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本着通识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育回归的原则下,结合自身的大学英语教学经验,分析了“人格发展理论”对重塑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意义,并有侧重地探讨了“人格发展理论”在英美文学通识课程中的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对于今后深化大学英美文学通识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通识;人格心理学;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钱妍,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熊英,国家开放大学外语教学部。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也应重视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通过英美文学通识课程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结构,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学发展的脉络,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势,不断地认识自己,以保障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通过阅读以及分析英美文学作家的经典、畅销作品,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思辨能力,并认识到人生阶段性的差异及其成因。但在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基本教学实践中,往往没有系统化地开展相关成长普遍规律的系统性的总结,特别是难以从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其上升到可以帮助学生的科学理论层面。在英语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则需要从科学理论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提出具有现代素质教育和健全人格培养的新的文学教育理念。本文结合“人格发展理论”相关内容,重点探讨了其在英美文学通识课程中的应用情况,希望能给予广大同仁以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通识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育回归
在高等教育的领域过程中,通识教育研究工作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但所涉及的相应课程推广以及教学实践应用往往比较晚。从具体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来看,主要问题则是表现在定位不太准确等方面。对于通识的理解,其并非意味着博学,而重点内容则是旨在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综合发展。在进行英美文学通识课程教育过程中,则应重视如何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则应体现出“人文性”和“通识性”等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借助于开展英美文学课程,从实际出发来全方位展示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特点,结合相应的文化身份以及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拉近和学习者的距离,有效实现浸润式的阅读环境,从而能将文学学习与人格修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英美文学教育中的人文思想以及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针对英美文学课程中的通识性进行分析,其主要则是应保障其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同讲究学理和学术规范的文学专业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并非将其落入习题式阅读的文学常识课教学的陷阱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以及阅读习题中解放出来,以实现高于文学而阅读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借助于通识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全方位促进个人的综合发展以及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文层面的“人”和“才”的汇通,从而能够有效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高尚审美情趣的现代人格。
所以,在开展通识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广大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借助于“人格发展理论”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以及完整人格的塑造。同时,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的创新,更好地实现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全方位有效地提升“育人”的作用。
二、“人格发展理论”对重塑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意义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大多是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具体来说,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则需要考虑到相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相关对立两极中平衡要求,进而从这种模式中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成长。在每个阶段的具体过程中,相应的品质都直接影响到下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总体来说,人格确立则是综合化的个人对其自身的认识过程中,主要涉及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还包括涉及相应的他人对其的预期,主要是社会因素方面,综合上述结果而形成相应的自我认知的一致性发展,体现出较为强烈的“同一性”特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格发展理论也称为“自我同一性理论”,其主要重点探讨了人的全面化发展以及环境的自我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能够契合相应的通识教育中“全人教育”的理念。
部分研究学者明确指出,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模式以及人生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不同,造就了多样化的文化差异性问题。结合相应的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来说,人格发展理论则是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人格生产,符合英美文化的教学中的学生的人格综合素养的培养,也是其教学中的有效的科学理论框架。借助于人格发展理论的特点,能有效实现文学教育和学习者的阅读体验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沟通,便于大学生更好地体验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
三、“人格发展理论”在英美文学通识课程中的实践
1.推进“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文学样式分类、历史顺序分类的影响下,结合“人格发展理论”的英美文学通识课内容则能更好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通识教育理念。在逐步深化大学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则应符合通识课程教学的特点,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
从人格发展理论的相应阶段来看,则应突出当前大学生在进行“青少年期”和“成年前期”这两个学习阶段中的内容,在其关键阶段中,人格发展主要是存在着相应的“自我同一性”方面中存在着亲密与孤独、确立与角色混乱等平衡化的动态发展特点,重点则是落脚到相应如何养成“爱”和“忠诚”等方面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具体来说,这方面的身心素质内容主要涉及自尊与自行、独特性及相识性、勇氣及判断力还有主动性与自主性等方面的内容。结合相应的核心素养能力培养情况来看,相应的英美文学作品选篇则是涉及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姜峯楠的《你一生的故事》、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及狄更斯的《圣诞颂歌》等内容,题材涉及较为广泛,符合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教学实践中的阅读情况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相应的困扰青年发展的相关问题,能通过有效思考来实现良好的个体化阅读体验,并能进一步激发如何有效地来成就自我,从而落实好如何实现具有普遍价值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将自立视为自我成就人生的开始。 结合课程实践教学的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如何从实际来深化课堂主题问题,以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则应鼓励学生进入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实现阅读体验与生活经验的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核心素养,实现预期的素质教学目标。
2.厚植广泛阅读和多元思考的理念。结合大学生以及成年前期的人格发展情况来看,特别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尽可能体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理念,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多元化思想的文化需求,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辩证性思维,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开展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文化身份角度,选择具有较为广阔视角以及丰富的作品题材,从而鼓励学生的多元思考理念,全方位保障文本以及学习者的人生经验得到进一步拉近。只有保障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美文学通识的重点内容,并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则应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重视教学思想的创新发展,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体现出教师开展教学方式的灵活转变。具体来看,阅读内容选择应符合時代的发展要求,重视如何有效全方位地体现出“浸润式”的阅读理念,从而能够有效借助教师的引导,积极开展“设问——应答——反驳——追问”方式来进行分析文本,弄清楚选篇结构及思想,以便更好地帮助学习者积极探索人生,重新发展自我。
相比而言,通识类英美文学课程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能实现文本细读与著作通读紧密结合,更好地开展整部作品的研读,而不拘泥于特定的语言内容的分析以及思想方面的概括。文学课堂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四段论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而应旨在全方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体验式成长。通过有效地开展厚植广泛阅读和多元思考的教学理念,能够保障更好地推动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深化改革,从而全方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英美文化的教学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课程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和发展人格发展理论的优势,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人文性”和“通识性”相互融合发展,便于大学生在学习中能有效实现文学教育和文化身份建构紧密关联,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英美国家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背景下,同时能对自身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也有利于他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借助于人格发展理论的英美文学通识课程教学,能有效突显出文学教育回归“育人”教育的目的,也是满足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在大学教育中应积极利用科学的先进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构建高素质的人文教师队伍,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文学综合素养能力、文化学、人格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跨领域的学术视野和自主创新的思辨能力,这样方可以全方位提升英美文学课程通识教育水平,实现预期的全人教育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肖薇.人文视域下财经院校英美文学通识教育的探究——以广东财经大学英美文学通识课教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8(6).
[2]周建新.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初探*--以华南理工大学《英美文学与文化》核心通识课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4).
[3]王春晖.通识教育语境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5).
[4]康杰.通识教育选修课《英美文学经典赏析》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
[5]王欣欣.若即若离,美之大成——“A Bird Came down from the Walk”的美感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82-83.
[6]郑军.双面天使的回归:解读托马斯·沃尔夫小说人物海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06-108.
[7]李涛.“边缘话语”与文化焦虑——拜厄特四部曲“精神障碍者”形象研究[J].国外文学,2017(3):86-93.
[8]张俊萍,卢亚丽.对公共英语课程中拓展英美文学教学的调查和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6):84-85.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英美文学通识;人格心理学;教学创新
【作者简介】钱妍,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熊英,国家开放大学外语教学部。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也应重视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通过英美文学通识课程教育,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结构,更好地了解英美文学发展的脉络,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势,不断地认识自己,以保障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通过阅读以及分析英美文学作家的经典、畅销作品,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思辨能力,并认识到人生阶段性的差异及其成因。但在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基本教学实践中,往往没有系统化地开展相关成长普遍规律的系统性的总结,特别是难以从当前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其上升到可以帮助学生的科学理论层面。在英语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则需要从科学理论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提出具有现代素质教育和健全人格培养的新的文学教育理念。本文结合“人格发展理论”相关内容,重点探讨了其在英美文学通识课程中的应用情况,希望能给予广大同仁以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通识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育回归
在高等教育的领域过程中,通识教育研究工作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但所涉及的相应课程推广以及教学实践应用往往比较晚。从具体的通识教育的教学实践过程来看,主要问题则是表现在定位不太准确等方面。对于通识的理解,其并非意味着博学,而重点内容则是旨在全方位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综合发展。在进行英美文学通识课程教育过程中,则应重视如何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在进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则应体现出“人文性”和“通识性”等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借助于开展英美文学课程,从实际出发来全方位展示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特点,结合相应的文化身份以及文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拉近和学习者的距离,有效实现浸润式的阅读环境,从而能将文学学习与人格修养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英美文学教育中的人文思想以及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针对英美文学课程中的通识性进行分析,其主要则是应保障其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同讲究学理和学术规范的文学专业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并非将其落入习题式阅读的文学常识课教学的陷阱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以及阅读习题中解放出来,以实现高于文学而阅读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借助于通识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全方位促进个人的综合发展以及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文层面的“人”和“才”的汇通,从而能够有效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具有人文关怀意识和高尚审美情趣的现代人格。
所以,在开展通识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广大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借助于“人格发展理论”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以及完整人格的塑造。同时,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的创新,更好地实现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全方位有效地提升“育人”的作用。
二、“人格发展理论”对重塑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意义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大多是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具体来说,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则需要考虑到相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相关对立两极中平衡要求,进而从这种模式中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成长。在每个阶段的具体过程中,相应的品质都直接影响到下个阶段的人格发展,总体来说,人格确立则是综合化的个人对其自身的认识过程中,主要涉及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还包括涉及相应的他人对其的预期,主要是社会因素方面,综合上述结果而形成相应的自我认知的一致性发展,体现出较为强烈的“同一性”特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格发展理论也称为“自我同一性理论”,其主要重点探讨了人的全面化发展以及环境的自我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基本上能够契合相应的通识教育中“全人教育”的理念。
部分研究学者明确指出,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认识模式以及人生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不同,造就了多样化的文化差异性问题。结合相应的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来说,人格发展理论则是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人格生产,符合英美文化的教学中的学生的人格综合素养的培养,也是其教学中的有效的科学理论框架。借助于人格发展理论的特点,能有效实现文学教育和学习者的阅读体验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沟通,便于大学生更好地体验文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特点。
三、“人格发展理论”在英美文学通识课程中的实践
1.推进“以人为本”的通识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文学样式分类、历史顺序分类的影响下,结合“人格发展理论”的英美文学通识课内容则能更好地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通识教育理念。在逐步深化大学的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则应符合通识课程教学的特点,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
从人格发展理论的相应阶段来看,则应突出当前大学生在进行“青少年期”和“成年前期”这两个学习阶段中的内容,在其关键阶段中,人格发展主要是存在着相应的“自我同一性”方面中存在着亲密与孤独、确立与角色混乱等平衡化的动态发展特点,重点则是落脚到相应如何养成“爱”和“忠诚”等方面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具体来说,这方面的身心素质内容主要涉及自尊与自行、独特性及相识性、勇氣及判断力还有主动性与自主性等方面的内容。结合相应的核心素养能力培养情况来看,相应的英美文学作品选篇则是涉及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姜峯楠的《你一生的故事》、J·K·罗琳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及狄更斯的《圣诞颂歌》等内容,题材涉及较为广泛,符合大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教学实践中的阅读情况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了相应的困扰青年发展的相关问题,能通过有效思考来实现良好的个体化阅读体验,并能进一步激发如何有效地来成就自我,从而落实好如何实现具有普遍价值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将自立视为自我成就人生的开始。 结合课程实践教学的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如何从实际来深化课堂主题问题,以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教师则应鼓励学生进入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实现阅读体验与生活经验的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核心素养,实现预期的素质教学目标。
2.厚植广泛阅读和多元思考的理念。结合大学生以及成年前期的人格发展情况来看,特别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尽可能体现出多元化的思想理念,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多元化思想的文化需求,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辩证性思维,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开展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文化身份角度,选择具有较为广阔视角以及丰富的作品题材,从而鼓励学生的多元思考理念,全方位保障文本以及学习者的人生经验得到进一步拉近。只有保障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美文学通识的重点内容,并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教师则应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重视教学思想的创新发展,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体现出教师开展教学方式的灵活转变。具体来看,阅读内容选择应符合時代的发展要求,重视如何有效全方位地体现出“浸润式”的阅读理念,从而能够有效借助教师的引导,积极开展“设问——应答——反驳——追问”方式来进行分析文本,弄清楚选篇结构及思想,以便更好地帮助学习者积极探索人生,重新发展自我。
相比而言,通识类英美文学课程更能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能实现文本细读与著作通读紧密结合,更好地开展整部作品的研读,而不拘泥于特定的语言内容的分析以及思想方面的概括。文学课堂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四段论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而应旨在全方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体验式成长。通过有效地开展厚植广泛阅读和多元思考的教学理念,能够保障更好地推动英美文学通识课程的深化改革,从而全方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英美文化的教学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课程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和发展人格发展理论的优势,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人文性”和“通识性”相互融合发展,便于大学生在学习中能有效实现文学教育和文化身份建构紧密关联,帮助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英美国家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背景下,同时能对自身社会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也有利于他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借助于人格发展理论的英美文学通识课程教学,能有效突显出文学教育回归“育人”教育的目的,也是满足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在大学教育中应积极利用科学的先进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构建高素质的人文教师队伍,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文学综合素养能力、文化学、人格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跨领域的学术视野和自主创新的思辨能力,这样方可以全方位提升英美文学课程通识教育水平,实现预期的全人教育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肖薇.人文视域下财经院校英美文学通识教育的探究——以广东财经大学英美文学通识课教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8(6).
[2]周建新.英美文学与文化课程交叉复合型教学模式初探*--以华南理工大学《英美文学与文化》核心通识课教学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4).
[3]王春晖.通识教育语境下的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6(5).
[4]康杰.通识教育选修课《英美文学经典赏析》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28).
[5]王欣欣.若即若离,美之大成——“A Bird Came down from the Walk”的美感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10):82-83.
[6]郑军.双面天使的回归:解读托马斯·沃尔夫小说人物海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106-108.
[7]李涛.“边缘话语”与文化焦虑——拜厄特四部曲“精神障碍者”形象研究[J].国外文学,2017(3):86-93.
[8]张俊萍,卢亚丽.对公共英语课程中拓展英美文学教学的调查和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