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纺织工业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对纺织品的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切实提升纺织品中纤维成分定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检测的效率,推动我国纺织标准化和国际惯例进行接轨。因此文章重点就仪器设备因素、样品因素、人为操作因素等角度论述纺织品纤维含量检测中的常见误判,以供参考。
关键词:纤维含量;定量检测;差错分析
针对纺织品纤维含量检测的时候,检测流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若存在差错,必然会对最终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通过研究易于出现差错的环节,能够切实降低检测误差现象,提升检测的终极质量水平。
1 仪器设备因素
实验人员未能有效掌握各个检测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特征以及显示信号等,必然导致最终的检测结果出现差错。例如,运用烘箱的时候,没有对工作温度进行合理的设置或者是工作温度未达标的情况下就开始计时,又或者是烘箱的恒温状态不佳。再比如运用电子天平前,没有将其放置在水平位置上,也没有做好清零处理工作,使用过程中也未能计时关闭天平门等。这些对仪器设备的误操作都会对最终的实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2 样品因素
样品自身的品质也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检验结果。由于在开展检验工作时,纤维制品自身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纤维状、纱线状和织物状等。为确保所选取的样品具备一定的代表新,就应该针对不同的样品采取不同的取样办法。对纤维类样品取样,主要参考标准有 GB/T 10629-2009《纺织品用于化学试验的实验室样品和试样的准备》,以及《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
然而现实情况中,取样出现差错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第一,未能按照要求进行取样。所选取的织物样品中未能全部囊括所有成分的纱,纤维种类也相对较为缺乏;针对具有显著水洗色差的织物来说,需要针对不同颜色进行综合取样;针对有循环的样品来说,需要依据纱线、提花和组织分布状况来进行循环取样等;第二,样品的调转。当交接或者称量样品的时候,错误的记录样品的变化,制样的过程中不够细致,记不清仪器变化,导致样品出现调转现象,进而使得最终的检验结果不符合实际状况。
3 人为因素
纺织品纤维含量检测最终需要专业的检测人员来进行检验,其需要资质水平相对较高的检测人员,且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极佳,方能取得较好的检测效果。然而实际工作中,部分检验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不达标,在检测时不认真阅读检验任务单,疏忽大意,没有一个清晰的质量控制意识,对于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掌握也不够到位。不具备钻研的精神,也未能对标准或者是作业指导书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些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最终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
4 定量试验过程
4.1 方法的选择
通常而言,可以采取如下3种方法来进行纤维成分定量检测。第一,手工拆分法。也就是采用手工的办法来从各种试样中检测纤维分类出来并且烘干冷却之后,单独进行称重。最终依据各自的质量状况来对各种纤维的具体比例进行计算;第二,显微镜法。也就是利用显微镜来对纤维的种类进行有效鉴别,对一定数量的纤维进行计算并对其截面面积进行测量,最终得出纤维的混纺比;第三,化学溶解法。也就是鉴别完成样品的组分之后,选用适宜的试剂来对一种或者几种组分进行有效去除,然后承重残留物,依据质量的损失来对可溶组分的含量进行计算。上述3种方法各有优劣,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具体测试时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合理选用适宜的检测方法。具体而言,手工拆分法能够进一步简化复杂样品,有效防止各种纤维的损失状况,进而对样品中的纤维含量进行真实客观的反映。诸如用于检测棉、氨纶、棉麻交织、粘胶和棉纶针织等。显微镜法相对来说其局限性较为显著,主要用在天然纤维混纺中的棉、亚麻、棉、苎麻,动物纤维之中的羊毛、兔毛等等,其他纤维混纺诸如莫代尔等。化学溶解法需要借助一定的试剂,且大部分的试剂具备腐蚀特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纤维产生损失走,进而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误差,不过其具备相对较为广泛的适用特点,基本上二组分或者多组分的纤维混纺均可应用。因此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应优先选取手工拆分法和显微镜法,以便于提升检测的实际效率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果这两种检测方法均不适用,此时可以考虑选用化学溶解法。
4.2 预处理
针对纤维成分定量检测,预处理作用十分显著。当加工或者整理完毕纺织品后,其通常会包含大量的蜡质、涂层、浆料和整理剂等非纤维物质。这些物质既可以是纤维自身带有的,也可能是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的,其会对纤维本身的特征进行掩盖。若在进行定量检测前不采取预处理措施,就可能导致非纤维物质部分或者全部被溶解掉,进而作为可溶解的纤维或者是残留纤维而被计算,进而导致产生测量误差。因此,检测前需要将这些物质进行有效去除。在GB/T2910.1-2009中明确了油污、脂肪、蠟质以及水溶性物质的具体预处理办法。
4.3 试验步骤
纤维成分定量的检测流程相对较长,需要经历去除组分、烘干、冷却以及称重等多个环节。试验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漏掉或者略去任意一步,都可能导致试验结果出现误差。因此需要认真对待,严格遵循检测流程开展检测工作。
4.4 结果的计算
完成检验后,应及时利用电脑软件来做好数据的处理工作,录入原始数据于电脑相关软件中,避免人工计算带来的误差。数据处理应根据检验方法和标准选择正确的公定回潮率和修正系数。观察两个平行样的数据结果绝对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1%,否则,应再取第3个样品重新实验,最终结果以3次结果的平均值表示。
总之,纺织品纤维含量检测技术要求高,且极为繁杂和琐碎,要求检测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选用适宜的检测方法,并严格遵循检测流程,做好检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最大限度的降低检测过程中的失误现象,切实提升最终的检测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崔庆华,崔培.浅淡纤维含量检测过程中的取样和预处理[J].中国纤检,2011,(3):60-62.
[2]李伟才.影响纺织品纤维含量检测结果的几个因素分析[J].硅谷,2013,(18):143.
(作者单位:新疆巴州纤维检验所)
关键词:纤维含量;定量检测;差错分析
针对纺织品纤维含量检测的时候,检测流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若存在差错,必然会对最终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通过研究易于出现差错的环节,能够切实降低检测误差现象,提升检测的终极质量水平。
1 仪器设备因素
实验人员未能有效掌握各个检测仪器设备的原理、性能、特征以及显示信号等,必然导致最终的检测结果出现差错。例如,运用烘箱的时候,没有对工作温度进行合理的设置或者是工作温度未达标的情况下就开始计时,又或者是烘箱的恒温状态不佳。再比如运用电子天平前,没有将其放置在水平位置上,也没有做好清零处理工作,使用过程中也未能计时关闭天平门等。这些对仪器设备的误操作都会对最终的实验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2 样品因素
样品自身的品质也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检验结果。由于在开展检验工作时,纤维制品自身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纤维状、纱线状和织物状等。为确保所选取的样品具备一定的代表新,就应该针对不同的样品采取不同的取样办法。对纤维类样品取样,主要参考标准有 GB/T 10629-2009《纺织品用于化学试验的实验室样品和试样的准备》,以及《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
然而现实情况中,取样出现差错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第一,未能按照要求进行取样。所选取的织物样品中未能全部囊括所有成分的纱,纤维种类也相对较为缺乏;针对具有显著水洗色差的织物来说,需要针对不同颜色进行综合取样;针对有循环的样品来说,需要依据纱线、提花和组织分布状况来进行循环取样等;第二,样品的调转。当交接或者称量样品的时候,错误的记录样品的变化,制样的过程中不够细致,记不清仪器变化,导致样品出现调转现象,进而使得最终的检验结果不符合实际状况。
3 人为因素
纺织品纤维含量检测最终需要专业的检测人员来进行检验,其需要资质水平相对较高的检测人员,且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极佳,方能取得较好的检测效果。然而实际工作中,部分检验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不达标,在检测时不认真阅读检验任务单,疏忽大意,没有一个清晰的质量控制意识,对于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掌握也不够到位。不具备钻研的精神,也未能对标准或者是作业指导书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些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最终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
4 定量试验过程
4.1 方法的选择
通常而言,可以采取如下3种方法来进行纤维成分定量检测。第一,手工拆分法。也就是采用手工的办法来从各种试样中检测纤维分类出来并且烘干冷却之后,单独进行称重。最终依据各自的质量状况来对各种纤维的具体比例进行计算;第二,显微镜法。也就是利用显微镜来对纤维的种类进行有效鉴别,对一定数量的纤维进行计算并对其截面面积进行测量,最终得出纤维的混纺比;第三,化学溶解法。也就是鉴别完成样品的组分之后,选用适宜的试剂来对一种或者几种组分进行有效去除,然后承重残留物,依据质量的损失来对可溶组分的含量进行计算。上述3种方法各有优劣,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具体测试时需要结合实际状况合理选用适宜的检测方法。具体而言,手工拆分法能够进一步简化复杂样品,有效防止各种纤维的损失状况,进而对样品中的纤维含量进行真实客观的反映。诸如用于检测棉、氨纶、棉麻交织、粘胶和棉纶针织等。显微镜法相对来说其局限性较为显著,主要用在天然纤维混纺中的棉、亚麻、棉、苎麻,动物纤维之中的羊毛、兔毛等等,其他纤维混纺诸如莫代尔等。化学溶解法需要借助一定的试剂,且大部分的试剂具备腐蚀特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纤维产生损失走,进而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误差,不过其具备相对较为广泛的适用特点,基本上二组分或者多组分的纤维混纺均可应用。因此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应优先选取手工拆分法和显微镜法,以便于提升检测的实际效率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如果这两种检测方法均不适用,此时可以考虑选用化学溶解法。
4.2 预处理
针对纤维成分定量检测,预处理作用十分显著。当加工或者整理完毕纺织品后,其通常会包含大量的蜡质、涂层、浆料和整理剂等非纤维物质。这些物质既可以是纤维自身带有的,也可能是在加工过程中添加的,其会对纤维本身的特征进行掩盖。若在进行定量检测前不采取预处理措施,就可能导致非纤维物质部分或者全部被溶解掉,进而作为可溶解的纤维或者是残留纤维而被计算,进而导致产生测量误差。因此,检测前需要将这些物质进行有效去除。在GB/T2910.1-2009中明确了油污、脂肪、蠟质以及水溶性物质的具体预处理办法。
4.3 试验步骤
纤维成分定量的检测流程相对较长,需要经历去除组分、烘干、冷却以及称重等多个环节。试验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漏掉或者略去任意一步,都可能导致试验结果出现误差。因此需要认真对待,严格遵循检测流程开展检测工作。
4.4 结果的计算
完成检验后,应及时利用电脑软件来做好数据的处理工作,录入原始数据于电脑相关软件中,避免人工计算带来的误差。数据处理应根据检验方法和标准选择正确的公定回潮率和修正系数。观察两个平行样的数据结果绝对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1%,否则,应再取第3个样品重新实验,最终结果以3次结果的平均值表示。
总之,纺织品纤维含量检测技术要求高,且极为繁杂和琐碎,要求检测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技能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时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选用适宜的检测方法,并严格遵循检测流程,做好检测数据的分析处理,最大限度的降低检测过程中的失误现象,切实提升最终的检测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崔庆华,崔培.浅淡纤维含量检测过程中的取样和预处理[J].中国纤检,2011,(3):60-62.
[2]李伟才.影响纺织品纤维含量检测结果的几个因素分析[J].硅谷,2013,(18):143.
(作者单位:新疆巴州纤维检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