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 湖
一直不知道山坳里,为什么鸟声热烈。我站在山梁上,寻声而望,只有一片墨绿的树梢在摇摆。山梁平缓,密密匝匝的芭茅沿斜坡生长,山崖上高大的香枫,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孤独感。
这个山梁,我来了十余次,每次都可听见坳里的鸟声,叽叽喳喳,啾啾啾,不论晨昏。我也分辨不出有哪些鸟。在中午,会有苍鹭在坳里盘旋。可我找不到去山坳里的路。
山坳里,一般是冷水田、菜地、苗木地,或者是芭茅地。牛在山坳里,吃着野草,唔——唔——唔,吃饱了,无聊地仰着树蔸一样的头,干涩地叫几声。或者,把冷水田筑高田埂,成了乡人的鱼塘,养几百条皖鱼鲫鱼。乡人在晚边,握一把割草刀,背一个圆肚篮,割草喂鱼。皖鱼在草料下,摆着尾巴,翕动着扁嘴,把草叶拖进嘴巴里。可这样的山坳,都不会有很多鸟。
我是一个喜欢在山里乱走的人,漫无目的,也没有计划,走到哪儿算哪儿,一条山道走上百次,一棵树下坐上半天。有一次,一个在山边种果树的人,见我天天看他打理果树,他斜睨着,问我:“你是哪里人?”
“广信人。”我发了一根烟给他。
他捏捏烟海绵,又问:“广信在哪里?”
我说:“广信在广信。”
他咔嚓咔嚓地把玩剪枝刀,说:“你是个有意思的人。”又问,“你天天来山里,找古墓吗?”
我说:“草木枯荣,我每一天都想看。”
他继续修剪果树。我问:“香枫树下的北边山坳,怎么可以进去?”他歪着头,看我,说:“要坐竹筏过河去,山林太密,人进不了。”我说:“那个山坳有什么?好多鸟。”
“那里有一个湖,一年也难得一个人去。”
去哪里找竹筏呢?更何况,我不会划竹筏。但我第二天,便去对面的矮山上,砍了六根毛竹,又去镇里买了三十米棕绳。等毛竹泡上几天水,晒上几天太阳,请人来扎竹筏。
过了半个月,一个来我这里喝茶的捕鱼人,看我院子里晾晒毛竹,问我,是不是又要搭花架了。我说,江边的山里有湖,听人说要坐木筏去,便想扎竹筏了。捕鱼人说,不要过江也可以去,江边码头有一条古驿道,荒废二十多年了,走人还可以。
我约了捕蛇人老吕。老吕矮小,乌黑,背一个竹篓。我拿了一把柴刀一根圆木棍,提一个布袋。竹篓里是柴刀、矿泉水和圈绳,布袋里是六个花卷、白酒和望远镜、毛巾。我坐上老吕的破摩托,一颠一颠往江边码头去。
很多次进山,我都带上老吕。他会抓蛇。他用圈绳套住蛇头,手腕用力一抖,便把蛇束起来,塞进竹篓里。更厉害的是,他赤手捏蛇七寸,抖几下手腕,蛇不动了,软弱无骨。他不是捕蛇为生的人,捕蛇是为了防身。
古驛道,其实已经不存在,长满了荒草。但古驿道的石头路还在。走了一华里多,穿过一条溪涧,往右边山侧走三华里多,便到了山坳。翻过一个低矮的山梁,一个山中湖泊呈现在眼前。
在山里客居一年多,是第一次看见山中湖泊。湖泊有三个足球场那般大,深陷在四个矮山之间。矮山是石灰石山体,被人工炸出了悬崖,悬崖上的灌木和松树已稀疏成林。我问老吕:“在几十年前,这里是不是料石厂?”老吕说,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是石灰厂,是个上百年的老厂,石灰厂弃用已有三十多年了,另一边山侧有一条老路,拉石灰的,山体塌方,把路堵死了,形成了这个湖。
矮山上,有几栋倒塌的矮房子,我估计是早年工人临时休息的工房。房前有十几棵枣树,钵头粗,皮糙色黑,牵牛花绕着树身爬。正是小满时节,枣花刚落,绽出细珠似的枣状。
从进山的时候,鸟鸣不绝于耳。站在湖边,看见悬崖的树上栖着很多鸟。枣树上也窝着鸟巢。野鸭在湖里,游来游去,兀自悠闲自在。小野鸭三五只,在水里浮游嬉戏,叽叽叽叽,欢叫。“我们坐在大枣树下,不说话,看看鸟。”我说。
老吕说,蚊虫多,坐不了一会儿,满身虫斑。我取出白酒,在身上抹一遍,说,蚊虫不咬人。老吕说,我闻了酒就发酒疹,比长虫斑难受。
正午,炎热。我看到了麻雀、大灰雀、山雀、乌鸦、画眉、鱼鹰、苇莺、夜莺、相思鸟。还有几种我不认识的鸟。在头顶上——一支横生的枣枝,大山雀站在上面,拉出灰白色的体物,落在我额头上。画眉在吃隐藏在树丫上的蜗牛。
湖是一个不规则的湖,漾起淡淡波纹,像蓝绸。湖面不时地冒出咕噜噜的水花。树影和山影,在飞翔。水鸟低低掠过,细碎的水珠洒落。看上去,湖泊像长满了苔藓的月亮。鸟叫声,此起彼伏。
我去过其他的山坳,大多清静,鸟声也略显孤怜。要么是大山雀,要么是相思鸟,滴滴嘟嘟,叫得人心里很空。有时,我想,假如我是一只鸟,会叫出什么声音呢?这几乎是一个不可以想象的答案。鸟一般叫得欢悦、轻曼,在两种情况下,会叫得绝望,一种是伴侣不再回到身边(尤其是一夫一妻制的鸟,如信天翁、乌鸦、喜鹊、果鸽),一种是幼鸟呼唤母鸟。有一次,一个在鱼塘架网的人,网了一只雏鱼鹰,我买了回来放生。幼鱼鹰有灰鹊大,已经会飞了,可网丝割破了它的翅膀,它蹲在矮墙的木柴上,嘎——呃,一声长一声短。我张开手势,请它飞走,它跌跌撞撞地移动着脚步,瓦蓝的眼睛看着我。嘎——呃,嘎——呃,一直在叫。我退进屋里看着它,生怕被猫抓了。这样的叫声,听了一次,一生也不会忘。
湖边的芦苇油绿。水蛇在湖面弯弯扭扭地游动。在湖边,十几只鸳鸯成双成对地浮游。鸳鸯是冬临春飞的候鸟,却成了这里的留鸟。鸳鸟羽色鲜艳而华丽,冠羽艳丽,翅像帆一样,栗黄色扇状直立。鸯鸟上身灰褐色,眼周白色。在澄碧的湖面,鸳鸯像隐约的星宿。老吕摇摇空空的烟盒,说:“这有什么好看的呢?看得我眼睛发花。”我说:“看到别处不一样的东西,就是值得看的。”老吕哦了一声,说:“没看出什么不一样的。”我说:“同一棵树同一株草,每天看,也都是不一样的,只是我们看不出来,看出来的人就有了佛性。”老吕说:“看得出和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哪有那么闲的人,每天去看?一株草发芽、开花、结果、枯死,是自然规律,看不看,人都知道这个规律。”
一直不知道山坳里,为什么鸟声热烈。我站在山梁上,寻声而望,只有一片墨绿的树梢在摇摆。山梁平缓,密密匝匝的芭茅沿斜坡生长,山崖上高大的香枫,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孤独感。
这个山梁,我来了十余次,每次都可听见坳里的鸟声,叽叽喳喳,啾啾啾,不论晨昏。我也分辨不出有哪些鸟。在中午,会有苍鹭在坳里盘旋。可我找不到去山坳里的路。
山坳里,一般是冷水田、菜地、苗木地,或者是芭茅地。牛在山坳里,吃着野草,唔——唔——唔,吃饱了,无聊地仰着树蔸一样的头,干涩地叫几声。或者,把冷水田筑高田埂,成了乡人的鱼塘,养几百条皖鱼鲫鱼。乡人在晚边,握一把割草刀,背一个圆肚篮,割草喂鱼。皖鱼在草料下,摆着尾巴,翕动着扁嘴,把草叶拖进嘴巴里。可这样的山坳,都不会有很多鸟。
我是一个喜欢在山里乱走的人,漫无目的,也没有计划,走到哪儿算哪儿,一条山道走上百次,一棵树下坐上半天。有一次,一个在山边种果树的人,见我天天看他打理果树,他斜睨着,问我:“你是哪里人?”
“广信人。”我发了一根烟给他。
他捏捏烟海绵,又问:“广信在哪里?”
我说:“广信在广信。”
他咔嚓咔嚓地把玩剪枝刀,说:“你是个有意思的人。”又问,“你天天来山里,找古墓吗?”
我说:“草木枯荣,我每一天都想看。”
他继续修剪果树。我问:“香枫树下的北边山坳,怎么可以进去?”他歪着头,看我,说:“要坐竹筏过河去,山林太密,人进不了。”我说:“那个山坳有什么?好多鸟。”
“那里有一个湖,一年也难得一个人去。”
去哪里找竹筏呢?更何况,我不会划竹筏。但我第二天,便去对面的矮山上,砍了六根毛竹,又去镇里买了三十米棕绳。等毛竹泡上几天水,晒上几天太阳,请人来扎竹筏。
过了半个月,一个来我这里喝茶的捕鱼人,看我院子里晾晒毛竹,问我,是不是又要搭花架了。我说,江边的山里有湖,听人说要坐木筏去,便想扎竹筏了。捕鱼人说,不要过江也可以去,江边码头有一条古驿道,荒废二十多年了,走人还可以。
我约了捕蛇人老吕。老吕矮小,乌黑,背一个竹篓。我拿了一把柴刀一根圆木棍,提一个布袋。竹篓里是柴刀、矿泉水和圈绳,布袋里是六个花卷、白酒和望远镜、毛巾。我坐上老吕的破摩托,一颠一颠往江边码头去。
很多次进山,我都带上老吕。他会抓蛇。他用圈绳套住蛇头,手腕用力一抖,便把蛇束起来,塞进竹篓里。更厉害的是,他赤手捏蛇七寸,抖几下手腕,蛇不动了,软弱无骨。他不是捕蛇为生的人,捕蛇是为了防身。
古驛道,其实已经不存在,长满了荒草。但古驿道的石头路还在。走了一华里多,穿过一条溪涧,往右边山侧走三华里多,便到了山坳。翻过一个低矮的山梁,一个山中湖泊呈现在眼前。
在山里客居一年多,是第一次看见山中湖泊。湖泊有三个足球场那般大,深陷在四个矮山之间。矮山是石灰石山体,被人工炸出了悬崖,悬崖上的灌木和松树已稀疏成林。我问老吕:“在几十年前,这里是不是料石厂?”老吕说,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是石灰厂,是个上百年的老厂,石灰厂弃用已有三十多年了,另一边山侧有一条老路,拉石灰的,山体塌方,把路堵死了,形成了这个湖。
矮山上,有几栋倒塌的矮房子,我估计是早年工人临时休息的工房。房前有十几棵枣树,钵头粗,皮糙色黑,牵牛花绕着树身爬。正是小满时节,枣花刚落,绽出细珠似的枣状。
从进山的时候,鸟鸣不绝于耳。站在湖边,看见悬崖的树上栖着很多鸟。枣树上也窝着鸟巢。野鸭在湖里,游来游去,兀自悠闲自在。小野鸭三五只,在水里浮游嬉戏,叽叽叽叽,欢叫。“我们坐在大枣树下,不说话,看看鸟。”我说。
老吕说,蚊虫多,坐不了一会儿,满身虫斑。我取出白酒,在身上抹一遍,说,蚊虫不咬人。老吕说,我闻了酒就发酒疹,比长虫斑难受。
正午,炎热。我看到了麻雀、大灰雀、山雀、乌鸦、画眉、鱼鹰、苇莺、夜莺、相思鸟。还有几种我不认识的鸟。在头顶上——一支横生的枣枝,大山雀站在上面,拉出灰白色的体物,落在我额头上。画眉在吃隐藏在树丫上的蜗牛。
湖是一个不规则的湖,漾起淡淡波纹,像蓝绸。湖面不时地冒出咕噜噜的水花。树影和山影,在飞翔。水鸟低低掠过,细碎的水珠洒落。看上去,湖泊像长满了苔藓的月亮。鸟叫声,此起彼伏。
我去过其他的山坳,大多清静,鸟声也略显孤怜。要么是大山雀,要么是相思鸟,滴滴嘟嘟,叫得人心里很空。有时,我想,假如我是一只鸟,会叫出什么声音呢?这几乎是一个不可以想象的答案。鸟一般叫得欢悦、轻曼,在两种情况下,会叫得绝望,一种是伴侣不再回到身边(尤其是一夫一妻制的鸟,如信天翁、乌鸦、喜鹊、果鸽),一种是幼鸟呼唤母鸟。有一次,一个在鱼塘架网的人,网了一只雏鱼鹰,我买了回来放生。幼鱼鹰有灰鹊大,已经会飞了,可网丝割破了它的翅膀,它蹲在矮墙的木柴上,嘎——呃,一声长一声短。我张开手势,请它飞走,它跌跌撞撞地移动着脚步,瓦蓝的眼睛看着我。嘎——呃,嘎——呃,一直在叫。我退进屋里看着它,生怕被猫抓了。这样的叫声,听了一次,一生也不会忘。
湖边的芦苇油绿。水蛇在湖面弯弯扭扭地游动。在湖边,十几只鸳鸯成双成对地浮游。鸳鸯是冬临春飞的候鸟,却成了这里的留鸟。鸳鸟羽色鲜艳而华丽,冠羽艳丽,翅像帆一样,栗黄色扇状直立。鸯鸟上身灰褐色,眼周白色。在澄碧的湖面,鸳鸯像隐约的星宿。老吕摇摇空空的烟盒,说:“这有什么好看的呢?看得我眼睛发花。”我说:“看到别处不一样的东西,就是值得看的。”老吕哦了一声,说:“没看出什么不一样的。”我说:“同一棵树同一株草,每天看,也都是不一样的,只是我们看不出来,看出来的人就有了佛性。”老吕说:“看得出和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哪有那么闲的人,每天去看?一株草发芽、开花、结果、枯死,是自然规律,看不看,人都知道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