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应用探讨心理护理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护理中对其不良心理的干预价值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1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共82例设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组间样本容量均为41例。患者均对症接受治疗,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变化、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度情况。结果: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两组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相较对照组,研究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且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度情况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予以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心理护理,可实现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有效缓解,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为临床治疗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
【关键词】 心理护理;消化系统疾病;不良心理;干预价值;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11-02
消化系统疾病是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疾病大类,可在不良生活習惯、微生物感染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病,除影响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外,或引发全身性症状,且部分急性消化系统疾病或具有一定风险性,并具有易复发、病程长的特点,导致部分患者易由于长期治疗,引发不良心理情绪,影响临床治疗的有序开展,故需加强心理护理措施,提升临床疗护质量[1]。因此,为应用探讨心理护理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护理中对其不良心理的干预价值及影响,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1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共82例设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组间样本容量均为41例。
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分布24~65岁,平均年龄(44.52±5.97)岁;其中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13例、慢性结肠炎9例及食管炎5例。研究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分布23~65岁,平均年龄(44.05±5.84)岁;其中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溃疡13例、慢性结肠炎8例及食管炎5例。经对比2组基线资料后,结果无明显差异,即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消化内镜、实验室及血清学指标检验后均符合各自病情诊断标准;患者均在知情前体下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恶性消化系统疾病者;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在对症接受抗生素、分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各组护理干预。
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即根据本院消化内科护理标准予以患者给药、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需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类型及进展积极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帮助患者通过对自身疾病成因、放置措施等内容的了解,正视自身病情,为后续心理护理的开展提供基础;(2)心理护理:消化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病情进展反复的特点,故患者在疾病影响下易产生各类不良情绪,影响治疗积极性,对此则需在护理实施中,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帮助其逐步认识治疗重要性,并针对其心理特点,实施心理疏导,改善不良心理情绪[2-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变化、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同列数据两两对比结果P<0.05,差异显著,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情绪指标对比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两组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相较对照组,研究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P<0.05。见表1。
3 讨论
心理情绪健康状况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病情的治疗及缓解具有积极意义,故加强对此类患者心理干预的实施,对于临床治疗效果影响明显。
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两组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相较对照组,研究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且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度情况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分析原因:予以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心理护理,可通过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措施的开展,帮助患者在了解自身病情前提下,积极接受心理引导,缓解不良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为治疗效果的有效实现,提供基础[4-5]。
综上所述,予以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心理护理,可实现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有效缓解,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为临床治疗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金静,梁晓芹.系统性心理护理对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9,20(03):434-435+438.
[2]胡艳.心理护理改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8,24(S1):101-103.
[3]齐银娟.心理护理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不良心理的干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175+177.
[4]杜玲.浅谈消化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7):191.
[5]戎群联,邹亚萍,张纳,徐非霏.以“心理评估”为基础的心理护理干预在消化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01):141-142.
【关键词】 心理护理;消化系统疾病;不良心理;干预价值;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9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211-02
消化系统疾病是在临床中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疾病大类,可在不良生活習惯、微生物感染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病,除影响患者消化系统功能外,或引发全身性症状,且部分急性消化系统疾病或具有一定风险性,并具有易复发、病程长的特点,导致部分患者易由于长期治疗,引发不良心理情绪,影响临床治疗的有序开展,故需加强心理护理措施,提升临床疗护质量[1]。因此,为应用探讨心理护理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护理中对其不良心理的干预价值及影响,特开展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8年11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共82例设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组间样本容量均为41例。
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分布24~65岁,平均年龄(44.52±5.97)岁;其中胃溃疡14例、十二指肠溃疡13例、慢性结肠炎9例及食管炎5例。研究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分布23~65岁,平均年龄(44.05±5.84)岁;其中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溃疡13例、慢性结肠炎8例及食管炎5例。经对比2组基线资料后,结果无明显差异,即P>0.05,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消化内镜、实验室及血清学指标检验后均符合各自病情诊断标准;患者均在知情前体下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恶性消化系统疾病者;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在对症接受抗生素、分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各组护理干预。
对照组配合常规护理,即根据本院消化内科护理标准予以患者给药、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1)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需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类型及进展积极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帮助患者通过对自身疾病成因、放置措施等内容的了解,正视自身病情,为后续心理护理的开展提供基础;(2)心理护理:消化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复发率高,病情进展反复的特点,故患者在疾病影响下易产生各类不良情绪,影响治疗积极性,对此则需在护理实施中,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帮助其逐步认识治疗重要性,并针对其心理特点,实施心理疏导,改善不良心理情绪[2-3]。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变化、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同列数据两两对比结果P<0.05,差异显著,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情绪指标对比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两组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相较对照组,研究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P<0.05。见表1。
3 讨论
心理情绪健康状况对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病情的治疗及缓解具有积极意义,故加强对此类患者心理干预的实施,对于临床治疗效果影响明显。
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前焦虑、抑郁评分,两组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相较对照组,研究组焦虑、抑郁情绪得到有效缓解,且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度情况均具有明显优势,P<0.05。分析原因:予以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心理护理,可通过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措施的开展,帮助患者在了解自身病情前提下,积极接受心理引导,缓解不良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为治疗效果的有效实现,提供基础[4-5]。
综上所述,予以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心理护理,可实现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有效缓解,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为临床治疗的有效开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金静,梁晓芹.系统性心理护理对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慢性病学杂志,2019,20(03):434-435+438.
[2]胡艳.心理护理改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8,24(S1):101-103.
[3]齐银娟.心理护理对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不良心理的干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0):175+177.
[4]杜玲.浅谈消化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7):191.
[5]戎群联,邹亚萍,张纳,徐非霏.以“心理评估”为基础的心理护理干预在消化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9(01):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