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ca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部分高校感恩教育存在教育环境缺失、教育形式陈旧、创新性及实效性不够、缺乏对大学生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等诸多问题。高校投入众多人力财力,花费较多精力,但最终感恩并未内化为大学生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与行为习惯。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创新感恩教育载体,依托“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在校生感恩意识熏陶,开展别开生面的感恩教育,实现了感恩教育从特定情境到日常生活的过渡。
  [关键词]高校感恩教育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49-0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蕴涵着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在今天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贴近生活的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新突破口,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社会责任感,助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何有效地拓宽高校感恩教育载体,实现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校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当前部分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剖析感恩教育的不足之处,同时结合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的调研,探讨二级学院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方式,以期对高校感恩教育提供相关借鉴。
  一、当前部分高校感恩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感恩教育具有特殊性[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教育者寻找到新的切入点开展相关教育,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然而,从实施效果来看,当前部分高校感恩教育不容乐观。高校虽然投入了众多人力、财力,花费了较大精力,但感恩并未内化为大学生行为处事的基本原则与行为习惯。相反,文化的多元化和社会价值观的泛滥,冲击着当代青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大学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道德观缺失,特别是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感恩教育环境缺位,内容匮乏
  良好德育氛围的营造能够使感恩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们不断提倡依托人际互动、社会生活等现实情景教育,启迪和感染学生内在心灵的目的所在。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部分高校感恩教育的环境比较弱化,突出表现在家庭德育欠缺和学校教育片面化两大方面。从高校层面来讲,学校过多地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弱化了教育的育人功能。[2]这也使得学校出现德育模式单一、内容空洞等诸多问题。目前,部分高校感恩教育理念落后、目标模糊[3],加之对感恩教育的内涵、方式、途径等缺乏足够的研究,没有结合当代大学生个性、现实、多元的特征展开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的教育,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使得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过程中面临环境缺失的尴尬局面。
  (二)感恩教育创新性不足,实效性不够
  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依托于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不断创新。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的感恩教育形式陈旧[4],在教育载体、教育方式、活动内容等方面缺乏创新性和实效性。当前许多高校德育载体单一化,承担着德育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载体是校园文化活动。我们要明确定位,对感恩教育的内涵、内容、方式、途径等进行充分创新,尽量避免组织学生参加缺乏实效性、盲目追赶潮流的活动,避免将感恩任务化、程式化、作业式等。而另一方面,某些高校也在积极创新感恩教育模式,尝试通过开设感恩教育理论讲座对传统教育形式进行改革。不过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课程设置方面难免存在内容缺乏系统性、形式俗套,整个过程缺少学生的参与和双向交流等问题,还是不能弥补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可以说,当前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呈现出表面化态势,感恩认知教育与实践活动相脱节,不可能真正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习惯。
  (三)学校缺乏对大学生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教育的功利性与“工具化”,导致教育更多的是强调外在显而易见的成效,忽视了学生最基本的养成教育。而感恩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成效的显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通过短期活动就可以达到。这一矛盾现象带来的结局是,感恩教育内在的情感教育得不到来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导致感恩教育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此外,“实践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学校的长远规划”[5],这势必影响到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有效发展,影响到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感恩教育内化机制的路径探讨
  如何有效改善当前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现状,凸显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各大高校的德育探索内容之一。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立足自身实际,依托“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积极进行在校生感恩母校、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意识熏陶,将感恩教育与学生成长成才系统、序列地纳为一体,将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纳入学院的长远规划,较好地实现了感恩教育从特定情境到日常生活的过渡。
  (一) 挖掘“感恩”主题,营造“感恩”情境
  良好的感恩环境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首要条件是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情境。一方面,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感恩月”文化品牌,以活动引领、细节渗透、文化熏陶等有效策略,营造相互关爱、无私奉献的校园风尚。另一方面,在保留传统感恩教育形式的基础上,该院深入挖掘“感恩”教育主题,尽可能地扩大参与主体,通过选拔历届优秀毕业生群体,创设条件与在校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为学院营造出良好的感恩氛围与情境。目前,“优秀毕业生群体”已成为该院开展感恩教育的一大重要载体,为在校生树立了感恩回馈母校的良好典范。该院还积极通过各种媒体舆论,大力宣扬优秀校友感恩母校的先进典型和事迹,努力营造“温情”“感恩”的良好氛围。
  (二) 创新“感恩”形式,体认“感恩”价值
  在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的基础上,改变单一的教育方法,创新感恩教育形式也尤显重要。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资源,通过定期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返校与学生交流互动,强化大学生的感恩体验,使在校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增加人生阅历的基础上切实体认到真实的感恩价值。自2008年开始,该院定期举办“优秀校友论坛”之优秀校友经验交流会,邀请走出校门的优秀校友为不同的在校生群体讲述求学经历,畅谈人生经验,开展学术交流,进行技能反哺等,教育大家常怀感恩之心回报师长,回报母校,回报社会。这些感恩教育资源的合理挖掘利用,为在校学生实现经验传承,走向成功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感恩”机制,拓展“感恩”外延
  高校感恩教育脱离了学校德育的整体规划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势,将感恩教育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机制至关重要。湖州师范学院理学院通过学生志愿者、学生社团等团体积极构筑服务社会的平台,不断辐射出巨大的德育影响。此外,该院还通过设立优秀校友经验交流会等长效机制,将德育与专业成才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等序列地纳为一体,使其呈现系统化、序列化发展。在此基础上,理学院强化感恩教育内在的情感教育,通过长期开展历届毕业生跟踪访谈,完善优秀毕业生感恩教育资源,保证了感恩教育体制机制呈现系统化可持续发展。从实施效果来看,通过毕业生群体的积极引导,不但为在校生群体树立了感恩反哺母校的良好榜样,树立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而且“毕业生”的感恩实践也为学院长远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在校生提高专业素质、提升综合素养等创设了优良条件。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融入这一群体中来,该院也形成了系统有效的感恩教育体系,这对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与社会责任感,助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以及完善的人格,重构青少年的成才评价体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大学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育者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做人、学会感恩。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对大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育者应努力通过自己的工作,创新德育形式,拓宽德育载体,善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感恩教育由被动接受式向主动习得式转向,让感恩教育实现从特定情境到日常生活的过渡,使大学生们能够真正逐渐学会感恩,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实现人际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和谐有序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洪.高校感恩教育的内涵及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2):48-49.
  [2]陈海娟,周祥龙.高校感恩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12):93-96.
  [3]王东辉.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9):189-190.
  [4][5]陈宪民.高校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4):49-50.
  [责任编辑:陈明]
其他文献
[摘要]学术界对唐景崇在近代中国教育方面所作的贡献研究较多,而对于他在清末广西省会论争当中提出的边防思想则探索不多,本文试图对唐景崇边防思想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评价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各方专家。  [关键词]唐景崇边防思想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K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54-02  19世纪末20世纪之交,封建主义重压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加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课程设置应遵循系统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原则进行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湖南农业大学积极贯彻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重新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使理论课程设置更好地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高能力”要求,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出口”要求,以培养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 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公共
期刊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加强理性与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爱国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把两种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极大地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纲要”课理性教育情感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38-0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加强理性与情感教
期刊
[摘 要]针对近几年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共性问题,提出对已有的信息资源进行集成整合、提高信息资源质量、建设油料储运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专题网站的设想,在建设过程中,采取平台开发,用户参与建设、构建专业建设和维护团队以及获取经费支持,建立激励机制等做法,旨在建立真正的个性化、知识化服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为教员提供教学科研信息的集结地。  [关键词]专题网站 信息资源建设 有效设计时间 信
期刊
[摘 要]随着就业形势的转变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鉴于此,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课程体系调整,同时论述了与课程体系优化相关的多层面实践教学平台搭建,包括校企合作以及学科竞赛等,以期通过实施这些方案培养出具有大工程意识的航空电子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课程体系优化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以青岛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为依托,为了建设好《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课程的设计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等多个方面对《交通安全工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了探讨与实践,这对相近的工科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交通安全工程 精品课程 建设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本文系统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工会凝聚力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基层工会凝聚力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以提升职工对基层工会的认可度、关注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发挥高校基层工会的团结性与协作力,增强其集体凝聚力,逐步推进文化强校,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  [关键词]高校 基层工会 凝聚力 文化强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期刊
[摘 要]本研究对国内外研究生培养体系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以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依托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的内涵,提出了由导师管理、研究生管理、文化建设和考评机制组成的研究生管理体系。通过研究认为,依托于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研究生管理体系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模式可以在相应层次的高等院校试行推广。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 管理体系 工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西医学起源、发展于西方,很多优秀的医学著作如:克氏外科学、希氏内科学等对我国医学生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但是这些著作都是英文的,这个客观事实决定了医学生学习医学的最佳语种是英语,只有学好英语方能适应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医学专业英语的课程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广大医学生对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根据自己医学英语的学习情况谈一下对此课程学习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医学英语 医学生 教学  [中
期刊
[摘要]本文以商场营运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指导书设计为例,表明了指导书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起到的作用,规范了专业实训课堂教学管理,进一步优化了实践教学内容及结构,解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了专业技能实训效果。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指导书设计商场营运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2-0075-04  商场营运与管理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