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体性的历史演变及虚拟时代主体性的发展

来源 :理论与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i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经历了手工时代、机器时代和虚拟时代三个阶段。为摆脱主体所受的历史限制,促进主体的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主体与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时代主体性特点。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使实践主体的感性、知性、理性和全面发展均呈现出新的特点,并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但也带来共生共存的感觉麻木、幻想的迷失、主体性的解构等问题。要推动虚拟时代主体性的发展,目前至少应凸显以下几种理念:发展技术、培育艺术理性、弘扬主体价值、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主体性;虚拟;发展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06)06—0026—05
  主体性是实践主体为摆脱约束、满足主体需要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显现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超越性等质的规定性,它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产生和发展,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又超越历史,使历史发展呈现出不同阶段。纵观主体性的历史发展,主体性经历了手工时代、机器时代和虚拟时代历史演变,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主体为摆脱自身所处的历史约束,促进主体的发展而与自然和社会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时代主体性特点。
  
  一、主体性发展的历史演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生产力是具有根本作用的决定力量。从根本决定力量的生产力视角出发,可以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手工时代、机器时代和目前正在形成的虚拟时代。虚拟时代以超越实体主体为目标,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通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技术作为基础,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虚拟现实获得和创造的工具,以互联网为连接新型虚拟人际交往关系的主要途径,因而也称为虚拟时代。虚拟时代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社会发展主体正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地改进了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能力,也逐渐地实现了主体性的超越。
  在手工时代,由于人类生产力低下,面对凶猛野兽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对象,人类的力量并不占优势,人类祖先只能本能地以类为存在形式,以氏族为生存纽带,依靠类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利用简单的手工工具,对天然自然进行粗糙的加工,满足类共同体的需要。在与天然自然的交互作用中,共同体把后来分离开来的一切职能结合在一起,人类集体意识和汇聚在一起的个体身上的自然性的力量得到发展,初步确立了人(类共同体)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不仅意识到类主体性的存在,在观念中构建起“类主体”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而且推动类主体成为群体力量的主体。脱离类共同体,个体就不可能生存,因而,个体只是类共同体的属性,类共同体才是实体,所以,人类最早的主体性表现为类共同体的主体性。由于生产力过于落后和类共同体的自发产生,人类早期主体性——类共同体的主体性的发展未能摆脱自然和类共同体的双重束缚。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使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陶器、金属工具的使用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工匠成为独立的职业,承担技术发明、研制和应用的职能。各种工匠作为相对独立生产主体,以城镇为生存纽带,依靠家庭小作坊的组织形式,利用工匠的手工生产技术和工艺,通过生产和简单的交换,满足家庭需要。不仅发展手工业,而且消解传统的类共同体主体性,使主体性从类共同体主体性走向个体主体性。相对于类共同体主体性而言,个体主体性是个体在与天然自然的交互作用中所表现的与类共同体的主体性不同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确立了个体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促进个体意识和手工技能的发展。人类个体意识和手工技能的发展,不仅意识到个体主体性的存在,在观念中构建起“个体主体”与“自然”的主客体关系,而且成为不断思考、不断创造的能动个体主体,不断丰富了主体性的内容,促进了个体意识的不断发展,促进天然自然满足个体需要,使主体与客体在双向对象化过程中相互促进。诚然,弓箭、陶器、金属工具的进步,是人对自然的进步,发展了畜牧业和手工业,使个体可能从类共同体的社会生产束缚下解放出来,但是剩余产品和阶级的出现,又使刚刚摆脱类共同体社会生产束缚的个体主体陷于人对人依附关系中,未能摆脱自然和人依附的双重束缚,因而,个体主体性仍有很大局限。
  机器时代,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巨大的机器生产力量将小而全的手工生产方式改造为精细的分工生产,以市场来配置资源和分配利益。因机器生产扩张而失去土地的人们,只能被大生产训练为一个机械生产环节,成为依靠出卖机械的劳动而获得一定的利益的生存者。因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利益主体,所谓相对独立利益主体,即是说每个人只要拥有财富或者取得利益就是独立自由的,但离开了市场交换的相对一方,个人的自由就不可能。分工与相互依赖,在发展机械生产的同时,也捆绑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存关系,密切了市场交换,创造了丰富的社会关系。一方面,以市场的平等摆脱了人对人的依赖,实现主体性的一次社会大解放;另一方面,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摆脱人对自然的依赖,使人从自然的依附下释放出来,实现主体性的一次自然大解放。随着主体性在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解放,个体主体性走向了个人主体性,个人主体性的地位得到确立和膨胀。这是因为市场平等固然冲破了人对人的依附,分工的机器大生产固然冲破了人对自然的依附,但过于崇拜市场平等,过分追求专业分工和机器的力量,也掩盖了对个人主体性固有局限的真切认识,从而隐含着走向反面的危机。这是因为平等和利益需求只是个人主体性发展的一部分,市场平等和逐利需求的胜利,遮蔽了主体性全面发展的思考和追求。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在扩张片面的个人主体性的同时,也丧失了自主性,沦为金钱和财富等对象的奴隶,迷失了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虚拟时代,虚拟现实技术成为生产力进步的支撑点,虚拟经济演化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与传统实体经济以绝对时空为尺度不同,虚拟经济以心理时空为尺度。所谓心理时空,指的是在虚拟经济活动中,人的心理所能感受的时间和空间,是以人在经济活动起始状态下的心理感受状态为中心的。心理时空观的建立,无异于自然科学中绝对时空观的逝去和相对时空观的建立。它引发了人的主体性的变革,使人从依附金钱和财富等对象的个人主体走向生活的主体,使以人为本的、和谐的经济走进今天的时代。与实体经济对人类本身的悲观态度不同,虚拟经济对人类本身持乐观态度,实体经济循着“物本”的思维,认为财富是有限的,而虚拟经济循着“人本”的思维,认为财富是无限的。前者循规蹈矩,谨循实体经济边际化原则,无法跳出边际化的如来手掌;后者从纯粹心理需求的意义上来看待虚拟价值,把虚拟价值看做是非边际化的,从而使得理性人的假设很难确立,使非理性从理 性的遮蔽下释放出来,大大凸显了经济活动中心理的作用,为人的主体性中的非理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并且从非边际化中获得了全面发展的可能空间。关注虚拟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必须适应主体性发展的新的实践境遇,既要从虚拟时代主体的知性和理性中获得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要不断从主体的感性、非理性中获得主体发展的超越性智慧。
  
  二、虚拟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虚拟时代,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以数字性、沉浸性、交互性、虚拟性为标志的运作模式,以多元性、创造性、共享性、超越性为标志的机制特质,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翻。
  
  (一)主体的感性解放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人的任何一种延伸,无论是皮肤的、手的还是脚的延伸,对整个心理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最突出表现在两个感性的层次上:一个是现实的、直接的、感觉对象的自然平台;一个是虚拟的人/机互为感性对象的数字化虚拟平台。这种现实与虚拟的交互作用导致人的感性解放。一方面虚拟实践凭借的虚拟现实技术延伸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超越了传统的感觉方式、感觉对象、感受性和感觉经验,打破了现实性与虚拟性的时空界限,导致了传统的自然平台上“不存在”和“不可能”的感性解放,实现了人的感性超越。另一方面数字化的虚拟空间创造了人际交往的全新模式和新平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整合产生巨大影响。人们可根据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在虚拟空间中制造新的“自我”,并使之得到人格整合。
  
  (二)主体的知性解放
  伴随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主体的认知由被动转为主动,知识的获取由传统的学习变成了寻找和选择,主体信息传播由单向变为双向,主体也因此兼有了双重身份。一重是真实的,一重是虚拟的。虽然真实的主体没有改变传统的知性方式,但虚拟现实的虚拟体验却为主体开拓了实践领域,扩大了认知范围,实现了主体的知性解放。图文并陈、语像兼容的数字技术表达,以声光闪烁的图文直述直接代替知性概念,所见便是所指,以电子流动的虚拟“界面”不断电解“纸面”文字属性,消解了能指与所指的边界,使得传统的“学习过程”成了数字处理、机器显示和界面置换。多媒体的“立体表达”和多维流转使得以网络为依托的远程教育将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途径。不断地更新知识的终身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无疑将提高主体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主体主宰自己命运或自我解放的知性水平。
  
  (三)主体的理性解放
  理性是人的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是人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的内化。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对社会实践的中介,出现了虚拟实践,虚拟实践的出现使传统的理性思维被中介而具有交互性、非线性、动态性。它不断在虚拟系统中根据具体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调整思维,这就彻底抛弃了孤立、静止的思维,走向交互的、非线性的、动态联系的思维,用联系、转化的观点来看待系统运动的信息过程,为探索事物存在和发展打开了多种可能性的空间。
  多种可能性的空间的出现既伴随主体的创造力的产生,又释放主体的创造力。莱维说过:“实际化是作为对问题的解决而出现的,而结论的东西不是先前地包含在问题的形式中。它是一种创造,是立足在力量和终极性的动态构造基础上的形式的发明。”这就是说虚拟时代的理性是一种虚拟思维,它的实际化从解决问题开始,其结果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且是在虚拟环境中洞察整个过程基础上的发明创造。它一反简单的复制和还原的传统理性思维方式,创造了新的虚拟形式,不仅在理性中预置了实践的方案,而且在虚拟实践的形式中凸现虚拟现实并进行预实践,既减少实践代价,也突出了主体虚拟思维的创造性,促进主体的理性解放。
  
  (四)主体发展的全面性
  集成技术、计算机三维技术、模拟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生产工具向智能化、自动化、虚拟化方向发展,大大强化了人脑的功能,同时也代替了部分脑力劳动。正如工业时代机器的广泛使用延长了人的四肢,代替了人的体力劳动一样,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将人类各种可能世界塑造为逼真的现实环境,形成了一个所谓虚拟社会。虚拟社会以“比特”为基本单元,将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事物化为数字,借助网络的无所不在。超越时空限制,四处传播,不仅几乎拆除了所有的信息壁垒,而且从事网上教学、购销、交友、观光、娱乐等各项活动,从而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拥有大量的剩余时间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为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虚拟空间。置身于这一自由空间,可以时间倒流,空间反转。一句话,在虚拟社会中,控制、干扰主体自由活动、自由想象的障碍消失,个人自由、主体独立也日益成为事实上的可能,人的个性在虚拟世界得以最大限度的张扬。虚拟社会可以说是主体自由共享的集合体。在数字化所营造的虚拟现实世界,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这充分体现了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人的自我超越在虚拟实践中获得了最充分的释放,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虚拟时代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局限
  
  虚拟时代在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同时,也压抑、束缚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一)感觉麻木
  诚然,虚拟现实技术以“声光电像”一体的虚拟存在延伸了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以界面流转和虚拟环境沉浸超越了传统的感觉方式、感觉对象、感受性和感觉经验,打破了现实性与虚拟性的时空界限,导致了传统的自然平台上“不存在”和“不可能”的感性解放,实现了人的感性超越。但是,人处于信息汪洋大海的包围之中,信息量的增多,速度的加快和时间的增加,以及电子图像对感官的刺激,使人难堪其负,长此以往,视力降低、心跳加快、心理压力增加、心情烦躁、感觉麻木、思维不畅等问题也接踵而来……伴随上述问题的产生,人的身心在广度、深度、强度上都备受摧残和煎熬,使得传统的主体的感觉从自然走向感觉麻木。
  
  (二)幻想的迷失
  上下左右日宇,古往今来日宙。面对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浩瀚宇宙,古人将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视为幻想,以神话中的时间之神——四值功曹和空间之神——台丰(伊斯兰神)表达自己的神往,并且认为陆机《文赋》中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是不可能的幻想。但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麦克卢汉就断言:“电子的速度会取消人类意识中的时间和空间。即使事件一件接一件,也不存在任何延迟的效果。”马克·波斯特也认为,“电脑与现有通讯线路的联姻将使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无所不在的网络和E网打尽的电脑,正在将冲破时空 阻碍的幻想现实化,方便快捷的电子邮件替代了“飞鸽传书”,消除了昔日“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的思念与期待;“咫尺天涯”的网络屏幕使远在天边的东西近在眼前,实现了“不出门而知天下事”的千古梦想,却又熄灭了心中那盏“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幻想和期盼的古灯。
  
  (三)主体性的解构
  虚拟现实技术以“比特”为基本单元,将实体世界转化为数字,借助网络的无所不在,四处联系,广泛交往,不仅无拘无束、无所限制,而且以“无中心”和“不确定”方式破除了主客体的传统界限,解构主体性。
  传统物质实践理论体现人与世界之间的价值关系,此时主客之间的界限是清晰有效并蕴涵价值制衡的。但虚拟实践的理论反映中,虚拟现实技术力量对传统哲学主客体属性数字化,调整了人们对现实的聚焦,变换了人与世界之间原有的价值关系,解构了传统的主体性。注册网民以虚拟的各种身份上网,既使虚拟主体的个性感增强,又使主体感削弱。既可以以电子书写和电子交往的方式塑造自己的属性,又可以通过变换虚拟身份变更别人对自己属性的解读,消解主体的确定性,解构主体性,因此,“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长此以往,很难对真正的主体精神或价值做出切实的判断。主体性在虚拟现实技术的中介下失去本体的可体认性,主体与现实之间的价值关联也被虚拟空间所隔断。于是,人与现实之间的价值关系就变成了人与网络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导致主体的物理实在与价值实在的双重悬置。这种悬置在搁置真实世界的同时,也使人的心灵避开了价值的赋型,以技术手段悄然躲开了人与现实之间的预设价值关系,消解了主体的确定性,以反本质主义的意义不确定性解构了永恒的主体性及其价值。四、虚拟时代弘扬人的主体性的理念
  虚实相生的社会进化必然性规律昭示,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现实社会是虚拟社会的基础,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和延伸,而二者的统一归根到底在于它们都是人们实践的产物。立足于虚实相生的人类实践,虚拟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要求人们一方面必须十分关注主体性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性前提,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十分关注主体性发展虚拟性因素,引导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这就要整合优化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对主体性影响的因素,以应对虚拟时代对人的主体性带来的挑战。
  
  (一)增强精确搜索,过滤垃圾信息
  目前信息量过大和感觉麻木的原因在于搜索引擎不能精确搜索信息,过滤技术不能过滤大量无用的垃圾信息。正如“物质的力量要用物质的来摧毁”一样,技术产生的问题也要用技术进步的力量来解决。因此,提供精确搜索引擎和改进过滤技术刻不容缓。
  
  (二)培育艺术理性,拓展人的本质
  衡量虚拟现实技术是否合理的标准,是看它是否真正符合人类的本质及其发展,根据这一原则,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标志并不是它自身的发展逻辑,而是人性的发展逻辑。主体性的真正发展,也必将是人性的全面解放、人的全面发展。虚拟时代幻想迷失的现状,正是人性、人类生命和人类精神发生分裂的标志,因而,人类主体性要真正达到完善,就必须在人类文化总体中使技术理性和艺术理性相互一致,从而使真、美二者得到真正的统一,创造一个真正符合人性的真实、美好的世界。而要达成真美的统一,必须培养艺术理性,拓展人的本质。谢林认为艺术之追求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艺术活动是在艺术理性的支配下,以自己的方式,大胆地创造世界,而作为“艺术理性”活动的场所之一,艺术世界在人类整个生活中也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弘扬主体价值,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虚拟时代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使主体与客体的边界模糊,传统的主体性及其价值难以确认,导致多元主体性纷纷兴起,人的灵魂支撑遭遇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弘扬主体价值,确立全面发展目标是唯物主义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强调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虚拟时代,“弘扬主体价值,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马克思上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它与马克思所确立的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相一致;另一方面,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弘扬主体价值,让主体性及其价值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来源。不仅推动社会发展,切实保障主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凸现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而且凸现了人的精神、智慧、素质等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直接的越来越巨大的推动意义。因而,“弘扬主体价值,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无疑有助于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反思和把握当代人类的生存、发展、未来和命运,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反思、批判、规范当代实践的过程中彰显出其特有的巨大功能。
  总之,主体性的历史演变及虚拟时代主体性的发展作为反思当代中国社会主体性发展的主要话题,就应该在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吸取广泛的营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注入活力,努力在发展技术和弘扬人文精神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促进技术与人文的协调发展,为当代和未来中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和人文基础。
  责任编辑:王之刚
其他文献
针对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从立法和司法实践角度,提出外部费用的承担者从消费者缴纳消费税,转变为强化生产者销售者的营业税;责任形式遵循严格的无过错原则和推定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世界舞台上也占据了一个突出的重要位置,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我们的社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滞后,在劳动
在公路桥梁中,桥面行车道铺装一般采用水泥混凝土,高等级公路的大中桥桥面多采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双结构层铺装,由于桥面铺装在我国尚缺乏较成功的经验,再加上施工工艺
在世界各国发的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工程事故,源自地基问题的工程事故占多数。处理好地基问题,不仅关系所建工程是否安全可靠,而且关系所建工程投资大小。处理好地基问题具有较
1饲养管理 育雏室内温度第一星期维持在34℃,以后每星期约降1℃,降到18-2l℃为止。如果温度偏高,雏鸡饮水多,排稀便,张口喘息。如果偏低,雏鸡挤靠热源起垛,常发生尖叫声。一般适宜
作为纯理论争论,不外乎是两种分析方法的对立:一种是古典传统剩余理论的“社会关系”分析,另一种是新古典传统供求理论的“技术关系”分析。马克思经济学坚持的是由特定的社会经
畜牧业在我国由来已久,是我国内陆草原地区人们主要的生存依赖。作为牲畜的基本食物来源,放牧强度直接影响草原植物的生存及分布状况,关系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植物通过光合
警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多种文化外延来提升,如何利用各种载体加大警察文化的辐射力,展示警察风采,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警察文化已经成为改善执法环境、密切警民关系
陈金全教授近年来致力于将原创文化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法史学研究,并深入民间探索原创法文化,开拓出法史学研究的新天地.、想通过这次访谈,将他有关原创文化和法文化的基本观点展示
面对现代性的种种危机,有的学者断言现代性将要终结,有的提出现代性需要重写。现代性并不会终结,相反,它在续写着自身。续写是对现代性的完善和拓展。续写的必要性在于现代性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