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按照自己长期积累形成的教学经验,较多地关注学生对教师自身教法的适应,而很少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去适应学生的学法。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是我们时代要求和需要,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我们现代教师需要去探索和实践的。
我校曾有一堂化学公开课,课题是“化学与水处理”。从教案来看,从复习对水资源的认识,引出世界性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水体污染,特别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然后引述水体污染的四个原因,并提出化学在防治水污染中的主要作用,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而且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泼。但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做一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是以教师使用投影仪预先将几点认识遮住,待学生答出一点、拉开一点来进行。这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猜谜;尤其是讲授到水体污染时,更是出一道计算题,由学生解出,再投影出一种污染,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分析与归纳,显然是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定位,难以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促进基础性学习,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了一些适宜的课题,如:
(1)搜集生命起源各种假设的化学基础的资料,介绍生命科学的最新科技动态,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探索和获取新知,既提高了实践体验能力和增强了创新意识,又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改变了知识接受、贮存、转换和应用的方式,从而促进基础性学习。
(2)通过网上浏览,调查重要的矿物资源以及在高科技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一些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学生到氯碱总厂参观调查,了解电解食盐水的原理,并以经济、环保等角度分析氯碱产品的用途。让学生真实的接触实际,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4)调查常用纤维、常用塑料、常用洗涤剂、常用粘胶剂等常用化学品种的主要化学成分、性能、价格等,提出不同人群使用不同日常生活用品的设想。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激发,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设置问题情境或活动情境呈现。它是为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把其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臭氧层时,让学生自己先去翻阅资料,看破坏臭氧层的是氟还是氯。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分层策略。不同的学生必定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学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适合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在学习内容的纵横方向上,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材料,让学生自己查找补充材料,自己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
3.民主策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民主、平等的气氛,使教学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如在讲第六章《硫》的环境保护这一节时,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己来扮演不同的觉色(村长、法官、农民、厂长、果农、渔夫、学生代表)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学校教改的迫切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并将其纳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载体。
实验探索型该模式是从实验入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入手, 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为配合我校开展的“创新式教育”实验研究,笔者大胆地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实施原则“因地制宜”地“移植”到日常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索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1.新的特征:
(1)开放课堂,教师重组。学校图书馆、化学实验室和常规教室三位一体,同时构成课堂。图书管理员、化学实验员和化学教师共同组成任课教师组,以化学教师为中心,三地多人展开教学。
(2)“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材和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自己选择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和地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同时又是参谋、助手、顾问和咨询者;既有师道尊严的一面,又有平等交流的一面。
(3)“实践性”和“书本性”密切联系。实践的核心必须是课本的重难点,实践的过程必须是用化学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或解释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
(4)“过程”与“结果”必须兼得。强调在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及所形成的能力与水平,以及在过程中有所“悟”的知识或原理,都必须符合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2.新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近化学和探索化学问题的体验,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接触科学研究的模式。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化学信息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会合作与分享。
总之每阶段后(如半学期),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借鉴的思路。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因而在评价上应侧重于学习、研究的过程,当然,研究后获得了成果,得到了公认,更要给予充分肯定。采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如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要能分析原因,为以后的化学学习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我认为,也应该算是一项成功的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八大家初级中学)
我校曾有一堂化学公开课,课题是“化学与水处理”。从教案来看,从复习对水资源的认识,引出世界性缺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水体污染,特别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体污染,然后引述水体污染的四个原因,并提出化学在防治水污染中的主要作用,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本堂课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过程流畅。而且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泼。但将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做一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是以教师使用投影仪预先将几点认识遮住,待学生答出一点、拉开一点来进行。这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猜谜;尤其是讲授到水体污染时,更是出一道计算题,由学生解出,再投影出一种污染,学生完全依照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分析与归纳,显然是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答案定位,难以体现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研究性学习促进基础性学习,基础性学习以课本为基础,可以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构建学生完整而合理的知识体系,研究性学习则进一步挖掘教育内容的各种教育功能,尝试以社会课题组织教学,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特长,选择了一些适宜的课题,如:
(1)搜集生命起源各种假设的化学基础的资料,介绍生命科学的最新科技动态,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的强烈欲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会主动探索和获取新知,既提高了实践体验能力和增强了创新意识,又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改变了知识接受、贮存、转换和应用的方式,从而促进基础性学习。
(2)通过网上浏览,调查重要的矿物资源以及在高科技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一些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组织学生到氯碱总厂参观调查,了解电解食盐水的原理,并以经济、环保等角度分析氯碱产品的用途。让学生真实的接触实际,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
(4)调查常用纤维、常用塑料、常用洗涤剂、常用粘胶剂等常用化学品种的主要化学成分、性能、价格等,提出不同人群使用不同日常生活用品的设想。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激发,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设置问题情境或活动情境呈现。它是为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把其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臭氧层时,让学生自己先去翻阅资料,看破坏臭氧层的是氟还是氯。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分层策略。不同的学生必定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学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选择适合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在学习内容的纵横方向上,为学生提供命题或材料,让学生自己查找补充材料,自己进行归纳、综合、对比等。
3.民主策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民主、平等的气氛,使教学过程具有生命的活力。如在讲第六章《硫》的环境保护这一节时,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己来扮演不同的觉色(村长、法官、农民、厂长、果农、渔夫、学生代表)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活动能力、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学校教改的迫切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并将其纳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载体。
实验探索型该模式是从实验入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入手, 利用学生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等活动,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为配合我校开展的“创新式教育”实验研究,笔者大胆地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实施原则“因地制宜”地“移植”到日常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索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1.新的特征:
(1)开放课堂,教师重组。学校图书馆、化学实验室和常规教室三位一体,同时构成课堂。图书管理员、化学实验员和化学教师共同组成任课教师组,以化学教师为中心,三地多人展开教学。
(2)“自主性”和“主导性”相结合。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材和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自己选择要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和地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同时又是参谋、助手、顾问和咨询者;既有师道尊严的一面,又有平等交流的一面。
(3)“实践性”和“书本性”密切联系。实践的核心必须是课本的重难点,实践的过程必须是用化学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或解释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
(4)“过程”与“结果”必须兼得。强调在课堂上探究的问题及所形成的能力与水平,以及在过程中有所“悟”的知识或原理,都必须符合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2.新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近化学和探索化学问题的体验,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接触科学研究的模式。
(2)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化学信息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会合作与分享。
总之每阶段后(如半学期),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借鉴的思路。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因而在评价上应侧重于学习、研究的过程,当然,研究后获得了成果,得到了公认,更要给予充分肯定。采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如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要能分析原因,为以后的化学学习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我认为,也应该算是一项成功的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八大家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