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纳,并有意识地把这种学习方式引入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然而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多数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教师一宣布小组合作讨论,前排两位学生很快回头,四人一组,满教室吵吵声,忙的很忙(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闲的很闲(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小组内没有分工,没有目的,小组间没有竞争,合作学习效率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1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讲出来;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怀、尊重、理解和信任带给学生,积极营造成一种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应视自己为学生中的一员,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引导者,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2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有效的学习,必须先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思维才能活跃。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创设情境,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在小组合作中学好数学。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全过程
认知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主体的学习能力。
3.1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出示了5=50=500这样一道算式,带着期待的目光问学生:“你能用适当的办法,让这道算式成立吗?”一番讨论后,有的学生说:5元=50角=500分;还有的学生认为:5米=50分米=500厘米……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教师趁势质疑:如果只允许加上两点,你还能使这个算式成立吗?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自然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新知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3.2 加强实践操作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的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联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
3.3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心理需求,使其产生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多给学生肯定:“你考虑问题真周密!”“你的方法真有创见!”“××同学解题方法好”等;还可以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评出“数学智多星”、“解题高手”、“探索行家”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斥,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为情感,进而转化为志趣。
3.4 给出明确的合作任务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及认知规律设计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应该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合作学习的依据,设置的问题应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应是开放性的,这样就意味着他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以期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诱导出教师预期的“那个”答案,其次,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通过合作得出独特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方法。
4 合理分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二是小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三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同时还要考虑各成员的知识背景和性格特征,如有些问题会涉及到语文知识(语言组合及表达)、数学知识、社会知识等等,教师可以考虑选配具有上述知识背景的成员为一个合作小组,优势互补,以利于学习讨论的活跃和思维的开阔,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组外强调竞争,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讲出来;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怀、尊重、理解和信任带给学生,积极营造成一种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应视自己为学生中的一员,是学生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引导者,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2 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有效的学习,必须先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对学生来说,他们是有情感的,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只有积极、肯定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发展,思维才能活跃。教师应注意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和蔼可亲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创设情境,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力求学好的内在动力,变为正在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要,从而在小组合作中学好数学。
3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全过程
认知只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主体的学习能力。
3.1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出示了5=50=500这样一道算式,带着期待的目光问学生:“你能用适当的办法,让这道算式成立吗?”一番讨论后,有的学生说:5元=50角=500分;还有的学生认为:5米=50分米=500厘米……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教师趁势质疑:如果只允许加上两点,你还能使这个算式成立吗?通过这样问题情境的创设,自然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新知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3.2 加强实践操作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的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更好地建立暂时的联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手、口、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能力。
3.3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满足学生兴趣、情感等心理需求,使其产生发展的动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上的闪光点,多给学生肯定:“你考虑问题真周密!”“你的方法真有创见!”“××同学解题方法好”等;还可以根据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评出“数学智多星”、“解题高手”、“探索行家”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斥,从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为情感,进而转化为志趣。
3.4 给出明确的合作任务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及认知规律设计探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跳一跳摘果子的感觉”,应该围绕知识诞生的原始情景中发生的问题来建设合作学习的依据,设置的问题应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应是开放性的,这样就意味着他们有多种研究和讨论的路线,以期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诱导出教师预期的“那个”答案,其次,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而精心构造的,通过合作得出独特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方法。
4 合理分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二是小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三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同时还要考虑各成员的知识背景和性格特征,如有些问题会涉及到语文知识(语言组合及表达)、数学知识、社会知识等等,教师可以考虑选配具有上述知识背景的成员为一个合作小组,优势互补,以利于学习讨论的活跃和思维的开阔,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在小组内要强调合作、组外强调竞争,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敢说、敢想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