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日常和青年班主任谈心,还是在各级各类班主任培训上的讲座,我总喜欢说故事。故事形式生动活泼,其中蕴含着管理之道,听者大多能全情参与,思维跟着互动,比单纯说教的效果好得多。其中,有三个故事是我常说的,因为它们对小学班级管理有着较强的启发性且非常实用。
一、“倒霉”的老板
在国外,有一个建在机场旁的电影制片厂。该厂常因为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噪音而影响工作,老板很想解决。一个员工出主意:不如直截了当地在房顶上写标语:“请注意,这里是电影制片厂,需要安静!”老板采纳了,每个字母八尺见方,希望飞行员看到后自觉降低噪音。结果,这条标语却带来了更大的噪音。飞行员看到横幅,个个都想看清楚到底写的是什么,只得把飞机开低点。这个倒霉的老板最后破产了。
在班级管理中,要力求管理方式科学有效。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就是因为方法错误而失败。有一个高年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渐长,对异性产生了好感,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课间,他们也喜欢私下议论说某某喜欢某某。班主任老师听言色变,决心在班级管理中杜绝此类有伤风化的言论。于是,他规定:谁再说这样的“下流”话就要请家长来校处理,并且将所说的话誊写多遍以警示余众。没想到规定颁布后就出现了屡禁不止、越禁越烈的怪象:他自己频繁接到各种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有人乘其不在时直接将言语刻写在课桌上,涂写于黑板上,而他又苦于查不到“现行”,无法按章办事。一时间,似乎全班都陷入了“喜欢门”,而教师却无法兑现规定中的惩处条例,威信骤然下降。
他的失败就在于方法选择错误。我执教的班级发生此类情况时,我会专门召开班会,告知孩子我的态度:到了高年级,如果还没有异性喜欢你,也说明你的缺点大于优点。但是喜欢要有理由,大家可以大胆、公开地说,但更要说明自己喜欢对方的理由,如学习优秀,是体育健将,品德好等。以这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效果很好,能引导班风良性发展。在班级管理中,如果能找到恰当的方法,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方法不对,不仅问题解决不了,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班主任在实施管理前要三思后行。
二、算命先生的“预言”
村里住着有名的算命先生,许多人都说他算命很准。有个人不相信,他把算命先生请到家里,拿出一把名贵的茶壶,问:“请给我算算,这把茶壶什么时候碎?”算命先生毫不犹豫地说:“明天中午。”“那好,我倒要看看你的预言灵不灵。”第二天,主人把茶壶放在桌上,坐在一边看着,生怕别人碰着。他的妻子一个人在厨房准备午饭。饭做好后,她喊丈夫吃饭,丈夫没动。她又喊了一遍,丈夫还是没动弹。女人怒气冲冲地从厨房出来,见丈夫正盯着茶壶看,更加愤怒,冲过去,一把把茶壶扔在地上。此时,钟正好敲在了十二点。
可见,盯得太紧,看得过重,就是产生相反结果的原因,班级管理也需松紧有度。有一则报道说某班学生十分调皮,新任班主任发明一种“盯人战术”,就是将班级中每2名同学组合成“对子”,互相监督,互相检举,所有同学的一言一行都被同伴观察和记录,并且在班会上公开报告。刚开始,这项制度起到一定作用,但很快就失效了。由于盯得过紧,同学之间的关系极度恶化:肆意编造同学违规现象成了家常便饭,班会课成了狡辩大会,课后同学则三五成群地分成派别相互侮辱。老师整顿后又成了另一番景象:大家互相包庇,一起隐瞒班主任,在技能课上更加放肆,班级陷入混乱中。这项现代版的“锦衣卫”制度被迫在2个月后被废除,更换班主任后班风才开始好转。
该案中的班主任就是过于注重所谓的“调皮”,采用了紧盯不放的过度管理策略。这就好比自己给自己定下一个“12点”的预言,然后死盯着不放。孩子迫于压力,为了自保则出现上述乱象。此时,“壶”已碎,最害怕发生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其实,是过度的在意催生了这一结果。班级管理中制定的制度应当松紧适度,既能制约孩子的不当言行,又要留给孩子空间,让其不失儿童应有的活泼,甚至有时应该给予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在纠错中促其成长。
三、“不幸”的蚂蚁
一名男子被判十二年,在狱中颇为无聊。一天,他发现一只蚂蚁竟然能听懂他的话,于是开始训练它。几年后,蚂蚁不但会倒立、翻筋斗,还会跳舞。后来他出狱了,第一件事便是去酒吧,准备炫耀那只神奇的蚂蚁。他先向酒保点了酒,然后把蚂蚁掏出来放在桌上,大声对酒保说:“看这只蚂蚁……”酒保过来,一掌把蚂蚁拍死,然后抱歉地说:“对不起,我马上换杯新的给你!”
确保师生之间畅快的交流表达,沟通倾诉,这是班级民主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次课堂听写过后,老师安排同桌互相批改。巡视时发现一个孩子几乎在交换听写卷后的同时就在对方的试卷上画上一个大勾。老师当众批评了她。和孩子谈心后得知,孩子只是习惯于先为对方画上勾,然后再仔细为对方寻找差错。她认为这么做能够给对方以鼓励,让同桌有一种成功感。事后,老师满怀愧疚地说:如果当时给孩子陈述、表达的机会,就不会有这样的误会了。那次的批评,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批评。
误会,很多时候产生于表达不清、不畅,或是根本没有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死了一只蚂蚁事小,如果关闭了一条沟通的渠道,或是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那真可谓是一种罪过。请牢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表达水平有异,但都应该享有表达的权利。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保证孩子的此项权利,多一份耐心,让孩子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后再作决定。特别是在调查一些事件经过时,更不能占据话语霸权,自己一个人说得没完,要耐心听取孩子的陈述,与其平等交流,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故事中的“倒霉”“预言”“不幸”都带着双引号,这些让人发笑的“意外”结果,都源于错误的处理方式。真希望所有的青年班主任看到这三则故事后能有所警觉,注意自己管理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再让类似的故事发生在自己的班级中。
一、“倒霉”的老板
在国外,有一个建在机场旁的电影制片厂。该厂常因为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噪音而影响工作,老板很想解决。一个员工出主意:不如直截了当地在房顶上写标语:“请注意,这里是电影制片厂,需要安静!”老板采纳了,每个字母八尺见方,希望飞行员看到后自觉降低噪音。结果,这条标语却带来了更大的噪音。飞行员看到横幅,个个都想看清楚到底写的是什么,只得把飞机开低点。这个倒霉的老板最后破产了。
在班级管理中,要力求管理方式科学有效。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就是因为方法错误而失败。有一个高年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渐长,对异性产生了好感,这原本是很正常的事。课间,他们也喜欢私下议论说某某喜欢某某。班主任老师听言色变,决心在班级管理中杜绝此类有伤风化的言论。于是,他规定:谁再说这样的“下流”话就要请家长来校处理,并且将所说的话誊写多遍以警示余众。没想到规定颁布后就出现了屡禁不止、越禁越烈的怪象:他自己频繁接到各种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有人乘其不在时直接将言语刻写在课桌上,涂写于黑板上,而他又苦于查不到“现行”,无法按章办事。一时间,似乎全班都陷入了“喜欢门”,而教师却无法兑现规定中的惩处条例,威信骤然下降。
他的失败就在于方法选择错误。我执教的班级发生此类情况时,我会专门召开班会,告知孩子我的态度:到了高年级,如果还没有异性喜欢你,也说明你的缺点大于优点。但是喜欢要有理由,大家可以大胆、公开地说,但更要说明自己喜欢对方的理由,如学习优秀,是体育健将,品德好等。以这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效果很好,能引导班风良性发展。在班级管理中,如果能找到恰当的方法,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方法不对,不仅问题解决不了,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班主任在实施管理前要三思后行。
二、算命先生的“预言”
村里住着有名的算命先生,许多人都说他算命很准。有个人不相信,他把算命先生请到家里,拿出一把名贵的茶壶,问:“请给我算算,这把茶壶什么时候碎?”算命先生毫不犹豫地说:“明天中午。”“那好,我倒要看看你的预言灵不灵。”第二天,主人把茶壶放在桌上,坐在一边看着,生怕别人碰着。他的妻子一个人在厨房准备午饭。饭做好后,她喊丈夫吃饭,丈夫没动。她又喊了一遍,丈夫还是没动弹。女人怒气冲冲地从厨房出来,见丈夫正盯着茶壶看,更加愤怒,冲过去,一把把茶壶扔在地上。此时,钟正好敲在了十二点。
可见,盯得太紧,看得过重,就是产生相反结果的原因,班级管理也需松紧有度。有一则报道说某班学生十分调皮,新任班主任发明一种“盯人战术”,就是将班级中每2名同学组合成“对子”,互相监督,互相检举,所有同学的一言一行都被同伴观察和记录,并且在班会上公开报告。刚开始,这项制度起到一定作用,但很快就失效了。由于盯得过紧,同学之间的关系极度恶化:肆意编造同学违规现象成了家常便饭,班会课成了狡辩大会,课后同学则三五成群地分成派别相互侮辱。老师整顿后又成了另一番景象:大家互相包庇,一起隐瞒班主任,在技能课上更加放肆,班级陷入混乱中。这项现代版的“锦衣卫”制度被迫在2个月后被废除,更换班主任后班风才开始好转。
该案中的班主任就是过于注重所谓的“调皮”,采用了紧盯不放的过度管理策略。这就好比自己给自己定下一个“12点”的预言,然后死盯着不放。孩子迫于压力,为了自保则出现上述乱象。此时,“壶”已碎,最害怕发生的事情“果然”发生了。其实,是过度的在意催生了这一结果。班级管理中制定的制度应当松紧适度,既能制约孩子的不当言行,又要留给孩子空间,让其不失儿童应有的活泼,甚至有时应该给予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在纠错中促其成长。
三、“不幸”的蚂蚁
一名男子被判十二年,在狱中颇为无聊。一天,他发现一只蚂蚁竟然能听懂他的话,于是开始训练它。几年后,蚂蚁不但会倒立、翻筋斗,还会跳舞。后来他出狱了,第一件事便是去酒吧,准备炫耀那只神奇的蚂蚁。他先向酒保点了酒,然后把蚂蚁掏出来放在桌上,大声对酒保说:“看这只蚂蚁……”酒保过来,一掌把蚂蚁拍死,然后抱歉地说:“对不起,我马上换杯新的给你!”
确保师生之间畅快的交流表达,沟通倾诉,这是班级民主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次课堂听写过后,老师安排同桌互相批改。巡视时发现一个孩子几乎在交换听写卷后的同时就在对方的试卷上画上一个大勾。老师当众批评了她。和孩子谈心后得知,孩子只是习惯于先为对方画上勾,然后再仔细为对方寻找差错。她认为这么做能够给对方以鼓励,让同桌有一种成功感。事后,老师满怀愧疚地说:如果当时给孩子陈述、表达的机会,就不会有这样的误会了。那次的批评,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批评。
误会,很多时候产生于表达不清、不畅,或是根本没有给孩子表达的机会。死了一只蚂蚁事小,如果关闭了一条沟通的渠道,或是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那真可谓是一种罪过。请牢记,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表达水平有异,但都应该享有表达的权利。作为班主任,应该充分保证孩子的此项权利,多一份耐心,让孩子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后再作决定。特别是在调查一些事件经过时,更不能占据话语霸权,自己一个人说得没完,要耐心听取孩子的陈述,与其平等交流,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故事中的“倒霉”“预言”“不幸”都带着双引号,这些让人发笑的“意外”结果,都源于错误的处理方式。真希望所有的青年班主任看到这三则故事后能有所警觉,注意自己管理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再让类似的故事发生在自己的班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