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教育,在我国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如西周的“六艺”教育。近代蔡元培倡导教育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更强调了这一点。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那么,学校为什么要加强审美教育,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社会生活中负面影响的存在。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多年,是我国敞开国门向外国学习的时期。在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一些腐朽、堕落甚至反动的东西也不可避免地夹带进来。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卖淫嫖娼又死灰复燃,一些影视作品及非法出版物对色情、暴力的宣扬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也让一些中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在一些学校,部分学生暗中义结金兰,模仿黑社会“老大”向低年级同学强行索取钱财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学生对矛盾的解决也倾向于影视剧中的“打打杀杀”,近些年发生在兴化市两所初中的初三学生持刀杀人案就是明证。
悲剧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主动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更好地加强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成长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健全人才。
其次,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的内涵在于,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面向少数优等生的“英才教育”;第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非只强调智育。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一直都把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家长和社会也都乐此不疲。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人才。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需要培养创新人才,而美育对于提高人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协调发展,有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要提倡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键体。审美教育实在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固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学校无疑担负着更重要的任务。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识是在学校获得的。学校通过审美教育使每个学生从小就能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懂得什么是高尚与卑劣,什么是光荣与无耻。中学阶段养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对学生的一生有着莫大的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应该发挥其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再次,审美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学生正是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年,处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是一群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常常会做出让人惊异甚至是违纪、违法的事情。犯了过错的学生是愿意改正错误的,学校应抓住这一时机,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少犯、不犯类似的错误。
实际工作中,学校更满足于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很少过问学生看不懂、识不透的社会现象,学生的审美教育只能在个别学科(如语文、政治)中渗透进行,收效甚微。以语文教学为例,它更多地满足于学生识别字形、字音、字义,满足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至于作品中主人公的崇高伟大之处能否被学生从心里接受并愿意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位为他人着想、大公无私的人则很少加以考虑。从这一角度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能算是成功的。
笔者曾在班级就《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保全属于部队的七根火柴,宁可被冻死也不愿使用的行为进行过问卷调查,全班37人中表示赞成的只有7人,仅占18.9%;近50%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认为人的生命价值高于火柴;近32%的学生认为无名战士做得好,但如果是自己则会临阵退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功利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在学生身上得到了再现。调查的结果不能不让人深思,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加强审美教育。
首先,社会生活中负面影响的存在。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多年,是我国敞开国门向外国学习的时期。在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一些腐朽、堕落甚至反动的东西也不可避免地夹带进来。曾一度销声匿迹的卖淫嫖娼又死灰复燃,一些影视作品及非法出版物对色情、暴力的宣扬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也让一些中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在一些学校,部分学生暗中义结金兰,模仿黑社会“老大”向低年级同学强行索取钱财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学生对矛盾的解决也倾向于影视剧中的“打打杀杀”,近些年发生在兴化市两所初中的初三学生持刀杀人案就是明证。
悲剧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主动担负起教育学生的重任,更好地加强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成长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健全人才。
其次,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的内涵在于,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面向少数优等生的“英才教育”;第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非只强调智育。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尤其是农村初级中学一直都把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家长和社会也都乐此不疲。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才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人才。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需要培养创新人才,而美育对于提高人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协调发展,有着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要提倡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键体。审美教育实在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固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学校无疑担负着更重要的任务。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识是在学校获得的。学校通过审美教育使每个学生从小就能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懂得什么是高尚与卑劣,什么是光荣与无耻。中学阶段养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对学生的一生有着莫大的教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应该发挥其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再次,审美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学生正是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年,处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是一群充满矛盾的复合体,常常会做出让人惊异甚至是违纪、违法的事情。犯了过错的学生是愿意改正错误的,学校应抓住这一时机,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少犯、不犯类似的错误。
实际工作中,学校更满足于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很少过问学生看不懂、识不透的社会现象,学生的审美教育只能在个别学科(如语文、政治)中渗透进行,收效甚微。以语文教学为例,它更多地满足于学生识别字形、字音、字义,满足于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至于作品中主人公的崇高伟大之处能否被学生从心里接受并愿意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位为他人着想、大公无私的人则很少加以考虑。从这一角度来说,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能算是成功的。
笔者曾在班级就《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保全属于部队的七根火柴,宁可被冻死也不愿使用的行为进行过问卷调查,全班37人中表示赞成的只有7人,仅占18.9%;近50%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很不值得,认为人的生命价值高于火柴;近32%的学生认为无名战士做得好,但如果是自己则会临阵退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功利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在学生身上得到了再现。调查的结果不能不让人深思,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加强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