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泥塑是一种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小学阶段开展泥塑教学活动,把泥性和孩子的天性融合,借助泥塑创作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是一件颇具难度的事情。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提出泥塑教学“三深三式”方法。
关键词:泥塑 “三深三式”课堂教学
一、现状:泥巴游戏难开展
泥塑课是小学美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孩子们更喜欢这种活泼的、操作性强的课程。但因为“泥巴”的特点,小学生自律性不是很强,所以很容易将教室弄脏。因此,有些教师也不喜欢开展泥塑教学。
二、意义:捏泥成形显智慧
新课标指出:“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通过大量的美术实践获得美术素养、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积极有效地开展泥塑课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符合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玩耍的需求,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美术知识并完成实践尝试,还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艺术的多样性和感染力。
三、探索:“三深三式”塑泥韵
近几年来,笔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泥塑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度观察、深入实践、深入反思,学生活跃起来了,课堂生动起来了,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一)深度观察,提高欣赏能力
从小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犹如给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泥塑活动中,学会观察是创作的基础,也是必备的审美能力。
1.第一“式”:视频导引,运用视觉元素。小学生对泥塑的流程与方法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课堂带来新的活力。
2.第二“式”:实物展示,零距离观察分析。在泥塑教学中,适当的实物展示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全方位观看,也可以触摸体验。这种零距离的欣赏,能使学生捕捉到更多的细节。执教《小泥狗》时,笔者拿出事先做好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有的同学说:“小狗的眼睛是用戳的方法做的。”有的说:“小狗的动作原来可以多种多样。”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下子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
3.第三“式”:生活探索,全方位感知体验。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但这一切都不能脱离观察。因此,必须引导孩子观察。
(二)深入实践,发展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泥塑的具体方法与技巧的获得,需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和感悟。
1.第一“式”:阶段示范,循序推进。“筛泥”有三道工序:拣、捏、筛。面对这么复杂的程序,小学生是很难掌握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分步示范,每一个环节的示范都要講清楚、说明白。孩子们在一步步的学习中,都能扎实地掌握本课重点和难点。
2.第二“式”:主题活动,渗透技法。为了避免教学单一枯燥的问题,泥塑教学可采用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让学生在玩泥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教授《水果》时,笔者开展“快乐丰收”主题活动,孩子们扮演果农,泥巴就是果子,至于要收获什么果子,则由孩子们自己商量制作。孩子们共同协商分工合作,通过游戏,“小农民”们收获满满,有苹果、梨、香蕉……十分热闹。
3.第三“式”:竞赛游戏,点燃课堂。在活动中,也可以用如小组竞赛、师生切磋赛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授《无锡味道》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无锡不同的美食,接着进行小组比赛:“为大家制作一种美食,要形象、色彩、创意俱全,将选出最佳美食,最后给予奖励。”学生知道要评比,还有奖励,非常踊跃,充分发挥想象,参与创作。
(三)深入反思,回归教育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对艺术的热情,实时为孩子们进行有差异的指导,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思,思中成长。
1.第一“式”:评价激引,实时反馈。每个人都喜欢受人称赞和鼓励,渴望获得成功。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保持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第二“式”:反思索引,积累经验。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经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教会学生及时积累经验,为自己积蓄能量。
3.第三“式”:优化展示,品味泥韵。为鼓励学生展开更为多彩的创作活动,增强学生创作的信心,教师可为学生搭建更灵动的展示平台,这对提升学生的泥塑表现力十分重要。教授《十二生肖》时,为增强学生创作的信心,笔者对展示环节进行了创新:让学生用作品编一个故事,并进行表演。大家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有的编了“鸡妈妈背小鸡”的故事,有的编了“小马聚会”“牛宝宝吃面”等故事,再加上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表演,课堂十分生动。
泥巴是没有生命的,但孩子们可以把这些没有生命的泥巴玩出新的活力,让我们陪伴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中国美术出版社,1963.
(作者简介:孙艳,女,本科,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曹浩洁,女,本科,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
关键词:泥塑 “三深三式”课堂教学
一、现状:泥巴游戏难开展
泥塑课是小学美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孩子们更喜欢这种活泼的、操作性强的课程。但因为“泥巴”的特点,小学生自律性不是很强,所以很容易将教室弄脏。因此,有些教师也不喜欢开展泥塑教学。
二、意义:捏泥成形显智慧
新课标指出:“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美术活动,通过大量的美术实践获得美术素养、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积极有效地开展泥塑课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符合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玩耍的需求,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美术知识并完成实践尝试,还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传统艺术的多样性和感染力。
三、探索:“三深三式”塑泥韵
近几年来,笔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泥塑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度观察、深入实践、深入反思,学生活跃起来了,课堂生动起来了,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一)深度观察,提高欣赏能力
从小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犹如给他们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泥塑活动中,学会观察是创作的基础,也是必备的审美能力。
1.第一“式”:视频导引,运用视觉元素。小学生对泥塑的流程与方法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课堂带来新的活力。
2.第二“式”:实物展示,零距离观察分析。在泥塑教学中,适当的实物展示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全方位观看,也可以触摸体验。这种零距离的欣赏,能使学生捕捉到更多的细节。执教《小泥狗》时,笔者拿出事先做好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有的同学说:“小狗的眼睛是用戳的方法做的。”有的说:“小狗的动作原来可以多种多样。”同学们议论纷纷,一下子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
3.第三“式”:生活探索,全方位感知体验。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但这一切都不能脱离观察。因此,必须引导孩子观察。
(二)深入实践,发展创新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泥塑的具体方法与技巧的获得,需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和感悟。
1.第一“式”:阶段示范,循序推进。“筛泥”有三道工序:拣、捏、筛。面对这么复杂的程序,小学生是很难掌握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分步示范,每一个环节的示范都要講清楚、说明白。孩子们在一步步的学习中,都能扎实地掌握本课重点和难点。
2.第二“式”:主题活动,渗透技法。为了避免教学单一枯燥的问题,泥塑教学可采用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让学生在玩泥的过程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教授《水果》时,笔者开展“快乐丰收”主题活动,孩子们扮演果农,泥巴就是果子,至于要收获什么果子,则由孩子们自己商量制作。孩子们共同协商分工合作,通过游戏,“小农民”们收获满满,有苹果、梨、香蕉……十分热闹。
3.第三“式”:竞赛游戏,点燃课堂。在活动中,也可以用如小组竞赛、师生切磋赛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授《无锡味道》时,笔者给学生展示了无锡不同的美食,接着进行小组比赛:“为大家制作一种美食,要形象、色彩、创意俱全,将选出最佳美食,最后给予奖励。”学生知道要评比,还有奖励,非常踊跃,充分发挥想象,参与创作。
(三)深入反思,回归教育本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对艺术的热情,实时为孩子们进行有差异的指导,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思,思中成长。
1.第一“式”:评价激引,实时反馈。每个人都喜欢受人称赞和鼓励,渴望获得成功。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点评学生作品,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保持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2.第二“式”:反思索引,积累经验。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经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教会学生及时积累经验,为自己积蓄能量。
3.第三“式”:优化展示,品味泥韵。为鼓励学生展开更为多彩的创作活动,增强学生创作的信心,教师可为学生搭建更灵动的展示平台,这对提升学生的泥塑表现力十分重要。教授《十二生肖》时,为增强学生创作的信心,笔者对展示环节进行了创新:让学生用作品编一个故事,并进行表演。大家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有的编了“鸡妈妈背小鸡”的故事,有的编了“小马聚会”“牛宝宝吃面”等故事,再加上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表演,课堂十分生动。
泥巴是没有生命的,但孩子们可以把这些没有生命的泥巴玩出新的活力,让我们陪伴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中国美术出版社,1963.
(作者简介:孙艳,女,本科,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曹浩洁,女,本科,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