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陆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自古以来都有着非凡丰厚的精神内涵,从涓涓小溪到三千激流,无不展示着水的风姿和品格,它们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水文化入手,探究水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以水文化为主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人格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一、水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是艺术的,也是精神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水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博大的精神内涵。从艺术的角度,探寻中国水文化的精神层面,是超越文化本身、挖掘文化本质的一种思考,而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水孕育了文明,创造了中华民族,更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它创造了生物的形体,同样也给生命发展到最高的形式——人类以精神和智慧的启导和哺育,并蔚然形成一派气势恢弘的文化茂林,在人类文化史上放射出生生不灭的熠熠光辉。
水,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所以只有当水与人产生了联系,有了治水、用水和管水的创造,才能形成水文化。通常水文化的定义是指人们治水、管水、用水过程中所透视的精神、物质内容,是在水事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称。“文化”概念有多义性,“水”与“文化”联袂而成的“水文化”,也是一个仁者见仁的概念,不同的视角可以阐释和理解不同的水文化,比如说:“水文化是以水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水文化是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是对水事活动的理性思考”、“水文化是水与人类生存、经济社会﹑治国安邦、生态环境关系的文化”、“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二、水文化的美学与哲学
水的书卷气。 王维的“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李白的“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曾几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涓涓细流在古代诗人手中被赋予了书卷气,幽幽美景,弯弯小溪,水的书卷气已不仅是一种情境,它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欣赏水,就如同无际的长天给予你灵性,如同一面审视生命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真善美,令人陶醉,长此以往,你便会体现出了水的书卷气。
水的长者风。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乐府诗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也示爱,画也示爱,抒不尽的是对大海的浓情,描不尽的是对大海的拥戴。海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诠释着水的长者风。海从不讲究和嗔怪,迎接着大地上一切的一切,展开博大无比的胸怀,不怕狂风暴雨,无论多大凶澜,海依然给万物一片安泰,看似平淡,实为厚载。
水的裁断力。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安石的“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张继的“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王勃的“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水文化虽然宽容,却也有着严肃的边际,那就是必须与邪恶划清界限线。对于层层叠叠,远远近近的是非對错,要有果断的决策力,成为在谣诼成势、重口起哄、铺天盖地中的“独醒”,如同瀑布那般气势雄浑而磅礴,豪迈而坦荡。于是,在大千世界中,水文化也成为了“定海神针”,体现着它独有的裁断力。
水的慈爱相。张若虚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小池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李白的“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慈爱相,是文化的终极之相,所有的风范皆以此为轴。水是万物之母,水文化毅然成为万千文化的基础。潺潺小溪洗刷一切污秽,汪洋大海包容万江河流,水因有了慈爱,变得亘古永存。
水,永远充满活力,滋润着世间的万物,成为生命之源,进化之本;水,不畏艰难不惧强暴,阻力愈大,其势愈壮,百折不挠,时刻在寻找自己前进的道路;水,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集聚着古老的中华文化,积淀着历史的功绩;水的书卷气、长者风、截断力、慈爱相,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以水养德
水之利他,包容与和谐。水是无私的,可以滋润生命,善利万物而不争,具有“普施众生”之德。有“水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善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水是博大的,可以包容万物。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博大仁爱的胸怀。不与万物争高下,与一切和谐处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处于令人不屑的下游位置。
水之变通与进取。水流之径或曲或直,无定势,但不变其向下的本性,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水无常形,又以其不变的本性呈千变万化之态,能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的统一起来,既考虑长远目标,又能够结合现实情况与困难,采取灵活的战略决策。水以变求生,随圆就方,具有不同的面貌与无限的活力,它柔和而锋利,明察事物发展而随机应变。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向水学习,像水那样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海到天边天做岸。做到日进不懈,自强不息,及时奋斗的流动模式。 水之坚韧与勇气。水,发源必自西,虽万折而必东,说明其具有千回百转也不能改变流向的志向。同时,还有为它的志向的实现而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追求的勇气。天下莫弱于水,而万物莫能克之,柔而能刚,含蓄而内敛,坚韧而执着,有着极强的渗透力。水一旦认定目标便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阻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可谓盈科而流乍无声,旋入大海作涛声。反映了君子自强不息的气节与持之以恒的韧性。
四、以文化人
现代人对于水性的概括:水性——水的物质与德性,刚、柔、坚、韧、容、浮、和、善、献。水性中显人性,阐发出深刻的人类思想,水与哲学是巧妙地融为一体的。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把水的这些品德融入于當今高校的教育中,君子必观。
管理若水,遵循水的风格,多几分恬淡,少一些浮躁。制度建设,形成若水;组织实施,清澈若水;教师发展,宽阔若水。
教育若水,品性养成,无声若水;智慧开发,细腻若水;艺体发展,活泼若水。
成长若水,性格养育,自然若水;多元成才,自由若水;学习活动,自主若水。
培养学生水的品行,刚、水射刃物,水滴石穿。柔、水汽相生,以柔克刚。坚、巍巍冰山,坚不可摧。韧、抽刀断水水更流。容、能容万物,浑然一体。和、无微不至,随物赋形。善、恩泽四方,滋养众生。献、蹈火灭灾,献身人类。
引导学生感知水文化真谛,明白学习生活中“做什么,怎么做”。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把握“水文化”的精髓,感受水的魅力。例如:摄影,表演,书画,知识竞赛等等。加强对水文化教育的舆论宣传,如校园网,校报,文化橱窗等。
水的种种特质无不蕴含着人生的哲学,涵盖多个层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和创新。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必将更加和谐,美好,科学,自然。水的灵动造就了文化,水的流动融合了文化。老子以水论道,庄子凭水飞心,屈原涉水成章。如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务实深思的崛起,无不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水与文化的关系。
怀仁者之心,行智者之法,以水为师,人水和谐,最终传承出优秀的水文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柔若无骨,却能滴水穿石,广袤深邃,包容有度,融会而贯通”,“习水之品,树水之德”对自然界千姿百态的水,人们既热爱,又抱有神秘感。所谓“智者乐水”,即把水作为陶冶情操之物,以水为镜,捕捉灵感,思想纷飞,从而禅发出许多美丽的诗篇和人生哲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以水为题,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文学长廊。
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能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发挥对水文化教育的主力作用,让学校更有内涵,让教育更有意义,让水文化的真谛深入学生心灵,并践行与实际,以水的灵动启迪学生的智慧,使他们形成水的品格——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德,诚实的作风,坚韧的性格。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认识水、深沉地欣赏水,以水养德,以文化人兴品格。
作者简介:苗丽,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省水生态文明及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一、水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是艺术的,也是精神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水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博大的精神内涵。从艺术的角度,探寻中国水文化的精神层面,是超越文化本身、挖掘文化本质的一种思考,而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水孕育了文明,创造了中华民族,更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它创造了生物的形体,同样也给生命发展到最高的形式——人类以精神和智慧的启导和哺育,并蔚然形成一派气势恢弘的文化茂林,在人类文化史上放射出生生不灭的熠熠光辉。
水,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所以只有当水与人产生了联系,有了治水、用水和管水的创造,才能形成水文化。通常水文化的定义是指人们治水、管水、用水过程中所透视的精神、物质内容,是在水事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称。“文化”概念有多义性,“水”与“文化”联袂而成的“水文化”,也是一个仁者见仁的概念,不同的视角可以阐释和理解不同的水文化,比如说:“水文化是以水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水文化是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是对水事活动的理性思考”、“水文化是水与人类生存、经济社会﹑治国安邦、生态环境关系的文化”、“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二、水文化的美学与哲学
水的书卷气。 王维的“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李白的“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曾几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涓涓细流在古代诗人手中被赋予了书卷气,幽幽美景,弯弯小溪,水的书卷气已不仅是一种情境,它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欣赏水,就如同无际的长天给予你灵性,如同一面审视生命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真善美,令人陶醉,长此以往,你便会体现出了水的书卷气。
水的长者风。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乐府诗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也示爱,画也示爱,抒不尽的是对大海的浓情,描不尽的是对大海的拥戴。海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诠释着水的长者风。海从不讲究和嗔怪,迎接着大地上一切的一切,展开博大无比的胸怀,不怕狂风暴雨,无论多大凶澜,海依然给万物一片安泰,看似平淡,实为厚载。
水的裁断力。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安石的“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张继的“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王勃的“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水文化虽然宽容,却也有着严肃的边际,那就是必须与邪恶划清界限线。对于层层叠叠,远远近近的是非對错,要有果断的决策力,成为在谣诼成势、重口起哄、铺天盖地中的“独醒”,如同瀑布那般气势雄浑而磅礴,豪迈而坦荡。于是,在大千世界中,水文化也成为了“定海神针”,体现着它独有的裁断力。
水的慈爱相。张若虚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小池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李白的“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慈爱相,是文化的终极之相,所有的风范皆以此为轴。水是万物之母,水文化毅然成为万千文化的基础。潺潺小溪洗刷一切污秽,汪洋大海包容万江河流,水因有了慈爱,变得亘古永存。
水,永远充满活力,滋润着世间的万物,成为生命之源,进化之本;水,不畏艰难不惧强暴,阻力愈大,其势愈壮,百折不挠,时刻在寻找自己前进的道路;水,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集聚着古老的中华文化,积淀着历史的功绩;水的书卷气、长者风、截断力、慈爱相,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以水养德
水之利他,包容与和谐。水是无私的,可以滋润生命,善利万物而不争,具有“普施众生”之德。有“水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善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水是博大的,可以包容万物。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博大仁爱的胸怀。不与万物争高下,与一切和谐处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处于令人不屑的下游位置。
水之变通与进取。水流之径或曲或直,无定势,但不变其向下的本性,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水无常形,又以其不变的本性呈千变万化之态,能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的统一起来,既考虑长远目标,又能够结合现实情况与困难,采取灵活的战略决策。水以变求生,随圆就方,具有不同的面貌与无限的活力,它柔和而锋利,明察事物发展而随机应变。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向水学习,像水那样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海到天边天做岸。做到日进不懈,自强不息,及时奋斗的流动模式。 水之坚韧与勇气。水,发源必自西,虽万折而必东,说明其具有千回百转也不能改变流向的志向。同时,还有为它的志向的实现而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追求的勇气。天下莫弱于水,而万物莫能克之,柔而能刚,含蓄而内敛,坚韧而执着,有着极强的渗透力。水一旦认定目标便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阻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可谓盈科而流乍无声,旋入大海作涛声。反映了君子自强不息的气节与持之以恒的韧性。
四、以文化人
现代人对于水性的概括:水性——水的物质与德性,刚、柔、坚、韧、容、浮、和、善、献。水性中显人性,阐发出深刻的人类思想,水与哲学是巧妙地融为一体的。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把水的这些品德融入于當今高校的教育中,君子必观。
管理若水,遵循水的风格,多几分恬淡,少一些浮躁。制度建设,形成若水;组织实施,清澈若水;教师发展,宽阔若水。
教育若水,品性养成,无声若水;智慧开发,细腻若水;艺体发展,活泼若水。
成长若水,性格养育,自然若水;多元成才,自由若水;学习活动,自主若水。
培养学生水的品行,刚、水射刃物,水滴石穿。柔、水汽相生,以柔克刚。坚、巍巍冰山,坚不可摧。韧、抽刀断水水更流。容、能容万物,浑然一体。和、无微不至,随物赋形。善、恩泽四方,滋养众生。献、蹈火灭灾,献身人类。
引导学生感知水文化真谛,明白学习生活中“做什么,怎么做”。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把握“水文化”的精髓,感受水的魅力。例如:摄影,表演,书画,知识竞赛等等。加强对水文化教育的舆论宣传,如校园网,校报,文化橱窗等。
水的种种特质无不蕴含着人生的哲学,涵盖多个层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和创新。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必将更加和谐,美好,科学,自然。水的灵动造就了文化,水的流动融合了文化。老子以水论道,庄子凭水飞心,屈原涉水成章。如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务实深思的崛起,无不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水与文化的关系。
怀仁者之心,行智者之法,以水为师,人水和谐,最终传承出优秀的水文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柔若无骨,却能滴水穿石,广袤深邃,包容有度,融会而贯通”,“习水之品,树水之德”对自然界千姿百态的水,人们既热爱,又抱有神秘感。所谓“智者乐水”,即把水作为陶冶情操之物,以水为镜,捕捉灵感,思想纷飞,从而禅发出许多美丽的诗篇和人生哲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以水为题,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文学长廊。
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能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发挥对水文化教育的主力作用,让学校更有内涵,让教育更有意义,让水文化的真谛深入学生心灵,并践行与实际,以水的灵动启迪学生的智慧,使他们形成水的品格——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德,诚实的作风,坚韧的性格。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认识水、深沉地欣赏水,以水养德,以文化人兴品格。
作者简介:苗丽,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省水生态文明及社会治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