出行的残疾人的利益;甚至随着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每个人都可能沦为某一方面的弱势群体。
   在這个意义上,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将主流群体之外的弱势群体纳入进考量范畴,这不仅是城市温度的体现,更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上海市委全会指出,努力打造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既然“人人”,就意味着“一个都不少”,意味着决策和政策应当有更宽的视野、更全面的把握、更贴心的考量。“人民城市”的人民性,意即在此。■
   摘自《解放日报》2020年6月28日
其他文献
“都是出大力的,赚钱不容易,不好意思涨价。”近日,15年坚持卖3块钱一碗面的山东大哥程运付因憨厚品性走红网络,被网友亲昵地称为“拉面哥”。然而,与空前关注相伴而来的是巨大烦恼——上百名主播举着手机,将“拉面哥”家围了个水泄不通,直播的、跳舞的、示爱的、卖货的,导致他无法出摊,断了生活来源。   15年勤恳摆摊一朝被毁,“拉面哥”的魔幻经历令人嗟叹。而这,并不是“草根”变“网红”后的唯一悲剧。近年
期刊
民法典出台后,关于全职太太“离婚时可以向对方提出家务劳动补偿的主张”这一点,社会上有不少人存在疑问。最近,北京市房山区法院首次审结了一起适用民法典新规定的离婚家务补偿案件,一审判决准予两人离婚,共同财产由双方平均分割,同时判决男方给付女方家务补偿款5万元。判决一经公布,即冲上了微博热搜。有人认为判5万元太少了,还不够请保姆的钱;也有人质疑说,既然夫妻分工,男人在外挣钱养家,女人在家照顾老人孩子操持
期刊
即便你能数清楚天上星星有几颗,你也不一定能查清楚人间荣誉有几种。因为有人热衷于创设荣誉,荣誉新品种产生速度远快于天体的形成。在浩如烟海灿若繁星的荣誉中,“最美”系列荣誉属于新生成的一个星系,特别耀眼,让人不得不关注。   学校里有最美教师,机关里有最美公务员,领导中有最美书记……“最美”已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最美”离你并不遥远,“最美”也许就在你身边。然而,你的体验有没有
期刊
最近,普普通通的中国痰盂上了“热搜”,原因是其被标价数十美元,在欧美流行的电商平台亚马逊网站上售卖,而且商家描述它为“中国1960年的古董”,用途标注“大一点的可以储存水果”“古色古香的艺术果篮,不仅适合家居,也适合乔迁之喜或婚礼或宴会”。   人们刷屏狂欢背后的心理不外乎是,老外真不懂,居然把搪瓷痰盂的用途搞错了,装肮脏之物的东西怎么能做“水果篮”、冰镇食物的“冰桶”呢……一笑了之之余,我們不
期刊
2016年,年仅8岁的范小勤因为长相酷似马云而走红网络。随后,在商业公司包装运作之下,“小马云”开始了参加电视节目、时装走秀、网络直播的热闹生活。然而近日他被公司解约,重新回到老家。风光一时的“小马总”,也变回了原来那个“又脏又皮”的乡下孩子。   如潮的批评声涌向那家商业公司,人们纷纷指责其投机和凉薄——当“小马云”身带流量,能够带来利益时候,他们就像抢“香饽饽”一样争夺。当“小马云”过气了,
期刊
“以往送到我班里的学生,家里全都是当官的,要不就是条件特别好,事业单位的。你妈妈一个月挣多少钱哪?你爸一个月挣多少钱哪?别怪我瞧不起你,我告诉你。××的妈妈一年挣的钱都比你妈五十年挣得多,你们素质是一样的吗?你们能一样吗?你反思一下你们的家长,有多少素质!”   这是网络热传的天津某中学班主任肖某某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发表的言论。发表这段言论的肖某某曾多次被评为津南区数学学科优秀教师和大面积提高教学
期刊
“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推迟小学放学时间”,今年两会,教育话题一如既往备受关注。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上述建议,引发广泛讨论。   过去一段时间,作业管理问题频频引起关注。孩子作业过多,导致视力下降、睡眠不足,影响身体发育;家庭作业被异化为家长作业,家长被要求批改、辅导作业,不做作业父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作业成为影响亲子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全面取消家庭作业的建议,恐怕连多数被孩子作业所困
期刊
读《做一个好的读者》(《杂文月刊》2020年8月原创版),深以为然。我与作者刘才文先生的年纪差不多,也曾经历过类似刘先生的经历。我读高一时,学校以团委会及学生会的联合名义,组织我们批判电影《早春二月》。于是,连电影《早春二月》都沒有看过的我们,便认定《早春二月》是一棵“大毒草”,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口诛笔伐,“满嘴跑火车”。后来也批过《燕山夜话》《三家巷》《春春之歌》……无论读过还是没读过这些书,都
期刊
读李景阳的文章《观念可以杀人》(《杂文月刊》2020年8月原创版),对正能量负能量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一些人眼里,只有褒奖是正能量,一切批评都是负能量。而现实中,社会并非是單一的单色的:有诚实亦有伪善,有清廉亦有贪腐。诚实与伪善,清廉与贪腐,是社会的两个方面。表扬与批评,扬善与惩恶,相辅相成,都是为了一个目标,激浊扬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岂能说表扬与扬善是正能量、批评与惩恶就是负能量?缪可馨的作文,
期刊
比比誰的盘子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