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从“尝试”到“互助”再到“全程”:“全程助学法”的产生
(一) “尝试教学法”的引入——初步“探”学
2003年,学校开始办学,恰逢长兴开始新课改。我们意识到,教学必须从传统的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于是引入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强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及条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先尝试,通过尝试发现问题和困惑,再自我反思,以旧知唤新知,寻求解决途径;教师则通过尝试而知道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再针对问题精讲精练。这种“先练后讲、尝试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和责任,实现了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尝试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以及更新教师理念有积极的影响,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它的一些局限性:一是适用的范围较侧重于理科教学和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二是关注的重点主要是课前学习和自主学习。
(二) “互助式学习”的实践——深入“研”学
在“尝试教学法”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开始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提出了“互助式学习”。“互助式学习”的着力点依然是解决学生“学”的问题,核心内容是“自主学习能力、互助合作意识、质疑探究精神”。它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构建组内合作、组间互助、师生互动的新型课堂。
1. “问题前置”的教学理念
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互助式学习”的实践过程,又在实践中加以校本化的解读和提炼,形成了“问题前置”的教学理念。“问题前置”包括教师的教学问题前置和学生的学习问题前置,并在实践中通过集体备课和学案导学实现。(1)依托集体备课,实现教师的教学问题前置,即在集体备课中,教师把在过去教学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把以往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遇到的问题、学习后还是不太理解的方面以及学生在作业或考试中反馈出来的普遍性错误提出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同时设计好相应的学生学案。(2)借助学案导学,实现学生的学习任务前置,即教师将集体备课中形成的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自学和理解教学内容。学案一般包括“自学目标揭示、自学方法介绍、自学成果反馈、自学疑问记载和学习效果自评”五个部分。凭借学案,学生带着自主预学时的体验和解答困惑的需求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课堂的教更有针对性、学更有目的性。
2. “三环五步”的基本模式
在“互助式学习”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三环五步”的基本教学环节。“三环”指课前、课内、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五步”指课内互助学习的五个操作步骤。(1)课前尝试学习,发现问题。(2)课内互助学习,解决问题,具体分为五步:①小组合作,组内互助,即你问我答,我问你答;②全班交流,组外互助,即他问我答,我问他答;③教师指导,深化学习,即生问师导,师问生思;④当堂训练,互批互改,即同练互批,互助共进;⑤课堂小结,主题升华,即互评互判,扬优弃弊。(3)课后拓展学习,巩固成果。
此外,多元激励的师生评价、精彩纷呈的小组建设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使“互助式学习”研究呈现出策略多、热情高、秩序好、实效强的局面。
(三) “全程助学”的探索——平衡教学
“互助式学习”力求使教学互动由表层深入到深层,是师生间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精神的相遇和师生个体生命体验与教材所蕴涵的精神生命进行对话的“视域融合”过程,因而是自然有机、深厚丰富的。“互助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弊端:一是重学轻导,教学失衡;二是重课中弱前后,重合作轻个体,关注度失衡。至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瓶颈状态。如何更好地关注教学全过程,把握教与学的平衡? 2009年,我们以“学案导学”为基础,开始了“全程助学法”的探索,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教学相长、潜能开发的生命历程。
二、 “五三”特征:“全程助学法”的内涵
9年的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是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创新课堂实践机制,以“全程助学单”为载体,通过优化“助学单”的设计质量,打造学习剧本,构建学生、助学单、教师“三位一体”的和谐教与学,形成了以“三观、三助、三审、三备、三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全程助学法”中的“全程”指的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过程。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助学单(课前预学、课堂助学、课后拓学)”为载体,以问题设计为核心,并通过启发学生课前预学,组织学生课中展示、互助交流、检测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外化等一系列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能力。“教学平衡观、关注过程观、全面效益观”的“三观”确定了“全程助学”的价值取向;“自助、互助、扶助”的“三助”界定了“全程助学”的内涵;“一审、二审、三审”的“三审”明确了“助学单”的编制过程;“备通用性、备独创性、备启示性和示范性”的“三备”使备课有层次;“引导助学、开放助学、训练助学”的“三式”归纳了“助学单”的基本类型。
三、 研究促进提升:实施“全程助学法”的成效
“全程助学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等都有积极意义。
(一) 凸显个性,“助学单”的编制日趋完善
作为重要载体的“助学单”,其编制质量有明显提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张丰老师这样评价:
“‘助学单’做得很简明,它将学习点拆成若干个思考的问题,是一个简明的思考台阶,以暴露学生理解过程;其基本结构可能就是该学科学习方法的线索;而且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特点。”总的来说,各门学科“助学单”的编制突出了学科特点,灵活而有个性,以下是八年级科学、英语、语文“助学单”编制的相关情况。
【八年级科学】(1)前置性学习任务,助课前预习;(2)诊断性预习梳理,给力二次备课;(3)关键性递进问题,助推课堂学习;(4)针对性必做作业,助推课后学习;(5)生成性学习指导,记录收获与疑难。
【八年级英语】每一课时设置了“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课前尝试”“课堂学习”“当堂训练”“课后巩固”“学后反思”七大板块。“助学单”上的同一个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可以视学生程度或预习情况,在语音语调的流畅、好词好句的运用、表述内容的多少、挖掘程度的深浅等方面提出不同要求,从而体现个性化教学。
【八年级语文】“读不好”“体会不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就是我们教学的关注点和落脚点,因此形成了“预习助读—课堂助学—资料助读—迁移助学”的板块。
(二) 顺学而教,课堂更具实效
全程助学,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使教学真正回归到生态。在多次研讨会上,骨干教师都一致认为:课堂教学更有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结构清晰、操作规范;第二,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第三,学生多了学习的时空;第四,学习负担减轻。同时,集体备课也改变了原来的徒有虚名或原地踏步的现象,能就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所以更为深入有效。
(三) 助行全程,学生学习得法
助学单的运用,加上教师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有目标、有计划。循序渐进中,每个学生知道每一天、每节课应该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干,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对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无论是学习状态、学习习惯还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助学单”使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同时,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题目类型还应更开阔些,希望编册成书,内容可更趣味化,英语可编入些课外阅读,更应出一些常错题,等等。县教研中心提供的质量监测数据表明,实验班级在实施“全程助学法”后的两年,不论是县总均分还是前100名、前1000名人数都有显著提高,而后20%学生在全县的比例有明显下降,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在全县也遥遥领先。
(四) 草根研究,利于教师提升
成为研究者,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前提条件、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和实施创造性教育的保证。学校开展草根式的教育研究,引领教师去学、去想、去做、去挖,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最为突出的是,骨干教师对“全程助学法”的实践研究,由于其操作性、规律性、实效性强,带动了年轻教师的效仿和深入研究。
“全程助学法”的实践与研究,改变了教师,改变了学生,也改变着学校。“全程助学法”正在产生更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将学生减负后剩余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做实素质教育的文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成长的乐园。我们始终坚信并执著追求:全程助学,助行全程,站到学生的背后,托起学生的未来。
(一) “尝试教学法”的引入——初步“探”学
2003年,学校开始办学,恰逢长兴开始新课改。我们意识到,教学必须从传统的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于是引入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强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及条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先尝试,通过尝试发现问题和困惑,再自我反思,以旧知唤新知,寻求解决途径;教师则通过尝试而知道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再针对问题精讲精练。这种“先练后讲、尝试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和责任,实现了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尝试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以及更新教师理念有积极的影响,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它的一些局限性:一是适用的范围较侧重于理科教学和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二是关注的重点主要是课前学习和自主学习。
(二) “互助式学习”的实践——深入“研”学
在“尝试教学法”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开始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提出了“互助式学习”。“互助式学习”的着力点依然是解决学生“学”的问题,核心内容是“自主学习能力、互助合作意识、质疑探究精神”。它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构建组内合作、组间互助、师生互动的新型课堂。
1. “问题前置”的教学理念
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互助式学习”的实践过程,又在实践中加以校本化的解读和提炼,形成了“问题前置”的教学理念。“问题前置”包括教师的教学问题前置和学生的学习问题前置,并在实践中通过集体备课和学案导学实现。(1)依托集体备课,实现教师的教学问题前置,即在集体备课中,教师把在过去教学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来,把以往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时遇到的问题、学习后还是不太理解的方面以及学生在作业或考试中反馈出来的普遍性错误提出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同时设计好相应的学生学案。(2)借助学案导学,实现学生的学习任务前置,即教师将集体备课中形成的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帮助学生自学和理解教学内容。学案一般包括“自学目标揭示、自学方法介绍、自学成果反馈、自学疑问记载和学习效果自评”五个部分。凭借学案,学生带着自主预学时的体验和解答困惑的需求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课堂的教更有针对性、学更有目的性。
2. “三环五步”的基本模式
在“互助式学习”实践中,我们逐步形成“三环五步”的基本教学环节。“三环”指课前、课内、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五步”指课内互助学习的五个操作步骤。(1)课前尝试学习,发现问题。(2)课内互助学习,解决问题,具体分为五步:①小组合作,组内互助,即你问我答,我问你答;②全班交流,组外互助,即他问我答,我问他答;③教师指导,深化学习,即生问师导,师问生思;④当堂训练,互批互改,即同练互批,互助共进;⑤课堂小结,主题升华,即互评互判,扬优弃弊。(3)课后拓展学习,巩固成果。
此外,多元激励的师生评价、精彩纷呈的小组建设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使“互助式学习”研究呈现出策略多、热情高、秩序好、实效强的局面。
(三) “全程助学”的探索——平衡教学
“互助式学习”力求使教学互动由表层深入到深层,是师生间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精神的相遇和师生个体生命体验与教材所蕴涵的精神生命进行对话的“视域融合”过程,因而是自然有机、深厚丰富的。“互助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弊端:一是重学轻导,教学失衡;二是重课中弱前后,重合作轻个体,关注度失衡。至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瓶颈状态。如何更好地关注教学全过程,把握教与学的平衡? 2009年,我们以“学案导学”为基础,开始了“全程助学法”的探索,力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教学相长、潜能开发的生命历程。
二、 “五三”特征:“全程助学法”的内涵
9年的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课堂教学变革的关键是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创新课堂实践机制,以“全程助学单”为载体,通过优化“助学单”的设计质量,打造学习剧本,构建学生、助学单、教师“三位一体”的和谐教与学,形成了以“三观、三助、三审、三备、三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全程助学法”中的“全程”指的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过程。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助学单(课前预学、课堂助学、课后拓学)”为载体,以问题设计为核心,并通过启发学生课前预学,组织学生课中展示、互助交流、检测反馈,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外化等一系列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探究问题”能力。“教学平衡观、关注过程观、全面效益观”的“三观”确定了“全程助学”的价值取向;“自助、互助、扶助”的“三助”界定了“全程助学”的内涵;“一审、二审、三审”的“三审”明确了“助学单”的编制过程;“备通用性、备独创性、备启示性和示范性”的“三备”使备课有层次;“引导助学、开放助学、训练助学”的“三式”归纳了“助学单”的基本类型。
三、 研究促进提升:实施“全程助学法”的成效
“全程助学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等都有积极意义。
(一) 凸显个性,“助学单”的编制日趋完善
作为重要载体的“助学单”,其编制质量有明显提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张丰老师这样评价:
“‘助学单’做得很简明,它将学习点拆成若干个思考的问题,是一个简明的思考台阶,以暴露学生理解过程;其基本结构可能就是该学科学习方法的线索;而且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特点。”总的来说,各门学科“助学单”的编制突出了学科特点,灵活而有个性,以下是八年级科学、英语、语文“助学单”编制的相关情况。
【八年级科学】(1)前置性学习任务,助课前预习;(2)诊断性预习梳理,给力二次备课;(3)关键性递进问题,助推课堂学习;(4)针对性必做作业,助推课后学习;(5)生成性学习指导,记录收获与疑难。
【八年级英语】每一课时设置了“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课前尝试”“课堂学习”“当堂训练”“课后巩固”“学后反思”七大板块。“助学单”上的同一个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可以视学生程度或预习情况,在语音语调的流畅、好词好句的运用、表述内容的多少、挖掘程度的深浅等方面提出不同要求,从而体现个性化教学。
【八年级语文】“读不好”“体会不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就是我们教学的关注点和落脚点,因此形成了“预习助读—课堂助学—资料助读—迁移助学”的板块。
(二) 顺学而教,课堂更具实效
全程助学,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使教学真正回归到生态。在多次研讨会上,骨干教师都一致认为:课堂教学更有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结构清晰、操作规范;第二,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第三,学生多了学习的时空;第四,学习负担减轻。同时,集体备课也改变了原来的徒有虚名或原地踏步的现象,能就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所以更为深入有效。
(三) 助行全程,学生学习得法
助学单的运用,加上教师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有目标、有计划。循序渐进中,每个学生知道每一天、每节课应该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干,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对此,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无论是学习状态、学习习惯还是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对“助学单”使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同时,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还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如题目类型还应更开阔些,希望编册成书,内容可更趣味化,英语可编入些课外阅读,更应出一些常错题,等等。县教研中心提供的质量监测数据表明,实验班级在实施“全程助学法”后的两年,不论是县总均分还是前100名、前1000名人数都有显著提高,而后20%学生在全县的比例有明显下降,毕业生学业考试成绩在全县也遥遥领先。
(四) 草根研究,利于教师提升
成为研究者,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前提条件、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和实施创造性教育的保证。学校开展草根式的教育研究,引领教师去学、去想、去做、去挖,增强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使他们逐步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开发者和研究者。最为突出的是,骨干教师对“全程助学法”的实践研究,由于其操作性、规律性、实效性强,带动了年轻教师的效仿和深入研究。
“全程助学法”的实践与研究,改变了教师,改变了学生,也改变着学校。“全程助学法”正在产生更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将学生减负后剩余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做实素质教育的文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校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生成长的乐园。我们始终坚信并执著追求:全程助学,助行全程,站到学生的背后,托起学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