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和谐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1234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为本,实现师生平等对话
  20世纪的语文教学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智力本位”的过程。语文教学的重点一度表现为以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强行附给学生。课堂上普遍采用“粉笔加开讲”,教师就教材教教材,经过老师的分析、咀嚼、着重字词句段的分析和听说读写的机械性的训练,见文不见人,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教学的固定模式让课堂变的死气沉沉,忽略了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存在。在这种局限的课堂中,学生成为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对话”,而新课程的出现却让教师给自己重新定位,他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对话的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改革教学思路,以学生为本,实现师生相对平等”等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改观。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通力协作,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不以自己“年长”为尊,不以自己“先知”为尊,而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构建知识的能力为本,去实现师生之间对文本的共同阐释,达到一个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共同体验,使教学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去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例如学到《报任安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对“辱”的认识:“士可杀不可辱”和“忍辱负重”,孰更值得提倡?学生众说纷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更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从“被动参与”到“全身心投入”,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在一个对文本的不同思考角度上,使师生对话和谐地进行下去。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中的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意味着学生心态的民主,平等关系中的交流,达到理性的碰撞,个性的张扬,所以对话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为和谐课堂的创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注重创造性思维
  1.为什么要精心准备教学过程?
  过去,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一旦教案定案,教师便胸有成竹。在教学中教师也总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答,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但一堂成功的课,无论教师准备得如何充分,安排得如何周密,却难免发生“偶发事件”,针对课堂上的突发情况,教师不应该不予理睬,顶多用一个“你以后会懂的”话来搪塞。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拘泥于形式中的静态教案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时候教师在讲一篇文本时,会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一旦找到切入点,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思路中来,把学生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文本的内容要让学生理解,是难的;要把朗读贯穿下去,又不能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是难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读者的内心世界、或者至少让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是难的。这么多的难题摆在教师面前,如何抓住契机去引导学生?怎样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让课堂充满趣味性,人文性。
  2.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在这一目标的倡导下利用录音、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目标,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为师生提供了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景。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我们总是只靠课本为学生讲解,有时候也可带领学生观察近期天气状况,可是学生依旧分不清“天上的招牌”是什么样子。后来利用网络资源,抓住天上云彩变化时的各种形态和雷声,制成多媒体课件,学生理解就轻而易举了。多媒体资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形象地表达了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思维,充分发挥了视觉和听觉的作用,给学生一种震撼力,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一种契合,从而优化了课文教学,为构建和谐课堂提供了更好的工具。
  3.课堂形式要灵活多样,运用多种方法促进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这就要求教师摒弃单一化的课堂形式,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程度出发来设计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形式局限在听说读写的范围内,学生都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行动,使课堂形式显得死板单调。在现代教学中,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其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让学生从听到记的“笼子”中跳出来。老师可采用混合编组的方式,并给各小组一定的记分标准来检验预习程度,各小组之间不仅通力合作,还形成了同学间你追我赶的竞争局势,使小组活动有了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也使问题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开展演讲赛,辩论赛,情景模拟等一系列方式让“死”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在共同探索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学生态度的转变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课堂形式的多变给予了学生思维上的解放,使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功能。而且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有形为无形,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彼此交流思想的场所,为和谐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
  4.精心设计与灵活变通并行不悖
  学生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文本在未经学生阅读之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无生命的文字堆积物。学生运用想象、已有知识、经验等创造性地对文本加以解读,就会产生多种理解。学生对于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评价,显示出独特性与差异性。这种创造性不仅表现在对人物和作品本身的认识上,还表现在对语言的构建和重组上,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学生在说出自己的答案时,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注重课堂学生思维的“度”,不要让课堂呈现出一种不加修饰,自由开放到无所顾忌的地步,因为知识点要回归文本这个大范围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仍在主流趋向,否则学生的思想就杂乱纷呈,得不到提高。这些问题在教师的预设中都应该考虑。在创造性思维的同时,要留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在合理的想象中继续寻求文本的合理解释,这也体现了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考虑。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表演,一个问题给出一个答案,那么学生只会机械学习,一无所获。学生的创造性回答也会让教师受益匪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其固”,让教师与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自由灵活的变,变则通,变则活,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增添亮色,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场所。
其他文献
【正】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变频器常会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运行环境问题、应用方式问题、参数设置问题等因素出现多种故障。本文,笔者将详细介绍变频器使用中的常见故障及使用注
生成性资源利用是指抓住教学活动的动态性,根据教学活动中的言行、情绪等因势利导,从教学动态中取材为教学服务。它是教学活动中的意外之喜,只要运用得当,对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优化教学效果很有帮助。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利用心得。  一、善于观察和聆听  目前,对生成性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一个基本的认识误区:在教学活动中可供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太少了。由于教师在教学活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教学科目,重点除了是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表达写作能力之外,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语文语法、表达、修辞等等。语文这门课程在教材选材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教育,所以也就体现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用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同时能够理解别人深层次的情感。问题教学法恰恰
写作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精神劳动,如果雷同重复,就会失去任何价值,是故“脱窠臼,创新意”,成为作文的首要选择。高中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具有很强的叛逆精神,最喜欢不墨守陈规,不囿于传统方法,作文就是要打破习惯思维的定势,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不人云亦云,要敢于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认识世界,进而表达出自己不同凡响的主张和见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讲到思想内容要充实,如果学生在作文中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和运用,但在许多地区,这种学习方式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或采用走过场的形式,成效不明显;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或教材为中心,学生处于学习被动地位,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