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泉县食用菌产业服务局
【摘 要】为了香菇产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探索一种周年循环生产的出菇模式,使每天保持一定数量的鲜香菇上市,同时也充分利用食用菌生产设备设施,改变一季忙三季闲的局面,探索了香菇周年循环生产技术。
【关键词】香菇;周年循环;生产技术
我国香菇因生产周期长及对光线、温差的要求较大,工厂化生产还不能完全实现。常规香菇生产出菇为一个月一茬菇。因纬度相近地区的气温相近,所以出菇时间基本比较集中,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菇贱伤农的现象,而此时间一过又出现基本无菇供应市场,造成价格上涨。因此,需探索一种周年循环生产的出菇模式,使每天保持一定数量的鲜香菇上市,同时也充分利用食用菌生产设备设施,改变一季忙三季闲的局面,充分发挥各个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的最大效率。所以探索了香菇周年循环生产技术。
一、栽培时间
因本技术为香菇周年循环生产,所以每天都生产一定数量的栽培菌棒,每天都有一批菌棒上架出菇。在菌棒生产厂、发菌车间、出菇棚建好后可每天生产菌棒、发菌、出菇,在发菌车间发菌 30天,转入出菇棚继续发菌 45天,出菇管理 105天。
二、栽培设施
1.发菌车间:发菌应该建造专用的发菌车间,设计包括保温地面在内的的保温发菌车间,一般车间净高 6米 ,每平方米可容纳菌棒275棒。内部设置发菌架,实行立体层架发菌模式,安装专用的制冷制热设备及通风系统,确保每个批次的发菌时间 30 天 。
2.出菇棚:出菇棚为日光温室型暖棚。棚体采用6分镀锌钢管为骨架,立柱使用2寸镀锌钢管,棚体两端使用苯板搭建;棚内顶部設三道可自动升降的遮阳网,便于冬春遮阳,棚顶覆盖塑料布和防水棉被,使用卷膜卷帘机升降,夏秋季节棚顶上悬挂一层遮阳网降温,同时棚头安装通风降温一体机,棚内顶部悬挂一条塑料通风道,便于降温和强制通风;棚内安放10层钢管焊制的出菇架;棚体顶高 6 米,棚宽 15米或 11.5 米,长度为 60米,每平方米可容纳菌棒55棒。
3.菌种:因周年循环生产的需要,所以在菌种的选择上就注重发菌周期短、前两茬出菇量大、市场比较认可的品种,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轻易改变品种,否则会影响出菇周期和市场销售。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市场需求的适宜品种,如:香菇Q1、0912品种。菌种选用洁白、健壮、无污染的适龄菌种。
三、栽培工艺流程
(一)培养料配制
配方:干阔叶木屑78%、麦麸20%、石膏2% 。主料采用以阔叶树木的硬杂木屑为主,多以壳斗科的柞木及桦木科的桦木为主栽培料。有机辅料常采用麦麸、谷糠等,无机辅料常采用石膏等。培养料搅拌后含水量为 55%~60% 。栽培工艺中统一了菌袋的规格,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发菌、出菇完成,同时也适合刺激出菇、休菌管理等各项技术指标,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内袋选用规格为 60 cm×15.2 cm ,厚度 0.05 mm~0.007 mm 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菌袋;外袋选用规格为65 cm×18.5 cm ,厚度 0.012 mm~0.015 mm 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菌袋。
(二)装袋
在装袋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各类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装袋技术要点如下:培养基质一定要充分搅拌,达到均匀一致。拌好的料不可长时间存放,防止料堆内因微生物繁殖而发热变酸;装好的菌袋要求紧实、挺直,并迅速套上外袋。一般每袋重量为 2.4 kg~2.5 kg;装袋时不能礅,不能摔,不能揉,要轻拿轻放;及时细心检查菌袋是否有破孔,发现后立即用胶带纸粘上。
(三)灭菌
灭菌使用高压灭菌方式进行菌棒灭菌,确保灭菌彻底,同时节省了生产时间,实现白天出装锅,晚上提温灭菌。灭菌技术要点:锅炉规格大小及产汽效能与一次性灭菌的培养基料袋数量相匹配;灭菌锅内料温达 110℃ 时,开始计时,连续保持 10 h ;灭菌完毕后,料温降至 90℃ 时趁热出锅。
(四)冷却
增加了能够通过设备强制冷却的冷却车间,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将菌棒温度降到可接种的最佳温度,改变冬季冷却时间短,夏季冷却时间长的弊端。将灭菌后的菌棒及时放至冷却车间强制冷却,做好通风系统的过滤和消毒工作。
(五)接种
接种在经过净化的专用无菌接种车间进行,使用套袋方法封好菌穴口,保证菌棒的成品率。待料温降到25℃以下时,在经过净化的专用无菌接种车间接种,接种时要求做到堵实菌穴,并偏高些,接菌迅速,不可耽搁时间过长。
(六)发菌
在发菌架上发菌,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能够达到上下温度基本一致,确保每批菌棒的菌龄一样,实现整齐出菇。当一批菌棒在30天发满以后及时转移至出菇棚继续发菌,提前释放发菌车间的空间,同时也能让易出菇的该品种及早适应出菇环境。接种后的菌棒直接转到发菌架上发菌。调节发菌车间温度达 22℃~25℃ ,做到恒温培养。保持发菌车间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60%~70% 。在发菌车间发菌 30天 后,一般菌棒接种点菌丝已经联穴,经过一次刺孔增氧,转入出菇棚内的出菇架上继续发菌,大约 20天 左右,温度控制在 20℃~25℃ ,空气相对湿度 60%~65%,此时菌丝已经发满菌棒,要进行第二次刺孔放大氧并脱掉外套袋,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通风管理,保持空气新鲜。菌棒进入原基生长和转色期,大约 25 天 左右,给予适量的散射光,适量温差刺激,利于原基形成和菌袋转色。
(七)出菇管理
本技术通过对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条件的控制,要求出70%以上的优质菇并在120天之内全部四茬出菇结束,生物转化率达到85%以上。
1.催蕾期:当菌棒有部分菇蕾发生时,应进入出菇管理阶段,去除菌棒内袋,实行脱袋管理。拉开 10℃ 以上的昼夜温差,使温度保持在 12℃~25℃,保证棚内空气新鲜有充足的氧气;通过喷水调节空气相对湿度 80%~90%,一般经 3天~5天可发生菇蕾。
2.出菇期:当菇蕾长至 0.5厘米~1厘米 时,为便于提高菇质,每袋留10朵~15朵菇形好、分布均匀的菇蕾。保持棚内温度为 8℃~25℃ ,调节空气相对湿度至 90 % 左右,棚内适量透进散射光,保持棚内空气新鲜,不可大量通风,以免造成菇蕾被风催死。当菇蕾长至 3厘米 以上时,加大棚内通风,降低棚内湿度至 60 %~70 % ,以利于菇面变白长成优质菇。
3.转潮管理:每采收一潮菇后要进行休菌,促使菇脚坑菌丝变白或稍有转色,积累养分,可利于下潮菇生长。棚温控制在 20℃~25℃ ,相对湿度为 75%~85% ,養菌 15天~20天 。养好的菌袋补足水分再催菇,使菌袋含水量达到 50%~55% 。
(八)采收
采收根据市场要求而定,做到采收及时,避免人为造成产品降级。
四、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同时充分考虑食用菌做为食品“安全第一”的根本宗旨,切实搞好环境卫生及灭菌彻底,做好接种环境的消毒和净化,确保达到无菌条件。及时清除菇根、烂菇及废料,并远离菇棚。采用黄板、黑光灯、灭虫灯、糖醋液等诱杀办法除虫。
参考文献:
[1]韩梅.磨菇栽培技术要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3):43.
[2]朱晨.食用菌高产技术[J].农家致富,2009(17):47.
【摘 要】为了香菇产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探索一种周年循环生产的出菇模式,使每天保持一定数量的鲜香菇上市,同时也充分利用食用菌生产设备设施,改变一季忙三季闲的局面,探索了香菇周年循环生产技术。
【关键词】香菇;周年循环;生产技术
我国香菇因生产周期长及对光线、温差的要求较大,工厂化生产还不能完全实现。常规香菇生产出菇为一个月一茬菇。因纬度相近地区的气温相近,所以出菇时间基本比较集中,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菇贱伤农的现象,而此时间一过又出现基本无菇供应市场,造成价格上涨。因此,需探索一种周年循环生产的出菇模式,使每天保持一定数量的鲜香菇上市,同时也充分利用食用菌生产设备设施,改变一季忙三季闲的局面,充分发挥各个生产环节和生产要素的最大效率。所以探索了香菇周年循环生产技术。
一、栽培时间
因本技术为香菇周年循环生产,所以每天都生产一定数量的栽培菌棒,每天都有一批菌棒上架出菇。在菌棒生产厂、发菌车间、出菇棚建好后可每天生产菌棒、发菌、出菇,在发菌车间发菌 30天,转入出菇棚继续发菌 45天,出菇管理 105天。
二、栽培设施
1.发菌车间:发菌应该建造专用的发菌车间,设计包括保温地面在内的的保温发菌车间,一般车间净高 6米 ,每平方米可容纳菌棒275棒。内部设置发菌架,实行立体层架发菌模式,安装专用的制冷制热设备及通风系统,确保每个批次的发菌时间 30 天 。
2.出菇棚:出菇棚为日光温室型暖棚。棚体采用6分镀锌钢管为骨架,立柱使用2寸镀锌钢管,棚体两端使用苯板搭建;棚内顶部設三道可自动升降的遮阳网,便于冬春遮阳,棚顶覆盖塑料布和防水棉被,使用卷膜卷帘机升降,夏秋季节棚顶上悬挂一层遮阳网降温,同时棚头安装通风降温一体机,棚内顶部悬挂一条塑料通风道,便于降温和强制通风;棚内安放10层钢管焊制的出菇架;棚体顶高 6 米,棚宽 15米或 11.5 米,长度为 60米,每平方米可容纳菌棒55棒。
3.菌种:因周年循环生产的需要,所以在菌种的选择上就注重发菌周期短、前两茬出菇量大、市场比较认可的品种,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轻易改变品种,否则会影响出菇周期和市场销售。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市场需求的适宜品种,如:香菇Q1、0912品种。菌种选用洁白、健壮、无污染的适龄菌种。
三、栽培工艺流程
(一)培养料配制
配方:干阔叶木屑78%、麦麸20%、石膏2% 。主料采用以阔叶树木的硬杂木屑为主,多以壳斗科的柞木及桦木科的桦木为主栽培料。有机辅料常采用麦麸、谷糠等,无机辅料常采用石膏等。培养料搅拌后含水量为 55%~60% 。栽培工艺中统一了菌袋的规格,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发菌、出菇完成,同时也适合刺激出菇、休菌管理等各项技术指标,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内袋选用规格为 60 cm×15.2 cm ,厚度 0.05 mm~0.007 mm 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菌袋;外袋选用规格为65 cm×18.5 cm ,厚度 0.012 mm~0.015 mm 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菌袋。
(二)装袋
在装袋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使用各类机械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装袋技术要点如下:培养基质一定要充分搅拌,达到均匀一致。拌好的料不可长时间存放,防止料堆内因微生物繁殖而发热变酸;装好的菌袋要求紧实、挺直,并迅速套上外袋。一般每袋重量为 2.4 kg~2.5 kg;装袋时不能礅,不能摔,不能揉,要轻拿轻放;及时细心检查菌袋是否有破孔,发现后立即用胶带纸粘上。
(三)灭菌
灭菌使用高压灭菌方式进行菌棒灭菌,确保灭菌彻底,同时节省了生产时间,实现白天出装锅,晚上提温灭菌。灭菌技术要点:锅炉规格大小及产汽效能与一次性灭菌的培养基料袋数量相匹配;灭菌锅内料温达 110℃ 时,开始计时,连续保持 10 h ;灭菌完毕后,料温降至 90℃ 时趁热出锅。
(四)冷却
增加了能够通过设备强制冷却的冷却车间,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将菌棒温度降到可接种的最佳温度,改变冬季冷却时间短,夏季冷却时间长的弊端。将灭菌后的菌棒及时放至冷却车间强制冷却,做好通风系统的过滤和消毒工作。
(五)接种
接种在经过净化的专用无菌接种车间进行,使用套袋方法封好菌穴口,保证菌棒的成品率。待料温降到25℃以下时,在经过净化的专用无菌接种车间接种,接种时要求做到堵实菌穴,并偏高些,接菌迅速,不可耽搁时间过长。
(六)发菌
在发菌架上发菌,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能够达到上下温度基本一致,确保每批菌棒的菌龄一样,实现整齐出菇。当一批菌棒在30天发满以后及时转移至出菇棚继续发菌,提前释放发菌车间的空间,同时也能让易出菇的该品种及早适应出菇环境。接种后的菌棒直接转到发菌架上发菌。调节发菌车间温度达 22℃~25℃ ,做到恒温培养。保持发菌车间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60%~70% 。在发菌车间发菌 30天 后,一般菌棒接种点菌丝已经联穴,经过一次刺孔增氧,转入出菇棚内的出菇架上继续发菌,大约 20天 左右,温度控制在 20℃~25℃ ,空气相对湿度 60%~65%,此时菌丝已经发满菌棒,要进行第二次刺孔放大氧并脱掉外套袋,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通风管理,保持空气新鲜。菌棒进入原基生长和转色期,大约 25 天 左右,给予适量的散射光,适量温差刺激,利于原基形成和菌袋转色。
(七)出菇管理
本技术通过对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条件的控制,要求出70%以上的优质菇并在120天之内全部四茬出菇结束,生物转化率达到85%以上。
1.催蕾期:当菌棒有部分菇蕾发生时,应进入出菇管理阶段,去除菌棒内袋,实行脱袋管理。拉开 10℃ 以上的昼夜温差,使温度保持在 12℃~25℃,保证棚内空气新鲜有充足的氧气;通过喷水调节空气相对湿度 80%~90%,一般经 3天~5天可发生菇蕾。
2.出菇期:当菇蕾长至 0.5厘米~1厘米 时,为便于提高菇质,每袋留10朵~15朵菇形好、分布均匀的菇蕾。保持棚内温度为 8℃~25℃ ,调节空气相对湿度至 90 % 左右,棚内适量透进散射光,保持棚内空气新鲜,不可大量通风,以免造成菇蕾被风催死。当菇蕾长至 3厘米 以上时,加大棚内通风,降低棚内湿度至 60 %~70 % ,以利于菇面变白长成优质菇。
3.转潮管理:每采收一潮菇后要进行休菌,促使菇脚坑菌丝变白或稍有转色,积累养分,可利于下潮菇生长。棚温控制在 20℃~25℃ ,相对湿度为 75%~85% ,養菌 15天~20天 。养好的菌袋补足水分再催菇,使菌袋含水量达到 50%~55% 。
(八)采收
采收根据市场要求而定,做到采收及时,避免人为造成产品降级。
四、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同时充分考虑食用菌做为食品“安全第一”的根本宗旨,切实搞好环境卫生及灭菌彻底,做好接种环境的消毒和净化,确保达到无菌条件。及时清除菇根、烂菇及废料,并远离菇棚。采用黄板、黑光灯、灭虫灯、糖醋液等诱杀办法除虫。
参考文献:
[1]韩梅.磨菇栽培技术要点[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3):43.
[2]朱晨.食用菌高产技术[J].农家致富,2009(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