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绍兴花雕是以陶制酒坛为载体,经民间艺人以传统手艺、传统美术制作而成,其工艺、配方古老而独特,艺术形象五彩缤纷,别具一格。由于花雕是在酒坛上加以堆塑彩绘艺术的再现,使酒坛产品得到文化品质的升华,提高了经济效益。它不仅成为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产品,也是目前中国酒类包装唯一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珍品。
一、绍兴花雕的历史沿革。
花雕的历史,源自于古代酒俗习俗。西晋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曾这样描述:“南人有女数岁,既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取酒,谓之女酒,其味绝美”;而清代梁章钜《浪迹续谈》就明确了花雕的名称:“最佳者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门,即以此酒陪嫁。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可见到了清代,女儿酒作为绍兴婚俗的陪嫁品,不仅盛行于民间,其酒坛的装潢已由人工彩绘加工,其名称也被称为“花雕”。从古代女酒,一直延续到明、清时的女儿酒习俗的演变过程,是因酒坛外绘有五彩图画而得名。花雕的“花”字除了表述酒坛外表的多彩颜色外,也是指结婚时女子嫁妆的特殊喜庆色彩。从一定程度上,花雕酒坛反映了婚庆场面、主人身份和家庭地位,是民俗礼仪的一种展示和体现。
二、绍兴花雕具有绍兴越文化、酒文化的特色。
绍兴花雕,以酒坛外面的五彩雕塑描绘而得名,色彩斑斓,图案瑰丽,题材多样,四时花卉,灵禽神兽,历史典故,无所不有。不仅为绍兴黄酒增添了诱人的包装装潢艺术,也为古城绍兴镶上了一道独特的文化绚丽光环,揉和着绍兴浓郁的民俗文化,展示出一幅令人神往的风情画卷。绍兴花雕在过去是靠民间艺人往酒坛外面刷上大红、大绿等颜色,写上一个大大的“喜”字,作为迎亲婚嫁的礼品,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又代代发展,成为绍兴地区人们在婚嫁喜庆习俗中不可缺少的越文化、酒文化活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受“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一度受到冷落的花雕行业重新复苏,老一代民间艺人对传统的花雕技艺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他们结合自己所掌握的佛像堆塑基本功,将当时花雕的彩绘平面,改为堆塑浮雕,然后上漆着色,在色泽上创作了以金、红、黑三色为主的基调,使古代的传统人物和历史故事背景相互联系,把堆塑彩绘装饰技艺,别出心裁地运用到酒坛上进行艺术再传承创新,从而使古老的绍兴花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中国酒类装潢中别具风格的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黄酒文化,使绍兴花雕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如今绍兴花雕的油泥堆塑花色品种已达200余种,并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列为我国政府赠送外国元首、使节的上等国礼,进一步宣传和传播了绍兴越文化、酒文化。
三、绍兴花雕是民间美术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绍兴花雕工艺纯属手工制作。传统制作以灰坛、沥粉、油泥堆塑、彩绘装饰等四大方面工艺及三十几道工序,全凭艺人的手工精雕细刻,并以传统漆艺技法在酒坛外面进行漆色彩绘,因此每一道工艺工序操作都涉及到民间艺人的个性技能、技艺的素养。同时,也体现出民间艺人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从古越先民世代相传下的酒俗风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以致成为绍兴典型的酒文化工艺美术品。它融文学、酒史、书法、绘画、雕塑、美学、民俗学、有机化学、包装、装潢等学科于一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绍兴花雕还体现了越地民俗、风情的演变,丰富了绍兴民间工艺美术的特色,这对于我们研究花雕的历史渊源、民间美术在酒俗习俗及中国酒文化中的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绍兴花雕“非遗”文化需要保护、传承。
绍兴花雕是绍兴的一种传统工艺美术,它具有民俗、酒俗文化的融合与传统礼仪、喜庆的表现形式。因此,成为当地旅游文化中的特色产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收藏。
绍兴花雕主要是油泥堆塑形象的绝艺,按不同表现对象采取深浮雕、浅浮雕、线刻等传统技艺进行创作。花雕的制作绝技、绝艺,是被具有全面素养的民间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掌握。目前,这类艺人往往已是上了年纪,为数不多,是绍兴花雕“非遗”文化传统制作绝技、绝艺的主要传承人。同时,花雕应该在保护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尽快培养能熟练掌握花雕制作绝技、绝艺以及原创设计的人才显得尤为必要,这将有利于绍兴花雕工艺的传承发展后继有人,进一步发挥绍兴花雕文化资源的特殊优势,合理利用花雕工艺相关领域项目,作为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多渠道地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以及旅游纪念品,从而使花雕传统文化更有效地得到保护与继承。
2005年10月,绍兴花雕被认定为浙江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受到重视和保护。由于绍兴花雕具有绍兴风俗礼仪文化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而不可复制,成为旅游产业中的特色产品。
2007年6月,“绍兴花雕”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对于绍兴花雕民间工艺美术来说,从此有了国家法律的保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非遗”法律法规的精神,以法律为准则,明确方向和目标,保护、传承绍兴花雕“非遗”文化,应是我们年轻一代花雕工艺师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绍兴花雕传承发展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绍兴花雕的历史沿革。
花雕的历史,源自于古代酒俗习俗。西晋代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曾这样描述:“南人有女数岁,既大酿酒……女将嫁,乃发陂取酒,谓之女酒,其味绝美”;而清代梁章钜《浪迹续谈》就明确了花雕的名称:“最佳者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门,即以此酒陪嫁。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可见到了清代,女儿酒作为绍兴婚俗的陪嫁品,不仅盛行于民间,其酒坛的装潢已由人工彩绘加工,其名称也被称为“花雕”。从古代女酒,一直延续到明、清时的女儿酒习俗的演变过程,是因酒坛外绘有五彩图画而得名。花雕的“花”字除了表述酒坛外表的多彩颜色外,也是指结婚时女子嫁妆的特殊喜庆色彩。从一定程度上,花雕酒坛反映了婚庆场面、主人身份和家庭地位,是民俗礼仪的一种展示和体现。
二、绍兴花雕具有绍兴越文化、酒文化的特色。
绍兴花雕,以酒坛外面的五彩雕塑描绘而得名,色彩斑斓,图案瑰丽,题材多样,四时花卉,灵禽神兽,历史典故,无所不有。不仅为绍兴黄酒增添了诱人的包装装潢艺术,也为古城绍兴镶上了一道独特的文化绚丽光环,揉和着绍兴浓郁的民俗文化,展示出一幅令人神往的风情画卷。绍兴花雕在过去是靠民间艺人往酒坛外面刷上大红、大绿等颜色,写上一个大大的“喜”字,作为迎亲婚嫁的礼品,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又代代发展,成为绍兴地区人们在婚嫁喜庆习俗中不可缺少的越文化、酒文化活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受“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一度受到冷落的花雕行业重新复苏,老一代民间艺人对传统的花雕技艺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他们结合自己所掌握的佛像堆塑基本功,将当时花雕的彩绘平面,改为堆塑浮雕,然后上漆着色,在色泽上创作了以金、红、黑三色为主的基调,使古代的传统人物和历史故事背景相互联系,把堆塑彩绘装饰技艺,别出心裁地运用到酒坛上进行艺术再传承创新,从而使古老的绍兴花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中国酒类装潢中别具风格的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黄酒文化,使绍兴花雕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如今绍兴花雕的油泥堆塑花色品种已达200余种,并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列为我国政府赠送外国元首、使节的上等国礼,进一步宣传和传播了绍兴越文化、酒文化。
三、绍兴花雕是民间美术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绍兴花雕工艺纯属手工制作。传统制作以灰坛、沥粉、油泥堆塑、彩绘装饰等四大方面工艺及三十几道工序,全凭艺人的手工精雕细刻,并以传统漆艺技法在酒坛外面进行漆色彩绘,因此每一道工艺工序操作都涉及到民间艺人的个性技能、技艺的素养。同时,也体现出民间艺人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从古越先民世代相传下的酒俗风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以致成为绍兴典型的酒文化工艺美术品。它融文学、酒史、书法、绘画、雕塑、美学、民俗学、有机化学、包装、装潢等学科于一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绍兴花雕还体现了越地民俗、风情的演变,丰富了绍兴民间工艺美术的特色,这对于我们研究花雕的历史渊源、民间美术在酒俗习俗及中国酒文化中的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绍兴花雕“非遗”文化需要保护、传承。
绍兴花雕是绍兴的一种传统工艺美术,它具有民俗、酒俗文化的融合与传统礼仪、喜庆的表现形式。因此,成为当地旅游文化中的特色产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收藏。
绍兴花雕主要是油泥堆塑形象的绝艺,按不同表现对象采取深浮雕、浅浮雕、线刻等传统技艺进行创作。花雕的制作绝技、绝艺,是被具有全面素养的民间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累掌握。目前,这类艺人往往已是上了年纪,为数不多,是绍兴花雕“非遗”文化传统制作绝技、绝艺的主要传承人。同时,花雕应该在保护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尽快培养能熟练掌握花雕制作绝技、绝艺以及原创设计的人才显得尤为必要,这将有利于绍兴花雕工艺的传承发展后继有人,进一步发挥绍兴花雕文化资源的特殊优势,合理利用花雕工艺相关领域项目,作为发展地方文化产业,多渠道地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以及旅游纪念品,从而使花雕传统文化更有效地得到保护与继承。
2005年10月,绍兴花雕被认定为浙江省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受到重视和保护。由于绍兴花雕具有绍兴风俗礼仪文化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而不可复制,成为旅游产业中的特色产品。
2007年6月,“绍兴花雕”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对于绍兴花雕民间工艺美术来说,从此有了国家法律的保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非遗”法律法规的精神,以法律为准则,明确方向和目标,保护、传承绍兴花雕“非遗”文化,应是我们年轻一代花雕工艺师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在绍兴花雕传承发展中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