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终身教育的不断深化,社会教育正由零星型向规模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稚嫩型向品牌型转变,而这其中精细管理不可或缺。在论述社区教育基层学校开展精细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在精细管理脉络、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思路及管理举措等方面,提出富有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教育;精细管理;思路与对策;人才培养
社会教育是与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发展而成,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随着社会教育的逐步推进,目前的社会教育已发展成为具备优秀管理者队伍、具有办学内涵、富有发展潜力的学校,但内部的粗放型管理已严重制约着社会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品牌发展。基于这样的现状,社会教育推进精细化管理已迫在眉睫,也只有推行精细化管理,才能进一步凝练办学品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紧扣现状,抓准精细要义,把握现实意义
(1)实行精细化管理是社会教育应对激烈竞争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有的社会教育基层学校为瞄准生源竞争,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内部管理、办学质量等方面参差不齐,而精细化程度也极不均衡。原先的粗放型管理已完全不能适应竞争需求,只有在办学目标上精准定位,内部分工上精细责任,过程阶段上精要考核,逐渐向内涵型、品牌型、质量型迈进,方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2)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各社会教育追求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教育基层学校追求品牌建设、内涵发展的践行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追求细节直至完美的过程。任何完美的表现都是建立在精细的基础之上的,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培训工作、学员管理工作、后勤管理工作、档案工作、学校文化建设等等都要求精细化管理。追求完美源于细节而又归于细节,只有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立足校情,合理设置机构,形成管理合力
推进精细管理,要紧扣办学体制、紧扣学校规模、紧扣人员特长,科学设置内设机构,有效健全各类制度,切实形成管理合力。
(1)条块化构建管理网络。首先,可以将岗位培训、学历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培训及网站建设、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文字材料等各类工作条分缕析,纳入归口的中层管理部门。这样分块管理,能有效下移管理的重心,突出管理的中心。其次,可以本着“分工不分家”与“便于事业开展,便于质量提升”的原则,致力于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打造。每年度要对教师的分工进行“合理化、最优化”微调,尝试推行“轮岗制度”,着力形成校长层、中层及教师、学员层的层级层进式管理模式。
(2)科学化执行管理制度。首先,在健全常态的与普通中小学基本一致的制度基础上,建立诸如《社区教育目标管理制度》《社区教育分片包干责任制》等具备社区教育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着力形成制度文化。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与教师的心声相融合,邀请教师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来,将原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需求与学校的需求相整合,完善修订形成新的、更切合学校事业发展的制度,为精细管理的推进提供基础。其次,要打破“大锅饭”,激发“内驱力”,注重制度“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辩证统一,切实理顺各类管理的精细化脉络。
三、根植认识,深刻理解要领,挖掘精细内涵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加强对精细化管理的深刻认识,方能着力进行顶层设计,在加框搭建上求稳,在具体落实中求准。
(1)要加强精细管理内涵的诠释。精细化管理,简而言之,精为“精致”,细为“细微”,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理念。它是规范化管理走向个性化管理的必然阶段。具体而言,社区教育基层学校应精细化地确立办学目标,并在目标的引领下,精密构建组织架构、精细解决存在问题、精致落实人员分工、精心建设校园文化,同时更要留足对应的精细管理中的过程痕迹,做到件件落实,事事可查。
(2)要着力理清精细管理的思路。首先,应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第一资源”,按照业务学习与阶段考核相结合,各类培训与能力竞技相结合,科研课题与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开展师资队伍的精细化管理与建设。其次,要切实加强精细管理基础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在硬件设施上舍得投入,用于改造场地、路面、建立实训室、盘活土地等闲置资产;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按照培训内容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要求,本着对教师与学员宣传、引领、激励性的原则,营造切准本校培训特点,满足校本发展需求的校园文化,力争环境整洁,赏心悦目,设计合理,富有品位。
四、回归服务,强化常态管理,凸显过程痕迹
社会教育基层学校要确立“管理即服务,精细化管理即全方位服务”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精细管理的常态化,注重过程管理的痕迹化,不断体现“服务提质量,服务创品牌,服务彰信誉”的要求。
(1)过程管理严格、细致、扎实,逐步体现精细管理要求。首先,社会教育基层学校在培训的过程管理上要想方设法,开展精细化管理。具体表现为办班计划的编报、培训通知的发放、课务课程的设置、考试考核的落实、培训证书的发放及最后的培训资料的归档等,全过程、全方位留足精细管理的痕迹。一是在报名招生阶段,应以电子稿为主体,纸质稿为辅,将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学员的基本信息逐一核实,确保无差错。二是将传统通知手段与现代通知手段相结合,与学员构建沟通渠道,实行“双保险”。如可以以电话、短信等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沟通,还可以以纸质稿的方式直接寄送,学员签字确认的形式进行互动沟通。三是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有纸质的签到程序,而且在培训中途及课堂结束前还应具备点名环节,确保学员的“到课率”,有条件的社区教育基层学校甚至可以采用“指纹”点名。四是抓培训的授课质量,要严把兼职教师质量关。校行政主任及班主任可以跟踪听课,把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还可以每次授课后随机抽20%左右的学员进行课堂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五是在考核后的发证上,可以采取上门领取、签字确认的形式,也可以采取“送证上门”签字确认的形式,确保每张证书不遗失。对于技能及对应的理论培训,应当着重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上按照“对象、内容、时间、目标、方法、考查”等“六个方面”切实做到“段段清”。其次,社会教育基层学校不仅要注重阶段考核,而且要注重“售后服务”工作。可以在学员培训结业后开展批量式跟踪调查服务,对培训的质量要求、后续培训的需求进行前期的摸底调查工作。其三,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也要逐渐体现精细化要求,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举办教研活动,安排工作要求,研讨工作难题。甚至对教师要提出听课要求,如每位教师的学期听课量达20节(次)。这一举措,不仅能提升校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能监控外聘教师的授课质量。
(2)档案管理周密、齐全、规范,初步显露精细管理要求。首先,要按照“办班”必留“痕迹”的要求,社区教育基层学校要留存一定的过程管理以及阶段考核的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应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邀请档案局的专家来校指导,着手进行档案的科学化装订、编册与留存。其次,社区教育基层学校应当配备专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其三,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逐步注重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统一。
(江苏省宜兴市环科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关键词:社会教育;精细管理;思路与对策;人才培养
社会教育是与普通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家庭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发展而成,在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包括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随着社会教育的逐步推进,目前的社会教育已发展成为具备优秀管理者队伍、具有办学内涵、富有发展潜力的学校,但内部的粗放型管理已严重制约着社会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品牌发展。基于这样的现状,社会教育推进精细化管理已迫在眉睫,也只有推行精细化管理,才能进一步凝练办学品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紧扣现状,抓准精细要义,把握现实意义
(1)实行精细化管理是社会教育应对激烈竞争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教育市场需求越来越大。有的社会教育基层学校为瞄准生源竞争,在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内部管理、办学质量等方面参差不齐,而精细化程度也极不均衡。原先的粗放型管理已完全不能适应竞争需求,只有在办学目标上精准定位,内部分工上精细责任,过程阶段上精要考核,逐渐向内涵型、品牌型、质量型迈进,方能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2)推行精细化管理是各社会教育追求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教育基层学校追求品牌建设、内涵发展的践行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追求细节直至完美的过程。任何完美的表现都是建立在精细的基础之上的,如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培训工作、学员管理工作、后勤管理工作、档案工作、学校文化建设等等都要求精细化管理。追求完美源于细节而又归于细节,只有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立足校情,合理设置机构,形成管理合力
推进精细管理,要紧扣办学体制、紧扣学校规模、紧扣人员特长,科学设置内设机构,有效健全各类制度,切实形成管理合力。
(1)条块化构建管理网络。首先,可以将岗位培训、学历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各类培训及网站建设、科研课题、档案管理、文字材料等各类工作条分缕析,纳入归口的中层管理部门。这样分块管理,能有效下移管理的重心,突出管理的中心。其次,可以本着“分工不分家”与“便于事业开展,便于质量提升”的原则,致力于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的打造。每年度要对教师的分工进行“合理化、最优化”微调,尝试推行“轮岗制度”,着力形成校长层、中层及教师、学员层的层级层进式管理模式。
(2)科学化执行管理制度。首先,在健全常态的与普通中小学基本一致的制度基础上,建立诸如《社区教育目标管理制度》《社区教育分片包干责任制》等具备社区教育自身特色的管理制度,着力形成制度文化。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与教师的心声相融合,邀请教师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中来,将原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的需求与学校的需求相整合,完善修订形成新的、更切合学校事业发展的制度,为精细管理的推进提供基础。其次,要打破“大锅饭”,激发“内驱力”,注重制度“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辩证统一,切实理顺各类管理的精细化脉络。
三、根植认识,深刻理解要领,挖掘精细内涵
思路决定出路,只有加强对精细化管理的深刻认识,方能着力进行顶层设计,在加框搭建上求稳,在具体落实中求准。
(1)要加强精细管理内涵的诠释。精细化管理,简而言之,精为“精致”,细为“细微”,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理念。它是规范化管理走向个性化管理的必然阶段。具体而言,社区教育基层学校应精细化地确立办学目标,并在目标的引领下,精密构建组织架构、精细解决存在问题、精致落实人员分工、精心建设校园文化,同时更要留足对应的精细管理中的过程痕迹,做到件件落实,事事可查。
(2)要着力理清精细管理的思路。首先,应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第一资源”,按照业务学习与阶段考核相结合,各类培训与能力竞技相结合,科研课题与论文撰写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开展师资队伍的精细化管理与建设。其次,要切实加强精细管理基础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在硬件设施上舍得投入,用于改造场地、路面、建立实训室、盘活土地等闲置资产;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按照培训内容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的要求,本着对教师与学员宣传、引领、激励性的原则,营造切准本校培训特点,满足校本发展需求的校园文化,力争环境整洁,赏心悦目,设计合理,富有品位。
四、回归服务,强化常态管理,凸显过程痕迹
社会教育基层学校要确立“管理即服务,精细化管理即全方位服务”的理念,在管理过程中注重精细管理的常态化,注重过程管理的痕迹化,不断体现“服务提质量,服务创品牌,服务彰信誉”的要求。
(1)过程管理严格、细致、扎实,逐步体现精细管理要求。首先,社会教育基层学校在培训的过程管理上要想方设法,开展精细化管理。具体表现为办班计划的编报、培训通知的发放、课务课程的设置、考试考核的落实、培训证书的发放及最后的培训资料的归档等,全过程、全方位留足精细管理的痕迹。一是在报名招生阶段,应以电子稿为主体,纸质稿为辅,将姓名、身份证号码等学员的基本信息逐一核实,确保无差错。二是将传统通知手段与现代通知手段相结合,与学员构建沟通渠道,实行“双保险”。如可以以电话、短信等平台为载体,加强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沟通,还可以以纸质稿的方式直接寄送,学员签字确认的形式进行互动沟通。三是在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有纸质的签到程序,而且在培训中途及课堂结束前还应具备点名环节,确保学员的“到课率”,有条件的社区教育基层学校甚至可以采用“指纹”点名。四是抓培训的授课质量,要严把兼职教师质量关。校行政主任及班主任可以跟踪听课,把学员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还可以每次授课后随机抽20%左右的学员进行课堂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五是在考核后的发证上,可以采取上门领取、签字确认的形式,也可以采取“送证上门”签字确认的形式,确保每张证书不遗失。对于技能及对应的理论培训,应当着重从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上按照“对象、内容、时间、目标、方法、考查”等“六个方面”切实做到“段段清”。其次,社会教育基层学校不仅要注重阶段考核,而且要注重“售后服务”工作。可以在学员培训结业后开展批量式跟踪调查服务,对培训的质量要求、后续培训的需求进行前期的摸底调查工作。其三,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也要逐渐体现精细化要求,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举办教研活动,安排工作要求,研讨工作难题。甚至对教师要提出听课要求,如每位教师的学期听课量达20节(次)。这一举措,不仅能提升校内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能监控外聘教师的授课质量。
(2)档案管理周密、齐全、规范,初步显露精细管理要求。首先,要按照“办班”必留“痕迹”的要求,社区教育基层学校要留存一定的过程管理以及阶段考核的资料。有条件的学校还应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邀请档案局的专家来校指导,着手进行档案的科学化装订、编册与留存。其次,社区教育基层学校应当配备专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归档。其三,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逐步注重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的统一。
(江苏省宜兴市环科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