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了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对策,指出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只有坚持“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原则,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入了解读者需求,建立完善的读者服务体系,才能在将来激烈的信息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读者服务;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20世纪30年代,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即“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约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学五定律从本质上揭示了图书馆工作和发展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图书馆工作的基本法则——图书馆必须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贯彻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和宗旨;二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规律——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审视定位,调整自我。目前,在新的信息技术推动下,图书馆正在向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何认识未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顺应读者服务的发展规律,有效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图书馆理论和实践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
(一)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对象已不限于本馆的读者,只要能连接到图书馆网络就可以享用图书馆服务,都可成为图书馆的读者。网络扩大了图书馆读者的范围,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由于网络的便捷和交互性,读者服务模式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图书館读者服务工作也由原来的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变成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同时用户的需求也会促进图书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兼具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的双重职能。而且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图书馆服务领域已由文献借阅、复制、检索、代译、咨询、文字报道等传统的信息服务,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数据库、OPAC服务、技术中介、创新评估等新型读者服务。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传递服务,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学术研究信息;在内容上将涉及全方位的综合性信息;在形态上既需要文字信息,也需要音像、多媒体等信息。同时,由于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学科间相互渗透,读者个体需求趋向于针对性和专指性,而整体需求则呈现出多层次、综合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图书馆应具有足够的文献信息保障力,以满足读者信息需求。
(三)服务工作呈现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
网络普及使读者可以随意通过网络、光盘数据库等现代化手段自我服务,遨游信息海洋,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ipad等访问图书馆,获取文献资源。除了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外,读者还可以在有关智能数据库指引下,将大量有关信息加以集中、系统组织,进行知识的二次开发和知识重组,从中提炼出利于形成创新的思路。服务环境的变化使图书馆必须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除了加快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还应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高在线信息组织及服务水平,尤其要加强具有导航智能作用的指引库的研究与开发。
二、新的信息环境下读者服务举措
(一)更新服务观念
目前,社会信息机构的多元化和读者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使得图书馆拥有的传统文献资源不再是读者的唯一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图书馆只有将工作重心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读者提供信息的目标优先于无偿服务,从强调按时服务变为强调及时服务,才能在信息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而且图书馆还应树立信息服务的新观念,把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集中在职时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强调知识的利用和共享,紧密地将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并确立“创造性地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新理念,以读者需求决定服务取向,通过具体的措施来体现互联网为读者提供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完善服务的根本价值和规范化的知识管理要求。此外,还应时时铭记“把最好的信息,用最方便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二)改变服务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坐等读者上门,是一种典型的一对一的被动服务,且受到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受时空限制的因素则很少,而且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直接服务、主动服务的机会,可以随时随地将读者所需的资源送到读者手中,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这样做,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细腻化和层次化了,尽管对于馆员的要求会更高,但能为读者节省间和精力,并能提供全方位的、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动态。同时,也能大大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市场化的竞争力。此外,图书馆还应加大读者培训力度,教会读者如何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鉴别、筛选、整理、分析研究文献信息,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提高读者的信息能力。
(三)重视虚拟馆藏的使用权,淡化实际馆藏的拥有权
新的信息环境下,评价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已不单单是以实际馆藏为主要评估指标,图书馆获取网络信息的权限和能力将成为衡量馆藏含金量的重要参数,这意味着未来图书馆情报领域的真正竞争将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展开。因此,图书馆除了收藏各种静态文献和自建的各种文献数据库外,还应收藏各种网络资源,可以通过连接网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向读者提供广泛的外部电子信息服务。在专业网站导航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网上资源的分布,对网络信息整序、分类,使其有序化和系统化,便于查询和利用,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保障力强并适宜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馆藏结构,为读者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特色服务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化环境下的充分发展和利用,没有鲜明馆藏特色的图书馆会失去资源共建的基础,也就没有资源共享的理由,而且也无法吸引读者。因此,馆藏资源的特色化是图书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的战略选择。图书馆应加强核心馆藏的数字化,从建设书目数据库阶段转到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的开发阶段,并利用自己的特色资源开展特色服务。
(五)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
新的信息环境下,为满足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图书馆需要知识比较全面、涉猎领域比较广泛的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应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通过外出培训、继续教育等途径转变馆员知识结构,变单一、封闭、被动型结构为复合、开放、型创造结构,使馆员了解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并能不断接纳和吸收新知识,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图书馆员才能胜任现在技术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工作,保障读者服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对此,图书馆应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倡无私奉献精神,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同时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聘任制度,以不断提高馆员素质。
21世纪,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将带动信息需求的变化,为了满足读者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唯一不变的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宗旨。新的信息环境下,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所在。无论是传统的图书馆,还是现代的图书馆,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它的服务性,因此,搞好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与宗旨。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的信息环境和网络信息资源,迎接读者服务工作不断提出的更高、更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俊熙,樊松林,陈守福.网络时代的图书情报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2]袁名敦,刘时衡,赖茂生.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网络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吴慰慈,张久珍.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佛山市图书馆.图书馆管理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范兴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1):74—77.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读者服务;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2
20世纪30年代,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即“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约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学五定律从本质上揭示了图书馆工作和发展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图书馆工作的基本法则——图书馆必须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贯彻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和宗旨;二是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规律——图书馆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审视定位,调整自我。目前,在新的信息技术推动下,图书馆正在向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如何认识未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顺应读者服务的发展规律,有效提高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图书馆理论和实践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
(一)服务对象的社会化
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对象已不限于本馆的读者,只要能连接到图书馆网络就可以享用图书馆服务,都可成为图书馆的读者。网络扩大了图书馆读者的范围,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由于网络的便捷和交互性,读者服务模式也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图书館读者服务工作也由原来的以馆藏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变成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同时用户的需求也会促进图书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兼具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社会信息服务机构的双重职能。而且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图书馆服务领域已由文献借阅、复制、检索、代译、咨询、文字报道等传统的信息服务,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数据库、OPAC服务、技术中介、创新评估等新型读者服务。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传递服务,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学术研究信息;在内容上将涉及全方位的综合性信息;在形态上既需要文字信息,也需要音像、多媒体等信息。同时,由于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学科间相互渗透,读者个体需求趋向于针对性和专指性,而整体需求则呈现出多层次、综合化的特点。这就要求图书馆应具有足够的文献信息保障力,以满足读者信息需求。
(三)服务工作呈现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
网络普及使读者可以随意通过网络、光盘数据库等现代化手段自我服务,遨游信息海洋,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ipad等访问图书馆,获取文献资源。除了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外,读者还可以在有关智能数据库指引下,将大量有关信息加以集中、系统组织,进行知识的二次开发和知识重组,从中提炼出利于形成创新的思路。服务环境的变化使图书馆必须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趋势,除了加快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外,还应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提高在线信息组织及服务水平,尤其要加强具有导航智能作用的指引库的研究与开发。
二、新的信息环境下读者服务举措
(一)更新服务观念
目前,社会信息机构的多元化和读者信息获取途径的多样化,使得图书馆拥有的传统文献资源不再是读者的唯一选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图书馆只有将工作重心从“书本位”向“人本位”转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读者提供信息的目标优先于无偿服务,从强调按时服务变为强调及时服务,才能在信息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而且图书馆还应树立信息服务的新观念,把图书馆的管理理念集中在职时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强调知识的利用和共享,紧密地将信息用户、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并确立“创造性地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新理念,以读者需求决定服务取向,通过具体的措施来体现互联网为读者提供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完善服务的根本价值和规范化的知识管理要求。此外,还应时时铭记“把最好的信息,用最方便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真正做到“读者第一,服务至上”。
(二)改变服务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是坐等读者上门,是一种典型的一对一的被动服务,且受到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受时空限制的因素则很少,而且网络为图书馆提供了直接服务、主动服务的机会,可以随时随地将读者所需的资源送到读者手中,能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这样做,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细腻化和层次化了,尽管对于馆员的要求会更高,但能为读者节省间和精力,并能提供全方位的、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和动态。同时,也能大大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市场化的竞争力。此外,图书馆还应加大读者培训力度,教会读者如何在庞大的信息海洋中鉴别、筛选、整理、分析研究文献信息,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提高读者的信息能力。
(三)重视虚拟馆藏的使用权,淡化实际馆藏的拥有权
新的信息环境下,评价一个图书馆的馆藏,已不单单是以实际馆藏为主要评估指标,图书馆获取网络信息的权限和能力将成为衡量馆藏含金量的重要参数,这意味着未来图书馆情报领域的真正竞争将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展开。因此,图书馆除了收藏各种静态文献和自建的各种文献数据库外,还应收藏各种网络资源,可以通过连接网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向读者提供广泛的外部电子信息服务。在专业网站导航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网上资源的分布,对网络信息整序、分类,使其有序化和系统化,便于查询和利用,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保障力强并适宜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馆藏结构,为读者服务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特色服务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化环境下的充分发展和利用,没有鲜明馆藏特色的图书馆会失去资源共建的基础,也就没有资源共享的理由,而且也无法吸引读者。因此,馆藏资源的特色化是图书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的战略选择。图书馆应加强核心馆藏的数字化,从建设书目数据库阶段转到全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的开发阶段,并利用自己的特色资源开展特色服务。
(五)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建设
新的信息环境下,为满足读者需求,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图书馆需要知识比较全面、涉猎领域比较广泛的复合型人才。图书馆应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通过外出培训、继续教育等途径转变馆员知识结构,变单一、封闭、被动型结构为复合、开放、型创造结构,使馆员了解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并能不断接纳和吸收新知识,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图书馆员才能胜任现在技术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工作,保障读者服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对此,图书馆应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倡无私奉献精神,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观念,同时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聘任制度,以不断提高馆员素质。
21世纪,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将带动信息需求的变化,为了满足读者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唯一不变的是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宗旨。新的信息环境下,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所在。无论是传统的图书馆,还是现代的图书馆,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它的服务性,因此,搞好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与宗旨。图书馆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的信息环境和网络信息资源,迎接读者服务工作不断提出的更高、更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俊熙,樊松林,陈守福.网络时代的图书情报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
[2]袁名敦,刘时衡,赖茂生.社会科学信息资源网络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吴慰慈,张久珍.当代图书馆学情报学前沿探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佛山市图书馆.图书馆管理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5]范兴坤.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