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监测系统在国内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j9788799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初步评价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在国内植入起搏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及满意程度。

方法

前瞻性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全国12家医院已经植入具有Carelink功能的起博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215例。其中ICD/CRT-D患者≥100例。患者应用Carelink远程监测仪在入组后1、3个月时分别传输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信息。3个月门诊随访时,针对Carelink随访系统的使用情况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入组215例患者包括110例起搏器患者,54例ICD患者,51例CRT-D患者。患者年龄19~90(62.80±13.83)岁,男145例(67.44%)。161例患者完成3个月门诊随访并填写CareLink评估问卷。其中153例(95.03%)患者认为Carelink监测仪容易使用(95% CI 90.44%~97.83%)。

结论

对于国内植入起博器、ICD或CRT的患者,Carelink远程监测系统容易使用,操作简单,满意程度较高。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目前澳门地区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选取澳门山顶医院心脏科门诊就诊的房颤患者,登记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抗凝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从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有652例患者入选,平均年龄为(72.1±11.5)岁,女320例(49%),年龄≥80岁的患者211例(32.3%),合并高血压患者410例(62.9%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VOT)间多通道传导现象的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2010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接受对859例射频消融术的室性早搏(PVC)/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有5例存在VOT间多通道传导现象,5例VOT起源的PVC(其中男1例),年龄31~56(40.6±10.9)岁,病程(24.6±10.1)个月,所有患者完成标测与消融,
目的探索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相关动脉自发再通患者校正Tp-e间期(Tp-ec)、Tp-ec/QT间期(Tp-e/QT)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的变化及这些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及急诊科住院的80例STEMI患者资料,其中STEMI自发再通患者29例及闭塞患者51例,测量并计算PCI前后QT间期、Tp-e
期刊
期刊
目的探索左心室4极导线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从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共2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阜外医院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时选择植入左心室4极导线(Quartet™ 1458Q,美国圣犹达公司)。术前采集各项临床基线参数。住院期间以及术后6个月随访期间,采集患者并发症情况以及器械相关的不良事件,评价其安全性。术后6个月通过测量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超声心动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EASTAR(ElectroAnatomic SoluTion for All Arrhythmias)是指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EAM)系统处理所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理念。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利用三维EAM系统指导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入选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连续收治、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