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须分辨“有所为有所不为”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z06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容易出现疏于教育和过度教育两种情形,二者显然都是不适当的教育。
  有心理学家把父母分为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不满意,都要挑毛病,批评孩子;第二种父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看不见,忽视孩子的存在;第三种父母是无论孩子做什么都做出积极回应,及时引导、鼓励和认同孩子。
  好孩子不是打骂出来的,也不是放任不管和忽视的结果,而是不断积极引导和鼓励出来的。显而易见,最好的父母是第三种。
  我们主张父母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即倡导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管但不全管,该管的管,该放手的放手。父母做得不多,孩子喜欢,亲子关系和谐,自主性得到发展,有助于取得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
  事实上,父母知道不该做什么和知道该做什么同样重要,知道孩子的哪些行为不需要管和知道哪些行为需要管同等重要。一直以来,大多数父母似乎存在一个认识误区,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每天从早到晚要一直不停地对孩子进行关注、管教、指导、监督、提醒、要求,于是时时地批评、控制、挑毛病、找问题、唠叨……只要是自己能够做到的,都会不辞辛苦、想方设法地为孩子做好一切。似乎只要对孩子不说、不管、不问、不盯、不做、不安排、不監督、不提醒、不指责、不批评,自己就是一个不好、不合格、不负责、不称职、不胜任的父母。此种过度教育的做法,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其实,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努力为孩子设计好一切、安排好一切、打理好一切,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精心设计的方向去成龙成凤,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和用心良苦而已,孩子并没有按照父母“完美”的设计去发展。明明是为孩子好,孩子恰恰不领情。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个复杂的系统,具有不确定性,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种替孩子选择、替孩子决定、替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丧失自我,缺乏自主性,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无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过度的控制、逼迫和替代,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
  通过25年之久的儿童心理行为研究,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迈克尔·霍顿提出了应对孩子不良行为和提高孩子自控力的平和教养法,提出对孩子的不同行为要给予不同的关注、对待和解决策略,不能仅凭父母自己的主观感觉和自以为是,想当然地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
  霍顿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三种类型:烦人却不严重的行为、值得鼓励的行为和无法接受的行为。父母可以通过日常的认真观察、了解、记录和确认,把孩子的日常行为分辨归类:对烦人却不严重的行为,可以采用刻意忽略的方式;对值得鼓励的行为,用认同引导的方式;对无法接受的行为,要采用立即处理的应对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对孩子烦人却不严重的行为进行刻意忽略,并不是一味地放任和不管,而是有意识地摒弃一些微小的管束,进行有目的、有成效的重点管教,即有所不为。如果父母总是关注那些原本不用关注的问题,会影响亲子关系,还会阻碍孩子自主意识、主动性和自控力的发展。
  凡事皆有度,教育过度和教育不及都不可取,不及难成,过之易折。智慧的父母懂得分辨“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凡事替代,给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
  (《中国教育报》2020年9月17日
其他文献
面对着一班叽叽喳喳的学生,首先得让自己冷静。我会先咳嗽一声,笑着说:“嘿!今天不上课了。”相信学生们听到此话会立刻闭上嘴巴。我再不紧不慢地说:“我们就开个森林大会,研究研究谁的嗓音最大。”接着,就自由发挥吧……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碧江小学 吴少玲)我会坐下来先静静地听,再仔细地观察,接着认真地思考。静静地听,听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的是什么;仔细地观察,观察是谁在带头扰乱;认真地思考,思考学生扰
很多年前,第一次与巴里的《彼得·潘》相遇在南方那座绿意葱茏的校园。这个曾让无数人迷醉的故事,最初在我心里激起的却是一阵幽幽的凉意,心底的那声长叹如同那个夏日的蝉鸣般悠长:一旦长大,我们便永远失去了那条向童年折返的路。  然而,成为杨红樱老师的一名责任编辑后,每每穿行在她笔下的文字里,间或陪伴她行走在全国各地的孩子们中间时,所见所感则让我彻底改变了此前深埋心底的那种悲观的判定,也让我越发坚定地认为,
谁说犯迷糊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呢?有时它还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快乐呢,而且出糗过后,我们也会吃一堑长一智,吸取教训,下次就不会再犯了。  这一期,我们继续分享迷糊的事儿吧!  迷糊表姐真够呛 广州市海珠区晓园小学五年级 李文诗  一天表姐来我家,看到我家很乱,说:“真乱!快点搞卫生!”我赶紧回击:“一起搞!”表姐把脏衣服丢进洗衣机,按了“启动”。我问:“衣服的口袋你翻过了吗?”表姐傻傻回问我:“要翻口袋
我叫韩琳,很好听的名字吧!可就有人将我的名字“乾坤大挪移”一番。  新生入学不久,大家叫我“韩国”,说是班上流行国家代表。有次我夸张地自称吃过一种好吃的面,叫“韩国米线”,所以我从“韩国”升级到“韩国米线”!唉!真不知道他们的想象力为什么如此丰富。  不知啥时候刮起了一阵“风潮”,喜欢将姓分开来念,姓“黄”的叫“草一由点”,姓“林”的叫“木木”……我自然也逃不出这个俗套,每次听到有人声嘶力竭地喊“
有些人是哈哈大笑,有些人是抿着嘴笑,有些人则是上气不接下气地吃吃笑……遇到搞笑的事情,你是怎样笑的呢?  本期微作文,让我们加入“搞笑大联盟”,一起分享身边好玩好笑的事儿吧!  跳绳 东莞市凤岗镇官井头小学四年级 邹加爱  一分钟跳绳比赛开始了,女同学们个个跳得又快又好,轮到男生上场时,可把我们的肚子都笑痛了:有的手绕绳脚却不会动,等绳子打到脚上才痛得乱跳;有的把绳子缠在了身上半天解不下来;有的
昨天,爸爸带我到西区去买菜,我知道爸爸又要准备给我做好吃的啦,便非常开心。我们经过一座天桥,天桥上有一个乞丐正在乞讨。那个乞丐睡在一张草垫上,他面容苍黄,头发凌乱,有一只腿折了,口中还呻吟着,旁边放着一个装钱的小面盆。他的小面盆里有好心人捐的10元、5元和1元的钞票,来来往往的人还不时向他的小面盆里丢一些钱,他边呻吟边向别人说“谢谢”。  我看那个乞丐的模样实在可怜,也准备向爸爸要20元钱捐给他。
学校: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  开发区中心小学  年级:四年级  学名:华曾增  小名:小曾增  年龄:10岁  生日:7月22日  形象特点:活动、可爱  我喜欢  食物:鸡翅  饮料:可乐  颜色:紫色  动物:松鼠  音乐:英语歌曲  课程:语文  业余爱好:跳舞  我最讨厌:不讲诚信的人  梦想的职业:老师、舞蹈家  最大的愿望:快点长大  得能湖  我今天又来到早已熟悉的得能湖。我总觉得它
娜娜姐姐:  你好!每次听到路边商店播《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我就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我的时间都去哪了?”一想到这,我既懊恼又自责。眼看我就要小升初了,平时只顾贪玩,功课落下一大截。我该怎么办呢?还能追回时间的脚步吗?  陈小胜  小胜:  你好!今年春晚的一曲《时间都去哪了》引发了一场全民大追问,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幼者,都感到时间悄悄地溜走了,大家似乎都患上了“时间恐慌症”。其实,感到恐慌是积极
我想从我自己所学的“家政教育”的角度谈一谈在幼儿园让幼儿参与扫地、擦桌子的意义。   一、扫地、擦桌子到底有什么意义   ·是关于生活的教育   说起让幼儿扫地、擦桌子,从“学前教育”的角度,大家会觉得这是在进行劳动教育,但是从“家政教育”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也是在让幼儿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  在我国,家政教育并没有在学校普及。家政(Home Economics)即治家,从衣食住行到家庭人际关
偶然的机会,我阅读了《广东第二课堂》,对其中的《唉,手机》颇有感触。文章讲述了一家人对手机无限制地痴迷,结果家庭成员关系日渐生疏,这让我想到了我家。  我妈妈是位手机迷,对手机有一种亲切感。按我家里人说的就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端午节来了,家里人凑到一起,热热闹闹的。面对着粽子等美食,大家都手忙脚乱地抢起来,妈妈却拿着“苹果”在啃:上上QQ、玩玩微信……和她的网友聊得不亦乐乎。“美食在眼前,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