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的流淌与传承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kie2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陆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自古以来都有着非凡丰厚的精神内涵,从涓涓小溪到三千激流,无不展示着水的风姿和品格,它们对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水文化入手,探究水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以水文化为主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人格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
  一、水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是艺术的,也是精神的。源远流长的中国水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博大的精神内涵。从艺术的角度,探寻中国水文化的精神层面,是超越文化本身、挖掘文化本质的一种思考,而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水孕育了文明,创造了中华民族,更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它创造了生物的形体,同样也给生命发展到最高的形式——人类以精神和智慧的启导和哺育,并蔚然形成一派气势恢弘的文化茂林,在人类文化史上放射出生生不灭的熠熠光辉。
  水,作为自然界最重要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所以只有当水与人产生了联系,有了治水、用水和管水的创造,才能形成水文化。通常水文化的定义是指人们治水、管水、用水过程中所透视的精神、物质内容,是在水事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称。“文化”概念有多义性,“水”与“文化”联袂而成的“水文化”,也是一个仁者见仁的概念,不同的视角可以阐释和理解不同的水文化,比如说:“水文化是以水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水文化是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是对水事活动的理性思考”、“水文化是水与人类生存、经济社会﹑治国安邦、生态环境关系的文化”、“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的文化财产”、“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二、水文化的美学与哲学
  水的书卷气。 王维的“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张旭的“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李白的“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曾几的“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涓涓细流在古代诗人手中被赋予了书卷气,幽幽美景,弯弯小溪,水的书卷气已不仅是一种情境,它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欣赏水,就如同无际的长天给予你灵性,如同一面审视生命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真善美,令人陶醉,长此以往,你便会体现出了水的书卷气。
  水的长者风。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乐府诗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李白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也示爱,画也示爱,抒不尽的是对大海的浓情,描不尽的是对大海的拥戴。海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诠释着水的长者风。海从不讲究和嗔怪,迎接着大地上一切的一切,展开博大无比的胸怀,不怕狂风暴雨,无论多大凶澜,海依然给万物一片安泰,看似平淡,实为厚载。
  水的裁断力。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安石的“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张继的“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王勃的“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水文化虽然宽容,却也有着严肃的边际,那就是必须与邪恶划清界限线。对于层层叠叠,远远近近的是非對错,要有果断的决策力,成为在谣诼成势、重口起哄、铺天盖地中的“独醒”,如同瀑布那般气势雄浑而磅礴,豪迈而坦荡。于是,在大千世界中,水文化也成为了“定海神针”,体现着它独有的裁断力。
  水的慈爱相。张若虚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小池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李白的“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慈爱相,是文化的终极之相,所有的风范皆以此为轴。水是万物之母,水文化毅然成为万千文化的基础。潺潺小溪洗刷一切污秽,汪洋大海包容万江河流,水因有了慈爱,变得亘古永存。
  水,永远充满活力,滋润着世间的万物,成为生命之源,进化之本;水,不畏艰难不惧强暴,阻力愈大,其势愈壮,百折不挠,时刻在寻找自己前进的道路;水,有着强大的凝聚力,集聚着古老的中华文化,积淀着历史的功绩;水的书卷气、长者风、截断力、慈爱相,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三、以水养德
  水之利他,包容与和谐。水是无私的,可以滋润生命,善利万物而不争,具有“普施众生”之德。有“水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善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水是博大的,可以包容万物。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博大仁爱的胸怀。不与万物争高下,与一切和谐处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处于令人不屑的下游位置。
  水之变通与进取。水流之径或曲或直,无定势,但不变其向下的本性,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水无常形,又以其不变的本性呈千变万化之态,能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的统一起来,既考虑长远目标,又能够结合现实情况与困难,采取灵活的战略决策。水以变求生,随圆就方,具有不同的面貌与无限的活力,它柔和而锋利,明察事物发展而随机应变。孔子认为人们应该向水学习,像水那样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海到天边天做岸。做到日进不懈,自强不息,及时奋斗的流动模式。   水之坚韧与勇气。水,发源必自西,虽万折而必东,说明其具有千回百转也不能改变流向的志向。同时,还有为它的志向的实现而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追求的勇气。天下莫弱于水,而万物莫能克之,柔而能刚,含蓄而内敛,坚韧而执着,有着极强的渗透力。水一旦认定目标便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阻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可谓盈科而流乍无声,旋入大海作涛声。反映了君子自强不息的气节与持之以恒的韧性。
  四、以文化人
  现代人对于水性的概括:水性——水的物质与德性,刚、柔、坚、韧、容、浮、和、善、献。水性中显人性,阐发出深刻的人类思想,水与哲学是巧妙地融为一体的。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把水的这些品德融入于當今高校的教育中,君子必观。
  管理若水,遵循水的风格,多几分恬淡,少一些浮躁。制度建设,形成若水;组织实施,清澈若水;教师发展,宽阔若水。
  教育若水,品性养成,无声若水;智慧开发,细腻若水;艺体发展,活泼若水。
  成长若水,性格养育,自然若水;多元成才,自由若水;学习活动,自主若水。
  培养学生水的品行,刚、水射刃物,水滴石穿。柔、水汽相生,以柔克刚。坚、巍巍冰山,坚不可摧。韧、抽刀断水水更流。容、能容万物,浑然一体。和、无微不至,随物赋形。善、恩泽四方,滋养众生。献、蹈火灭灾,献身人类。
  引导学生感知水文化真谛,明白学习生活中“做什么,怎么做”。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把握“水文化”的精髓,感受水的魅力。例如:摄影,表演,书画,知识竞赛等等。加强对水文化教育的舆论宣传,如校园网,校报,文化橱窗等。
  水的种种特质无不蕴含着人生的哲学,涵盖多个层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和创新。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必将更加和谐,美好,科学,自然。水的灵动造就了文化,水的流动融合了文化。老子以水论道,庄子凭水飞心,屈原涉水成章。如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务实深思的崛起,无不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水与文化的关系。
  怀仁者之心,行智者之法,以水为师,人水和谐,最终传承出优秀的水文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柔若无骨,却能滴水穿石,广袤深邃,包容有度,融会而贯通”,“习水之品,树水之德”对自然界千姿百态的水,人们既热爱,又抱有神秘感。所谓“智者乐水”,即把水作为陶冶情操之物,以水为镜,捕捉灵感,思想纷飞,从而禅发出许多美丽的诗篇和人生哲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以水为题,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文学长廊。
  高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能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发挥对水文化教育的主力作用,让学校更有内涵,让教育更有意义,让水文化的真谛深入学生心灵,并践行与实际,以水的灵动启迪学生的智慧,使他们形成水的品格——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德,诚实的作风,坚韧的性格。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认识水、深沉地欣赏水,以水养德,以文化人兴品格。
  作者简介:苗丽,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省水生态文明及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摘 要:陶行知是中国近代一位杰出的教育改革家、实践家。本文专门研究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其思想精髓及基本观点,并分析这些观点对我国当前农村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农村;幼儿教育;现代价值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个体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中的奠基作用已为国内外许多教育研究和实践所证实。陶行知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教人要从小教
期刊
摘 要: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了东西方价值取向的不同。对于一部电影而言,翻译作为一个桥梁,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共享它成为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在电影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电影翻译;文化差异  中国电影翻译产业已经走过了五十余年的辉煌历程。电影翻译工作者为广大观众朋友们翻译了许多优质的译制片。观众们通过这些电影,了解了国外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同时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许多经典的
期刊
对名校我一直关注,于是我捧读了这本书。正如书名,《伊顿公学的经典法则》不像是一本完整的故事书,更像是由若干篇文章构成的10个小断章,有如法律法规的条款。作者杨立军将伊顿公学的教育理念和伊顿人的人生智慧归纳为10种核心精神,依序展开为独立、个性、友爱、忠诚、尊严、勇敢、传统、绅士、幽默、使命感。  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书中所说的十个道
期刊
一、多元文化主义的概念  多元文化主义一般指的是在一个组织机构内,人们所持有的一种理念,也有一些国家采用了多元文化这样一种政策:即承认、保留、正面评价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文化,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多元文化主义提倡在社会内各种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群体享有平等的地位,无主从之分。  广义地看,这个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一个社会或者国家,由于移民而导致的文化族群的多重性。這一现象可能引发对民族特征稳定性的焦虑,也会引起
期刊
摘 要:每一种文化都确立了一种世界观,即一种观察现实的独一无二的视角,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和信仰,而国际商务谈判是一种复杂的跨国性、跨文化的经济活动。国际商务谈判这种属于不同思维方式、感情方式及行为方式的谈判比单一的文化环境下的谈判具有更大的挑战性。因此,为了培养敏锐的沟通技巧,谈判者必须学会通过某种与自己文化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始终注意彼此间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才会更好地理解别人,并进一步做
期刊
摘 要:足球运动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其所适合自身的运行发展模式是不同的。优秀的足球硬件设施、竞赛制度以及优秀的足球比赛战术可以吸收和学习,但是根植于不同社会和国家的文化环境下的足球理念、足球氛围以及足球文化体系确是不能强行生拉硬搬的。足球文化只有在结合了当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足球文化才能生根发芽,结出具有当地色彩的硕果。而中国的足球文化由于并没有很好的根植于中国社会所特有的制度条
期刊
摘 要:杰出的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著称,哈代把他对音乐的热情投入到他的作品,使其充满诗意和音乐性。但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是零散的、定性的,而非系统的、定量的。此文旨在依托他的名著初步探讨音乐元素的功能。哈代在该小说中与音乐有关的描述共有三类:音乐场景,音乐术语,主导动机及复调,音乐元素的主要功能有:彰显威塞克斯浓郁的小镇风情,渲染悲剧气氛,诗化主人公形象;使叙述更加生动、可读;
期刊
昨天的海边漫步,没想到是今天旅程的热身,在岛城富饶与繁华间的收获相比和今天的旅程迥异。  今天中午吃完饭,拎起包走时,老师问原因,解释说下午还有课。当然有课啦,人文地理课。  坐上久违的二路公交,路过利津路站,觉得,青岛学生学中国的地名需要一个名字记两个地方,第一个是比例在一比一千六百万或更大的比例尺中国地图上这个地方的位置,第二个是青岛以它命名的街道的位置。记不得第二个,就不必在青岛居住了;连第
期刊
曾经读过一本书,名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书中的每一句格言都让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如沐春风,这也许就是智者的力量。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除了平时自己总结出的教学方法外,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格言让我明白教育的真谛,即培养合格的公民。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對学生的评价标准是学习成绩的好坏和名次的先后,忽视了除学习成绩以外的其他能力,因此培养出了很多考试机器,但是综合
期刊
摘 要:文章从音乐分析的角度出发,浅析张豪夫《第一交响曲》中镜镜像结构思维在素材的发展与和声语言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为更深入的分析张豪夫的音乐作品做备案。  关键词:张豪夫;《第一交响曲》;镜像结构思维  张豪夫先生早年在国外求学时便受到了西方先进作曲技法的熏陶,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能看到中国民间的音乐元素的精彩发展,也能发现西方古典以及现代作曲技术对作品的支撑以及融合。在《第一交响曲》——圣咏长安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