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教育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重任。未来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能力要求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三者之中创造能力尤为重要。创造力的本质在于新,凡是经过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产生的有新意的食物都可以称为创造。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与内部心智技能综合训练的成果。是一种综合的、创造性的应用语言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书面语言表达的本领,因而良好的作文教学对于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创造力;写作兴趣;方法
一、钻研理论,把握作文心理
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作文要求只有符合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特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理论书籍,丰富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生作文心理。明白小学生作文心理过程是一个准备、构思、行文、修改、总结提高等五个环节连贯贯通,不断循环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双重转化的心理过程。这里既有形象思维的训练,也有逻辑思维的训练,据此找准切入点、及时、恰当的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活跃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许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良好的民主的教学环境熏陶下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这就要求作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首先,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独占课堂,而应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无顾虑的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摆出来。相互鼓励,相互启发,将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作文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及创造力,如我在讲评《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先让他们互评,使所有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然后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评议。由于师生全员参与、气氛相当融洽,学生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不仅再现了写作基本过程,而且又将自己的作文通其它同学的作文进行了比较,在纵横比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经验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活动,较好地锤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其次,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特点。师生思想相通,使学生感到老师不光是“良师”而且是“益友”,师生心里达到最佳,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从而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四允许”的方法,即“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课堂中老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教师应设法在教学中建立一种支持创造、鼓励创造和推崇创造的集体舆论,在这种心理氛围中,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获得“创造安全感”和“创造光荣感”,就会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
其一,设疑引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有所进取,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思考,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习作的具体要求,巧妙的提出问题,用正问或反问,直问或曲问等方法,引起思考,结合课文指导学生作文想象力的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比如我在指导第九册第九课《鸬鹚》一文中关于想象“鸬鹚不断跳上来,渔人都要忙不过来”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时,问“我们抓住这一句中的那些词来想象?(不断忙不过来),怎样才能把“忙不过来”突出地表现出来?(神态、动作、语言),渔人会有哪些神态、动作、语言呢?”这样一步步地设置疑问,每个问题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他们畅所欲言,想象丰富而奇特,我顺势让他们用笔当场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谭琛同学写到:在宁静的小湖上,一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船上的渔人拿着竹篙在赶鸬鹚下水捕鱼.鸬鹚拍打着翅膀纷纷跳进水里,水面上立刻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不一会儿,一支鸬鹚就扑着翅膀跳上了渔船,渔人一把抓住它,把喉囊里的鱼挤了出来.这是,另几只鸬鹚也跳上了渔船,伸着脖子争着往前挤,渔人笑呵呵地说:“别挤,别挤,马上就好”。渔人挤了这只挤那只,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不过看着越来越多的鱼他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其二,以辩促思。“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的名言。由此课堂教学中的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就某个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回答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通过交流争辩,以辩促思,以辩明理,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四、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强烈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会像磁铁那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他们去思考,观察和研究.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富有创造意识的采用新颖多样的训练形式,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如:模仿性练笔、趣味性练笔、想象性练笔、创造性练笔,亦可进行情境作文、演示性作文、读写性作文、视听性作文等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训练,会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直至完成创作。例如:《火烧云》一课,作者在描写火烧云变成马、狗、狮子的形状时,采用了相同的结构:是什么——什么样——怎样变化的。在学生学完这段话后,我说:火烧云的变化怎么着千姿百态,课文只写了三种形状。大家想想,天空中的火烧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模仿课文结构说一说”。有的同学说:“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狐狸,那得意的样子仿佛是刚刚每餐过一顿。忽然,天空又跑来一只鸡,它的羽毛非常美丽,色彩斑斓。一会儿,狐狸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站在那里,它扭向那只鸡,仿佛又去捕捉新的猎物了。一会儿鸡消失了,狐狸也变模糊了。”有的同学把云想象成弯腰驼背的老人拄着拐杖走亲访友;有的把云想象成报晓的雄鸡,嫦娥身边的小兔等。他们结合生活实际,纵情想象,踢现了思维的流畅性和想象的丰富性。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写作方法,同时思维也到得了训练。
五、创造美的课堂环境
审美意识对人的创造能力具有推动作用,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往往是构成创造力的动力,直接成为科学创造的重要因素或科学研究提供必要手段。审美教育发展着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把美育透到教学中,是真善美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不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通过细致入微观察会使学生对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了解,从而寻觅到生活真谛,激发出热爱生活,向往真善美的感情。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未来社会需要许许多多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造型人才。列夫?托乐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型作文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性教育需要我们去开拓,去探索,去创造。
参考文献:
[1] 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学生创造力;写作兴趣;方法
一、钻研理论,把握作文心理
学生是作文的主体,作文要求只有符合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特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理论书籍,丰富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生作文心理。明白小学生作文心理过程是一个准备、构思、行文、修改、总结提高等五个环节连贯贯通,不断循环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双重转化的心理过程。这里既有形象思维的训练,也有逻辑思维的训练,据此找准切入点、及时、恰当的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活跃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条件.许多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如果能在良好的民主的教学环境熏陶下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便会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这就要求作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首先,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独占课堂,而应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员”,无顾虑的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摆出来。相互鼓励,相互启发,将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平等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作文技巧,提高写作水平及创造力,如我在讲评《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先让他们互评,使所有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然后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评议。由于师生全员参与、气氛相当融洽,学生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不仅再现了写作基本过程,而且又将自己的作文通其它同学的作文进行了比较,在纵横比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经验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活动,较好地锤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其次,教师要灵活巧妙地调节课堂气氛,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特点。师生思想相通,使学生感到老师不光是“良师”而且是“益友”,师生心里达到最佳,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从而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四允许”的方法,即“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允许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课堂中老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视作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教师应设法在教学中建立一种支持创造、鼓励创造和推崇创造的集体舆论,在这种心理氛围中,学生就会最大限度地获得“创造安全感”和“创造光荣感”,就会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
其一,设疑引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释疑解难,有所进取,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思考,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习作的具体要求,巧妙的提出问题,用正问或反问,直问或曲问等方法,引起思考,结合课文指导学生作文想象力的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比如我在指导第九册第九课《鸬鹚》一文中关于想象“鸬鹚不断跳上来,渔人都要忙不过来”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时,问“我们抓住这一句中的那些词来想象?(不断忙不过来),怎样才能把“忙不过来”突出地表现出来?(神态、动作、语言),渔人会有哪些神态、动作、语言呢?”这样一步步地设置疑问,每个问题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他们畅所欲言,想象丰富而奇特,我顺势让他们用笔当场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谭琛同学写到:在宁静的小湖上,一只又窄又长的渔船浮在湖面上,船上的渔人拿着竹篙在赶鸬鹚下水捕鱼.鸬鹚拍打着翅膀纷纷跳进水里,水面上立刻荡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纹,不一会儿,一支鸬鹚就扑着翅膀跳上了渔船,渔人一把抓住它,把喉囊里的鱼挤了出来.这是,另几只鸬鹚也跳上了渔船,伸着脖子争着往前挤,渔人笑呵呵地说:“别挤,别挤,马上就好”。渔人挤了这只挤那只,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不过看着越来越多的鱼他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其二,以辩促思。“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的名言。由此课堂教学中的集体讨论或辩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教师应结合作文教学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就某个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回答自己所关心的问题。通过交流争辩,以辩促思,以辩明理,从而引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四、形式多样,富有情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强烈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会像磁铁那样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他们去思考,观察和研究.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富有创造意识的采用新颖多样的训练形式,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如:模仿性练笔、趣味性练笔、想象性练笔、创造性练笔,亦可进行情境作文、演示性作文、读写性作文、视听性作文等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训练,会使学生的整个身心都处于兴奋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想象直至完成创作。例如:《火烧云》一课,作者在描写火烧云变成马、狗、狮子的形状时,采用了相同的结构:是什么——什么样——怎样变化的。在学生学完这段话后,我说:火烧云的变化怎么着千姿百态,课文只写了三种形状。大家想想,天空中的火烧云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模仿课文结构说一说”。有的同学说:“一会儿天空出现了一只狐狸,那得意的样子仿佛是刚刚每餐过一顿。忽然,天空又跑来一只鸡,它的羽毛非常美丽,色彩斑斓。一会儿,狐狸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站在那里,它扭向那只鸡,仿佛又去捕捉新的猎物了。一会儿鸡消失了,狐狸也变模糊了。”有的同学把云想象成弯腰驼背的老人拄着拐杖走亲访友;有的把云想象成报晓的雄鸡,嫦娥身边的小兔等。他们结合生活实际,纵情想象,踢现了思维的流畅性和想象的丰富性。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写作方法,同时思维也到得了训练。
五、创造美的课堂环境
审美意识对人的创造能力具有推动作用,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往往是构成创造力的动力,直接成为科学创造的重要因素或科学研究提供必要手段。审美教育发展着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把美育透到教学中,是真善美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求不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通过细致入微观察会使学生对五彩缤纷的现实生活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了解,从而寻觅到生活真谛,激发出热爱生活,向往真善美的感情。
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未来社会需要许许多多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造型人才。列夫?托乐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型作文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造性教育需要我们去开拓,去探索,去创造。
参考文献:
[1] 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