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情感交流与学生管理

来源 :中国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ls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教育管理手段和方法,因人而异,因事而变,千千万万,各有所长。但是,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情感”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由社会需要而引发的情感,即心理学中的“高级情感”,它既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又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是人的情感生活中的主导因素,更应该引起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那么,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如何贯穿情感因素呢?
  
  1、应该把学生当“人”管,而不能把学生当“物”来管
  
  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在学生的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要运用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研究学生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及行为外在的表现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动机与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转变学生教育管理的观念:变忽视人的作用为重视人的作用,变以“事”为中心为以“人”为中心。
  我们知道,管理学生与管理物质是有根本区别的:物质管理者的工作对象是没有生命、没有思想的自然物体,因此,对物质管理者的要求就是强调一个“勤”字,即管理要以“勤”为先;而中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思想活跃,且因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平衡而矛盾冲突发生最多时期的青年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有认识倾向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就是在工作中要突出一个“情”字,即管理工作要以“情”为重。
  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情感因素,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人的需要是不同的。美国的比较心理学家兼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才会发展出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而且,不同层次需要的发展进程,大致与人达到年龄的增长是相适应的中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4~17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阶段。在这个阶段,“渴求独立、希望得到尊重和社会承认、好胜心增强”是他们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针对这些特点,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并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的目的之一。
  
  2、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情感为基础,以教育为目的,寓“情”于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
  
  要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除了要有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法纪的“强制、约束”之外,还必须注意要以情感为基础,建立融洽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然而,有许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了“理”而忽略了“情”。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有意无意、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神态,动辄简单、粗暴、过急地责备一番,训斥一通;甚至“以罚代管、以罚代教”。他们不知道学生犯错的原因会有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却还不知道,即“犯错不知错”,这类学生犯错的原因是由于认识水平较低,不能正确地区分正确与错误的界限,对他们应该加强纪律教育,加强是非观念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的学生明知有些做法不对,但又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行动,情不自禁地犯错,即“犯错不自觉”,这类学生犯错的原因是由于自制能力较差,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对他们就应该加强自制能力的培养,注意让他们进行意志的培养和磨练;有些学生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却故意要那样干,即我们常说的“知错要犯错”,对这类学生,则应该在加强行为规范教育的同时,加强纪律对他们的约束,让他们知道犯错后必然会引起的不良后果,从而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有些学生犯错,是由于自卑感在起“代偿过度”的不良作用,对于这样的学生,单靠给予纪律制裁,不仅不能帮助他改正错误,相反,还会滋长其“代偿过度”的不良心理的发展,因此,就应该针对他们产生自卑感的原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健康正常的心理,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通过“代偿成功”来战胜自卑心理。由此可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不做深入的调查了解,一味训斥,或以简单的处罚了事,不仅于事无补,相反,还往往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绪。这种教育管理方式,由于缺乏情感基础,只能管得了事,管不了人,即使管得了人,也管不了心,能管得了表面,却管不了深层,可以管得了一时一事,但是管不了长久。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缺乏情感交流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象单纯依靠筑堤防水一样,险象环生,堵不胜堵;就象水里按葫芦一样,此伏彼起。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注意与他们的交流,尤其是心理交流,并与他们平等相处,才能将“理”通过“情”在心灵内化,才能转化为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思想和行动。
  有些教育管理者将“寓情于管理之中”错误或者片面地理解成单指对学生衣食住行的关心,并把关心与庇护等同起来。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有意无意让自己充当“幼儿保姆”的角色,天气稍有变化,对学生见面就嘘寒问暖,仿佛他们不会感觉气候变化;学校一有活动,就在学生周围百般指导,好象他们离开教师就一事无成;学生一旦受到批评,又帮他们百般辩解,仿佛学生受到了天大委屈。这些教育管理者以为这就是情感投入,这就是“情感交流”,这就是“动之以情”,并企图以此让学生“晓之以理”。但是,事实上的结果往往是与此相反,学生通常的反应是并不领情。因为他们完全忽视了学生正处在独立意识日益增强的青春期,过度的呵护,除了引起学生的反感,绝不会有其它作用。
  学生本身就是受教育者,因此,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应该让“情感”这条红线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以“情感”为基础,防止教育管理手段的专断、简单、生硬;同时,也要防止过度的“关心”而引起的过度干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以情感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因势利导,教育和管理学生,做好转化工作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连接人与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一条纽带,是搞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也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许多事例都说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融洽、情感深厚,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看法、主张、要求就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相反,如果两者感情对立,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使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样的教育管理工作就一定是苍白无力的,并且往往事倍功半。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尊重、信任、理解、支持、严格要求”是应该时时遵循的准则。无论是面对比较先进的学生,还是接触相对比较落后的同学,甚至是在批评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时,我们都应该把尊重他们,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放在第一位。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人的尊重的需要一旦受挫,极易使其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使其失去信心,严重时,还会使其趋于精神病态。同时,我们也应该让他们知道,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除了要自尊自爱之外,还必须学会尊重别人,要教育他们懂得“尊重是相互的”这一道理。
  许多调查表明,在学生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是富有人情味的人,他们待人诚挚热情,讲话婉转含蓄、幽默风趣、亲切平等、善解人意,并且富有人格魅力;他们既是良师,更是益友。这些调查明确告诉我们,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多尊重、多理解、多亲近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子女、亲人,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洒向学生都是爱”。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处处感受到关爱,体会到支持和帮助,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并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这样,就有利于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阻抗。实践证明,一旦学生心灵的禁锢被打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架起了“情感的桥梁”,学生就会感到这样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亲、可信、可敬;就会“尊其师、敬其道、效其行”,就会愿意接近你,愿意接受你的意见,愿意聆听你的教诲,对你的教育管理“心悦诚服”。
  所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一个“情”字,要情系学生,努力做到“有情有理、合情合理、通情达理、以情感人、以情暖人、以情制胜”。只有这种诉诸心灵的教育和感化,才能使荒芜的心田长出希望的绿叶。
  
  4、要以情感为动力,以舆论为导向,不失时机地赞扬、鼓励学生,以情激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
  
  情感具有动力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情感因素,视之无形,闻之无声,但是却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种力量,能激扬先进、鞭策后进;这种力量,随“情”潜入人心,“育人”细而无声。久而久之,在教育管理工作者正确言行的规范、高尚思想的熏陶和正确人生观的引导之下,会使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学生幡然悔悟,改正自己的行为。
  一个有经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经常研究学生情绪情感变化的规律,善于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学生情绪情感反映的特点,抓住学生成长过程中正向积极情感的“生长点”、“兴奋点”,利用舆论宣传手段,不失时机的赞扬学生,用真挚的语言、表情,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培养、激发、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当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及时进行善意地严肃地批评教育,使之产生内疚、自愧、羞耻的情感体验,抑制和消除、克服消极的情感反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与情操。
  当然,我们讲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要重视情感因素,但是,决不是讲在管理过程中要用情感去取代其他的必要的教育管理手段,更不能片面的认为可以用与学生个人的感情厚薄来决定管理的力度。如若那样,必然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充满庸俗的市侩气息,管理工作也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只有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渗透情感因素,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情理相融,我们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才会更有力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063500河北省滦南县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打基础时期,中学生理当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但客观现实却不容乐观。在农村中学中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课堂上,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吵闹,学习时不动手、不动口、不动眼、不动脑,视上课为坐牢;其二、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其
期刊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做好这项工作,除了班主任的敬业精神外,再就是得法。转化虽无定法,但应得法。得法而事半功倍,不得法则劳而无功。笔者从事后进生转化工作多年,总结出“加、减、乘、除”这四个字,现谈一谈认识。  “加”:教师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其根本任务是教好书育好人。对待“后进生”除要有正确的态度,多看到他们的长处,确信他们经过教育能够变好外,还要多关心和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经济史》这一专业课的教学实践研究,探索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并行应用,希望通过这一研究,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课的魅力,从心底开始喜欢历史进而研究历史,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为现今经济服务。  【关键词】中国经济史 历史教学 实践    《中国经济史》在经济类大专院校中的许多专业都有,特别是与“经济学史”、“中国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史”三门课程构成“
期刊
随机管理,是相对常规管理而言的一种管理方式,它对于被管理者来说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在随机管理中我们更能够发现一些真实的甚至是隐蔽的问题。因而随机管理是常规管理有效的、有益的补充和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老师恰当的运用这种管理方法,将对班级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随机管理的主动性    在很多学校,对班主任的评价往往采取量化的方式,规定
期刊
【摘要】 分析骨髓外造血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了5例中型地中海贫血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地中海贫血组的胸腰椎体、髂骨、股骨上段骨髓信号均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均匀性、弥漫性降低, 信号改变不明显。5例脊椎附件增粗、变形,骨皮质连续性中断;1例见到胸段椎管内外多发软组织肿块,压迫脊髓或硬脊膜囊,手术证实为髓外造血组织,另一例表现为左肾及肝右叶肿块,经随诊15个月,左肾
期刊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级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观念,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新世纪人才。那么,如何进行班集体建设,如何有效地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呢?笔者以为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一、以人为本的概念及其在班级管
期刊
一次语文课上,要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活动的习作。为了上好课,让学生把这次习作完成好,课前我做了充分设想:准备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班内活动--做“传口令”游戏,然后让学生根据此次活动进行习作。在我的想法中,游戏是儿童们喜欢、感兴趣的,学生又都亲自参加了活动,应该能写出很好的作文。于是活动开始了,每个学生都兴高采烈,意犹未尽,游戏结束后我问:“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的活动用笔写下来?”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回答:“
期刊
阅读了《管理新论——无为管理学》一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方法,觉得启发很大,现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谈谈“无为”教育艺术对班主任工作的指导作用。    一、无为教育艺术的理论基础     撐尬獢管理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撐尬獢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撝鞯肌⒅魈鍞理论的有机结合。   撐迶与撚袛,撝鞯紨与撝魈鍞各是一对对立的哲学范畴。柳宗元的名文《种树郭橐传》中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能使树活得长
期刊
戴维.奥苏贝尔(David.P.Ausubel.191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一方面在尖锐批评了他之前的行为主义者或联结主义者生硬地将实验室里动物心理研究直接搬入学校,从而将动物的心理简单地等同于人类心理的错误做法;另一方面他又创造性地吸收了同时期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认知同化理论和结构理论思想,于1963年在其最重要的著作《有意义言语学习的心理学》中提出了他最重要的学习
期刊
《阿Q正传》,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阿Q的形象已超越阶级、民族、时空,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  1.主人公为什么叫“阿Q”?这个问题,作者在第一章序言中已经作了交代,但我总觉得先生有言犹未尽之处。Q是一个封闭的圆加一笔。那个圆就是中国近代封闭文化的怪圈,圆下的一笔是外界伸进的一条腿,或是从内部突出的一条胳膊。这个圆,还可以是当时闭关锁国的中国,那圆下的一笔可以是外国势力的侵入,也可以是仁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