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涉及传统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装配四部分。它把铸造、锻造、焊接、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镗削、钻削、插削等十多种加工方法组合在一起,是一门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的学科。中职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以后从事企业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高质量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
中职学生大部分基础差、自觉性差,学习兴趣不足,热情不高,课堂上五花八门,做什么的都有,教师授课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组织课堂纪律,直接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内容的讲授。
(二)课程体系和内容陈旧
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强,又相互独立,而学时较少,学生难以在较少学时下既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又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难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手段方法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中职院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教学还是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作为教学用具,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死记硬背,师生间缺乏交流。陈旧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四)实训条件不足
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机械加工实训条件不足现象,该课程实践性很强,铣、刨、磨、铸、锻等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应有的训练和实践,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应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补充,精选授课内容,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应结合专业特点,相应地处理教材内容。如,机械加工与数控专业的学生,教学应以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为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则应以车、钻、磨为主等。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把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成果和先进的技术应用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
(二)改革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实践性很强,内容大多枯燥、晦涩,专业课教学困难重重。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引入方式,教师掌握教学的主动权,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上来。
2.注重教与学互动。简单内容,学生阅读;抽象内容,边讲边读;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重点讲解提示后学生阅读、现场观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进行。总之就是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为主,以教师提示、答疑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直观教学法。教师可通过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演示,给学生以必要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2)现场教学法。教师在课堂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后,让学生参观实训车间,认真观察普通车床的工作原理、运动方式、加工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达到统一,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会更高。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师可结合书本知识提问,学生可将发现的疑问向教师求证。如此,教学互动大大增加,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如,讲到毛坯制造工艺基本知识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去企业和学校焊接实训车间观看铸造、锻造、焊接的基本加工过程,增加感性认识。(3)多媒体教学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将声、图、文、视频通过计算机集成,同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形式活泼,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可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地接受教学信息,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学习车削圆柱面、车削阶台、车削孔时采用CAI课件,可以给学生多方位展示,增强艺术效果,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重视实践教学
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向生产一线输送合格的适用性人才,机械专业主要是培养操作型技术工人。因此,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1.加大中职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有充足的场地、设备用于实训教学;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实训条件不足问题。
2.提高实训教师实训操作能力。实训教学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都有十分重要意义,只有首先提高实训教师的实训操作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为实训教学服务。
3.加大实训教学课时比例。学校应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训,通过实训帮助学生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操作、加工产品,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力.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晓军.液压传动课程的能力本位教学法[J].机械职业教育,2000(12).
[4]刘美兰.运用心理学原理优化教学动态过程[J].职教通讯,2003(10).
(责编 张敬亚)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
中职学生大部分基础差、自觉性差,学习兴趣不足,热情不高,课堂上五花八门,做什么的都有,教师授课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组织课堂纪律,直接影响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内容的讲授。
(二)课程体系和内容陈旧
课程内容繁多,实践性强,又相互独立,而学时较少,学生难以在较少学时下既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又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难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手段方法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中职院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教学还是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作为教学用具,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死记硬背,师生间缺乏交流。陈旧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四)实训条件不足
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机械加工实训条件不足现象,该课程实践性很强,铣、刨、磨、铸、锻等教学内容不能得到应有的训练和实践,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应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和补充,精选授课内容,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还应结合专业特点,相应地处理教材内容。如,机械加工与数控专业的学生,教学应以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为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则应以车、钻、磨为主等。在教学中,教师还必须把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成果和先进的技术应用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
(二)改革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实践性很强,内容大多枯燥、晦涩,专业课教学困难重重。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可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课堂教学导入。有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引入方式,教师掌握教学的主动权,使学生把注意力较快地集中到学习上来。
2.注重教与学互动。简单内容,学生阅读;抽象内容,边讲边读;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重点讲解提示后学生阅读、现场观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进行。总之就是以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为主,以教师提示、答疑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1)直观教学法。教师可通过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演示,给学生以必要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2)现场教学法。教师在课堂进行基本知识的讲解后,让学生参观实训车间,认真观察普通车床的工作原理、运动方式、加工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达到统一,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会更高。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师可结合书本知识提问,学生可将发现的疑问向教师求证。如此,教学互动大大增加,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如,讲到毛坯制造工艺基本知识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去企业和学校焊接实训车间观看铸造、锻造、焊接的基本加工过程,增加感性认识。(3)多媒体教学法。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将声、图、文、视频通过计算机集成,同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形式活泼,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可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地接受教学信息,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在学习车削圆柱面、车削阶台、车削孔时采用CAI课件,可以给学生多方位展示,增强艺术效果,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重视实践教学
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向生产一线输送合格的适用性人才,机械专业主要是培养操作型技术工人。因此,加强实训教学环节,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1.加大中职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有充足的场地、设备用于实训教学;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实训条件不足问题。
2.提高实训教师实训操作能力。实训教学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都有十分重要意义,只有首先提高实训教师的实训操作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为实训教学服务。
3.加大实训教学课时比例。学校应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训,通过实训帮助学生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操作、加工产品,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力.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张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晓军.液压传动课程的能力本位教学法[J].机械职业教育,2000(12).
[4]刘美兰.运用心理学原理优化教学动态过程[J].职教通讯,2003(10).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