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材的科学性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的科学性是汉语教材编写的最重要原则。本文根据科学性的内涵,以《汉语教程》(第三册)为例,分析了该教材在贯彻科学性原则方面存在的某些不足,并围绕如何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展开讨论,提出了加强对教材不同部分编写的协调、注重课文的选择和改编、增加课文难度的有序性和渐进性、加强每课各部分内容的相互配合等建议。
  关键词:汉语教材 科学性 《汉语教程》
  一、引言
  汉语教材的编写,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等几大原则。其中科学性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原则,“科学性是所有图书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编写各级各类教材应遵循的普遍原则”(李振荣,2010)。“科学性原则是说,第二语言教材的语言要规范;对有关知识的介绍和解释要科学;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吕必松,1993),或者说,“要教规范、通用的语言;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对语言现象的解释要准确”等(刘珣,2000)。科学性原则尽管被认为是汉语教材编写的最重要原则,但相关研究领域的专题研究和分析却仍存在不足。
  根据前人的论述,科学性原则的内涵主要包括四点:1.是否符合语言的学习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2.教材所使用的语言是否足够规范、通用;3.教材的内容是否准确。除此之外,鉴于“任何有关技能的学习都有赖于练习,语言技能的学习同样也有赖于语言练习”(李邵林,2003),所以我们认为,在科学性原则中也应给予练习以较为突出的地位。因此,还可以加入一点:4.练习内容和课型的教学目相是否一致,练习是否符合课文内容,练习样式的种类和分布是否得当,主干题型是否鲜明。
  本文以杨寄洲主编《汉语教程》(修订本)第三册为例,根据上述四点,对其科学性原则的贯彻情况作初步的分析,以探讨如何在汉语教材的编写中更好地贯彻这一原则。《汉语教程》在国内发行量较大,使用人数较多,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教材,曾引起相关学者(如:乔智慧,2008;张珑舰,2006)的注意,并把这部教材和其他教材进行了对比研究,或者是对其词汇做了专题研究,包括文化词汇(潘薇薇,2014)和离合词(刘茜,2012)等。也有部分文献提到过它的科学性(潘薇薇,2014),但是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二、《汉语教程》第三册的科学性分析
  在上述科学性原则的四点内涵中,我们发现,《汉语教程》第三册在“所使用的语言是否够规范、通用”这一方面上做得较好,即无论是课文的语言,还是注释、练习、词语用法等都能做到足够规范。不过,在其余三点中,仍然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下文就此三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是否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限于篇幅,我们仅以《汉语教程》第三册的上册为例,分别从生词的难易度和课文的难易度这两个方面来考察。
  1.生词的难易度
  我们知道,教材每一课的生词量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根据《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初级阶段的生词是指甲级词和乙级词共计3000余个。有学者通过研究12套初级教材,以《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和《汉语国际教育用词等级划分》为参考标准,经统计分析,得到下列结果:初级教材课文中,甲级词在65%~80%之间,乙级词在7%~18%之间,丙级词在1%~7%之间,丁级词在1%~5%之间,超纲词在0%~15%之间比较合适。(邢蕊堂,2008;李永红,2016)
  《汉语教程》(第三册)属于初级汉语教材,我们据此统计了上册1~13课的生词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上册中每课生词大都在35~45个之间,最少的(第1课)有33个,最多的(第11课)有59个。总体而言,其词汇量对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而言还是较合适的。
  不过,上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初级词汇所占比例较小,而超纲词比例过大。其中只有第1课和第4课达到了73%的比例,其余都在72%以下。另一方面,有7课的超纲词都在15%以上,其中10到12课的超纲词比例甚至达到30%左右。我们认为,超纲词太多会让学生觉得难度太大,可能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而初级词汇所占比例达不到要求,则会出现虽然已经进入中级阶段以上的学习,但部分初级词汇仍然没有掌握的情况。
  2.课文的难易度
  在课文难易度的测量上,有学者提出,每一百个字的平均句数为10以上的教材属于入门教材;平均句数为6~10的屬于初级教材;平均句数为6以下的,属于中高级教材。按照平均句长来说,句长在10以内的属于入门教材;句长在10~16.7的属于初级教材;句长在16.7以上的属于中高级教材。(张宁志,2000)
  据此,我们统计了上册每百字所包含的句数和平均句长,见图1。
  由图1可见,上册各课课文每百字所含句数最大为5.88,最小为3.51;平均句长最短是17,最长为28.45。说明其难度属于中高级教材的范畴。
  我们再来看课文的难度是否逐课递增。通过图1可知,课文难度并没有随着课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而是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起伏状态。这说明上册在各课课文的编排上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教材的内容是否准确
  总体而言,《汉语教程》第三册的内容能做到准确无误,但也存在一些不够准确之处,主要表现在不必要的重复、生词处理的滞后和词语用法讲解的时机选择不当等几方面。
  1.不必要的重复
  首先是生词的重复。例如,上册第7课《成语故事》的生词表中首次出现生词“儿子”,而在下册第14课《谁当家》中,“儿子”一词又出现在生词表中。而且两者的解释都是“son”,没有任何变化,看不出编者反复将“儿子”当作生词的意图何在。同样是在下册第14课,生词表中的“回答”一词在上册第5课《回头再说》的生词表中已出现过一次,并且两者的解释完全一样。
  事实上,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在此不一一列出。可见这是该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其次是词语用法讲解的重复。例如,上册第1课《离家的时候》“注释”中解释了“说实话”的意思,即“说明自己的想法和感情,也说‘说心里话’‘说真的’”,而下册第19课《无声的泪》“注释”中又对“说心里话”解释了一番。又如,同样是上册第1课“注释”中,对“一下子”做了一次讲解,而第17课《再试一次》的“词语用法”中又对“一下子”做了基本相同的解释。
  2.生词处理滞后
  所谓生词处理滞后,就是某个词在某课中首次出现时,未被处理为生词,而是在相隔好几课之后再次出现时才被列入生词表。例如,上册第8课《恋爱故事》一文中有“爱恋已久”,其中的“久”在生词表中没有出现,直到下册第20课《什么最重要》课文中出现了“向往已久”一句,才把“久”列入生词表。
  还有一些词是先在练习中出现,之后过了好长时间才被列为生词。例如,上册第8课,练习3“选词填空”B之(4)是“世界上常常会发生一些(突然/忽然)事件”,其中“事件”一词直到下册第19课《无声的泪》中出现“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一句时才被列为生词。又如,同样是上册第8课,练习7“改错句”之(6)是“请大家尽量地唱吧”,正确答案是应把“尽量”改为“尽情”,而“尽情”一词却直到下册第20课《什么最重要》一课中出现“尽情地反对我的理论”一句时才被列为生词。那么,当学生掌握的词库中还不存在“尽情”一词时,如何完成这项任务?
  3.词语用法讲解的时机选择不当
  第三册每课都安排了“词语用法”部分,其中对一些容易混用的同义词做了辨析,这是很实用的。然而,在辨析的时机选择上,该教材仍然有着改进的空间。一般来说,词语辨析应在某一组同义词先后都学过的基础上进行,而该教材却没有贯彻这一点。
  例如,上册第8课《恋爱故事》中出现了生词“立刻”,“词语用法”对此做了讲解,并对“立刻”和“马上”的区别做了辨析,暗示着“马上”已不是生词。可是,下册第14课《谁当家》的“词语用法”中又对“马上”做了一番讲解,不知何故。
  又如,上册第10课的“词语用法”中,对“以后”和“后来”的区别做了辨析,但在下册第16课《话说“慢点儿”》中,“后来”一词才出现在生词表中。这就意味着,学生虽然在上册第10课已经掌握了“以后”和“后来”的区别,可“后来”一词直到下册第16课才被当作生词。
  (三)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练习是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并不是简单地做题,而是要通过练习把新知识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这就要求编写教材应特别重视科学的练习。根据前人的建议,我们认为判断练习的科学性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练习内容和课型的教学目的相一致;(2)练习符合课文内容;(3)练习样式的种类和分布得当,主干题型鲜明(周健,2004)。我们发现,《第三册》在第一点和第三点上做得比较好,而第二点“练习是否符合课文内容”还可商榷。
  关于是否符合课文内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练习重点是否属于课文中所学的重点,二是练习内容是否符合所学内容。
  第三册每课的练习一般都是“词语用法”中讲解过的重点词语,可以说是重点突出。但在是否符合所学内容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即练习中部分生词的词义和课文中所学的词义并不相同。
  例如,上册第8课《恋爱故事》中的生词“自然”,对应课文中的“常常表现得很不自然”一句,义为“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生词表中的解释也仅限于此。但是在课后练习3“选词填空”中,为“自然”一词列举的例句“女孩子长得漂亮,(自然)会引起男孩子的注意”,采用的却是“自然”的另一个义项,即“理所当然”。那么,学生只掌握了“自然”的当前义项,如何能够完成该项任务?
  三、对汉语教材编写贯彻科学性原则的思考
  上文以《汉语教程》(第三册)为例,在充分肯定该教材的基础上,对其可商榷之处做了一些分析。我们认为,在相关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做到下列几点。
  (一)协调对教材不同部分编写,使之配合得更紧密
  上文提到,该教材在内容准确性上存在着一些瑕疵。我们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该教材不同部分的编写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以至于出现了生词处理和词语用法方面的重复或滞后等问题。
  一般来说,一部教材,尤其是规模较大的教材,往往由多人合作完成,即先由不同的编者分工编写不同部分的初稿,再由一人统稿。初稿编者需根据统一的编写大纲进行编写,而统稿者需要将不同部分初稿的內容加以整理和协调,使之如出一人之手。然而,该教材所存在的这些瑕疵表明,这一工作做得还不尽人意,甚至有些“举手之劳”也未能履行,以致留下缺憾。例如,关于重复的问题,只要将上册和下册所附的词汇表做一次对照,即可避免两册生词的重复,而该教材似乎并没有仔细执行这一程序。
  由此可见,在汉语教材编写中,加强对不同部分编写的整理和协调,是确保教材科学性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二)在课文的选择和改编方面,控制难度
  上文提到,《第三册》课文难度偏高。究其原因,可能因为该教材属于一年级下学期的教材,需要为进入中级汉语学习打下基础,所以编者选用了一些难度较高的文章作为课文。
  不过,编者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课文难度降低到适当水平。就句长而言,可以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长句改写为几个短句。例如,上册第9课《幸福的感觉》文中有一句:“幸福其实就是一种个人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幸福,只要你心中有幸福的感觉。”建议改为:“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只要心中感觉幸福,就可以得到幸福。”这样,句长和难度就更加合适。
  (三)注意课文难度的有序性和渐进性,由易到难编排课文
  该教材的《前言》指出,“初级阶段的汉语课堂教学,应该借助语法从易到难的有序性和渐进性,把句子的结构、语义和语用这三者结合起来”。不过,从上文的分析来看,该教材可能更注重语法结构难易度的有序性和渐进性,因而对课文难度的有序性和渐进性考虑不周,以至于出现前后课文忽难忽易、起伏不定的状况。   为了确保课文难度的渐进性,除了考察平均句长和每百字包含句数,还可以根据生词数量、生词等级以及课文篇幅长短来决定。也就是说,初级词汇比例大、生词数量少、篇幅小的课文排在前,反之则排在后。
  (四)每课各部分内容应当相互体现生词词义的唯一性
  该教材在《前言》中强调:“课堂上要把生词放在句子中去讲练。因为只有句子和课文才能规定词义的唯一性。”但从上文的分析来看,教材对这一正确理念似乎并没有贯彻到底,出现了如“自然”一词那样的练习中的词义与课文中所学词义不相同的情况。
  在为课文编写相应练习时,应做到各部分内容相互配合,以确保生词词义的唯一性。
  我们发现,在《第三册》的所有练习题型中,泛化练习和分化练习数量非常少。泛化和分化的理论越来越被重视,可适当补充这样的练习,如写出近义词、反义词,解释句中某个词语等。实际上,泛化练习并不拘泥于形式,凡是能够让学生产生把若干语言项目相通效果的练习都属于泛化练习。
  对课内和课后练习进行区分,会起到不同的效果。课内练习可以及时给教师和学生以学习效果的反馈,课后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巩固学习效果。因此,如果练习有明确的区分,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绍林.对外汉语教材练习编写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3,(3).
  [2]李永红.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材的课文编排研究——以《博雅汉语》《新实用汉语课文》和《发展汉语》为例[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李振荣.对外汉语教材编辑中的科学性问题——《国际少儿汉语》编辑心得[J].出版科学, 2010,(4).
  [4]刘茜.《汉语教程》中的离合词研究及留学生习得偏误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315-316.
  [6]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续五)第四章: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J].世界汉语教学,1993,(4).
  [7]潘薇薇.《漢语教程》文化词汇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乔智慧.《汉语教程》与《发展汉语》(初)比较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张宁志.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10]张珑舰.《汉语教程》与《新实用汉语课本》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周健,唐玲.对汉语教材练习设计的考察与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
  (胡哲瑜 李柏令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 200030)
其他文献
摘 要:“是”字句在汉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中出现频率很高。关于“是”字句的习得研究也比较多,留学生在具体使用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韩国留学生的“是”字句为基础,从语义层面对他们的习得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是”字句 “是” “是……的”  “是”字句是汉语学习者接触比较多的一种句型,贯穿整个汉语习得的始终。来自不同层面、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冲突性话语引起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冲突性话语的缓和性回应策略研究,关于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小说《亮剑》中的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从言语行为的施为力度和语言顺应论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运行模式和语境顺应性理据,以期帮助人们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其实质。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 回应策略 刻意不礼貌 运行模式 语境顺应性  一、引言
期刊
摘 要:流行语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们的新观念、新感觉和新看法。本文以湖北文理学院“90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使用流行语的情况,以流行语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特点;挖掘大学生群体独特的心理状况和社会文化心态,研究背后成因;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90后” 大学生 流行语 心理状况  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
期刊
摘 要:在翻译的哲学理论中,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理论和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长久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本文以汉英翻译中的一些实例来阐释这两个理论,并进一步指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前者到后者,“通天塔”由形而上的抽象找到了通往形而下的具体道路,最终能够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翻译的哲学理论 纯语言 阐释学 通天塔  一、本雅明的纯语言翻译观  翻译的纯语言哲学观于1923年由德国犹太裔思想家沃
期刊
摘 要: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把”字和“给”字的分工较为明确,“把”的“给”义隐匿,“给”表示“交付;送与;使对方得到”这一语义得到凸显,为主要的语义特征。古汉语中,语言文字常有一字多义现象,“把”字自带“给”义,而“给”字鲜有“给”义。  关键词:西乡话 “把” “给” 历史考察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我们已经能够明确区分“把”字和“给”字的语义特征,学界研究较多的是“把”字句和“被”
期刊
摘 要:儿歌是我国民间流传很广的短小韵文体,它的魅力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它内部的韵律决定的。本文通过分析冰心《繁星》中儿歌的韵律词、普通重音和焦点、韵律整饬,探讨儿歌创作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体会儿歌的魅力。  关键词:儿歌 繁星 韵律整饬  儿歌是“流传在民间的、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儿童乐于传诵的短小韵文体”[1],《繁星》中的一首首短小的诗恰好都符合这些特点,它们是冰心为儿童写的一首首童真的歌曲。本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罗马国立住读学校两个兴趣班的汉语教学为例,研究分析了意大利儿童汉字学习初期的特点,并提出了教学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受母语语音和文字系统影响,意大利儿童在学习汉字初期对汉字和音节的对应关系不熟悉,对于字词的辨认主要依靠区别特征提取,认词与识字不对等,对汉字倒置不敏感,但想象力丰富,能够利用想象力将汉字里某一区别特征与字词义联系到一起帮助记忆。  关键词:意大利 儿童 汉字习得 汉字教学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探寻,对“他”“她”以及新兴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发展进行了梳理,展示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流变的过程,讨论了单数第三人称代词“他”与“她”存在的些许缺陷。随着新兴代词的出现,弥补这些缺陷的关键是要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找到解决办法。  关键词:汉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 他 她 伊 TA  一、引言  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相对于语音、语法,词汇的变化最为迅速,汉语人称代
期刊
摘 要:研究采用改编问卷Chinese Learner Questionnaire对200名非洲中学汉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预期努力进行了测评。相关分析表明,学生的汉语学习预期努力与其理想二语自我和学习体验中度相关,与其应该二语自我关系较弱。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理想二语自我能够显著预测预期努力;而应该二语自我和学习体验对预期努力的预测力却非常微弱,这可能是与汉语课作为“兴趣课”的性质有关。研究结论为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中国海外能源的投资与开发引起了西方传统能源大国的极大关注。本文基于批评话语分析思想,对英国主流媒体有关中国海外能源投资开的发新闻报道中的词汇分类、及物性、转换、消息来源、话语转述方式等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在不同层面的语言使用中,英媒对中国海外能源投资开发均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态度,并建构了中国的负面形象。本文据此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英媒 海外能源投资与开发 批评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