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进行广泛松解对脊柱矢状面矫形效果的影响。
方法回顾分析2006至2009年收治的37例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病例,其中女26例,男11例,手术时年龄在14~22岁,平均17.3岁,主胸弯Cobb角在70~100°之间。按照术中脊柱后方结构的松解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为后路广泛松解,选择主胸弯顶椎附近的3个节段行Ponte截骨术,其余所有节段行下关节突切除术,共15例;B组为后路单纯软组织松解,共22例。根据术前胸椎后凸角(TKA)大小,进一步将A组病例分为A1亚组(术前TKA<40°),A2亚组(术前TKA>40°),将B组病例分为B1亚组(术前TKA<40°),B2亚组(术前TKA>40°),回顾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以及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松解方法在胸椎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差异。
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大于B组(P<0.05);A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至平均27.4°,矫正率为68.1%;B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至平均35.6°,矫正率为56.9%。A1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26.8°,平均增加9.2°,B1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12.5°,平均丢失3.1°,两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28.4°,平均矫正24.9°,B2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39.1°,平均矫正10.3°,两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深部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随访2年,无明显矫形丢失,外观和躯干平衡均获得明显改善。
结论在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广泛的松解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胸椎后凸,同时可以增加主胸弯冠状面矫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