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备课既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又是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它服务于教学,又指导于教学。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做好集体备课这项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三确定”
1.确定人员
将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就成了备课组,再选任或委任一人为备课组长,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开展集体备课。
2.确定时间
教务部门在编排学校课表时,应充分考虑同一年级同一学科老师的课务情况,这样就可避免一些老师以上课为借口逃避集体备课。
3.确定地点
视各校情况,将各备课地点单独确定,以达到减少干扰,提高质量的目的。
二、“三发挥”
1.发挥集体的智慧
一个备课组的几个人,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对教学时间的分配、对教法的选择、对学法的指导、对例题的精选、对练习题和目标检测题的设置,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各人之间存在教学水平的悬殊、工作能力的差异,对问题的认识也有深浅之别。所以,同一备课组的教师要在认真钻研《大纲》、《教参》和教材的前提下,进行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扬长避短,形成共性,达成共识,才能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一个优化的教学方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2.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一个备课组内往往有不同层次的教师,他们对教材把握的层次不同,甚至有的新教师对教材还比较陌生,还谈不上什么经验和方法。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帮助,由骨干教师认真准备,担任主讲人,新教师积极主动地配合,认真学习领会骨干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理解掌握骨干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新教师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益,在短期内迅速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
3.发挥教师的主观创造性
教师的劳动既具有集体性,又具有个体性。经集体备课而形成的优化了的教学方案是经过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集体讨论、研究、修改而形成的“共性的东西”,即“五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目标检测题、统一作业”。然而,过分地要求什么都统一,如统一时间分配、统一例题、统一练习题等,很难体现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也就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创造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如果让这些不同头脑的人去实施同一个模式的教案,就能产生相同的教学效果,那不如将《名师教案》人手一册,让大家产生和名师一样的效果。事实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两个教师去教同一个学生的同一门课,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更何況不同的教师去教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因此,同一备课组的不同教师应针对各班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三、“三避免”
1.避免表面化
部分教师,尤其是部分骨干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到位,自以为教书多年,颇有一套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已无需他人帮助。集体备课无需充分准备,在主讲或讨论时,先说些套话,再说些闲话,结果只是敷衍了事地在备课记录上随便记几笔。这样的集体备课既耽误了时间,又给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2.避免轮流备课
有的学校在集体备课的操作上,要求由一人主笔,经备课组讨论修改,形成决案后再行复印或打印成册,人手一份。这样操作给主笔人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单就时间而言,白天要上课、完善教案,晚上要批改作业、次日的课前准备,专门的时间到哪里去挤?情急之下,只好来个“海陆空”协调作战,将集体备课的内容一章或一节地分给A、B、C、D,每人备好一份教案,并将其复印或打印成若干份,再来个“合订本”,人手一份,也称为“集体智慧”、“资源共享”。这样的做法省略了“集体讨论”这一重要环节,实属将集体备课蜕变成了轮流备课。
3.避免捆绑式评估
有的学校把评估集体备课与考试成绩挂钩,规定了各人成绩与同年级同科考试成绩平均分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视为正常,若超出了这个范围就视为不正常,就要扣分,这就否定了集体备课的效果,忽视了“教师的差异,班级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也就忽视了客观的存在,夸大了主观的作用;这样的做法,就是搞“平均主义”,就是“吃大锅饭”,就是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让大家“一起慢下来”,这与捆绑式评估的本意——“大家共同提高”恰恰相反。因此,各校的决策者,在评估集体备课时,切莫搞捆绑式评估,对一些整体实力较平衡的备课组放开一些,让“千里马”先快起来,使“百里马”产生一种危机感、紧迫感,将压力变成内在的动力,进而奋起直追,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一、“三确定”
1.确定人员
将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组织起来,就成了备课组,再选任或委任一人为备课组长,以便更好地组织和开展集体备课。
2.确定时间
教务部门在编排学校课表时,应充分考虑同一年级同一学科老师的课务情况,这样就可避免一些老师以上课为借口逃避集体备课。
3.确定地点
视各校情况,将各备课地点单独确定,以达到减少干扰,提高质量的目的。
二、“三发挥”
1.发挥集体的智慧
一个备课组的几个人,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对教学时间的分配、对教法的选择、对学法的指导、对例题的精选、对练习题和目标检测题的设置,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各人之间存在教学水平的悬殊、工作能力的差异,对问题的认识也有深浅之别。所以,同一备课组的教师要在认真钻研《大纲》、《教参》和教材的前提下,进行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扬长避短,形成共性,达成共识,才能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一个优化的教学方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2.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一个备课组内往往有不同层次的教师,他们对教材把握的层次不同,甚至有的新教师对教材还比较陌生,还谈不上什么经验和方法。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骨干教师对新教师进行帮助,由骨干教师认真准备,担任主讲人,新教师积极主动地配合,认真学习领会骨干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理解掌握骨干教师对每一节课的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新教师少走弯路,提高教学效益,在短期内迅速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
3.发挥教师的主观创造性
教师的劳动既具有集体性,又具有个体性。经集体备课而形成的优化了的教学方案是经过同一备课组的教师集体讨论、研究、修改而形成的“共性的东西”,即“五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目标检测题、统一作业”。然而,过分地要求什么都统一,如统一时间分配、统一例题、统一练习题等,很难体现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也就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创造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如果让这些不同头脑的人去实施同一个模式的教案,就能产生相同的教学效果,那不如将《名师教案》人手一册,让大家产生和名师一样的效果。事实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两个教师去教同一个学生的同一门课,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更何況不同的教师去教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因此,同一备课组的不同教师应针对各班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
三、“三避免”
1.避免表面化
部分教师,尤其是部分骨干教师,对集体备课的认识不到位,自以为教书多年,颇有一套成功的方法和经验,已无需他人帮助。集体备课无需充分准备,在主讲或讨论时,先说些套话,再说些闲话,结果只是敷衍了事地在备课记录上随便记几笔。这样的集体备课既耽误了时间,又给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2.避免轮流备课
有的学校在集体备课的操作上,要求由一人主笔,经备课组讨论修改,形成决案后再行复印或打印成册,人手一份。这样操作给主笔人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单就时间而言,白天要上课、完善教案,晚上要批改作业、次日的课前准备,专门的时间到哪里去挤?情急之下,只好来个“海陆空”协调作战,将集体备课的内容一章或一节地分给A、B、C、D,每人备好一份教案,并将其复印或打印成若干份,再来个“合订本”,人手一份,也称为“集体智慧”、“资源共享”。这样的做法省略了“集体讨论”这一重要环节,实属将集体备课蜕变成了轮流备课。
3.避免捆绑式评估
有的学校把评估集体备课与考试成绩挂钩,规定了各人成绩与同年级同科考试成绩平均分的偏差,在一定范围内视为正常,若超出了这个范围就视为不正常,就要扣分,这就否定了集体备课的效果,忽视了“教师的差异,班级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也就忽视了客观的存在,夸大了主观的作用;这样的做法,就是搞“平均主义”,就是“吃大锅饭”,就是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让大家“一起慢下来”,这与捆绑式评估的本意——“大家共同提高”恰恰相反。因此,各校的决策者,在评估集体备课时,切莫搞捆绑式评估,对一些整体实力较平衡的备课组放开一些,让“千里马”先快起来,使“百里马”产生一种危机感、紧迫感,将压力变成内在的动力,进而奋起直追,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