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显而易见,“学生作文”是指学生为提高书面表达能力而完成的习作,为今后走向社会进行有效交流,夯实基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出一篇好的习作呢?
一、学会观察积累的方法,做到心中有物
1.作文素材来源于观察生活。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学生独特生命的个性体现,由于学生的生活千差万别,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尽相同,即使是同样的生活,所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只有深入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才能拥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习作时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才能言之有物。
2.心中有物来源于积累。在学生学会一定观察方法的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平时遇到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对自己有疑问或有兴趣的事情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作更深入的调查与探究,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以记日记的形式记下来,这既使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又让学生在记日记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做到心中有物,从而有写作的基础与资本。
二、学会行文组织方法,做到量体裁衣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作文的行文组织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把平时积累的素材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归类,如把素材分成描写场景的、描写心理活动的等,这既方便学生需要的时候查找,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类的方法。其次是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素材与作文相结合,并尝试在作文中使用一定的组织方法,如根据农村生活实际,以学生参加秋收的过程为题进行习作时就引导学生采用总分总式的表达方式,在学生已有劳动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先总体介绍参加秋收的有哪些人?地点在哪里?要带上什么工具?再写一写劳动过程中,大家是怎样分工合作的,不同的分工有哪些不同的动作、表情等,最后还可以写写参加劳动后有什么样的收获或感受。通过作文指导与训练,学生掌握了诸如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等形式的行文组织方法,作文就不会让人感觉杂乱无章。
三、学会修饰、修辞方法,做到锦上添花
1.符合学生自身特点。“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的作文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言之有物,不能无病呻吟。假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捏造的事实,一说到做好事就写捡钱包交还给失主等,作语言充满成人化的色彩,到处是老气横秋的语气等,那么文章再好再生动,也是不合体的,也不是最佳的。
2.适当用上修饰词语。观察让学生捕捉到了众多的信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这些素材中学生同样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如何让读者从作文中感受到这种美呢?关键在于作文时要懂得运用修饰的词语与方法,而这也是课标所要求的“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另外,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观察角度等不同,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自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发现有运用修饰性词语与没有运用修饰性词语的区别,从中发现运用修饰性词语的好处,并学会在习作中尽可能地加以运用。其次,在比较运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个性习作的形成也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3.学会应用修辞方法。在小学阶段,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文章自然就会显得更饱满、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如在教学《春天的小雨》这篇课文,文中多次使用想象、拟人等修辞手法,对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我给小鸭子喂食时,它们全都朝我跑来,张着嘴巴嘎嘎嘎,好像在说:“
一、学会观察积累的方法,做到心中有物
1.作文素材来源于观察生活。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学生独特生命的个性体现,由于学生的生活千差万别,对生活的体验也就不尽相同,即使是同样的生活,所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深入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只有深入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才能拥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习作时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才能言之有物。
2.心中有物来源于积累。在学生学会一定观察方法的基础上,需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平时遇到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对自己有疑问或有兴趣的事情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作更深入的调查与探究,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以记日记的形式记下来,这既使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又让学生在记日记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素材,做到心中有物,从而有写作的基础与资本。
二、学会行文组织方法,做到量体裁衣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作文的行文组织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把平时积累的素材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归类,如把素材分成描写场景的、描写心理活动的等,这既方便学生需要的时候查找,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类的方法。其次是引导学生将积累的素材与作文相结合,并尝试在作文中使用一定的组织方法,如根据农村生活实际,以学生参加秋收的过程为题进行习作时就引导学生采用总分总式的表达方式,在学生已有劳动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先总体介绍参加秋收的有哪些人?地点在哪里?要带上什么工具?再写一写劳动过程中,大家是怎样分工合作的,不同的分工有哪些不同的动作、表情等,最后还可以写写参加劳动后有什么样的收获或感受。通过作文指导与训练,学生掌握了诸如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等形式的行文组织方法,作文就不会让人感觉杂乱无章。
三、学会修饰、修辞方法,做到锦上添花
1.符合学生自身特点。“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的作文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言之有物,不能无病呻吟。假如在学生的作文中充斥着捏造的事实,一说到做好事就写捡钱包交还给失主等,作语言充满成人化的色彩,到处是老气横秋的语气等,那么文章再好再生动,也是不合体的,也不是最佳的。
2.适当用上修饰词语。观察让学生捕捉到了众多的信息,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这些素材中学生同样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么如何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如何让读者从作文中感受到这种美呢?关键在于作文时要懂得运用修饰的词语与方法,而这也是课标所要求的“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另外,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观察角度等不同,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自然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发现有运用修饰性词语与没有运用修饰性词语的区别,从中发现运用修饰性词语的好处,并学会在习作中尽可能地加以运用。其次,在比较运用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个性习作的形成也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3.学会应用修辞方法。在小学阶段,最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想象等,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文章自然就会显得更饱满、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如在教学《春天的小雨》这篇课文,文中多次使用想象、拟人等修辞手法,对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我给小鸭子喂食时,它们全都朝我跑来,张着嘴巴嘎嘎嘎,好像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