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变,千千万万,各有所长。但是,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情感”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由社会需要而引发的情感,即心理学中的“高级情感”,它既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又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是人的情感生活中的主导因素,更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那么,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如何贯穿情感因素呢?
1、应该把学生当“人”管,而不能把学生当“物”来管
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在学生的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要运用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研究学生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及行为外在的表现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动机与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转变学生教育管理的观念:变忽视人的作用为重视人的作用,变以“事”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
我们知道,管理学生与管理物质是有根本区别的:物质管理者的工作对象是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自然物体,因此,对物质管理者的要求就是强调一个“勤”字,即管理要以“勤”为先;而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且因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平衡而矛盾冲突发生最多时期的青年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有认识倾向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就是在工作中要突出一个“情”字,即管理工作要以“情”为重。
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情感因素,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人的需要是不同的。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兼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才会发展出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而且,不同层次需要的发展进程,大致与人达到年龄的增长是相适应的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4~17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渴求独立、希望得到尊重和社会承认、好胜心增强”是他们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
2、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情感为基础,以教育为目的,寓“情”于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
要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除了要有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法纪的“强制、约束”之外,还必须注意要以情感为基础,建立融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然而,有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了“理”而忽略了“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神态,动辄简单、粗暴、过急地责备一番,训斥一通;甚至“以罚代管、以罚代教”。他们不知道学生犯错的原因会有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却还不知道,即“犯错不知错”,这类学生犯错的原因是由于认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地区分正确与错误的界限,对他们应该加强纪律教育,加强是非观念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的学生明知有些做法不对,但又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行动,情不自禁地犯错,即“犯错不自觉”,这类学生犯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制能力较差,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对他们就应该加强自制能力的培养,注意让他们进行意志的培养和磨练;有些学生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故意要那样干,即我们常说的“知错要犯错”,对这类学生,则应该在加强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加强纪律对他们的约束,让他们知道犯错后必然会引起的不良后果,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有些学生犯错,是由于自卑感在起“代偿过度”的不良作用,对于这样的学生,单靠给予纪律制裁,不仅不能帮助他改正错误,相反,还会滋长其“代偿过度”的不良心理的发展,因此,就应该针对他们产生自卑感的原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正常的心理,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通过“代偿成功”来战胜自卑心理。由此可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了解,一味训斥,或以简单的处罚了事,不仅于事无补,相反,还往往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这种教育管理方式,由于缺乏情感基础,只能管得了事,管不了人,即使管得了人,也管不了心,能管得了表面,却管不了深层,可以管得了一时一事,但是管不了长久。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缺乏情感交流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象单纯依靠筑堤防水一样,险象环生,堵不胜堵;就象水里按葫芦一样,此伏彼起。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注意与他们的交流,尤其是心理交流,并与他们平等相处,才能将“理”通过“情”在心灵内化,才能转化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思想和行动。
有些教育管理者将“寓情于管理之中”错误或者片面地理解成单指对学生衣食住行的关心,并把关心与庇护等同起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有意无意让自己充当“幼儿保姆”的角色,天气稍有变化,对学生见面就嘘寒问暖,仿佛他们不会感觉气候变化;学校一有活动,就在学生周围百般指导,好象他们离开教师就一事无成;学生一旦受到批评,又帮他们百般辩解,仿佛学生受到了天大委屈。这些教育管理者以为这就是情感投入,这就是“情感交流”,这就是“动之以情”,并企图以此让学生“晓之以理”。但是,事实上的结果往往是与此相反,学生通常的反应是并不领情。因为他们完全忽视了学生正处在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的青春期,过度的呵护,除了引起学生的反感,绝不会有其它作用。
学生本身就是受教育者,因此,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让“情感”这条红线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情感”为基础,防止教育管理手段的专断、简单、生硬;同时,也要防止过度的“关心”而引起的过度干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以情感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因势利导,教育和管理学生,做好转化工作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连接人与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一条纽带,是搞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许多事例都说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情感深厚,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看法、主张、要求就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相反,如果两者感情对立,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使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样的教育管理工作就一定是苍白无力的,并且往往事倍功半。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尊重、信任、理解、支持、严格要求”是应该时时遵循的准则。无论是面对比较先进的学生,还是接触相对比较落后的同学,甚至是在批评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时,我们都应该把尊重他们,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放在第一位。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人的尊重的需要一旦受挫,极易使其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使其失去信心,严重时,还会使其趋于精神病态。同时,我们也应该让他们知道,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除了要自尊自爱之外,还必须学会尊重别人,要教育他们懂得“尊重是相互的”这一道理。
许多调查表明,在学生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是富有人情味的人,他们待人诚挚热情,讲话婉转含蓄、幽默风趣、亲切平等、善解人意,并且富有人格魅力;他们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这些调查明确告诉我们,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多尊重、多理解、多亲近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亲人,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洒向学生都是爱”。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处处感受到关爱,体会到支持和帮助,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并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这样,就有利于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阻抗。实践证明,一旦学生心灵的禁锢被打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架起了“情感的桥梁”,学生就会感到这样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亲、可信、可敬;就会“尊其师、敬其道、效其行”,就会愿意接近你,愿意接受你的意见,愿意聆听你的教诲,对你的教育管理“心悦诚服”。
所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一个“情”字,要情系学生,努力做到“有情有理、合情合理、通情达理、以情感人、以情暖人、以情制胜”。只有这种诉诸心灵的教育和感化,才能使荒芜的心田长出希望的绿叶。
4、要以情感为动力,以舆论为导向,不失时机地赞扬、鼓励学生,以情激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情感具有动力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情感因素,视之无形,闻之无声,但是却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种力量,能激扬先进、鞭策后进;这种力量,随“情”潜入人心,“育人”细而无声。久而久之,在教育管理工作者正确言行的规范、高尚思想的熏陶和正确人生观的引导之下,会使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学生幡然悔悟,改正自己的行为。
一个有经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经常研究学生情绪情感变化的规律,善于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情绪情感反映的特点,抓住学生成长过程中正向积极情感的“生长点”、“兴奋点”,利用舆论宣传手段,不失时机的赞扬学生,用真挚的语言、表情,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培养、激发、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当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及时进行善意地严肃地批评教育,使之产生内疚、自愧、羞耻的情感体验,抑制和消除、克服消极的情感反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与情操。
当然,我们讲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情感因素,但是,决不是讲在管理过程中要用情感去取代其他的必要的教育管理手段,更不能片面的认为可以用与学生个人的感情厚薄来决定管理的力度。如若那样,必然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充满庸俗的市侩气息,管理工作也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只有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渗透情感因素,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情理相融,我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才会更有力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063500河北省滦南县教师进修学校)
那么,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如何贯穿情感因素呢?
1、应该把学生当“人”管,而不能把学生当“物”来管
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在学生的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要运用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研究学生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及行为外在的表现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动机与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转变学生教育管理的观念:变忽视人的作用为重视人的作用,变以“事”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
我们知道,管理学生与管理物质是有根本区别的:物质管理者的工作对象是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自然物体,因此,对物质管理者的要求就是强调一个“勤”字,即管理要以“勤”为先;而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且因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平衡而矛盾冲突发生最多时期的青年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有认识倾向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就是在工作中要突出一个“情”字,即管理工作要以“情”为重。
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情感因素,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人的需要是不同的。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兼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才会发展出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而且,不同层次需要的发展进程,大致与人达到年龄的增长是相适应的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4~17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渴求独立、希望得到尊重和社会承认、好胜心增强”是他们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
2、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情感为基础,以教育为目的,寓“情”于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
要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除了要有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法纪的“强制、约束”之外,还必须注意要以情感为基础,建立融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然而,有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了“理”而忽略了“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神态,动辄简单、粗暴、过急地责备一番,训斥一通;甚至“以罚代管、以罚代教”。他们不知道学生犯错的原因会有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却还不知道,即“犯错不知错”,这类学生犯错的原因是由于认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地区分正确与错误的界限,对他们应该加强纪律教育,加强是非观念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的学生明知有些做法不对,但又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行动,情不自禁地犯错,即“犯错不自觉”,这类学生犯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制能力较差,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对他们就应该加强自制能力的培养,注意让他们进行意志的培养和磨练;有些学生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故意要那样干,即我们常说的“知错要犯错”,对这类学生,则应该在加强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加强纪律对他们的约束,让他们知道犯错后必然会引起的不良后果,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有些学生犯错,是由于自卑感在起“代偿过度”的不良作用,对于这样的学生,单靠给予纪律制裁,不仅不能帮助他改正错误,相反,还会滋长其“代偿过度”的不良心理的发展,因此,就应该针对他们产生自卑感的原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正常的心理,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通过“代偿成功”来战胜自卑心理。由此可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了解,一味训斥,或以简单的处罚了事,不仅于事无补,相反,还往往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这种教育管理方式,由于缺乏情感基础,只能管得了事,管不了人,即使管得了人,也管不了心,能管得了表面,却管不了深层,可以管得了一时一事,但是管不了长久。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缺乏情感交流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象单纯依靠筑堤防水一样,险象环生,堵不胜堵;就象水里按葫芦一样,此伏彼起。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注意与他们的交流,尤其是心理交流,并与他们平等相处,才能将“理”通过“情”在心灵内化,才能转化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思想和行动。
有些教育管理者将“寓情于管理之中”错误或者片面地理解成单指对学生衣食住行的关心,并把关心与庇护等同起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有意无意让自己充当“幼儿保姆”的角色,天气稍有变化,对学生见面就嘘寒问暖,仿佛他们不会感觉气候变化;学校一有活动,就在学生周围百般指导,好象他们离开教师就一事无成;学生一旦受到批评,又帮他们百般辩解,仿佛学生受到了天大委屈。这些教育管理者以为这就是情感投入,这就是“情感交流”,这就是“动之以情”,并企图以此让学生“晓之以理”。但是,事实上的结果往往是与此相反,学生通常的反应是并不领情。因为他们完全忽视了学生正处在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的青春期,过度的呵护,除了引起学生的反感,绝不会有其它作用。
学生本身就是受教育者,因此,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让“情感”这条红线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情感”为基础,防止教育管理手段的专断、简单、生硬;同时,也要防止过度的“关心”而引起的过度干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以情感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因势利导,教育和管理学生,做好转化工作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连接人与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一条纽带,是搞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许多事例都说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情感深厚,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看法、主张、要求就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相反,如果两者感情对立,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使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样的教育管理工作就一定是苍白无力的,并且往往事倍功半。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尊重、信任、理解、支持、严格要求”是应该时时遵循的准则。无论是面对比较先进的学生,还是接触相对比较落后的同学,甚至是在批评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时,我们都应该把尊重他们,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放在第一位。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人的尊重的需要一旦受挫,极易使其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使其失去信心,严重时,还会使其趋于精神病态。同时,我们也应该让他们知道,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除了要自尊自爱之外,还必须学会尊重别人,要教育他们懂得“尊重是相互的”这一道理。
许多调查表明,在学生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是富有人情味的人,他们待人诚挚热情,讲话婉转含蓄、幽默风趣、亲切平等、善解人意,并且富有人格魅力;他们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这些调查明确告诉我们,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多尊重、多理解、多亲近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亲人,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洒向学生都是爱”。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处处感受到关爱,体会到支持和帮助,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并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这样,就有利于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阻抗。实践证明,一旦学生心灵的禁锢被打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架起了“情感的桥梁”,学生就会感到这样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亲、可信、可敬;就会“尊其师、敬其道、效其行”,就会愿意接近你,愿意接受你的意见,愿意聆听你的教诲,对你的教育管理“心悦诚服”。
所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一个“情”字,要情系学生,努力做到“有情有理、合情合理、通情达理、以情感人、以情暖人、以情制胜”。只有这种诉诸心灵的教育和感化,才能使荒芜的心田长出希望的绿叶。
4、要以情感为动力,以舆论为导向,不失时机地赞扬、鼓励学生,以情激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情感具有动力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情感因素,视之无形,闻之无声,但是却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种力量,能激扬先进、鞭策后进;这种力量,随“情”潜入人心,“育人”细而无声。久而久之,在教育管理工作者正确言行的规范、高尚思想的熏陶和正确人生观的引导之下,会使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学生幡然悔悟,改正自己的行为。
一个有经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经常研究学生情绪情感变化的规律,善于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情绪情感反映的特点,抓住学生成长过程中正向积极情感的“生长点”、“兴奋点”,利用舆论宣传手段,不失时机的赞扬学生,用真挚的语言、表情,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培养、激发、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当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及时进行善意地严肃地批评教育,使之产生内疚、自愧、羞耻的情感体验,抑制和消除、克服消极的情感反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与情操。
当然,我们讲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情感因素,但是,决不是讲在管理过程中要用情感去取代其他的必要的教育管理手段,更不能片面的认为可以用与学生个人的感情厚薄来决定管理的力度。如若那样,必然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充满庸俗的市侩气息,管理工作也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只有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渗透情感因素,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情理相融,我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才会更有力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063500河北省滦南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