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广泛松解手术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胸椎矢状面矫形效果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zdh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在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进行广泛松解对脊柱矢状面矫形效果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06至2009年收治的37例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病例,其中女26例,男11例,手术时年龄在14~22岁,平均17.3岁,主胸弯Cobb角在70~100°之间。按照术中脊柱后方结构的松解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为后路广泛松解,选择主胸弯顶椎附近的3个节段行Ponte截骨术,其余所有节段行下关节突切除术,共15例;B组为后路单纯软组织松解,共22例。根据术前胸椎后凸角(TKA)大小,进一步将A组病例分为A1亚组(术前TKA<40°),A2亚组(术前TKA>40°),将B组病例分为B1亚组(术前TKA<40°),B2亚组(术前TKA>40°),回顾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以及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松解方法在胸椎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差异。

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大于B组(P<0.05);A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至平均27.4°,矫正率为68.1%;B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至平均35.6°,矫正率为56.9%。A1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26.8°,平均增加9.2°,B1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12.5°,平均丢失3.1°,两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28.4°,平均矫正24.9°,B2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39.1°,平均矫正10.3°,两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深部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随访2年,无明显矫形丢失,外观和躯干平衡均获得明显改善。

结论

在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广泛的松解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胸椎后凸,同时可以增加主胸弯冠状面矫正率。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1(PGE1)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生、迁移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其他细胞功能试验检测PGE1对HUVEC的作用及其机制;应用免疫印迹检测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PGE1刺激HUVEC VEGF表达﹑ERK和p38磷酸化;贝伐单抗中和PGE1诱导的HUVEC条件培养液内的VEGF,抑制细胞增
目的探讨气流、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胸腹运动三者结合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的价值。方法收集70例2010年6月至2011年4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的疑诊SAHS的受试者,分别于不同时间在睡眠室进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PSG)及便携式睡眠监测仪(PMD)检查,对比分析PSG得出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PMD得到的呼吸紊乱指数(RDI)以及两种方法得出的最低血氧饱和度(LS
目的观察分析共刺激分子CD40在格雷夫斯病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免疫病理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甲状腺组织8例,其中3例为格雷夫斯病,5例为非毒性甲状腺肿。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CD40分子在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运用原代培养技术体外培养甲状腺滤泡细胞(TFC),分别加入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MNS血型系统同种抗体在我国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的发生频率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输血科检出的MNS血型系统同种抗体的特异性及临床特征。结果66 042例住院患者中检出187例同种不规则抗体(0.28%),其中MNS血型系统同种抗体70例(37.4%),按特异性依次为抗-M(34例,18.2%)、抗-Mia(34例,18.2%)、抗-S(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