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积极进行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以本地自然生态及志愿服务为依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017年10月,中国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实现农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积极进行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以本地自然生态及志愿服务为依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受追捧的足球与柚子
  在新都斑竹园街道三河村,以前村民的娱乐活动以打牌为主,如今,踢足球的人越来越多,运动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14年起,我们集中全村力量建起了两个标准足球场,当时只是想通过足球运动带动些人气,扩大柚子的销售。”三河村党支部书记谭杰说,新都柚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也是三河村的支柱产业。经过5年多的努力,三河村的足球产业逐步发展起来,成立了成都市首个农民健身足球俱乐部,“宝柚杯”逐渐发展为四川最具影响力的7人制赛事品牌。通过足球吸引人气,口感上佳的“新都柚”也受到球友和游客的追捧。
  在三河村,针对足球爱好者,当地还打造了主题餐厅、火锅等项目,吸引投资上千万元人民币。2019年,三河村吸引游客 20 余万人次,带动消费 2000余万元。对于当地村民而言,足球产业的发展,不仅让他们增加了收入,也为他们提供了家门口的运动健身场所。
  每到开放日的傍晚时分,球场周围就挤满了前来活动的村民,小孩子在足球俱乐部成员的专业指导下,有板有眼地练习基础动作,未来的“中国梅西”没准就会在他们中间诞生。
  乡村新景象
  在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之时,乡风文明建设滞后、群众精神生活匮乏等方面的问题暴露出来。为解决此类问题,当地把三河村的田间地头、村居院落打造成为进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大课堂”。目前,三河村以连片整体规划的观念,打造出了2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小蔓家”餐馆正是其中之一。“作为文明实践点,我们主要为游客提供一些免费基础服务,比如开水、雨伞、消毒液、创可贴等等。”经营者陈正建说,“我是隔壁安乐村的村民,今年三月来到三河村创业。”在创业之初,陈正建得到村里很多帮助,包括整体环境打造、风貌整治、宣传营销等。当了解到三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策略后,他便申请将餐馆设置成一处文明实践点位,自己也在第一时间加入了志愿者团队。
  依托志愿者服务队伍,三河村广泛开展了丰富经济业态、培育时代新人、引领乡风文明、助力生态文明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发动村民志愿者整治院落风貌、改造房屋、修建院道和循环水道、栽种树木、安装庭院灯、改造垃圾房和公共卫生间,三河村形成了“青砖碧瓦朱门、穿斗窗花露台”的靓丽风景线,塑造了新时代“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生态文明乡村新景象。
  打造有“温度”的社区
  “多亏了志愿者帮我修好了煤气灶,不然中午饭都没法做。”新都区军屯镇金牛村村民陈志芳在社区请修服务中心填写了请修卡,不到一个小时,社区志愿者刘昌杰就免费上门为她修好了煤气灶。刘昌杰也因此次“义举”收获志愿服务积分两分。
  在新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正成为社会治理的生力军。金牛村的请修服务,鼓励居民群众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邻里乡亲维修门窗、水电气等,通过邻里互助打造有“温度”的社區。
  据了解,请修服务队伍里包含水电工、园艺师、门锁修理师、电焊工等40余名“能工巧匠”。志愿者在免费志愿服务后,会获得志愿积分,积分能兑换成粮油米面等实实在在的“奖励”,形成“奉献—积累—回报”的志愿服务模式。
  目前,军屯镇共有注册志愿者 9900多名,他们借助志愿服务将温暖与正能量传递。
  王 越 《天府文化》记者
其他文献
问:马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此次访谈.能请您分享一下求学经历吗?您的历史研究之路是如何开始的?rn答:小学时我没读过什么书,整天忙于没完没了的农活,经常逃课去打柴割猪草.家中本来有不少书,但后来大部分被造反派烧掉了,只留下《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星火燎原》《赤脚医生手册》《东方红》等.
期刊
网络平台自治规则是平台秩序形成的规范基础,亦是平台治理的重要对象,其生成进路和运行限度都应以合法、合理为基准.具体而言,以契约力、约束力、赋权力、支配力为生成逻辑而形成的网络平台自治规则,在具有公共属性的同时也行使强大的私权力.这就需要自治规则在制定过程中遵循合法性、公序良俗、责任、效率原则,在运行过程中符合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双重标准.同时,应当构建自治规则的备案审查和适度司法审查制度,建立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以保障自治规则为平台自治和互联网治理提供合法有效的规则基础.
梳理中国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优化学前教育政策,助力国家人口发展大计.基于1949-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体系沿着萌芽与起步→冒进与停滞→恢复与规范→社会化改制→跨越式发展“五个阶段”的演进轨迹,按照政治化→规范化→社会化→民生化“四个转向”的建构逻辑,大致经历了国家中心和行政中心范式(1949-1977)、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中心范式(1978-1994)、社会化改革和精英主义中心范式(1995-2009)和“四性”建设中心范式(2010年至今)四个
个案、小组、社区工作被视为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三者是点线面的关系,在共享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础上,内部循环注满了自内而外的赋权增能和自外而内的人文关怀色彩.本文在对35位资深社会工作者开放式访谈中发现,三大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从聚焦“案主”到聚焦技术,从关注“目标”到关注“活动”,从注重“系统”到注重“场景”现象,由此产生了三大方法的梗阻.基于此,本文拟提出更为吻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境的“RBUWS”适用框架,即“找回人本”“情感黏合”“社会本质”“系统融综”“层级递进”五大原则,以实现社会工作从人本出发到反哺
伴随环境治理重心的下移,社区环境治理理念逐渐兴起,社区基础上的环境治理体系得以持续构建.但在基层实践过程中,环境理念的下向堕距、主体的低效参与、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的非常态运行、技术的双重困境等因素构成了社区环境治理的结构困境.基于“理念-主体-制度-机制-技术”五维结构模型,推进环境理念现代化、主体参与协同化、制度安排本土化、运行机制长效化、技术供给精细化的要素整合,实现社区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与治理能力的提升,是社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善治的重要路径选择.
实现包括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体面劳动,充分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政治本色.体面劳动是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重要价值目标,平等就业、工作中的权利、社会对话和社会保护是劳动权益保障的四个重要方面,是推进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的关键着力点.当前,迫切需要多措并举协同治理,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保障工作中的基本权利,畅通协商沟通渠道、提高社会对话实效,完善社会保护体系、加强社会保护力度,提升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实效,为体面劳动建立健全长效
正是由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大屠杀教育、保存大屠杀记忆,大屠杀话语才在国际社会占据了 日益重要的地位.国际组织主要从战争罪行证据的调查与搜集、大屠杀纪念与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否认大屠杀”等反犹主义行为做斗争等方面保存大屠杀记忆,并且将大屠杀纪念与教育活动日益制度化.国际组织对大屠杀记忆的传承有助于帮助公众了解大屠杀以及种族仇恨的危险性,推动创伤教育成为公共文化的重要内涵与道德基石,但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创伤记忆的政治化解读与道德滥用的现象.
在事发时几乎毫无“美国性”的纳粹大屠杀,战后非但没有消弭于美国社会,反而逐步上升为美国国史和国家记忆的重要部分.二战期间美国未能切实援助犹太人的内疚感,在大屠杀真相浮出水面后,逐步转变为关注大屠杀、勿让悲剧重演的警钟,成为美国对待大屠杀态度转变的起点.以《安妮日记》《大屠杀》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作品,对大屠杀进行去犹太性、美国化加工与诠释,在民众中引发激烈的情感共振.“艾希曼审判”成为大屠杀记忆美国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梵二会议”不仅使基督徒学者反思并研究大屠杀,也使犹太人开始将大屠杀记忆作为强化民族认同的
西方长期的殖民统治使第三世界的热带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陷入举借国际贷款和不断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桎梏.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环境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美国率先提出针对第三世界“债务换取自然”的环境保护政策.鉴于在国际气候问题上的保守态度引起的反感,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这一政策付诸实施,先后以美洲倡议和《热带森林保护法案》为基础,试图通过热带森林保护政策以重塑美国政府的环保形象.这对热带森林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较大局限性,其背后附加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将
“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有了这些关于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承诺,中国将成为净零排放的世界领导者,中国经济也将发生彻底变革。”  自1990年以来,欧盟GDP总值增长超过60%,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却下降了1/4。更多的事实告诉我们,推进气候行动并不意味着回到过去。净排放量下降反而是我们向未来的一次飞跃。  在气候变化与环境领域,中国与欧盟在交流合作、共同进步和引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