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探索之作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at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批评是电影作为一门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诞生直接催生了电影批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电影的命运。自1905年电影在中国诞生以来,中国的电影批评也是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命运,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是中国电影批评的两个黄金时期,电影创作的繁荣衍生了一批影评人,或为专业人士、或为普通群众,种类繁多的刊物刊载了各式评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历了当代电影理论批评引入的短暂繁荣之后,中国的电影评论逐步陷入衰落,影评组织与刊物急剧减少,如今只剩下《电影艺术》、《当代电影》、《电影文学》等为数不多的几种杂志还在艰难运行。邵牧君先生曾感慨地说:“电影评论的现状不容乐观。我没有做过观众或者读者调查,不好下结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影评已经没有了市场……”(《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李建强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页)邵牧君先生感慨影评已经没有了市场,这个“市场”指的是传统媒体与受众。进入21世纪,在新鲜事物的冲击之下,传统事物的衰落是无可避免的。然而,传统定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改头换面”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自1994年国际互联网被引入中国以来,许多曾占据纸质媒体的事物都“登陆”到虚拟世界当中,电影批评亦是如此。1998年12月,“后窗看电影”论坛面世,之后,各种电影论坛、门户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发展至今,论坛、网站、博客、播客、微博、个人网页等诸多形式都已成为了新式电影评论的“栖息之地”。相较于传统的电影评论,我们称之为“网络影评”。细数“网络影评”的发展道路,也已走过20个年头,但是,对于这一新式的电影评论样态,学术界却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系统化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这本书是李建强先生对于网络影评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成果。本书是目前国内首部研究中国网络影评的专著,对于广大的电影文化研究者和电影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可供参考的读物,此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也补充和丰富了中国电影批评这一领域。
  一、《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概况
  本书有着清晰的脉络,行文集中探讨“网络影评”这一新生事物,主题突出。作者从影评学、传播学、文化心理学等角度做出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并对网络影评的未来走向给出了期待。
  尽管是对新生事物的探究,但是,本书却显得浅显易懂。原因在于作者对全文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架构,章节、层次分明。既有对网络影评的纵向深度挖掘和剖析,又有同国外网络影评发展的横向对比,书后亦附上大量的影评人访谈和优秀博文、影评网址链接等详实的相关内容。
  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一到五章主要介绍了我国网络影评的基本情况,对网络影评进行了界定,详细的论述了网络影评的特征和优势,以及网络影评对我国电影评论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反思了网络影评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影评的未来发展走势提出了若干期待。作者在对网络影评的相关特征做结论时并不是仅凭一家之言,而是以统计学的方式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数据,就数据进行分析。不仅如此,本书还囊括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影评文章附录,这些元素的运用使得本书在抽象的理论之外增加了阅读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更易被读者接受,同时也可见作者对于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
  第六章,将英国、美国以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网络影评发展状况单独列出来讲,做了大量的截图和翻译工作,不仅对英美两国网络影评的发展概况做了分析,还列出了影响力较大的个别网站进行了详细的个案分析,并同我国大陆网络影评做一番对比,于比较中发现问题,或许能为国内影评网站更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范本和模式。
  附录部分,分别刊载了周黎明和卫西谛的采访实录,国内名家博客和博文选介,网络影评网站选登和网络影评受众调查问卷。虽为收集整理的资料,但可以让广大读者近距离了解影评人的实际情况,并给读者以实用性的网站介绍,让人倍感亲切。
  由于本书是关于网络影评研究的首部著作,因而并无同类型书籍可作比较。但是,广大学者若想寻找一些关于网络影评的详实信息,或可作为一本参考书拿来阅读。尽管作者为著此书颇费精力,但是毕竟没有完美的事物存在,本书尚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第一章第三节,网络影评的受众及其使用情况调查,作者试图用数据统计的方式来做学术研究,如此更能增加其科学严谨性。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是,此次调查在对象的选取上仅仅涉及到17—28岁之间的青年人,且都是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且问卷只有350份。我们都知道,数据统计的目的在于定量分析,这个量必须保证数量和范围的质量,而此次调查从受众群体和覆盖面积上讲,都显得太过片面和狭窄。众所周知,网络影评具有大众性,它的发布群体和接收群体是及其广泛的,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群众,无所不包,而每一个层次的发布者和接收者由于学历、专业等因素的限制对于网络影评的认知都是不同的,因此,要想准确的探究,就必须在调查时覆盖各个层次的调查对象,且调查人数应该越多越好。本书的数据以及因此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大学生的观点,不能包容全部。
  其次,第三章,网络影评对中国影评发展的效应和作用。本章共有四节,作者在第二节中讲到网络影评促进影评形式和理论的创新,诚然,网络影评在形式上较传统评论更为灵活,无论实在篇幅还是文体上都更为自由,甚至简单的打分、投票都可以视为是对一部电影的“另类”评论,但是,关于网络影评促进电影批评理论的这一方面,笔者不敢苟同,因为网络影评仅仅是在发布影评的载体和形式上不同于传统影评,其本质并无改变,与理论的创新似乎并无多大关联,网络影评确实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得到了繁荣的发展,但是并不能就此一味的乐观,动辄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中国的电影理论自“影戏说”之后,占据牢固地位的便是从西方引进的经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且一直没有新的突破和进展。我们的确希望能有新鲜的血液补充进来,但是,时机或许不够成熟,因而,对于理论一说,需要谨慎。   二、 启发
  尽管笔者觉得此书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同时对自己却又有不小的影响和启发。记得从图书馆琳琅满目的书籍之中抽出此书的时候,自己是如此的惊喜,心想竟然还有关于“网络影评”的专门著作,一定要仔细的研读!
  待看完此书,首先对作者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因为做学术定要有一种敏感把握最新动向的能力,不仅如此,还需沉心静气的探索钻研,这一点,正是自己所缺乏的。每每遇到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时,总是感觉缺乏这一领域前人的积累,没有指导与方向,很茫然,不敢下手去做。总是希望在所有的材料都齐备的时候再去探究,殊不知,这个时候又哪里还有探究的价值呢?但愿自己在敬佩之余,能以作者为榜样,在以后的学术研究路上,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另外,作者仅仅就“网络影评”这一现象,从纵向和横向角度便能挖掘出洋洋洒洒一部著作,其涉及角度之多,涵盖范围之广,着实让笔者惊叹。在学术研究上,小切口的创作或可成为自己的方向。
  这本书同时让笔者重新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要有电影评论?什么样的电影评论才是合理的?”电影评论之于整个电影产业,不仅仅是对创作者的补充和重新阐释,更是对观众的一种引导。这种引导和观众的观影选择仿佛一对矛盾体,犹如传统家长制和现在的自由思想,我们总是企图突破家长的“指指点点”,自由的选择生活,但是,一旦我们得到了全部的自由,却又总会有一种茫然无措的感觉,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不知道该干什么。其实,电影评论之于观众亦是如此,在当下浩大的电影市场当中,观众如何选择,仅仅看制片方的宣传当然不可,这个时候观众就需要一种观影引导,电影评论的作用正在这里。什么样的电影评论才是合理的呢?传统的电影评论总是出自专家学者之手,他们的观点或许更为公允,但是,动辄洋洋洒洒、艰难晦涩的长篇学术论文不免让人望而生畏。而当下流行的网络影评因其形式新颖、内容平易近人而更受广大观众热捧。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及其缺少“把关人”这一缺陷又令当下的互联网充满了各种“网络水军”,网络影评人的大军中不乏各个制片方的“御用文人”,他们为每一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推波助澜,积累人气,增加观众。而这又恰恰违逆了电影评论引导性的公允之处。如何平衡传统影评和网络影评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呢?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问题。
  当今我们处在一个市场的时代,仿佛所有的行为都必须和经济挂钩,但是,文化应该而且必须例外。电影不仅仅是供人们娱乐消遣的,它还必须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伴侣。为了保证优秀的电影被广大观众所认知和接收,笔者认为独立影评人必须存在,而且必须为他们的存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困难重重,但尚有希望。正如作者所言“中国电影史上,独立影评人机制一直是缺失的。然而随着网络影评的蓬勃发展,独立影评人仿佛找到了适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前揭,52页)他们可以通过博客、论坛、个人网页的形式畅所欲言,尤其是当下蓬勃发展的微博,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一个“自媒体”,每个人的言论都有一个公共的发布平台。网络的开放性使每一个言论发布者都免于各种传统的制度约束,只要影评人能够自律,政策上再给予适当的引导,网络影评必然能充分的发挥作用。
  一直以来,对电影文化的研究,我们都沉浸在传统理论的视角上,而今看到这样一本书,顿时觉得眼界开阔了不少,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的演进上同样发生着不可思议的作用,尤其表现在电影上。从最开始的无声片,黑白片发展到当下的彩色有声、3D立体电影甚至是4D等等,都给了文化研究者以全新的视野。当下的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媒体的发展对电影同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网络电影、微电影近来异常火热,当下全民皆可导,全民皆可演的现象势必也会带动新一轮的网络文化研究。
  结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本书籍的诞生都是作者笔耕不辍的辛苦结晶,或有不足与瑕疵,但是我们更应该从中吸收积极的东西。李建强教授的这本《网络影评的生存状态及其走向研究》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其勇于探索新领域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且努力做到有理有据的态度令人敬佩,此书仍可为广大学者和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对于新生事物我们必须给与宽怀的态度,就此书而言,毕竟是一部探索之作,有可取之处亦有不足之处,总而言之,是一本可读之书!
其他文献
[摘要]从印象主义画家克劳德莫奈到导演雅克贝汉,在艺术创作上他们致力于对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寄托在捕捉和表达大自然的灵魂上,在感受到自然之美的语境里,表达的是对于岁月和命运的深沉感叹——这正是绘画和电影想引导人们重新找回的情感。在充满关爱和与自然界和平相处的主题下,他们开创了现代绘画和生物电影的美丽乐章。  [关键词] 光 影 色彩 情感  doi:10.3969/j.is
[摘要] 无论现在如何定义女性主义,她都已经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社会学科。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以女性视角构建女性独立的美好理想,并在片中以多种方式刻画作为性别失衡的现代社会,女性自身应当具有的心理构建和其他社会成员对女性群体应持有的平等态度。在影片中,平等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呐喊承诺,更应该是付诸实际的切实行动。  [关键词] 《蒙娜丽莎的微笑》 女性主义 声音 社会建构 觉醒 性别
【摘要】动画电影《风云决》公映后,不少观众反应看不懂。究其原因,除了故事内在叙事结构的问题外,剧中人物形象出现雷同,镜头语言使用不当,这直接导致观众无法顺利辨识主角,解读剧情,看懂电影。但尽管如此,《风云决》依旧是一部具有创新意叉的国产动画。  【关键词】《风云决》 《末路狂花》 人物形象 辨识    动画电影《风云决》公映后,部分观众反应看不懂。其中原因,除了故事内在叙事结构出现问题外,剧中人物
【摘要】《祝福》、《阿Q正传》揭示了祥林嫂、阿Q这些人物形象中沉重的奴隶意识:把做稳奴隶视作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当他们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候,他们也可能奋起反抗,这种反抗,虽然会有多种表现形式,但都是奴才式的反抗。  【关键词】《祝福》 《阿Q正传》 奴隶    一、忠实于原著:展示受压迫民众的奴隶意识    鲁迅的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宝库。已经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群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通过各种媒体
[摘要]电影《让子弹飞》是自2010年底以来最不可忽视的一个电影事件。也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商业电影。然而,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电影在叙事和结构上依然存在令人费解之处。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不可一世的“霸气”究竟是中国电影的一次“蹦极”还只是牵强的“暴力疲劳”;看似不思议的叙事逻辑最终指向“商业之途”。  [关键词] 《让子弹飞》 姜文 叙事  [DOI]10.3969/j.issn.1002-6916
[摘要] 电影《谍影重重》三部曲绝非仅仅是商业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后9?11时代美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挑战,凸显了美国的民族创伤。  [关键词] 《谍影重重》 9?11 民族创伤 创伤理论 危机 救赎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25  后9?11时代的美国电影有的“再现”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如具有记录片风格的故事片《93号航
[摘要] 韩国恐怖片一贯以心理恐怖的制造来取得恐怖片爱好者的青睐。在“韩国最好看的恐怖片”《蔷花,红莲》这部影片中,导演金知云再次通过精致的细节艺术技巧,将伦理主题与感官刺激完美结合,贡献了一部文艺又唯美的韩国经典恐怖片。  [关键词] 《蔷花,红莲》 心理恐怖 气氛营造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31    金知云的《蔷花,红莲》
[摘要]美国3D动漫大片《功夫熊猫2》较之《功夫熊猫1》,对中国元素有了更为深广的运用,在思想和文化上实现了对第一部的超越,也得到了成功传播,对中国元素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运用,使其更具中国味。不仅如此,在中西文化碰撞与对话中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和哲学思考,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一脉相承,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共鸣。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已经超越了《功夫熊猫1》,在中西文化的融合、跨文化传播方
[摘要] 贵州省福泉市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福泉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文物先进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山被中国传统文化专委会命名为“中国十大道教文化圣地”。即将出版的《福泉历史文化精粹》一书将福泉市从周朝末年且兰国邑至民国时期的平越县近三千年历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民族风情、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汇集成册,现将其中重要篇章节录,以飨读者。   [关键
[摘要] 《立春》讲述了九十年代初偏远城镇一群逐梦人群的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影片通过聚焦于追梦人群的生存状况,剖析了逐梦人群的个性,探究了追梦人群对面对现实环境的妥协与抗争。  [关键词] 逐梦人群 理想与现实 冲突 人物刻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1.025    故事概要  音乐学院女教师王彩玲是小城里的金嗓子,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