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希良:春华秋实 乐度人生

来源 :杰出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urongy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培育英才,感师者之乐,如今专注收藏,作心头之好。须臾间,朱华消歇,蔡希良教授依旧精神饱满,中气十足。古诗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他亦是如此,不慨叹光阴易逝,不伤怀时代更替,而达观处之,享受当下,笑傲前行。不屈之志如丹,无人可夺其赤!
  
  缅怀过去 回味悠长
  蔡希良教授出生于北京,曾是一名体育名师,自内地到香港,从业生涯整整四十年,教学成果颇丰。据悉,前知名体操运动员李宁就是他的徒孙,当年自汉城奥运会归来,还曾在国家体操队总教练的带领下,专程前来拜会,一表敬重。现在,他已退休,经营着一间“古艺精舍”,专注于文物收藏,享受着寻宝、鉴宝、藏宝的乐趣。
  赴港之前的那段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蔡希良教授亲历起落,心情复杂,无以名状,与同仁分别的情景历历在目,那种不舍而又无奈的感觉,他至今难忘。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让国内开始动荡不安,抄家、打人、砸物的行为时有所闻,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的身心受到伤害。“学校停课,老师被称为‘臭老九’,遭学生批斗。”在破坏范围逐渐蔓延的趋势下,于北京体育大学任教了十数载的蔡希良教授如临险滩,亦被划为其中一员,但最终免遭此劫。
  “我于解放战争参加革命,考入华北军政大学,之后又保卫大上海,1950年曾去朝鲜打仗,抗美援朝,不怕死!他们一听,有点儿道理,因我是革命家出身,就把我放了,没拉我去劳动改造。”蔡希良教授一口纯正的京片儿,用略带调侃的语调复述了当时的情景,有些微诙谐的味道,令人听起来极易入迷。这段历史毕竟是沉重的,他已不愿再用挑剔的目光去控诉如烟往事。或许,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才是最好的缅怀方式。
  当时,重获“自由”的蔡希良教授眼见教育历程暂停,只好与本校篮球队员一起奔走于全国各地,作免费交流。至1968年,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待遇有所恢复且有相应补偿。约76%的教师升一级,3%特别有贡献的则再作升调。”
  由于蔡希良教授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运动员,所作出的教学成绩有目共睹,还曾担任第一、二届全运会的国家级裁判,参与过第一届全运会的团体操组编,在业内享有一定威望,尤其于篮球界和体操界有所作为,因而从百余同仁中脱颖而出,成为3%当中的一员,在提升的基础上再升一级。后又受到体委推荐,又升一级,薪资由原来的89元涨至120余元。
  连升三级,这对一名辛勤耕耘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不小的肯定。有感于党和国家对他的培养,蔡希良教授怀着深深的感恩,加倍用心地投身教学,“终日干干,夕惕若厉,”以不辜负上级的期望,因此,在后来是否与妻子同赴香港的问题上苦思良久都未递交申请,迟迟不肯离去。党委书记与他知交甚好,见他在去留之间徘徊,帮他提交了申请。不到半年,全家顺利获批。
  机场惜别之际,六七十人到场相送,大家都有些伤感,眼眶湿热,心有不舍。至今,老书记的话还言犹在耳,教闻者的心蓦地一动,“老蔡啊,不行就回来,我们为你保留三年供职!”
  在众人的祝福中,他携家眷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段未知的路途。
  
  教育之路 绵延不断
  蔡希良教授举家迁居香港是在尚为港英政府统治下的1979年,两岸体制的不同,令他失去“教授”的头衔,从零开始,归于普通的开拓者之列。与其它人生地疏,初到此地的移民一样,亦要经历伊始的艰难和不济,为租房、找工作、联系儿女学校等事务奔波操劳。
  “当时有规定,需居住三年才有资格从教。”犹如练有一身功夫却无施展之地,原本委身体育界的蔡希良教授不得不尝试着选择那些和他的专业相距甚远,但用人需求相对宽松的基层活计。他做过地盘工,当过保安员,还曾和老伴同在医院打工挣钱,为工资一事和部长据理力争,辛苦打拼的现在与鲜花铺地的过去相差甚远。然而,蔡教授自己也不曾想到,回归教育之路,很快便在不经意间实现。
  原来,还居于北京之时,他就曾代表本地,参加过北京青年队和香港青年队的篮球对决赛,在其中担任中锋,因表现突出,给对方的队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亦即为这次香港之行埋下了重要的伏笔。“那天,我走在街上,碰到了这位篮球队长,他先认出了我。”两人二次相逢,分外亲切。得知他现在的境况,此时已是小学副校长的篮球队长欣然邀请他到本校任代课教师,令他得以重操旧业。
  仅靠代课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后来,为维持生活,蔡希良教授和妻子在屯门开设了一间小型食肆,名曰“万寿山京菜馆”。夜以继日地操持,生存却依旧不易——黑社会曾上门索要保护费,在受到铁骨铮铮的蔡教授的断然拒绝之后仍不肯罢休,再恶意嫁祸,诬陷食物卫生不达标准,阻断客源,对饭馆的生意和附近的治安皆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后还是有关部门出面才平息此事。
  第二次转折亦在不期然间降临。“旁边有一所中学,我有次带学生从门前经过,忽然听到有人喊我‘蔡老’,回头一看,竟然是我北体的同学!”时过境迁,这名昔日同窗已是这所中学的校长,两相交谈,各自情况了然,对方更热情邀请他于每周的星期天来体育馆练球。再次代课,三年的等待接近尾声,他干脆结束饭馆生意,专心于教学,之后,水到渠成地取得教师牌照,正式开始了香港的执业生涯。
  “我在哪所学校教学,就要把哪所学校的体育教好。”蔡教授如是所行,便如是所言。在他执教的期间,无论是学校的体操、田径还是球类运动皆组织有序,士气高涨,整体体育成绩都有质的提升,这一点,从区内比赛的排名变化便可管窥一二,多是奋起直追,再后来居上。出色的教学成果令他时常受到校长的表扬,薪资更一路看涨,7年内,自一千余元升至七千余元,可谓扶摇直上。不过,反观同行,初持教鞭,边学边教的年轻一辈则因手持外国文凭在入职的第一年就被开出一万三千元的高薪,差距之大,令人咋舌。累积三十余年的教学经验与七年的奋斗结果的总和似乎还不如一纸留学文凭,这仍令他很是震动。
  蔡教授原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及沙河军体院,所持有的亦是内地两所最高体育学府的文凭,可是由于体制的不同,被一笔抹煞。“不蒸馒头,我要争口气。”虽然此时已步入花甲之年,他仍决心做回学生,以证不屈之志,随即进入香港罗富国教育学院进修三年,取得本地文凭,待遇果与之前大有改观。后来,进入伯特利中学教学之后,他顺利接任体育部主任一职,工资从七千元提升至一万三千元。
  任教期间,他指导学生认真而负责,尤对于体操和田径较为严苛,规定学生每早六点半就需到校练习。“严师出高徒”,原本一般的体育成绩一跃升至第六名,令校方很是满意。
  1992年,蔡希良教授的“古艺精舍”开张,太太经营管理,教学之余的他从旁辅助,后迫于需要,他转职铺头附近的一所私立女中,两相兼顾。
  在这所英文教学的学校,蔡教授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显得与众不同,好在适逢其会,仍受到校方及学生欢迎,于是顺水推舟考取普通话牌照,一面教授体育,一面教授普通话,持续半年之久,教学能力取得一致认同。
  他的体育课被安排在楼房天顶教授平衡木和自由体操等项目,据说,他的示范动作利落而标准,常引来掌声及喝彩,被学子们比喻成“张三丰”。
  随着时间的推移,蔡教授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以至于宣告退休之时,不仅校方挽留再三,孩子们亦是依依不舍。临别前,大家集体欢送,懂事的孩子們还特地以《爷爷》为题为他撰文,发表于校刊之上,怀念昔日和谐欢快的校园时光。
  为教育献身了一辈子,蔡希良教授一直精益求精,不仅耐心上课,还勤于课后研究,致力于培育栋梁之才。令教师最为欣慰的,莫过于学生的敬重和挂念,而蔡教授正是带着这些,一路走来,赏一路花开!
  
  探宝之乐 以藏养藏
  退休之后,蔡希良教授便专心经营“古艺精舍”,近二十年过去,已业内知名,受到报刊、电视台的接连关注。实际上,从知之甚少到精通有术,他的改变并不是一日之功,亦可说源于一次偶然的机缘。
  “我父亲是旧社会眼中的‘资本家’,生意做得不错,家中有些字画,但文革时期遭到洗劫,一部分被砸烂,一部分被烧毁,一部分被抄走。”1976年,文革结束,尚在的文物被退赔到他手中。彼时收藏热还未风行,多数人并不知自己手握珍宝,蔡教授亦然,他拿着两张失而复得的字画前往文物收购站估价,得到的答案是“略微残破,仅值三百余元”。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即便价格如此低廉,对方仍不愿收取。
  来到香港之后,他又托一位朋友联系买家,同样的字画,竟被另一位收藏家以几倍的价格收入囊中。截然不同的结果令蔡教授意外,开始对收藏产生兴趣,一步步地探索,痴迷上这门艺术。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从此更笃定数十载,不曾放弃。
  早于八十年代,蔡希良教授便开始利用暑假,游走于大江南北,探寻古玩珍奇。工资除用于供儿女读书和日常开销之外,余钱几乎皆被他用于此类旅行。“一家子都去,他们游览风光名胜,我则搜罗购买古董。”就这样,在国内,北至天津,南至广州,西至成都,东至河北,他携家人寻访了许多城市,力所能及地从不识宝、不惜宝的人手中挖掘出那些被埋没的古玩。“本来想去西藏的,后来因山高路滑,打消了这个念头。”这成为他的心中一个未了的遗憾!
  在国外,蔡老也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东南亚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去过,欧洲的巴黎、伦敦、西班牙等也曾到访。看过许多风景,接触过许多人,他感慨,“每一个古董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蔡希良教授还记得那次在越南老街,他看重了一件青花大盤,盘底的鲸鱼活灵活现,引人注目。因与中国瓷器偏好的“鲤鱼跳龙门”的纹饰大不相同,令他好奇不已,请教了店家后才知晓,这其中确有深意:过去,有越南渔民在海上作业时,曾遭遇狂风暴雨的袭击,嘶吼的巨浪呼啸着,几乎要将大船掀翻,在危急时刻,两条大鲸鱼及时出现,顶着船一路护航,直到送渔民顺利上岸。此后,鲸鱼受到当地人的尊敬和感激,更记在心中,将它们可爱善良的形象作为纹饰刻到了瓷器之上,以留后世赞颂,纪念。可惜的是,蔡教授购得这件珍品后在回程中被海关扣留,无法将其带回香港。
  蔡希良教授不推崇去拍卖行搜宝,“一是价钱过高,二是旅行中用不多的钱购买到古玩也是一种乐趣。”难怪,据他介绍,在“古艺精舍”的橱窗里,所陈列的古玩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最近一次的旅行所得。
  与许多收藏家不同的是,蔡希良教授的心得是“以藏养藏”,即“卖出一件,交租吃饭,余钱再买,良性循环”。如此一来,一则,可去芜存菁,清空价值不高的藏品,不断实现精品更新。二则,转手中可获得一定的收益,维持店面运转,保存收藏实力,可谓两全其美。
  在蔡教授的收藏生涯中,如此经历不在少数。他随手列举了一例:“我曾在法国旅行时,以200美金的价格于桥头档购得一件外国古董,归国以后,稍加修饰,即以5000美金转手相让。”
  “以藏养藏”并非所有人都可做到,这是对一名收藏家的眼界和实力的双重考验,若运用自如,可能广纳博收,汇聚精粹;若运用失当,则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正是因为不断地吸纳知识,充实储备,蔡希良教授“敢于”以藏养藏,精于“以藏养藏”,从而获益匪浅,春华秋实。
  平时的搜宝中,他更倾向于把握文物本身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每逢满载而归,总要多番查考资料,仔细研究,认真考证,条分缕析。可以说,每一次归来都是一次学习的开始。长年累月的坚持之后,他出版了多部古玩鉴赏书籍,如《中国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丰盛影文集》、《土耳其之行——杜伯奇皇宫内的中国外销青花瓷考证与研究》等,图文并茂,交相呼应,所识所见所感皆载于其中,去粗取精,公诸同好。
  如今,古艺精舍并不刻意宣传,却时有顾客光临,问及经营理念,蔡老不吝分享,“商德为本,诚信第一,绝不卖仿品新品”,当今古玩市场鱼龙混杂,这三点的保证和坚守无疑给同仁们带来福音。“别人是‘买卖成交,出门不换’,我这里是‘买卖成交,出门管换’。”蔡老口出此言,足见其十足底气。他出身体育,性格直爽,此话自有根有据——一,考古现场所收;二,经过化验,三,有专家鉴证。
  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就曾领学生慕名来到古艺精舍,在此驻足三个小时,对这里的陈列品给予不俗评价,在蔡教授随团抵达伦敦之后,还尽显地主之谊,即便已经下班,仍要求馆内所有人员正常工作,以请蔡教授和所在旅行团免费参观博物馆,礼遇有加。足可见,收藏不仅给蔡希良教授的生活带来了生趣,还带来了志同道合的友谊和仁者见仁的肯定。
  一直以来,蔡希良教授并不单纯为盈利而收藏。二十年间,虽然所藏精品颇丰,价值不可估量,但是,在爱国之心的驱使之下,他郑重表示:“若有非牟利性的正规博物馆出面,只要各项手续齐备,他愿意无偿捐赠所有收藏之古董珍玩,以其保护文物,留存后世。”“真名士自风流”,所言所行,彰显宽宥胸襟,令闻者之敬意油然而生!
  “去伪存真,去芜存精,达到收藏古董的更高境界。”这是蔡教授的心愿,所以他边旅行,边探宝,走遍中国,走向国外。俨然,收藏已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享受,乐在其中,醉在其中!
  
  【人物简介】
  蔡希良教授,生长于北京,1979年来到香港,从事体育教学四十年,教学成果颇丰,备受业界敬重。他推崇,“干一行,爱一行”,在收藏领域亦有所斩获,现经营着一间“古艺精舍”,闲暇之余常外出旅行,搜罗珍宝并挖掘研究。出版书籍有《中国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丰盛影文集》、《土耳其之行——杜伯奇皇宫内的中国外销青花瓷考证与研究》等。
其他文献
【本刊讯】成立于1931年11月7日的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即将迎来建社80周年华诞。11月3日,新华社亚太总分社、新华社香港特别行政区分社假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紫荆厅,隆重举行庆典酒会。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中联办主任彭清华,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吕新华,解放军驻港部队司令员张仕波、政委王增钵,中联办副主任李刚应邀出席主礼,与逾400位各界人士共同举杯祝愿新华社80华诞,回顾新华社
期刊
旅美华人科学家蔡亦钢18日获得2011年度“贝尔实验室发明家奖”,这是他继2008年和2010年后,第三次获此殊荣。一人三次获发明家奖,这在贝尔实验室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贝尔实验室发明家年度大奖,是授予那些在发明创造方面,为世界著名科技公司阿尔卡特-朗讯做出突出专利贡献的科学家。蔡亦钢今年是以长期演进網络和应用推进器方面的发明创造而代表研发部门获奖。蔡亦钢在受奖致辞时说:“我的职业生涯始于在
期刊
天涯咫尺,血浓于水。千百年来,相距千里之遥的仑峰三地乡亲,源于同根同宗,同脉同心,胸怀同一腔爱国爱港爱乡热忱,这一切,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大仑旅港同乡会则是他们共同的温馨家园,这个大家庭在众多大仑乡贤的带领下,已走过十多年风雨,逐步迈向成熟、稳健。其现任会长蔡友炳先生,将以昂扬的精神,继续带领同乡会发扬共谋福利,互相扶持的光辉传统,携手乡亲拓展天地,造福乡里。    侖峰楷模 创共同家园  石狮
期刊
总部位于纽约的卡内基基金会10月20日中午,在纽约公共图书馆举办盛大的2011年卡内基慈善奖颁奖仪式。香港首富李嘉诚亲临纽约领奖,并作为第一个领奖人上台领奖,成为该奖创立十年来首位获奖华人。纽约市长彭博作为他的颁奖人和他同坐一桌,并在颁奖前宣读了基金会对李嘉诚的介绍和评价。  卡内基基金会总裁Vartan Gregorian早前接受侨报采访表示,香港实业家李嘉诚是基金会成立十年来评选出的首位华裔人
期刊
10月11日晚,2011年“第六屆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在浙江象山体育馆隆重揭晓:林丹与李娜分获男女最佳运动员奖、飞人刘翔获得最佳人气奖、游泳名将孙杨获得最佳新人与最佳突破两项大奖,姚明获得杰出贡献奖,并掀起了颁奖典礼的高潮。  “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的前身是中国体育“十佳”运动员评选,从2004年起,中国体育十佳运动员评选与世界劳伦斯体育奖实现联姻,由于其专业性、权威性和大众性,因此被誉为中国
期刊
蔡长平先生曾是一水之隔的大陆和台湾之间的民间桥梁,他在香港建起寻亲驿站,为海岸之隔的同胞寻找失散的亲人;他于1984年曾在家乡安海投资创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鸿港联合公司,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尽心尽力;现在,他又在香港上环经营着燕窝庄。从旅社到投资办厂,及至今天的燕窝庄,他身上闪现着福建人敢闯敢拼、求新求变的精神。已是耳顺之年的蔡长平先生,“助人为乐,与众同乐,知足常乐”是其为人处世的态度,随着岁月的沉
期刊
余中哲先生是一位堪舆学家,从业二十年,授徒三万。他致力于推广传统的风水相学文化,举止言行,可谓尽心竭力。迄今为止,他已为不少大型机构担当过置地顾问,主持过奠基及开张祈福仪式,所行之足迹跨越南北,遍及多个发达城市。由于以演讲、授课、主持等不同形式,传播正宗的中华术数,活跃于各社会平台,他受到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多方报道。虽声名在外,但他仍低调表示,只希望为正本清源尽一己之力。    入行二十年 成
期刊
上海財富研究及顾问公司胡润公布《2011胡润女富豪榜》及《2011胡润全球白手起家女富豪榜》,龙湖地产(00960.HK)董事长吴亚军以家族财富420亿元人民币(下同)荣膺“2011年中国女首富”,碧桂园(02007.HK)的杨惠妍以家族财富360亿元位居第二,玖龙纸业(02689.HK)张茵则由去年的第一跌至今年第四,家族财富280亿元。榜单显示,中国排名前十的女富豪中,有九名都是白手起家。  
期刊
欧洲中部时间11时(北京时间11月8日17时),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首都奥斯陆揭晓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利比里亚总统,现年70岁;莱伊曼古博韦,利比里亚民间人士,39岁;塔瓦库勒卡曼,也门民间人士,32歲。总计相当于150万美元的奖金将由3人平均分享。  约翰逊瑟利夫是经济学家,曾就读哈佛大学,2005年成为非洲大陆第一名民选产生的女性总统。古博韦是利比里亚一个妇女团体的发起人。
期刊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刘汉萍先生来说,回顾背后走过的道路,一个个脚印踏实而坚定,印证着那条执着之道。刘汉萍先生是一位从低做起的企业领导。创业艰难,他坚守着心中的理想,勤力拼搏,主动创新,以高端品质与优质服务锻造了极佳的口碑,载誉行业内外。刘汉萍先生更是一位有着浓厚家国情怀的归侨,执着于斯,付出于斯,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创业艰辛锲而不舍  上世纪二十年代,国家正饱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