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和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对《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货币银行学 管理类专业 教学改革
管理类专业学生系统、全面的接受货币银行学的培训,有利于他们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经济规律,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金融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践教学中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货币银行学》课程通常沿用的是经济学专业的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两者在课程教学上并无任何区别。许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不习惯抽象的经济学实证分析而觉得《货币银行学》很枯燥、甚至主观上抵制学习。在课时少,学生相对不重视等不利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则是每一位任课教师都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涉及的就是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从当今国内比较权威的货
币银行学教材来看,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大体围绕货币(货币的扩展信用),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静态的货币,主要研究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扩展——信用以及货币借贷的价格——利率;2.动态的货币,研究内容包括货币资金的流通,即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具体涉及到货币、资本市场及其运行机制,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功能及其经营运作机制等;3.货币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内容涵盖以货币供求为核心的宏观金融理论,如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汇率理论等。通过以上基本内容可以看出,该门课程是以货币为研究中心内容涉及金融学几乎全部研究领域,具有强烈的“宏观金融”、“机构金融”的色彩,而把真正有可能与企业金融活动有关的微观金融部分放在“金融市场学”和“金融工程”等其他金融专业课程中。这种适应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安排显然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有失偏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二、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學体系改革的内容
1.以企业金融活动为中心,建立适合于管理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的内容设计应该更多站在企业金融活动的角度加以取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实用性”。管理类本科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而不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应避免沉溺于金融经济学中数学逻辑的严密推导,而更应强调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加深对理论,特别是能作为剖析复杂金融现象的一些基本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强化金融机构的“管理”、“经营”色彩。让学生更多的从企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审视金融理论的实践意义。(2)“微观性”。管理学与经济学以微观经济主体为界各有偏重。管理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点应该是设定企业为主体,考察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融资行为和理财活动,以及围绕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活动。(3)“国际性”。随着我国企业经营活动国际化的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类《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应迎合这一企业需求,加大国际金融的讲解。因此,在课程改革上,首先要将《货币银行学》宏观金融的特点微观化,内容除保留“货币、信用、银行”三大基本内容外,还应补充或强化金融市场 、金融工程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等相关内容。其中金融市场部分可以重点介绍目前对企业开放的股票、债券市场中有关企业股票、债券的发行、增发以及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融资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适度介绍金融经济学中有关资产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无套利因素定价模型的部分内容,借此培养学生科学的风险、投资观念。金融工程部分除了介绍各种基本金融衍生产品的概念、功能外,还可以重点介绍我国目前已有的远期外汇类金融产品的套期保值方法,以及有关商品期货市场的交易、定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国际金融部分除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等基本内容外,还应强化外汇市场、汇率风险等管理内容,以及补充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相关介绍。除了上面有所“取”,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同样应强调有所“舍”,对于一些涉及货币思想史、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例如,货币的起源、货币形式、货币制度的沿革在政治经济学中都有所介绍;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货币供求与利息率的决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内容都在宏观经济中也有所涉及,为了避免重复,该部分的内容都应舍弃、弱化或不必过多展开。
2.以全景展示,根据形式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的部分莫过于金融系统,这导致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许多内容已于现实不符。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例如在金融市场部分,就应加入伴随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产生的新型金融产品“权证”的有关介绍;在国际金融部分,就应适当增加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影响分析;在商业银行部分,可以加入商业银行改革方面的知识介绍,特别是应加大介绍我国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股份制改革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内容,以及网络银行的现代化发展等内容。好的课堂教学除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对金融基本理论的传道、授业、解惑外,更应强调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应在教学中不同穿插金融前沿知识的介绍,为学生们开启一扇扇知识的大门,让他们窥其奥妙,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金融市场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扩展衍生金融工具的积木综合分析方法。通过收益图形形象的展示期货交易其实可以由一系列的远期交易构成;互换交易可以由远期交易加上无风险证券的交易组成;期权交易既可以组合成远期交易,又可以加上远期交易组合成其他的期权交易。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将不同金融工具进行组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金融衍生工具。
参考文献:
[1]李洪梅丁娟娟欧阳智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经济, 2007(3):74~75
[2]王晓光:关于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3,13(5):23~26
[关键词] 货币银行学 管理类专业 教学改革
管理类专业学生系统、全面的接受货币银行学的培训,有利于他们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经济规律,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金融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践教学中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货币银行学》课程通常沿用的是经济学专业的教材、教学模式和教学要求,两者在课程教学上并无任何区别。许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不习惯抽象的经济学实证分析而觉得《货币银行学》很枯燥、甚至主观上抵制学习。在课时少,学生相对不重视等不利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则是每一位任课教师都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涉及的就是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从当今国内比较权威的货
币银行学教材来看,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大体围绕货币(货币的扩展信用),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静态的货币,主要研究货币的本质、货币的扩展——信用以及货币借贷的价格——利率;2.动态的货币,研究内容包括货币资金的流通,即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具体涉及到货币、资本市场及其运行机制,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功能及其经营运作机制等;3.货币与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内容涵盖以货币供求为核心的宏观金融理论,如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汇率理论等。通过以上基本内容可以看出,该门课程是以货币为研究中心内容涉及金融学几乎全部研究领域,具有强烈的“宏观金融”、“机构金融”的色彩,而把真正有可能与企业金融活动有关的微观金融部分放在“金融市场学”和“金融工程”等其他金融专业课程中。这种适应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安排显然对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有失偏颇,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二、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學体系改革的内容
1.以企业金融活动为中心,建立适合于管理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管理类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的内容设计应该更多站在企业金融活动的角度加以取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实用性”。管理类本科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而不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人员。《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应避免沉溺于金融经济学中数学逻辑的严密推导,而更应强调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加深对理论,特别是能作为剖析复杂金融现象的一些基本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强化金融机构的“管理”、“经营”色彩。让学生更多的从企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审视金融理论的实践意义。(2)“微观性”。管理学与经济学以微观经济主体为界各有偏重。管理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点应该是设定企业为主体,考察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融资行为和理财活动,以及围绕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活动。(3)“国际性”。随着我国企业经营活动国际化的不断加强,对管理人员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类《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应迎合这一企业需求,加大国际金融的讲解。因此,在课程改革上,首先要将《货币银行学》宏观金融的特点微观化,内容除保留“货币、信用、银行”三大基本内容外,还应补充或强化金融市场 、金融工程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金融等相关内容。其中金融市场部分可以重点介绍目前对企业开放的股票、债券市场中有关企业股票、债券的发行、增发以及中小企业板块上市融资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适度介绍金融经济学中有关资产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无套利因素定价模型的部分内容,借此培养学生科学的风险、投资观念。金融工程部分除了介绍各种基本金融衍生产品的概念、功能外,还可以重点介绍我国目前已有的远期外汇类金融产品的套期保值方法,以及有关商品期货市场的交易、定价、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国际金融部分除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等基本内容外,还应强化外汇市场、汇率风险等管理内容,以及补充我国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相关介绍。除了上面有所“取”,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同样应强调有所“舍”,对于一些涉及货币思想史、政治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例如,货币的起源、货币形式、货币制度的沿革在政治经济学中都有所介绍;货币的供给、货币的需求、货币供求与利息率的决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内容都在宏观经济中也有所涉及,为了避免重复,该部分的内容都应舍弃、弱化或不必过多展开。
2.以全景展示,根据形式变化及时补充新知识。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的部分莫过于金融系统,这导致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许多内容已于现实不符。因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补充新知识。例如在金融市场部分,就应加入伴随我国股权分置改革产生的新型金融产品“权证”的有关介绍;在国际金融部分,就应适当增加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影响分析;在商业银行部分,可以加入商业银行改革方面的知识介绍,特别是应加大介绍我国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股份制改革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深化改革的内容,以及网络银行的现代化发展等内容。好的课堂教学除了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对金融基本理论的传道、授业、解惑外,更应强调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们的兴趣。教师应在教学中不同穿插金融前沿知识的介绍,为学生们开启一扇扇知识的大门,让他们窥其奥妙,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金融市场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扩展衍生金融工具的积木综合分析方法。通过收益图形形象的展示期货交易其实可以由一系列的远期交易构成;互换交易可以由远期交易加上无风险证券的交易组成;期权交易既可以组合成远期交易,又可以加上远期交易组合成其他的期权交易。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将不同金融工具进行组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金融衍生工具。
参考文献:
[1]李洪梅丁娟娟欧阳智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经济, 2007(3):74~75
[2]王晓光:关于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3,13(5):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