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特色乡村,即乡村在历史文化积淀、非农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风民俗风情等方面具有独特和突出的特点,进入这样的乡村,能够给人以别样的感受和体验。云南省提出的特色乡村建设,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和实现广大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增收。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特色乡村;现状及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特色乡村的概念及内涵
特色乡村,即乡村在历史文化积淀、非农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风民俗风情等方面具有独特和突出的特点,进入这样的乡村,能够给人以别样的感受和体验,主要有以下表现: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传统劳作、与时俱进的农业体系、不断传承的手工业等。
二、特色乡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保护开发滞后
经调查,对于特色乡村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有偏差。很多人把特色乡村简单地与农家乐等同起来,不仅降低了特色乡村的丰富性,也导致了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的经营方式、开发模式和建设思路单一化。一些地方路通了,房子建了,但整个村子旧居失去特色,新房不成新村,新村不成新貌。
(二)设施不齐全,建设发展无序
通过新农村建设,虽然给大多数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村内都通水通电通路,但配套设施不齐全依然是特色乡村建设存在的大问题。大部分村内道路虽已硬化,但通往交通主干道的道路却未硬化,依然存在季节性行路难。一些很有特色的村寨由于较偏僻,无序发展的情况非常明显。
(三)项目规模小,特点特色平淡
像凤庆设府置县600多年,接受外来和中原文化较早,民族融合同化明显,少数民族汉化严重,有地方特色的村寨在民居建筑、道路交通、民风民俗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村寨规模小、文化底蕴浅、文化内涵少、特色不明显的现象。
(四)资源遭破坏,内涵风格散失
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但部分区域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误区致使部分特色乡村资源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如一些特色民居的墙壁被刷上坚硬的水泥或惨白的石灰,道路硬化清一色使用水泥,这些人工"植皮"严重影响了建筑外观的协调性和农村道路的独特性,致使一些民居和道路原有风格丧失殆尽。还有一些村在建设过程中过分注重城市园林花木的种植,却砍伐了年代较久的树木,没有了乡村特有的协调性。
三、特色乡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特色乡村建设的类型
特色乡村的建设拟分为四种类型:农业生态型、工业密集型、旅游观光型、新村示范型。
1.农业生态型。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农业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抓好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加工、集散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如茶叶林果特色村等。
2.工业密集型。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地域特征突出、专业性强、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加工业,引导企业聚集发展,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完善工艺制造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延长产业链条,建设产品特色鲜明、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绿色节约型的区域性现代工业聚集发展区。如现代工业特色村、石雕特色村等。
3、.旅游观光型。抓住全省加快旅游"二次创业"的重要机遇,参照全省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推动特色乡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建设几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文化旅游特色村,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产品。如乡土建筑特色村、茶马古道特色村等。
另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深度挖掘特色歌舞和节日的内涵并加以展示,使民族风情得以传承,为当地社会发展、群众得实惠找寻一条特色路子。如彝族俐侎人风情村等。
4.新村示范型。依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在建设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典型示范、内外联动、加大投入,扩大建设的辐射面。如洛党镇厚丰村等。
(二)特色乡村建设的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规划先行,杜绝盲目开发。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专项措施的同时,应先行出台《特色乡村建设规划》,为建设工作提供科学、权威、可行的依据。
2.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特色乡村的建设是一个开放体系,在重视政府主导的同时,应聚合社会力量,协同健康发展。政府主导集中体现在规划、基础设施投入、管理经营引导、条例规定制定等。多方支持即企事业单位介入及重视农民的参与。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特色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把优势做大、做精、做强。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大面积连片种植区的村寨可考虑朝"绿色生态特色"方向发展;对于经济相对落后,但文化底蕴深厚又有独特性的村寨,可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民风,走一条古朴的"文化乡村"之路。
4.深挖内涵,选点示范。目前,特色乡村建设尚处初始阶段,加上资金限制、经验缺乏,全面推广发展是不现实不科学的。因此,选取少数村作为建设的示范点很有必要,既可以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建设;也可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5.定位市场,培养人才。特色乡村建设的目标消费者主要是城镇游客,差异性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城镇游客对特色乡村感兴趣的主要方面。找准目标客源及目标细分客源的特征和需求,围绕行、住、食、娱等要素,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吸引物是建设的关键。应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定位。而人才的培养应主要包括旅游从业人才和民俗文化传承人才。
6.制定标准,高端开发。就目前特色乡村建设发展状况来说,制定标准主要是对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评定。要预防低标准、低层次开发,立足本土,着眼长远,不过分追求眼前利益,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对达不到标准的村庄,不准其作为特色乡村来开发。制定标准,也不能搞"一刀切",要在发展各自特色的同时,对比进步,协调发展。
7.选定模式,"六化"运作。建设特色乡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和实现广大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增收。随着建设的起步、壮大,正确的经营模式定位将会给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根据国外和相关省市的先进经验来看,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的经营管理会朝着多方合作的方向迈进。其发展方向主要有两种模式:"政府+公司+农户"和"政府+公司+农户+旅行社"。
"六化"运作是指市场化、企业化、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运作。即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化、专业化管理经营,形成有一定规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8.适度开发,重视保护。良好的资源是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本。虽然在特色乡村建设过程中应遵循高端开发,但在规模上并非越大越好,而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有条件开发的村庄,开发前应对开发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资源破坏等情况做出相应评估,做到未雨绸缪。对于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应对古建筑、古树木等进行专项调查统计,并落实好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网站.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规划[DB/OL].
[2]政协凤庆县委员会. 凤庆县特色乡村保护开发工作调研报告[R].
[3]李庆雷,明庆忠. 云南省旅游小镇建设初步研究[J].
[4]罗明义. 旅游经济研究与探索[J].
【关键词】特色乡村;现状及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特色乡村的概念及内涵
特色乡村,即乡村在历史文化积淀、非农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风民俗风情等方面具有独特和突出的特点,进入这样的乡村,能够给人以别样的感受和体验,主要有以下表现: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传统劳作、与时俱进的农业体系、不断传承的手工业等。
二、特色乡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保护开发滞后
经调查,对于特色乡村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有偏差。很多人把特色乡村简单地与农家乐等同起来,不仅降低了特色乡村的丰富性,也导致了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的经营方式、开发模式和建设思路单一化。一些地方路通了,房子建了,但整个村子旧居失去特色,新房不成新村,新村不成新貌。
(二)设施不齐全,建设发展无序
通过新农村建设,虽然给大多数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村内都通水通电通路,但配套设施不齐全依然是特色乡村建设存在的大问题。大部分村内道路虽已硬化,但通往交通主干道的道路却未硬化,依然存在季节性行路难。一些很有特色的村寨由于较偏僻,无序发展的情况非常明显。
(三)项目规模小,特点特色平淡
像凤庆设府置县600多年,接受外来和中原文化较早,民族融合同化明显,少数民族汉化严重,有地方特色的村寨在民居建筑、道路交通、民风民俗等方面都普遍存在村寨规模小、文化底蕴浅、文化内涵少、特色不明显的现象。
(四)资源遭破坏,内涵风格散失
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但部分区域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误区致使部分特色乡村资源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如一些特色民居的墙壁被刷上坚硬的水泥或惨白的石灰,道路硬化清一色使用水泥,这些人工"植皮"严重影响了建筑外观的协调性和农村道路的独特性,致使一些民居和道路原有风格丧失殆尽。还有一些村在建设过程中过分注重城市园林花木的种植,却砍伐了年代较久的树木,没有了乡村特有的协调性。
三、特色乡村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一)特色乡村建设的类型
特色乡村的建设拟分为四种类型:农业生态型、工业密集型、旅游观光型、新村示范型。
1.农业生态型。突出区域特色培育农业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抓好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加工、集散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如茶叶林果特色村等。
2.工业密集型。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地域特征突出、专业性强、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加工业,引导企业聚集发展,走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完善工艺制造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延长产业链条,建设产品特色鲜明、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绿色节约型的区域性现代工业聚集发展区。如现代工业特色村、石雕特色村等。
3、.旅游观光型。抓住全省加快旅游"二次创业"的重要机遇,参照全省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推动特色乡村建设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发展,建设几个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文化旅游特色村,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产品。如乡土建筑特色村、茶马古道特色村等。
另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深度挖掘特色歌舞和节日的内涵并加以展示,使民族风情得以传承,为当地社会发展、群众得实惠找寻一条特色路子。如彝族俐侎人风情村等。
4.新村示范型。依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在建设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典型示范、内外联动、加大投入,扩大建设的辐射面。如洛党镇厚丰村等。
(二)特色乡村建设的措施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规划先行,杜绝盲目开发。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专项措施的同时,应先行出台《特色乡村建设规划》,为建设工作提供科学、权威、可行的依据。
2.政府主导,多方支持。特色乡村的建设是一个开放体系,在重视政府主导的同时,应聚合社会力量,协同健康发展。政府主导集中体现在规划、基础设施投入、管理经营引导、条例规定制定等。多方支持即企事业单位介入及重视农民的参与。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特色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把优势做大、做精、做强。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大面积连片种植区的村寨可考虑朝"绿色生态特色"方向发展;对于经济相对落后,但文化底蕴深厚又有独特性的村寨,可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民风,走一条古朴的"文化乡村"之路。
4.深挖内涵,选点示范。目前,特色乡村建设尚处初始阶段,加上资金限制、经验缺乏,全面推广发展是不现实不科学的。因此,选取少数村作为建设的示范点很有必要,既可以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建设;也可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5.定位市场,培养人才。特色乡村建设的目标消费者主要是城镇游客,差异性文化和生活方式是城镇游客对特色乡村感兴趣的主要方面。找准目标客源及目标细分客源的特征和需求,围绕行、住、食、娱等要素,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吸引物是建设的关键。应对不同的客源、市场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定位。而人才的培养应主要包括旅游从业人才和民俗文化传承人才。
6.制定标准,高端开发。就目前特色乡村建设发展状况来说,制定标准主要是对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评定。要预防低标准、低层次开发,立足本土,着眼长远,不过分追求眼前利益,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对达不到标准的村庄,不准其作为特色乡村来开发。制定标准,也不能搞"一刀切",要在发展各自特色的同时,对比进步,协调发展。
7.选定模式,"六化"运作。建设特色乡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和实现广大农村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增收。随着建设的起步、壮大,正确的经营模式定位将会给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根据国外和相关省市的先进经验来看,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的经营管理会朝着多方合作的方向迈进。其发展方向主要有两种模式:"政府+公司+农户"和"政府+公司+农户+旅行社"。
"六化"运作是指市场化、企业化、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运作。即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化、专业化管理经营,形成有一定规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8.适度开发,重视保护。良好的资源是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本。虽然在特色乡村建设过程中应遵循高端开发,但在规模上并非越大越好,而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有条件开发的村庄,开发前应对开发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资源破坏等情况做出相应评估,做到未雨绸缪。对于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应对古建筑、古树木等进行专项调查统计,并落实好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昆明中国国际旅行社网站.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的规划[DB/OL].
[2]政协凤庆县委员会. 凤庆县特色乡村保护开发工作调研报告[R].
[3]李庆雷,明庆忠. 云南省旅游小镇建设初步研究[J].
[4]罗明义. 旅游经济研究与探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