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中学生一写作文就抄作文选,东挪西借,拼凑成文。于是,大多数作文都似曾相识!是他们没有思想吗?是他们胸无点墨吗?都不是!这是千篇一律的“作文—打分—扔掉”的作文教学模式的结果。我认为改善作文教学现状、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也就是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才愿意写,而且有话可写。我想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想表达内心的欲望,这时候利用这种情绪,引导学生作文,就是鲜活的好文章。作文成功后的愉悦感、成就感,又是激发再次写作的动力。
所以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训练。
一、经常观察思考社会生活、阅读报纸杂志而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同学,只要稍加引导,就易于产生作文兴趣
因此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认识社会生活,从而激发作文兴趣。
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发动他们观察并不难,难的是他们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导致无意识和肤浅的观察,观察之后无系统化、条理化的思考,以至最后难以形成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故作起文还是“无米下锅”,兴味索然。此时就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了,让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去了解事物,认识生活,最后形成全面正确的结论。
另外,对人、景、物的描写,同样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功夫。如写树林之景,则需分春夏秋冬之时令、早晚阴晴风雨之变化来细写,时令天气不同,必会使景物各异。故先要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和天气情况下观察同一片树林,知其同,晓其异,“成树在胸”,何愁作文无趣?
二、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提倡多读文章
朱熹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要写好作文,必须有丰富的素材积累,情感体验和文化底蕴的积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所以,学校应设立图书馆或读报栏,学生可以读读、看看、抄抄,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了解新鲜的思想,学习广泛的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脑中有了一些见解,写起文章来自然有话可说,作文也就有趣了。
三、给学生提供崭露头角的场所,从轰动效应中去激发作文兴趣
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等都可以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还可以鼓励发表。发表就是认可,就是鼓励,就是成功。想方设法给学生的作文发表的机会,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无论是对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还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精彩的作文选送到全国各地参加作文竞赛和写作征文活动,为学生拓宽了学习和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和感受文化的前沿信息。学生获奖后,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影响终身。
四、评语要讲究,多鼓励,多找学生的闪光点,少说大话,空话,套话
大部分语文老师在应试教育教育的影响下,给学生的评语通常是:“句子通顺、结构完整、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要么反之:“句子欠通顺、结构欠完整、主题不明确、条理不清晰......”学生一再看着这种判决书似的评语,厌了,倦了,烦了,再也燃不起一点写作欲望......故教师的评语一定要改进。
1.要有人文性 可以采用写信的方式,充满浓浓的情感,力求体现对学生人生的关怀、人性的关怀。学生通过写作,既提高了写作水平,还健全了人格,升华了思想。
2.要有激励性 学生作文的兴趣大多来自老师的鼓励,作文得到老师的认可,或受到表扬,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种体验一经形成心理定势,就会变成兴趣,变成写作的推动力。
利用讲评课进行横向比较,分类表杨,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多表扬,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受到褒扬,营造出一种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良好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全班好作文的篇数不断增加。
五、教学方法新颖,内容奇趣
教学模式单一,势必使课堂气氛压抑。突破传统的“命题—作文—批改”程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有计划有准备地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籍或书目,范围要广,体裁不限,并要求学生把精彩句段誊抄下来。作文课时,围绕写作要求,有材料的同学宣读给大家听。潜移默化中,学生写作意念潜滋暗长,创作欲望增强,灵感也频频闪现。材料不当或脱漏之处,教师加以点拨,但应限制在十分钟之内,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启迪学生思维。
作者单位: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均县镇中学。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也就是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才愿意写,而且有话可写。我想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想表达内心的欲望,这时候利用这种情绪,引导学生作文,就是鲜活的好文章。作文成功后的愉悦感、成就感,又是激发再次写作的动力。
所以我觉得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训练。
一、经常观察思考社会生活、阅读报纸杂志而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同学,只要稍加引导,就易于产生作文兴趣
因此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认识社会生活,从而激发作文兴趣。
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发动他们观察并不难,难的是他们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导致无意识和肤浅的观察,观察之后无系统化、条理化的思考,以至最后难以形成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故作起文还是“无米下锅”,兴味索然。此时就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了,让学生从各方面、多角度去了解事物,认识生活,最后形成全面正确的结论。
另外,对人、景、物的描写,同样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功夫。如写树林之景,则需分春夏秋冬之时令、早晚阴晴风雨之变化来细写,时令天气不同,必会使景物各异。故先要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和天气情况下观察同一片树林,知其同,晓其异,“成树在胸”,何愁作文无趣?
二、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提倡多读文章
朱熹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确,要写好作文,必须有丰富的素材积累,情感体验和文化底蕴的积淀。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所以,学校应设立图书馆或读报栏,学生可以读读、看看、抄抄,了解家事、国事、天下事,了解新鲜的思想,学习广泛的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脑中有了一些见解,写起文章来自然有话可说,作文也就有趣了。
三、给学生提供崭露头角的场所,从轰动效应中去激发作文兴趣
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等都可以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还可以鼓励发表。发表就是认可,就是鼓励,就是成功。想方设法给学生的作文发表的机会,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无论是对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还是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精彩的作文选送到全国各地参加作文竞赛和写作征文活动,为学生拓宽了学习和展示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和感受文化的前沿信息。学生获奖后,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影响终身。
四、评语要讲究,多鼓励,多找学生的闪光点,少说大话,空话,套话
大部分语文老师在应试教育教育的影响下,给学生的评语通常是:“句子通顺、结构完整、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要么反之:“句子欠通顺、结构欠完整、主题不明确、条理不清晰......”学生一再看着这种判决书似的评语,厌了,倦了,烦了,再也燃不起一点写作欲望......故教师的评语一定要改进。
1.要有人文性 可以采用写信的方式,充满浓浓的情感,力求体现对学生人生的关怀、人性的关怀。学生通过写作,既提高了写作水平,还健全了人格,升华了思想。
2.要有激励性 学生作文的兴趣大多来自老师的鼓励,作文得到老师的认可,或受到表扬,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种体验一经形成心理定势,就会变成兴趣,变成写作的推动力。
利用讲评课进行横向比较,分类表杨,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多表扬,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受到褒扬,营造出一种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的良好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全班好作文的篇数不断增加。
五、教学方法新颖,内容奇趣
教学模式单一,势必使课堂气氛压抑。突破传统的“命题—作文—批改”程式,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有计划有准备地给学生提供课外阅读书籍或书目,范围要广,体裁不限,并要求学生把精彩句段誊抄下来。作文课时,围绕写作要求,有材料的同学宣读给大家听。潜移默化中,学生写作意念潜滋暗长,创作欲望增强,灵感也频频闪现。材料不当或脱漏之处,教师加以点拨,但应限制在十分钟之内,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启迪学生思维。
作者单位:湖北十堰丹江口市均县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