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百灵:巨额融资去哪了?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151069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10年5月上市募集了13.8亿元资金至2013年年末,贵州百灵(002424.SZ)短期借款也从3.2亿元上升至目前的9.4亿元,一年期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也增加了0.7亿元,三年累积通过直接和间接融资获得了20.7亿元。即便考虑到目前账面上8.2亿元(7.2亿元货币资金+1亿元银行理财产品),融资20.7亿元,这在中药上市公司中较为罕见。
  “饥渴”的销售子公司
  上市以来,贵州百灵合并报告里的长期借款仅记录过三笔,期限均为3年,全部发生于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总金额为两亿元,借款人均为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医药销售有限公司(为贵州百灵全资子公司,下称“销售公司”),贷款人为贵阳市商业银行聚兴支行。
  公开资料显示,销售公司主营业务包括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等销售及中药材种植。贵州百灵在招股书中指出,“销售公司实质上属于医药销售商业公司,设立之目的并非专门销售发行人产品。事实上销售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为销售发行人之外的其他药品,发行人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发行人自身销售体系实现。”
  贵州百灵为销售公司的上述三笔长期借款提供了无限连带责任担保,其中发生于2010年12月的两笔借款合计1.3亿元,已于2013年底前还清,剩下的一笔7000万元借款应于2014年1月到期。
  值得注意的是,贵州百灵及其子公司的银行借款通常由贵州安顺市本地的银行提供,而且通常为短期借款,由安顺市以外的银行发放的仅上述提到这两亿元长期借款。在从贵阳市商业银行获得这笔借款之前的2010年11月,贵州百灵和贵阳市政府签了一个最低7.5亿元的框架投资协议,项目内容是一个500亩地的苗药工业园,协议要求贵州百灵每亩地投资不低于150万元。2011年年报披露,贵州百灵为上述项目预付了土地购置款500万元,土地购买的具体工作还在进行中。然而在2012年和2013年的年报里,这个项目却无任何音讯。目前仍不知两亿元贷款协议与苗药工业园项目之间是否存在关系。
  另外一个问题是两亿元借款的利率在前后两份年报的披露中存在出入。2010年年报显示,发生于该年度的两笔共1.3亿元借款年利率均为7.28%,但在2011年年报中,这两笔借款的年利率均修正为7%。0.28个百分点的差异意味着每年少交36.4万元的利息,3年将少交109.2万元利息。年报中也未对此利率调整做出任何说明。
  回到销售公司,2010年贵州百灵合并报表中短期借款为5.69亿元,其中母公司占了3.69亿元,销售公司占了其余的两亿元。财报附注显示,销售公司向安顺市5家银行或信用社筹集了上述两亿元,贵州百灵为这5笔短期借款同样做了无限连带责任担保。这两亿贷款于2011年也全部归还。
  换言之,2010年6月贵州百灵上市募集了近14亿元的资金后,当年又申请了3.69亿元短期借款,而销售公司在随后半年里借了4亿元,金额超过了母公司。
  2011年年报则披露,销售公司又借了1.5亿元的短期借款,占母公司以外所有并表子公司短期借款(1.55亿元)的96.77%。2012和2013年年报中母公司以外所有并表子公司短期借款分别为1.19亿元和5000万元,未披露具体借款人情况。
  2010年年报对合并报表中短期借款大增解释称,“主要是因为2010年增加中药材销售业务范围,流动资金需求量增加从而加大融资力度。”
  据此查询该年报可发现,销售公司在2010年12月和贵州施秉县一家公司签订了太子参委托种植合同,计划种植1万亩(面积未最终确定)太子参,第一期付款每亩5000元,销售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元于该项目。另外,销售公司在2011年1月和贵州六枝特区一合作社签署太子参委托种植合同,计划种植1万亩(同样未最终确定面积)太子参,投资额为每年5000万元。销售公司在公开披露信息中的投资项目仅有以上两个。
  但从结果上看,太子参种植项目的收益并不理想。2011年年报显示,当年收获太子参干货约为520吨,并获得干品507吨,其中368.68吨已销售,销售收入为7690万元;2012年年报显示,当年收获太子参干货375吨,销售503.33吨(其中包括2011年自种的150.33吨),销售金额为1.01亿元。
  2013年年报则只字未提太子参种植项目。实际上,贵州百灵的中药材销售业务在这一年大幅萎缩。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11年和2012年中药材收入分别为1.47亿元和2.28亿元,但到了2013年便突降至1115万元。年报对此也未做任何解释。
  从销售公司业绩来看,销售公司在太子参种植以外项目的表现同样不理想。
  根据招股书,2009年年末,销售公司总资产396万元,净资产55万元,当年营业收入为1049万元;2012年年末,销售公司总资产5.12亿元,净资产1.18亿元,当年营业收入为2.40亿元,净利润3097万元(2012年销售公司要偿还2011年产生的短期借款1.5亿元);2013年年末,销售公司总资产3.23亿元,净资产1.09亿元,当年营业收入为1.05亿元,净利润-838万元(2013年销售公司要偿还2010年产生的长期借款1.3亿元)。2010年和2011年数据未披露。
  到2013年产生的收入甚至还不足以归还借款,对于获得了至少5.5亿元融资(包括2010年末、2011年初的4亿元借款和2011年的1.5亿元借款)的销售公司而言,这个结果实在尴尬。
  实际上销售公司得到的资金要超过5.5亿元——2010年9月,贵州百灵使用自有资金3500万元对销售公司进行了一次增资。另外,2012年和2013年母公司之外所有并表子公司短期借款分别为1.19亿元和5000万元,意味着销售公司最多可能再得到另外1.69亿元融资。
  前后至少约6亿元的投资,最终还是一个亏损的局面,这不由得让人对贵州百灵的投资效率产生怀疑。贵州百灵对销售公司的投资没有使用超募资金,因此也无须进行详细披露。媒体曾在2011年6月质疑贵州百灵为何在账上还有8.1亿元闲置超募资金的同时向银行大量借款,并提出这些贷款可能被挪移至上市公司体外、同处一个控制人之下的房地产公司。目前并无直接证据支持上述质疑,贵州百灵也从未对该质疑进行回应。   鉴于销售公司2013年收入不足偿债,贵州百灵母公司的其他应收款里,销售公司一年以内欠款高达8751万元也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2010年以来,销售公司每年都会进入母公司其他应收款前五名的名单,欠款金额最少在4500万元以上,期限都是一年以内。
  募投项目背后的隐忧
  像太子参这样的“低效”投资项目,贵州百灵还不只有一个,金额更大的有胶原蛋白饮品项目(起初规划为3.95亿元超募资金),小一点的有GAP种植基地建设项目(规划金额经过一次调整,最新为2000万元募集资金)。
  除了因胶原蛋白风波导致募投项目变更外,更多情况下,贵州百灵募投项目的低效表现为进展缓慢和反复变更。
  以GAP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为例,该基地主要是为贵州百灵的核心产品之一——咳速停糖浆(及胶囊)种植其原料吉祥草、虎耳草和百尾参,规划投入4859.78万元,两年内建成,每年提供2400吨药材干品。在公司上市以前,该项目就已在安顺市发改委备案,公司还预先以自有资金投资了660万元进行建设。
  2011年年报的文字描述显示,GAP基地种植项目进展顺利,但期末累计投入金额仅为943万元,进度仅为19.40%。这份于2012年4月中旬发布的年报还标注,该项目将于2012年6月3日(即1个半月后)完工,丝毫没有提及之后披露信息显示出的完工有困难的可能性。
  2012年年报中,GAP基地种植项目仍只有991万元累计投资,进度20.39%,贵州百灵不得不将完工期限延长一年至2013年6月30日。对于延期理由,公司称,是由于受药材基地所在当地政府建设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缓慢所致。
  2013年年报中,GAP基地种植项目累计投资到了1690万元,但贵州百灵此前决定将规划金额从4859.78万元下调至2000万元,完工期限再次延长至2014年3月31日,理由是收到政府相关补贴500万元,以及药材基地受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征地及规划影响。对于种植药材供应可能受到的影响如何处理问题,贵州百灵称当地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积极性高,公司可控制标准统一收购,自产供应压力较小。
  如果贵州百灵上述解释属实,为何不在之前及时主动披露?招股书中不断强调原材料供应的重要性和募资的必要性,但待募资结束,项目似乎就变得可有可无。当然,商业计划的制定不可能一成不变,但作为上市公司有义务向股东及时解释重大项目的变化,尤其是募投项目。从GAP基地种植项目这个案例来看,贵州百灵要么在公司战略上反应迟钝、执行效率低下,要么就是早已做出了变更投资的决定,却隔了很久以后才公布出来,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会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然而与进展缓慢相比,募投项目之一——“技术中心建设项目”的反复变更恐怕更令人无语,甚至给投资者一种不安的感觉。
  根据招股书,贵州百灵原先就有技术中心,并得到国家多部委的资质认定,募投项目旨在购置先进设备,加强公司的研发能力。规划的4984.63万元中,67.58%是用于购置设备及工具器材。在4个计划募投项目中,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时间最短,只有1年。
  不过2010年年报显示,技术中心建设项目期末仅投入246万元,时间过去了一半,进度只有4.94%。2011年4月,项目被调整,金额上调至8495.75万元,截止时间延长一年至2012年6月3日。同时,项目内容也做出了重大调整:原实施地点在公司厂区内部,调整后一分为四,技术中心本部仍在厂区内,但另在贵州当地三所大学或医学院中设立三个分中心,并称此变化是为了“广泛利用外部资源,引进国内外智力和技术成果,与国内或国际高水平的科研单位或个人进行项目合作”。但到2011年年末,项目累计投入仍仅有615万元,进度为7.23%。
  2012年8月(已经超出截止时间),技术中心建设项目再度修改,金额下调至5432.07万元,截止时间再度延长至2013年6月30日。项目内容调整为:技术中心本部移至“天台山GMP生产线建设项目” 中的质检研发楼,保留三所院校分中心中的两个,取消一个。到2012年年末,项目累计投入为1405万元,进度为25.86%。
  2013年半年报,技术中心建设项目理应完工,但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累计投入为1656万元,进度为30.48%,对于为何没有按时完工公司未作任何解释,仅称达到了预计效益。
  到2014年1月,贵州百灵却称,截至2013年12月31日,技术中心建设项目累计投入金额1711.41万元,进度为31.51%,相关项目已经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项目结余的3720.66万元转入超募资金。对于为何能够省下如此多的资金,贵州百灵归因于成本控制、设备价格下降和获得政府相关补助500万元。公告并未披露1711.41万元具体的投向和比例。
  根据最后一次变更后的计划,5432.07万元的规划资金中,设备及工具器材购置费就高达4140.12万元,即使最后全部投入资金用于购买设备,也不过1700多万元,难道是设备提供商为贵州百灵提供了60%以上的折扣?这些低价买来的设备是否真的能够达到原先预期的效果,贵州百灵也没有进一步说明来解答投资者的疑问。
  一位投资者表示,善意的理解,贵州百灵可谓“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地使用从公开市场募集的每一分钱;但是否可能是公司没有可用资金把这个项目进行下去了?
  这个推论明显和募集资金专项账户的鉴证报告不一致。那么多的钱在账户里,怎么可能没有钱呢?但缺钱的猜测,始终难以挥之而去,贵州百灵需要对技术中心建设项目给予一个解释。
  上市后积极分红反哺大股东
  近4年前的IPO令贵州百灵董事长姜伟、副总经理姜勇(姜伟的弟弟)和董事张锦芬(姜伟、姜勇的母亲)的总资产一夜之间上升至百亿元的规模。在2013年6月份限售股解禁前,三人持股总数为3.52亿股,占全部股本4.70亿股的74.83%,其中姜伟一人持股2.48亿股,持股比例为52.73%。   在股票限售期间,姜氏母子三人仍旧通过反复质押股权的方法不断将手中所持的巨量股票变现。另外,公司上市后每年都进行分红,也为三人带来了丰厚的现金。
  2010年9月至12月期间,姜氏母子三人合计质押了2430万股,占2010年年末总股本2.35亿股的10.33%,占三人所持股数的13.81%。
  2011年年末,姜伟持有2.48亿股限售股,其中2.20亿股处于质押状态,占2011年年末总股本4.70亿股的46.71%,占其所持股数的88.59%;姜勇持有5199万股限售股,其中2763万股处于质押状态,占总股本的5.87%,占其所持股数的53.14%;张锦芬该年末无股权质押记录。
  2012年年末,姜伟持有的2.48亿股限售股中,2.46亿股处于质押状态,占总股本的52.38%,占其所持股数的99.35%;姜勇和张锦芬该年末无股权质押记录。
  2013年年末,姜伟持有的2.48亿股中,1.60亿股处于质押状态,占总股本的34.02%,占其所持股数的64.52%(2013年6月3日限售股解禁后,姜伟持有的6200万股成为流通股,占其年末所持股数的25%);姜勇持有的5199万股中,1563万股处于质押状态,占总股本的3.32%,占其所持股数的30.06%(2013年6月3日限售股解禁后,姜勇持有的1300万股成为流通股,占其年末所持股数的25%);张锦芬持有的3909万股中,3800万股处于质押状态,占总股本的8.08%,占其所持股数的97.21%(2013年6月3日限售股解禁后,张锦芬持有的1300万股成为流通股,占其年末所持股数的33.25%)。
  从分红记录来看,2010年贵州百灵派现2.15亿元(含税,下同),相当于同年度净利润的135.67%;2011年派现9408万元,相当于同年度净利润的45.15%;2012年派现1.88亿元,相当于同年度净利润的84.85%;2013年派现9408万元,相当于同年度净利润的34.90%。综合计算,上市后贵州百灵一共派现5.91亿元,相当于同期累计净利润8.58亿元的68.88%,姜氏母子三人累计获得现金红利约4.4亿元。一边维持高额的短期借款,一边却大举分红,贵州百灵此举颇为蹊跷。
  就在贵州百灵股价创出历史新高的当日,张锦芬于2013年12月23日通过大宗交易出售1290万股,合计套现3.73亿元。此次减持相当于将其刚解禁不到半年的1300万股流通股全部套现。
其他文献
2010年之前,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的部分投资多被市场称为右侧交易、趋势投机。比如2007年,中国平安的权益类仓位的占比从13%提高至25%,接近了当年保监会监管政策的上限,其中既有持有的权益类仓位的基金、股票市值快速增长的原因,也有新增保费不断增加持仓的原因;2008年上半年,在确定头部形成之后,中国平安获利了结了部分仓位,锁定了90多亿元的浮盈;2009年1月,同样
期刊
对于创业板而言,2014年3月是黑色的。3月第三周,上证指数仅跌0.29%,而创业板指数则大跌7.28%,跌破1400点大关,创近16周以来的最大周跌幅,而创业板指数3月累计跌幅达7.45%。  于是,多只基金重仓股遭抛售,甚至出现局部的踩踏出逃现象;进而,重仓创业板的基金也受此牵连,尤其是跟风追高的基金,更是陷入两难。  随着年报披露的创业板公司业绩不达预期、4月创业板股票解禁潮、新股发行重启等
期刊
“政治副中心”的猜想让保定概念炙手可热。在中国增长第三极的京津冀一体化的蓝图中,一旦“政治副中心”落定保定,保定无疑会成为屌丝逆袭的样本。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犹如一只靴子,热烈地讨论了数年,可是毫无凝聚力,更看不到协同效应。2014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强调,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提出,京
期刊
2013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为39.6GW,相比2012年下降11.61%。2014-2016年全球风电年新增装机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同时,受益国内政策的扶持、弃风限电情况的改善、储备项目充足,未来中国风电年新增装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盈利能力大大提升,风电产业有望健康发展。此外,海上风电成为风电发展的新蓝海,根据规划到2015年,中国将建成海上风电5GW,到2020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将达到3
期刊
2013年,太龙药业(600222.SH)实现营收13.04亿元,同比增长19.79%;实现净利润3606万元,同比增长78.52%。  公司业绩大增的背后,《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却发现,太龙药业商贸业务2013年毛利大幅下降且远低于同行。  同时,公司巨额投资的“输液项目”存在虚增投资额及在建工程、多年违法建设的嫌疑,项目前景本身也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太龙药业是一家以中药产品为主的制药企业,拥有
期刊
多年来,各地政府大量举债,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并形成了巨大的资产。很多人在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时,强调中国的债务用于投资建设,形成了相应资产,因而远好于发达国家债务很多都用于社会福利保险开支。然而,这些举债形成的资产是否有效?  债务支出所形成的资产的有效性可以从使用者(社会)和营运者(政府)来分析。  从社会角度看,评价政府债务支出形成的资产,主要看这一资产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个标
期刊
发行价不过13元左右,上市一个月时间股价涨幅就已经接近两倍,其中八个交易日股价都牢牢封于涨停板。作为次新股的代表,金莱特(002723.SZ)上市之后的表现可谓惊艳,然而,随着次新股炒作的退潮和公司业绩的出炉,尴尬的成绩单显然难以支撑投资者之前高涨的预期。  对于金莱特来说,业绩变脸似乎早已注定。为了粉饰利润,在上市之前,公司人为压低费用支出的后果开始显现,而由于公司近九成产品是通过贴牌方式生产,
期刊
4月23日,加加食品(002650.SZ)2013年年报出炉,公司当年营收16.78亿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1.62亿元,同比微降7.94%。  尽管净利微降,但公司经营不乏亮点。加加食品人士透露,公司此前的主打产品淡酱油“面条鲜”销量过亿元,它与新近推出的贵族酱油“原酿造”,将一道成为加加食品未来大单品战略的突破口。  快消品行业的大单品战略有其价值观。通过打造一个或几个销量最大的单品,在
期刊
后人如果想了解2007年金融危机,有两本书可以帮助还原其来龙去脉。一本是迈克尔·刘易斯的《大空头》;另一本就是安德鲁·罗斯·索尔金的《大而不倒》。  《大空头》讲述了一个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故事。而《大而不倒》则通过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描述,客观又详尽地展现了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主要监管机构和投行的众生相。  细节见精彩  作者索尔金是《纽约时报》的首席记者及专栏作家,大学毕业后即担任《纽约时报》驻欧洲
期刊
美联储继续以每次100亿美元的稳健步伐削减QE3的购债规模,经过连续三次削减后,QE3每月规模已经下降到550亿美元。  在新任美联储主席耶伦上任后的第一次美联储会议上,美联储决定放弃了实施一年多的“门槛指引”。耶伦在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两个六月”的时间信号,即QE3可能在六个月后完全退出,再过六个月美联储可能加息。  耶伦一上台就废弃了伯南克创造的“门槛指引”,并迫不及待地给出了QE3退出和加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