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80年至1885年期间,来自中国广东五邑地区超过1.7万多名华工,加入了穿越落基山脉最险恶地段的铁路修建。他们背井离乡,在恶劣环境下超时工作,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铁路竣工后,这些华工不再被需要,他们贫困无依,无力返回故土,只能沿着新建的铁路线流浪。其中幸存的一部分去到了多伦多,成为多伦多最早的华人。随着华人人口的增加和华人商号的发展,一部分具有远见的华商先后在原市府附近投资开店。他们生意兴隆,吸引了其他华商,从而形成了目前弥敦菲腊广场及新市府一带的旧华埠唐人街。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新市政府周围新建大厦林立,多伦多市中区唐人街被迫西移,最终形成目前中区唐人街的格局。具体来说,华人在多伦多的创业,最早由洗衣店开始。有历史记录的多伦多第一位华人居民,正是在城内开了一家洗衣店,时间是1878年。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华人在多伦多开设洗衣店。
将视线从活色生香的巴西转移到南美洲西部的狭长国家秘鲁,你会发现华人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环境再恶劣,他们也能因地制宜,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比起巴西,秘鲁有据可查的华人活动更早。据1935年出版的《利马日记》记载,早在1648年,利马就有了华人活动的痕迹,但人数很少。直到19世纪中叶,75名契约华工乘弗德利各·吉耶尔莫号抵达秘鲁介休港,拉开了华人移民秘鲁的序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中国输入秘鲁的大批契约华工,都没有人身自由,主要从事垦荒种植、采矿筑路、建设港口等艰苦工作。华工们为了摆脱身上的奴隶锁链,不断进行各种形式的斗争。1874年,清政府和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航海友好条约》,当地华工的处境才获得改善。后来华工大部分都没有回归故里,有学者研究,不少留居秘鲁的华工早已成家立业,与当地其他族裔通婚。据统计,到目前为止,秘鲁至少有100万人有中国血统。
既然华工在秘鲁生活的历史很长,华人的聚居区唐人街的历史也很悠久。秘鲁首都利马的唐人街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卡蓬街、瓦利亚加街和巴鲁罗街一带逐渐成为华侨聚居的中心区,并成为利马市一个重要旅游景点。当年美国驻秘鲁大使理查德·吉布斯曾写道:“面对大市场的那几条街道上,华人杂货商、裁缝匠、鞋匠、面包师、屠户和其他商贩云集于此。沿着这些街道漫步,看着这些商贩以及他们的店铺和招牌,你很容易想象到,你是置身于一座中国城市之中。”利马唐人街位于市中心的繁华地段,方圆不到一平方公里。华侨出资在巴鲁罗街入口处兴建了一座中国传统风格的绿色琉璃瓦“中华坊”牌楼。横额上同样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牌楼下面,近四百家店铺沿着街道铺排开来,还有小商贩摆出的露天集市,生意兴旺,人来人往。
唐人街的中心位置,是1886年成立的秘鲁中华通惠总局,由八大华人会馆组成,当年光绪皇帝给通惠总局御笔题写了“通商惠工”四个大字。早在19世纪末,这里作为华人的主要聚居区,已经十分热闹和迷人了,现在更是充满着中华风情,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