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有学习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义务。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这一新兴传媒工具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交际、专业学习以及思想形成的重要依托,对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为此,本文简要概述了当前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对手机媒体传播特性进行分析,对使用手机媒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及具体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手机媒体 大学生 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智能手机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以手机为载体的手机媒体也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组成以及思维方式。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重要文化遗产,在当前党和国家积极倡导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借助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发挥手机媒体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价值。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一项针对广东地区10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群体中认为传统文化不可取代、伟大的占到总数的71.2%;而认为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占总数的85.4%,从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能够建立客观评价的。然而在统计传统文化是否可作为教育这一内容上,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7.1%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感兴趣,这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
(二)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流行文化以及本土流行文化占据社会主流,这些主流文化往往具有现代新、时尚性、草根性等特点,并且这些流行文化借助手机媒体传播的便利,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也逐渐盛行[1]。而传统文化则往往内涵丰厚、影响深远,但是理解起来却往往比较困难,不如流行文化一般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的传递,因此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眼光倾向于“快餐式”的流行文化,以此消磨时光,比如大学生对“情人节”等外来节日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对传统的“七夕节”的关注度却并不高,此外,很多大学生一边啃着薯片谩骂外来文化的入侵,一边观赏着《速度与激情》、《敢死队》等好莱坞电影,而不愿将视线转向国产《大鱼海棠》、《孔子》等传统文化体裁的电影,这种文化倾向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困难。
二、手机媒体传播特性
相比传统媒体,手机媒体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媒体传播的辐射性更大[2]。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这使得信息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手机媒体使人人在媒体中都扮演着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并且手机还具有便携性、隐蔽性、普及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需要空间、时间以及设备联合作用的传播限制,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信息内容,因此手机媒体也逐渐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同[3]。从实际传播效果来看,手机媒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传播特性:第一,互动性强。手机媒体属于一种开放性强的互动式传播媒体,传播者与接受者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传播及互动交流,打破传统媒体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满足人们对信息的碎片化、个性化需求;第二,即时性。作为一种移动化的数字传播模式,手机媒体中的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身份对等,并且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受把关人的限制;第三,内容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媒体的传播功能越来越突出,传播信息量也越来越大。
三、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一)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高黏合性
移动互联网出现后,信息传播突破传统纸质报刊、电视、广播等限制,随着云计算及移动4G的出现,传统文化能够借助手机媒体中的微博、微信等互动交流软件,使文化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观念[4]。当前大学生逐渐成为“拇指一族”,手机媒体的便携性以及内容的多样性正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
(二)手机快餐式阅读及为内容社会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度提升
当代大学生将手机作为一种快速获取知识以及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辅助工具,在闲暇时间,手机媒体取代了学生书本阅读,成为学生喜爱并逐渐成为习惯的阅读方式[5]。借助手机媒体中的信息互动、电子图书、微电影以及国学经典,可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的重要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平常生活中,大学生的大多数课外时间用在手机阅读上,如果高校借助手机媒体,开设专门用于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的微博以及微课,将传统文化分层次模块化的进行宣讲,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阅读,而且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
四、借助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展现自我、接受信息以及表达情感的重要平台。因此,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时,应充分借助手机媒体进行教学构建。
(一)借助手机微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微信已经逐渐替代QQ成为大学生平常信息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软件,在微信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教师可以做以下两方面的实践:第一,学校领导、思政教师、历史教师以及辅导员应与学生建立微信好友关系,然后借助手机微信朋友圈来传播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而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的评论功能与相关教师建立互动,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高校改革院系还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平台,要求特定的大学生群体关注制定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中定期向学生推送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二)接受手机媒体其它功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特定的节日中,通过手机微博、QQ群、飞信等给学生送去节日的同时,在信息中附加一段传统节日的介绍,能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大学生逐渐领略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历史底蕴及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大学生在傳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及手机普及的今天,高校一定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手机媒体融合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逐渐提升大学生自身学识及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王敏.全媒体时代手机文化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西部素质教育,2016,(01):123.
[2]李洪源.浅论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改革[J].才智,2015,(19):124+126.
[3]朱长根,安礼奎,熬丽芳.试析手机媒体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6):73-74+83.
[4]陈月华,肖凝希,佟钢钦.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日常化学习传统文化策略研究[J].艺术教育,2014,(02):54-55.
[5]苏畅,刘根春.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体系传统文化教育探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73-76.
作者简介:姜军亮(1979-),男,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关键词】手机媒体 大学生 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智能手机已经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以手机为载体的手机媒体也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组成以及思维方式。传统文化作为我国重要文化遗产,在当前党和国家积极倡导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借助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发挥手机媒体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价值。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一项针对广东地区10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群体中认为传统文化不可取代、伟大的占到总数的71.2%;而认为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占总数的85.4%,从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能够建立客观评价的。然而在统计传统文化是否可作为教育这一内容上,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7.1%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感兴趣,这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
(二)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流行文化以及本土流行文化占据社会主流,这些主流文化往往具有现代新、时尚性、草根性等特点,并且这些流行文化借助手机媒体传播的便利,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也逐渐盛行[1]。而传统文化则往往内涵丰厚、影响深远,但是理解起来却往往比较困难,不如流行文化一般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快速的传递,因此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眼光倾向于“快餐式”的流行文化,以此消磨时光,比如大学生对“情人节”等外来节日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对传统的“七夕节”的关注度却并不高,此外,很多大学生一边啃着薯片谩骂外来文化的入侵,一边观赏着《速度与激情》、《敢死队》等好莱坞电影,而不愿将视线转向国产《大鱼海棠》、《孔子》等传统文化体裁的电影,这种文化倾向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加困难。
二、手机媒体传播特性
相比传统媒体,手机媒体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媒体传播的辐射性更大[2]。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这使得信息的双向传播成为可能。手机媒体使人人在媒体中都扮演着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并且手机还具有便携性、隐蔽性、普及性等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需要空间、时间以及设备联合作用的传播限制,使得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信息内容,因此手机媒体也逐渐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认同[3]。从实际传播效果来看,手机媒体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传播特性:第一,互动性强。手机媒体属于一种开放性强的互动式传播媒体,传播者与接受者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传播及互动交流,打破传统媒体时间及空间的限制,满足人们对信息的碎片化、个性化需求;第二,即时性。作为一种移动化的数字传播模式,手机媒体中的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身份对等,并且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受把关人的限制;第三,内容多样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媒体的传播功能越来越突出,传播信息量也越来越大。
三、利用手机媒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一)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高黏合性
移动互联网出现后,信息传播突破传统纸质报刊、电视、广播等限制,随着云计算及移动4G的出现,传统文化能够借助手机媒体中的微博、微信等互动交流软件,使文化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文化观念[4]。当前大学生逐渐成为“拇指一族”,手机媒体的便携性以及内容的多样性正好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有利条件。
(二)手机快餐式阅读及为内容社会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度提升
当代大学生将手机作为一种快速获取知识以及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辅助工具,在闲暇时间,手机媒体取代了学生书本阅读,成为学生喜爱并逐渐成为习惯的阅读方式[5]。借助手机媒体中的信息互动、电子图书、微电影以及国学经典,可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的重要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平常生活中,大学生的大多数课外时间用在手机阅读上,如果高校借助手机媒体,开设专门用于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的微博以及微课,将传统文化分层次模块化的进行宣讲,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阅读,而且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
四、借助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展现自我、接受信息以及表达情感的重要平台。因此,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时,应充分借助手机媒体进行教学构建。
(一)借助手机微信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微信已经逐渐替代QQ成为大学生平常信息交流与互动的重要软件,在微信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高校教师可以做以下两方面的实践:第一,学校领导、思政教师、历史教师以及辅导员应与学生建立微信好友关系,然后借助手机微信朋友圈来传播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而学生可以通过朋友圈的评论功能与相关教师建立互动,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二,高校改革院系还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平台,要求特定的大学生群体关注制定的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中定期向学生推送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二)接受手机媒体其它功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特定的节日中,通过手机微博、QQ群、飞信等给学生送去节日的同时,在信息中附加一段传统节日的介绍,能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大学生逐渐领略到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历史底蕴及独特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大学生在傳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及手机普及的今天,高校一定要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手机媒体融合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逐渐提升大学生自身学识及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王敏.全媒体时代手机文化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西部素质教育,2016,(01):123.
[2]李洪源.浅论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改革[J].才智,2015,(19):124+126.
[3]朱长根,安礼奎,熬丽芳.试析手机媒体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6):73-74+83.
[4]陈月华,肖凝希,佟钢钦.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日常化学习传统文化策略研究[J].艺术教育,2014,(02):54-55.
[5]苏畅,刘根春.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体系传统文化教育探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73-76.
作者简介:姜军亮(1979-),男,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