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考古、公众考古事业和盗墓小说天差地别,盗墓小说中出现的“盗墓笔记”其实并不具备真实性和正确性。但是我国的盗墓类型小说非常之多,且相对于具备专业性的科技考古、考古事业来说更受广大群众的青睐。面对这一现象,从事科技考古、考古事业的人们更应多加关注。正视如今科技考古、公众考古事业所面临的窘境,借鉴盗墓小说中吸引人们的关键点,将其整合思考,转换主题,加入真正的科技考古内容以及专业考古人员的亲身参与的实践经历,使其具备专业的考古的知识,可以将更多的专业考古相关知识与我国许多成功且伟大的考古案例融入其中,吸引更多的目光到考古事业上,达到向大众普及基础考古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科技考古;公众考古;盗墓小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4.070
1专业性质的考古事业纪录片的不足
盗墓小说的影视化将盗墓小说带到了群众的面前,在当今人们喜欢追求神秘感和新鲜感的时代,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盗墓”浪潮。究其原因,也正是由于考古、科技考古的专业工作人员集中于、倾向于一个更加专业的圈子,一直远离公共视线,才导致盗墓小说影视化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广大群众追捧。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我国在考古知识以及考古实际案例的普及之中也是有专门的纪录片进行报道,为何无法在群众之中掀起一种学习专业考古知识的风潮?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导致该问题的原因。
第一,专业考古知识普及节目内容较为枯燥,偏重于旁白讲述,代入感不强导致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在笔者认真观看了多部央视考古纪录片之后发现,这些纪录片多为纪录整个考古打捞、发掘过程,以及成果的挖掘讲述。但是在对文物的鉴别以及年代的考察之上,对于在海上打捞、地下挖掘时对风向、雷达、探測器、挖掘仪器、挖掘地点选取等使用详细情况未有所精细说明,多是用真实的黑白资料片和旁白加以叙述,而不是加以阐释和知识普及。虽有历史记载等文史资料辅助定位、理解和鉴别,但是却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将基础的专业科技考古、考古知识传达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考古事业仍然是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因此观众更倾向于一个神秘化的解密过程,单纯的通过长时间的资料片纪录与讲述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第二,专业考古纪录片受众群体少。在笔者认真观看了盗墓小说及其影视化作品后,更是对这一点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影视化作品的受众之所以如此广泛,离不开制片方的广告宣传,流量明星引人关注的加持。而专业的考古纪录片在宣传和发布之时是没有这些支撑的。许多专业纪录片也多为考古爱好者之间的转载分享,无法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共鸣。
相比于考古成果的展示,人们更希望看到是的对考古过程的解密。随着当今世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用来考察墓地、发掘古时文物的途径和方法也越来越多。我们完全可以将一些可以让大众学习的基础考古技术和知识展示在大众面前,并且和影视化的作品相结合,在营造神秘感的同时普及基础的考古知识。
2盗墓小说及其影视化作品风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
并不是说盗墓小说以及影视化作品一定优于专业的考古纪录片。盗墓小说以及其影视化作品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第一,盗墓小说中穿越、神鬼、悬疑等手法的使用,已经超越了现代世界观的真实性、正确性的要求。其追求的更多是刺激观众的观感神经并以此来引发热议。这样的做法给本来就对大众充满神秘感的考古事业更加蒙上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这样更是给许多从事于专业考古领域的考古工作者增添了不必要的科普麻烦。
第二,盗墓小说这样的文艺作品其实也是来源生活的。盗墓小说以及其影视化作品即使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但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也依然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盗墓这种犯罪行为。随着盗墓小说及其影视化作品的普及和风靡一时,盗墓这一违法犯罪活动也必将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许多读者、观众甚至对盗墓行业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之情。在许多典型的盗墓案例的审理之时,犯罪分子也多以盗墓小说作为其“作案指南”,虽然犯罪分子所说之话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但是就目前看来,盗墓小说的风靡也确实是给我国的文物开发以及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二十多万座古墓被盗。在笔者观看的多部专业考古纪录片中,考古人员也是多次在古墓发掘的过程中发现了早就存在其中的“盗洞”。许多古墓其实早就已经被盗墓贼“光顾”。由此可见,盗墓活动以及盗墓贼的猖獗对我国的文物发掘与保护已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盗墓活动对文物造成的根本性破坏甚至可能会导致我们对历史的误读和错误记录。如果不及时对社会大众普及基础的科技考古、考古知识以及盗墓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将会使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更加艰难。
3探索新的方法宣传公众考古事业
盗墓小说不仅仅只有前文所提及这些负面的影响,它仍有许多值得我们专业的考古工作人员借鉴的地方的。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信息的宣发手段是更加多样的,要想促使公众考古学更加大众化、更加往前发展,影视化和小说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何将真正的考古知识展现在大众面前,使得这些作品更加具有宣传和普及作用,成为推动公众考古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如何在影视化的过程之中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在增加考古宣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的同时保证考古知识不会因为所谓“看点”“卖点”而导致其真实性的缺乏?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应该抓住盗墓小说极其影视化作品诙谐幽默的风格这一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在符合当今大众对诙谐幽默化更加接受心理的基础上,在尊重公众对考古活动的参与权、知情权的基础上,在不失去考古知识本身的正确性前提之下,通过考古机构和考古工作者的引导和转换,满足公众对考古学的社会需求和激发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精神的前提之下,将考古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适当变化,适当增加一些诙谐幽默的探秘过程,利用当今时代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软件,根据各个不同年龄段所偏好的多媒体软件,进行不同的且具有针对性的宣发活动,平衡多方利益,并且充分调动各个年龄段群众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普及专业、基础的考古知识,更可以为不同年龄层面的群众的闲暇时光增添更加具有专业性、趣味性的新鲜事物,达到良好的宣发效果。笔者相信,通过这样的一个切入点,新的公众考古事业宣传方法将会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文化宣传价值。 4我国公众考古事业的展望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探讨一下“热门”和“冷门”这一关系。就盗墓小说以及其影视化作品而言,当属于前者。而真正的考古专业和公众考古领域目前仍然处于后者的阶段。笔者之所以想首先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由冷及热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少不了不断的实践探索。将专业的考古知识与盗墓小说、影視化作品相结合,必将把“冷门行业”的公众考古以及考古事业推到“风口浪尖的热门事业”中。其中必然会使得整个“冷门行业”措手不及,一时之间无法接受这巨大的变化。笔者认为,这些都将会是促使专业的考古事业走出“象牙塔”的助力,我们不应该对急速发生变化的情况加以拒绝或者选择止步不前。应该利用好如今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以更好的姿态来面对公众考古事业的普及。
虽然,想要做到将专业知识简化并普及给大众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略这样一个问题:考古事业依旧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从事。如果无法普及大众,就无法吸引更多的从业者,又何谈保护国家文物?探索古代文化历史?
因此,为了使公众更加简单的接受“晦涩难懂”的专业性知识,放弃一些所谓的“专家、精英掌握”等成见并不是就意味着放弃考古知识的专业性。我们只是选择了更加具有戏剧性的方式去进行普及。
诚然,影视化作品的真实性、正确性、专业性始终是不及专业普及性节目的。但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抑或是影视化的普及,只要是具备真实性,只要是观众容易接受,并对这一过程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接受,我们就不应该放弃这一可以相互沟通甚至是相互理解的“桥梁”。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承担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始终是考古从业者。所以,即使是选择了小说化、影视化这样的戏剧手段,考古界也依然可以通过自身对专业知识解释的“特权”来使得影视化作品在最大程度上依旧具备真实性、正确性的考古知识。考古界首先应当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专业性话语权优势,将“冷门”变为“热门”,通过沟通协商等多种方式与媒体、制片方达成共识,积极地营造具有正确性、真实性的专业话题讨论、答疑解惑,在不断的沟通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的真诚性,使得无论是听众抑或是观众都更加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些专业性质的知识。其次是应该有效地把握舆论导向,通过主体间性,使更多的受众群体达成共识,更加多样性地向大众提供专业化的知识,充分调动更多的人民群众关注与参与。
盗墓小说以及其影视化作品的普及和风靡,恰恰说明了在当今时代公众考古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众考古事业,这个不仅仅需要专业考古界的努力,更是需要多方的共同协同才可以完成。
参考文献
[1]郭立新,魏敏.初论公众考古学[J].东南文化,2006,(04).
[2]田萌.从盗墓小说的流行看公众考古热[J].艺术百家,2015,31(1):96-97.
[3]吴因,章梅芳,刘兵,等.公众考古与公众理解科学——以盗墓小说的普及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01):1-5.
作者简介:林昱澍(1995-),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农业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
关键词:科技考古;公众考古;盗墓小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4.070
1专业性质的考古事业纪录片的不足
盗墓小说的影视化将盗墓小说带到了群众的面前,在当今人们喜欢追求神秘感和新鲜感的时代,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盗墓”浪潮。究其原因,也正是由于考古、科技考古的专业工作人员集中于、倾向于一个更加专业的圈子,一直远离公共视线,才导致盗墓小说影视化一石激起千层浪,被广大群众追捧。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我国在考古知识以及考古实际案例的普及之中也是有专门的纪录片进行报道,为何无法在群众之中掀起一种学习专业考古知识的风潮?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导致该问题的原因。
第一,专业考古知识普及节目内容较为枯燥,偏重于旁白讲述,代入感不强导致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在笔者认真观看了多部央视考古纪录片之后发现,这些纪录片多为纪录整个考古打捞、发掘过程,以及成果的挖掘讲述。但是在对文物的鉴别以及年代的考察之上,对于在海上打捞、地下挖掘时对风向、雷达、探測器、挖掘仪器、挖掘地点选取等使用详细情况未有所精细说明,多是用真实的黑白资料片和旁白加以叙述,而不是加以阐释和知识普及。虽有历史记载等文史资料辅助定位、理解和鉴别,但是却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将基础的专业科技考古、考古知识传达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考古事业仍然是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因此观众更倾向于一个神秘化的解密过程,单纯的通过长时间的资料片纪录与讲述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第二,专业考古纪录片受众群体少。在笔者认真观看了盗墓小说及其影视化作品后,更是对这一点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影视化作品的受众之所以如此广泛,离不开制片方的广告宣传,流量明星引人关注的加持。而专业的考古纪录片在宣传和发布之时是没有这些支撑的。许多专业纪录片也多为考古爱好者之间的转载分享,无法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共鸣。
相比于考古成果的展示,人们更希望看到是的对考古过程的解密。随着当今世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用来考察墓地、发掘古时文物的途径和方法也越来越多。我们完全可以将一些可以让大众学习的基础考古技术和知识展示在大众面前,并且和影视化的作品相结合,在营造神秘感的同时普及基础的考古知识。
2盗墓小说及其影视化作品风靡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
并不是说盗墓小说以及影视化作品一定优于专业的考古纪录片。盗墓小说以及其影视化作品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第一,盗墓小说中穿越、神鬼、悬疑等手法的使用,已经超越了现代世界观的真实性、正确性的要求。其追求的更多是刺激观众的观感神经并以此来引发热议。这样的做法给本来就对大众充满神秘感的考古事业更加蒙上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这样更是给许多从事于专业考古领域的考古工作者增添了不必要的科普麻烦。
第二,盗墓小说这样的文艺作品其实也是来源生活的。盗墓小说以及其影视化作品即使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但其创作的灵感来源也依然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盗墓这种犯罪行为。随着盗墓小说及其影视化作品的普及和风靡一时,盗墓这一违法犯罪活动也必将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许多读者、观众甚至对盗墓行业充满了期待和向往之情。在许多典型的盗墓案例的审理之时,犯罪分子也多以盗墓小说作为其“作案指南”,虽然犯罪分子所说之话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但是就目前看来,盗墓小说的风靡也确实是给我国的文物开发以及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二十多万座古墓被盗。在笔者观看的多部专业考古纪录片中,考古人员也是多次在古墓发掘的过程中发现了早就存在其中的“盗洞”。许多古墓其实早就已经被盗墓贼“光顾”。由此可见,盗墓活动以及盗墓贼的猖獗对我国的文物发掘与保护已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盗墓活动对文物造成的根本性破坏甚至可能会导致我们对历史的误读和错误记录。如果不及时对社会大众普及基础的科技考古、考古知识以及盗墓可能造成的恶劣影响,将会使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更加艰难。
3探索新的方法宣传公众考古事业
盗墓小说不仅仅只有前文所提及这些负面的影响,它仍有许多值得我们专业的考古工作人员借鉴的地方的。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信息的宣发手段是更加多样的,要想促使公众考古学更加大众化、更加往前发展,影视化和小说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何将真正的考古知识展现在大众面前,使得这些作品更加具有宣传和普及作用,成为推动公众考古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如何在影视化的过程之中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在增加考古宣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的同时保证考古知识不会因为所谓“看点”“卖点”而导致其真实性的缺乏?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应该抓住盗墓小说极其影视化作品诙谐幽默的风格这一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在符合当今大众对诙谐幽默化更加接受心理的基础上,在尊重公众对考古活动的参与权、知情权的基础上,在不失去考古知识本身的正确性前提之下,通过考古机构和考古工作者的引导和转换,满足公众对考古学的社会需求和激发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精神的前提之下,将考古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适当变化,适当增加一些诙谐幽默的探秘过程,利用当今时代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软件,根据各个不同年龄段所偏好的多媒体软件,进行不同的且具有针对性的宣发活动,平衡多方利益,并且充分调动各个年龄段群众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普及专业、基础的考古知识,更可以为不同年龄层面的群众的闲暇时光增添更加具有专业性、趣味性的新鲜事物,达到良好的宣发效果。笔者相信,通过这样的一个切入点,新的公众考古事业宣传方法将会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文化宣传价值。 4我国公众考古事业的展望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探讨一下“热门”和“冷门”这一关系。就盗墓小说以及其影视化作品而言,当属于前者。而真正的考古专业和公众考古领域目前仍然处于后者的阶段。笔者之所以想首先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由冷及热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少不了不断的实践探索。将专业的考古知识与盗墓小说、影視化作品相结合,必将把“冷门行业”的公众考古以及考古事业推到“风口浪尖的热门事业”中。其中必然会使得整个“冷门行业”措手不及,一时之间无法接受这巨大的变化。笔者认为,这些都将会是促使专业的考古事业走出“象牙塔”的助力,我们不应该对急速发生变化的情况加以拒绝或者选择止步不前。应该利用好如今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以更好的姿态来面对公众考古事业的普及。
虽然,想要做到将专业知识简化并普及给大众困难重重。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略这样一个问题:考古事业依旧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从事。如果无法普及大众,就无法吸引更多的从业者,又何谈保护国家文物?探索古代文化历史?
因此,为了使公众更加简单的接受“晦涩难懂”的专业性知识,放弃一些所谓的“专家、精英掌握”等成见并不是就意味着放弃考古知识的专业性。我们只是选择了更加具有戏剧性的方式去进行普及。
诚然,影视化作品的真实性、正确性、专业性始终是不及专业普及性节目的。但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抑或是影视化的普及,只要是具备真实性,只要是观众容易接受,并对这一过程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接受,我们就不应该放弃这一可以相互沟通甚至是相互理解的“桥梁”。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承担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始终是考古从业者。所以,即使是选择了小说化、影视化这样的戏剧手段,考古界也依然可以通过自身对专业知识解释的“特权”来使得影视化作品在最大程度上依旧具备真实性、正确性的考古知识。考古界首先应当充分利用所拥有的专业性话语权优势,将“冷门”变为“热门”,通过沟通协商等多种方式与媒体、制片方达成共识,积极地营造具有正确性、真实性的专业话题讨论、答疑解惑,在不断的沟通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的真诚性,使得无论是听众抑或是观众都更加容易理解并接受这些专业性质的知识。其次是应该有效地把握舆论导向,通过主体间性,使更多的受众群体达成共识,更加多样性地向大众提供专业化的知识,充分调动更多的人民群众关注与参与。
盗墓小说以及其影视化作品的普及和风靡,恰恰说明了在当今时代公众考古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众考古事业,这个不仅仅需要专业考古界的努力,更是需要多方的共同协同才可以完成。
参考文献
[1]郭立新,魏敏.初论公众考古学[J].东南文化,2006,(04).
[2]田萌.从盗墓小说的流行看公众考古热[J].艺术百家,2015,31(1):96-97.
[3]吴因,章梅芳,刘兵,等.公众考古与公众理解科学——以盗墓小说的普及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01):1-5.
作者简介:林昱澍(1995-),男,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农业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