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历史学科被教育部纳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五个重要学科之一,作为历史教师要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充实教育职业的根本任务,提高自身素质,抓住教育核心,尊重教育原则,掌握正确方法,真正把"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师素质;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实事求是原则;方法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十八大这一要求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将"立德"摆在第一位,没有德,就没有魂,没有魂,就不成人。"立德树人"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升华。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先成人,再成才。这充分彰显和肯定了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发掘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人本主义教育,是党对教育本质的进一步认识、总结、提炼和升华。
学校教育不能将德育仅仅看成是几门课程,更不能将德育仅仅当作是政治理论专门知识的讲授。要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做合格公民的基础要求做起,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贯穿到全部的教育环节之中。历史学科被教育部纳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五个重要学科之一,作为历史教师要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充实教育职业的根本任务。
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为首,这充分肯定了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而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这是一个难度高、涉及面广的课题。本文只是简单的从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学的原则和历史教学德育内容、方法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不可能实施的。历史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具备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水平,这是由历史学科性质与特点决定的。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中学历史教师,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和楷模。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经师"。历史教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
所谓"人格教育",是指一种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格教育能引导人们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使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成为人格逐步完善的过程。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出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环境,人格教育是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推动学生人格的建塑,完善教学目的。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名言锦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汪精卫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针对学生崇拜名人、英雄的特点,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帮助其养成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如介绍李大钊、詹天佑、布鲁洛、伽里略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奉献精神。另外在教学中有目地培养学生有条、有序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严谨规范、认真缜密的思维品质。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从而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等,教师应充分开发这些宝贵资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我认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想收到实效,真正使我们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传统美德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广大历史教师一定要坚守历史课堂这个主战场,把传统美德教育有机渗透于每一堂课中,融于每一个具体的史实教学之中,使之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变成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滋润着、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与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不仅能体会这些美德,而且能自觉地把它融入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
三、落实立德树人的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1、史实要真。历史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讲真史,做到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如果是为了渲染课堂的氛围和提高历史的趣味性而特意对史实进行调侃甚至歪曲,那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谎言更加容易拆穿。这样不但没有达到我们最初的教育目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 2、感情要真。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
3、求实忌空。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4、求正忌偏。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四、落实立德树人的方法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讲述戚继光、邓世昌、吉鸿昌等爱国英豪时,通过精心选择内容,声情并茂讲解他们动人的爱国事迹,充满激情地朗诵他们的爱国名言。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现场教育。每一个地方的建设和发展,都克服了重重困难,是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教师要因地制宜,善于挖掘、盘活和利用好乡土德育资源,因为它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充分利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世界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收到爱国主义教育。
4、比较教育。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感情。例如讲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时,我们突出李汉俊,邓恩铭等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却叛变革命,成为头等汉奸。通过鲜明对比,突出爱国者形象。揭露卖国贼的奴颜媚骨丑恶面貌。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树立光辉的爱国主义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和弘扬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有职责和义务作好这个功德无量的工作。 "立德树人"是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学生,才能使青少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青少年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师素质;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实事求是原则;方法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提示我们,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十八大这一要求更好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将"立德"摆在第一位,没有德,就没有魂,没有魂,就不成人。"立德树人"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升华。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先成人,再成才。这充分彰显和肯定了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发掘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人本主义教育,是党对教育本质的进一步认识、总结、提炼和升华。
学校教育不能将德育仅仅看成是几门课程,更不能将德育仅仅当作是政治理论专门知识的讲授。要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做合格公民的基础要求做起,将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贯穿到全部的教育环节之中。历史学科被教育部纳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五个重要学科之一,作为历史教师要真正将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充实教育职业的根本任务。
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现代教育方针,谓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德育"为首,这充分肯定了德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而要在历史教学中落实德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这是一个难度高、涉及面广的课题。本文只是简单的从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学的原则和历史教学德育内容、方法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历史教师的素质
老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不可能实施的。历史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具备一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水平,这是由历史学科性质与特点决定的。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是心灵美的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渗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中学历史教师,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和楷模。历史教师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做一个心灵美的人,只有心灵美的人师,才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人师"是会误人子弟的。
其次,是合格的"经师"。历史教师一要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缺一不可。
二、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
所谓"人格教育",是指一种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格教育能引导人们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结构,使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过程成为人格逐步完善的过程。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出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环境,人格教育是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推动学生人格的建塑,完善教学目的。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名言锦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汪精卫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针对学生崇拜名人、英雄的特点,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帮助其养成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如介绍李大钊、詹天佑、布鲁洛、伽里略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奉献精神。另外在教学中有目地培养学生有条、有序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严谨规范、认真缜密的思维品质。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从而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等,教师应充分开发这些宝贵资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我认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想收到实效,真正使我们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传统美德的价值和魅力。我们广大历史教师一定要坚守历史课堂这个主战场,把传统美德教育有机渗透于每一堂课中,融于每一个具体的史实教学之中,使之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变成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滋润着、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与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不仅能体会这些美德,而且能自觉地把它融入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
三、落实立德树人的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1、史实要真。历史视塑造、想象为忌,必须说真话、讲真史,做到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如果是为了渲染课堂的氛围和提高历史的趣味性而特意对史实进行调侃甚至歪曲,那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谎言更加容易拆穿。这样不但没有达到我们最初的教育目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 2、感情要真。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
3、求实忌空。也就是历史教学要落到实处,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4、求正忌偏。也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公正地评述历史。拼弃"所谓坏,就是绝对坏;所谓好,就是绝对好"的片面观点,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述历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鸿章,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勾结洋人,丧权辱国,具有地主阶级的残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师夷长技,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办洋务,是洋务派中办洋务最多的人,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全面、客观地看问题不仅是德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四、落实立德树人的方法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讲述戚继光、邓世昌、吉鸿昌等爱国英豪时,通过精心选择内容,声情并茂讲解他们动人的爱国事迹,充满激情地朗诵他们的爱国名言。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现场教育。每一个地方的建设和发展,都克服了重重困难,是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教师要因地制宜,善于挖掘、盘活和利用好乡土德育资源,因为它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充分利用图表、影视,参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世界的印象,使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收到爱国主义教育。
4、比较教育。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对民族英雄和对祖国的感情。例如讲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时,我们突出李汉俊,邓恩铭等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却叛变革命,成为头等汉奸。通过鲜明对比,突出爱国者形象。揭露卖国贼的奴颜媚骨丑恶面貌。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树立光辉的爱国主义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培育和弘扬高昂的民族斗志和民族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有职责和义务作好这个功德无量的工作。 "立德树人"是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学生,才能使青少年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青少年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