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到海外生产的成本逐年升高,美国能源成本降低,“美国制造”的话题再起。4月底孟加拉达卡衣厂楼宇倒塌导致1129人丧命惨剧,再揭离岸血汗代工衣厂的阴暗,主流媒体滚动播出“美国制造 王者归来”的新闻,零售巨头沃尔玛承诺未来10年增购500亿美元美制商品;接着知名设计品牌Brooks Brothers和精品百货Saks等数十家服饰相关企业宣布,已挪回部分生产,在美国本土创造约1000个就业机会。《今日美国》报道中颇带感情地归纳:同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失海外的80万个制衣工作相比较,“这个数字微乎其微,但业内人士却深信,制衣业回归已是大趋势”。
订单增多 小衣厂风行
自2010年起,纽约衣厂数目开始止跌走稳,当时全美衣厂数量比鼎盛时期少了9成,才5000家左右。此后又有新的衣厂在开。据报道,正在重建基础设施的美国服装制造业,新生的衣厂主要是15至25人的小型合约厂商。而Brooks Brothers5年前在马萨诸塞州Haverhill买下的厂房目前有近480人。拥有6000名工厂雇员的美国头牌服装制造商American Apparel,去年起将部分海外制衣业务移回美国后,其洛杉矶厂房增聘了100名左右的员工。这些已算是较大规模的衣厂,但数量不多。
只是,衣厂多了,工人少了。在华裔设计师高夏洋子看来,小衣厂的风行,是配合纽约制衣业的产业调整。经过全球服装业布局的一轮轮洗牌,纽约服装制造业俨然已成为专精小批量高端衣、快时尚的代名词。
另外,纽约再大的衣厂,跟中国大陆动辄成千上万平方米厂房、几千员工的规模比,不是一个重量级。“大陆衣厂一条龙服务,从买面料、做样板,到大批量制作。纽约这边车衣厂,就管来料加工。”高夏洋子的独立时装品牌AnGG NY成立5年,与两地衣厂都有合作经验。她认为,而今纽约服装业在细分上亦越走越深入,业内不同工序,设计、制版、剪裁、缝纫,都可独立企业化,且企业成熟度高,工艺品质好。
衣厂往“小”里走,也跟纽约严格的劳工法,高昂的租金有关系。
设计师号召 拯救时装区
在中城时装区开车衣厂的陈鸣(化名),刚忙完9月时装周的活。他形容赶工的日子,“像过节一样”。
因位于时尚核心地带的地利之便,陈氏车衣厂专做中高端成衣加工。T台以外,还做Bloomingdale等五大道零售店出售的服装,Macy的大路货不做,做一些设计师品牌。他们加工的服装,连衣裙零售价三四百美元,夹克零售价六七百美元。
在这个以设计师为中心、零售商发号施令的产业链里,陈鸣常常觉得自己从事的车衣加工是“夕阳产业”。“服装业在做版图调整,留在这里的,是设计、打版,还有一些特殊工艺的产业”。陈鸣解释,犹太人发衣商负责设计、销路,他们通过其他厂家买面料、裁片子后,发到车衣厂“车起来”。这一道工序,“可以批到大陆去做”。
其实,在时装区,任何一个制作环节的产业,包括特殊工艺的缝珠、刺绣、制花、褶饰、全成形毛衫编织……多年来都危机感深重。印度精于做珠片;中国大陆的苏沪粤湘,丝绸工艺精良;其他高低档工艺,也可以像外包车衣环节一样,包到中国大陆、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孟加拉、柬埔寨等国去。
然而,包括安娜苏在内的设计师揭竿而起了,他们呼吁“拯救时装区”(Save the Garment District),把工作机会留给美国人。此外,他们认为,时装区需要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设计师希望看到成衣在眼前出炉的每一个步骤;学生们不愿停留在电脑设计,他们想去工厂,抚摸衣料的质地,看到缤纷的花样和色彩,见习师傅们的精湛手艺。这个运动在2007年凝固成“拯救时装中心(Save the Garment Center)”,以常规组织形式继续运作。他们会跟设计师和时装公司开会,研讨如何把生产环节搬回美国。而经过几年努力,手绣、手编珠、全成形编织等一些工艺陆陆续续回来,“比如从印度进口珠片,到纽约缝制”,据陈鸣观察。另外,时装区一些高端品牌,开始把成本的大头放在设计和品质上,制作成本相较之下变小了。从设计师角度,当然更愿意制作搬回来。
衣厂退守 华埠已没落
衣厂回美国,也不回纽约;回纽约,也不回曼哈顿;回曼哈顿,也不回华埠。这话听似夸张,却反映了部分业者的心理。作为曾经曼哈顿衣业的两个重镇:中城时装区和下东城华埠,后者已经没落。据一名前业者估算,目前华埠衣厂区区20家不到。
租金是一大原因。曾在华埠开衣厂的王永享2004年跟房东谈续租不成。当时妹妹在皇后区长岛市的衣厂遭遇火灾,王永享遂在她搬走后迁入。“我这里1.2万平方英尺,月租7500美元,已5年没加租”。他估计,同样面积,在华埠起码要1.万美元。
他曾直言,房租贵,阻挠华埠衣业复苏。他的厂房在长岛市7车地铁站边,到曼哈顿和法拉盛,送货及工人上下班都方便。而跟他所见略同的业者,这些年纷纷把衣厂开到皇后区法拉盛、长岛市、Sunny Brook,布碌仑6至8大道。
王永享赚取的是两地成本的差价。以一件零售价7.99美元的成衣为例, “发衣商给我做,他需要自己买布,再付我1.5美元来料加工费。而大陆工厂,包括买布、缝纫、贴牌、海运,什么都做,送到纽约港口,总共才1.5美元。”王永享表示,自己这样一转包,每件赚两毛半差价。
每年四五次,王永享会把同一款式五六种颜色的20万件、有两个月交货期的成衣加工订单发给广东合作衣厂。“他们做好,我就过去查货、付钱”。而几万件及以下的单,“零售价89.99美元、100多的”,交货时间两三个星期,就留在长江衣厂做。“百货公司很快要,发衣商接单后很快买布、发包,我们就加紧做。” 这样性质的货,时间上大陆赶不出,数量上时装区少有厂能接,是外区衣厂的机会。
移民选择多 衣厂工流失
已退休的叶肖琳,还有认识20多年的朋友在开衣厂。“但现在移民一下飞机就去做护理。护理有9美元、10美元的基本时薪,每天固定有几个钟做,比如5个钟头,一天就有保障。”做衣厂要手快,才能达到这个时薪。淡季更可能没活干。发衣商对成衣不满意,还可能不给钱。
酒店工更是肥差,工会员工时薪可以达到30美元。非工会成员最高也有19、20美元,12美元很常见。四五年前兴起的美甲店也是抢人大户。美甲店有底薪,来一天30美元,再做一个抽一个。
华人职工会干事李华表示,衣厂形势要真正好转,还需提高工人待遇。她认为,跟美国的消费水平比,目前衣价仍偏低,伴随房租、用电、机器成本节节上升,服装公司和承包制衣厂又不舍利润,衣厂工钱并无实质提高,脱不了血汗工厂的名声。
年纪稍大的衣厂工人甚至干脆在家领福利,不回去做。若无助改善工人生活,就业回流又如何?有人质疑。但保持薪资稳定,为回流铺路,得到不少设计师和衣厂业主的支持。而美国人对“美国制造”重燃的热情,正在克服重重阻力,造就制造业回归的事实。那一家家新开的衣厂,说明了有需要就有存在。
订单增多 小衣厂风行
自2010年起,纽约衣厂数目开始止跌走稳,当时全美衣厂数量比鼎盛时期少了9成,才5000家左右。此后又有新的衣厂在开。据报道,正在重建基础设施的美国服装制造业,新生的衣厂主要是15至25人的小型合约厂商。而Brooks Brothers5年前在马萨诸塞州Haverhill买下的厂房目前有近480人。拥有6000名工厂雇员的美国头牌服装制造商American Apparel,去年起将部分海外制衣业务移回美国后,其洛杉矶厂房增聘了100名左右的员工。这些已算是较大规模的衣厂,但数量不多。
只是,衣厂多了,工人少了。在华裔设计师高夏洋子看来,小衣厂的风行,是配合纽约制衣业的产业调整。经过全球服装业布局的一轮轮洗牌,纽约服装制造业俨然已成为专精小批量高端衣、快时尚的代名词。
另外,纽约再大的衣厂,跟中国大陆动辄成千上万平方米厂房、几千员工的规模比,不是一个重量级。“大陆衣厂一条龙服务,从买面料、做样板,到大批量制作。纽约这边车衣厂,就管来料加工。”高夏洋子的独立时装品牌AnGG NY成立5年,与两地衣厂都有合作经验。她认为,而今纽约服装业在细分上亦越走越深入,业内不同工序,设计、制版、剪裁、缝纫,都可独立企业化,且企业成熟度高,工艺品质好。
衣厂往“小”里走,也跟纽约严格的劳工法,高昂的租金有关系。
设计师号召 拯救时装区
在中城时装区开车衣厂的陈鸣(化名),刚忙完9月时装周的活。他形容赶工的日子,“像过节一样”。
因位于时尚核心地带的地利之便,陈氏车衣厂专做中高端成衣加工。T台以外,还做Bloomingdale等五大道零售店出售的服装,Macy的大路货不做,做一些设计师品牌。他们加工的服装,连衣裙零售价三四百美元,夹克零售价六七百美元。
在这个以设计师为中心、零售商发号施令的产业链里,陈鸣常常觉得自己从事的车衣加工是“夕阳产业”。“服装业在做版图调整,留在这里的,是设计、打版,还有一些特殊工艺的产业”。陈鸣解释,犹太人发衣商负责设计、销路,他们通过其他厂家买面料、裁片子后,发到车衣厂“车起来”。这一道工序,“可以批到大陆去做”。
其实,在时装区,任何一个制作环节的产业,包括特殊工艺的缝珠、刺绣、制花、褶饰、全成形毛衫编织……多年来都危机感深重。印度精于做珠片;中国大陆的苏沪粤湘,丝绸工艺精良;其他高低档工艺,也可以像外包车衣环节一样,包到中国大陆、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孟加拉、柬埔寨等国去。
然而,包括安娜苏在内的设计师揭竿而起了,他们呼吁“拯救时装区”(Save the Garment District),把工作机会留给美国人。此外,他们认为,时装区需要一套完整的产业体系,设计师希望看到成衣在眼前出炉的每一个步骤;学生们不愿停留在电脑设计,他们想去工厂,抚摸衣料的质地,看到缤纷的花样和色彩,见习师傅们的精湛手艺。这个运动在2007年凝固成“拯救时装中心(Save the Garment Center)”,以常规组织形式继续运作。他们会跟设计师和时装公司开会,研讨如何把生产环节搬回美国。而经过几年努力,手绣、手编珠、全成形编织等一些工艺陆陆续续回来,“比如从印度进口珠片,到纽约缝制”,据陈鸣观察。另外,时装区一些高端品牌,开始把成本的大头放在设计和品质上,制作成本相较之下变小了。从设计师角度,当然更愿意制作搬回来。
衣厂退守 华埠已没落
衣厂回美国,也不回纽约;回纽约,也不回曼哈顿;回曼哈顿,也不回华埠。这话听似夸张,却反映了部分业者的心理。作为曾经曼哈顿衣业的两个重镇:中城时装区和下东城华埠,后者已经没落。据一名前业者估算,目前华埠衣厂区区20家不到。
租金是一大原因。曾在华埠开衣厂的王永享2004年跟房东谈续租不成。当时妹妹在皇后区长岛市的衣厂遭遇火灾,王永享遂在她搬走后迁入。“我这里1.2万平方英尺,月租7500美元,已5年没加租”。他估计,同样面积,在华埠起码要1.万美元。
他曾直言,房租贵,阻挠华埠衣业复苏。他的厂房在长岛市7车地铁站边,到曼哈顿和法拉盛,送货及工人上下班都方便。而跟他所见略同的业者,这些年纷纷把衣厂开到皇后区法拉盛、长岛市、Sunny Brook,布碌仑6至8大道。
王永享赚取的是两地成本的差价。以一件零售价7.99美元的成衣为例, “发衣商给我做,他需要自己买布,再付我1.5美元来料加工费。而大陆工厂,包括买布、缝纫、贴牌、海运,什么都做,送到纽约港口,总共才1.5美元。”王永享表示,自己这样一转包,每件赚两毛半差价。
每年四五次,王永享会把同一款式五六种颜色的20万件、有两个月交货期的成衣加工订单发给广东合作衣厂。“他们做好,我就过去查货、付钱”。而几万件及以下的单,“零售价89.99美元、100多的”,交货时间两三个星期,就留在长江衣厂做。“百货公司很快要,发衣商接单后很快买布、发包,我们就加紧做。” 这样性质的货,时间上大陆赶不出,数量上时装区少有厂能接,是外区衣厂的机会。
移民选择多 衣厂工流失
已退休的叶肖琳,还有认识20多年的朋友在开衣厂。“但现在移民一下飞机就去做护理。护理有9美元、10美元的基本时薪,每天固定有几个钟做,比如5个钟头,一天就有保障。”做衣厂要手快,才能达到这个时薪。淡季更可能没活干。发衣商对成衣不满意,还可能不给钱。
酒店工更是肥差,工会员工时薪可以达到30美元。非工会成员最高也有19、20美元,12美元很常见。四五年前兴起的美甲店也是抢人大户。美甲店有底薪,来一天30美元,再做一个抽一个。
华人职工会干事李华表示,衣厂形势要真正好转,还需提高工人待遇。她认为,跟美国的消费水平比,目前衣价仍偏低,伴随房租、用电、机器成本节节上升,服装公司和承包制衣厂又不舍利润,衣厂工钱并无实质提高,脱不了血汗工厂的名声。
年纪稍大的衣厂工人甚至干脆在家领福利,不回去做。若无助改善工人生活,就业回流又如何?有人质疑。但保持薪资稳定,为回流铺路,得到不少设计师和衣厂业主的支持。而美国人对“美国制造”重燃的热情,正在克服重重阻力,造就制造业回归的事实。那一家家新开的衣厂,说明了有需要就有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