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复习教学主要涉及基础知识梳理、专题知识重构、练习选编、考试检测等内容和环节,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是由上述各环节的有效性构成的。高三复习教学何为有效?一言以蔽之,就是各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均与高考高度契合,环环都与高考相扣。换言之,就是教的知识是会考到的知识,练的习题是与高考试题特点风格吻合的习题。那么,如何做到环环与高考相扣呢?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笔者认为,构建以“题”为核心的复习教学系统,围绕“题”开展各项复习教学工作,有助于提高复习的针对性、系统性和有效性。这个“题系”包括识题、命题、讲题、入题四项基本内容。“识题”形成考题直觉,知道考什么、怎么考,清晰教学方向;“命题”做到我也会这样考,实现有效训练和考试,增强复习的有效性;“讲题”获得得高分技巧,提高解题技能和思维能力;“入题” 做到以考导教,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此四项内容环环相扣,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题系”,有助于教师把准教学路径,减少教学偏差,形成教学“合力”,做到减负提质,最终促进有效复习。现不揣陋见,对“题系”做具体阐述如下,请同仁批评。
一、识题:形成考题直觉
高三复习教学的目的很明确,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是围绕考进行的。所以,有效复习的前提是知道考什么和怎么考,这是高三复习教学的逻辑起点。研究高考应该是开展复习教学首先必须做的事情,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楚本学科高考的特点,包括知识点的选择、命题的角度、考察能力的设计、试题呈现的形式等等。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对这些问题都要了然于胸,这样,复习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是清楚的。而实际问题在于,在分省命题的背景下,高考试题呈现多样化,各地高考试题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甚至风格迥异。这就给复习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所谓形成考题直觉,就是教师非常清晰本省高考试题的风格特点,在看到各类高考试题时,能做到不经过逻辑推理而直接迅速地认知哪些是本省试题,唯如此,教师在复习教学时才不会偏离方向,清楚哪些知识点需予以重视、学生的哪些能力需下功夫培养,什么样的试题形式需要让学生熟悉并提高解题能力。如浙江近几年的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与全国卷比较呈现出的特点是:(1)材料篇幅短小,信息量不大,内容不新,与课文贴近,无阅读障碍;(2)问题设计比较平常,角度比较熟悉;(3)答案主要来自课文,材料所占比重不大,表述简洁。因此,浙江的历史教师就要根据这个特点来组织复习教学,不能一味在形式、能力、材料的新奇上下功夫。实际上,仍有不少教师不是很清楚本省试题的特点,或者热衷于研究其他省市的试题,甚至教学按照其他省市的高考特点进行,出现耕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情况。这样的复习教学会给学生的复习带来干扰,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关注各地的高考试题,但首先要对本省的高考试题进行深入研究,明了其风格特点,以便做到教学对路。
另外,形成考题直觉有助于教师平时准确筛选或编制与本省高考相吻合的试题。高三复习教学无疑需要寻找或编制大量的试题供学生考试或训练使用,而各地提供的试题也极为丰富,来源广泛,有网络的、有教辅市场的、有学科教学杂志的,可谓琳琅满目,但其中不乏鱼目混珠的劣质试题和与本省高考路径不相吻合的试题。如何在题海中筛选合适的试题供学生使用,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三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种基本能力。在实际中,一些教师筛选试题往往不是根据本省高考试题的特点和风格,而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在自编试题时也往往难以编制出与本省高考吻合的试题。深入细致地研究本省高考试题,形成考题直觉,这样,教师平时筛选、编制试题时,就能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走出题海误区,避免做无用功。
二、命题:增强有效教学
如前文所述,高三复习需要大量的试题供学生训练或上课讲解。通常情况下,这些题大都选自教辅用书、各地高考卷或各地模拟卷。但是,根据笔者的经验,为增强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抽出时间去命制一些试题,而非仅仅选用他人的试题。命题工作的确较为艰苦,很多教师不太愿意去做,但这项较为艰苦的工作,至少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善于命题的教师更容易将命题的思维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更习惯于用“问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增强复习过程的问题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二是命题可以进一步促使教师去研究、熟悉本省高考试题。因为在命题之前,教师首先必须明白,要命什么样的题和怎么命题,在分省高考的背景下,更要知道命什么样的题能与本省高考贴近。三是教师通过命制试题的磨练,会逐渐获得“我也会这样考”的命题技能,从而增强高三日常考试的有效性。四是命题研究与实践也会促使教师更好地反观教学,进一步把准复习教学的“脉搏”,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从“考”的角度理解和处理教材。懂得怎么考的教师一般来讲更懂得怎么教,高三教师必须将命题工作作为复习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不惜花时间、花精力去做好它。
那么,如何命出与本省高考相贴近的试题呢?笔者认为识题(形成考题直觉)是前提,亦即如前文所述,命题者要对本省试题的特点了然于胸,领会和掌握本省命题的基本思路和命题技巧。要想命出与本省高考对路的题不妨从模仿开始。命题一般要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点、问题角度、呈现形式,模仿也可以从这三个维度进行——知识点相似性命题、角度相似性命题、形式相似性命题,现列举如下。
(一)知识点相似性命题
(2010年浙江高考第13题)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模仿命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仅体现了各派别间的相互学习与吸收,而且体现了派别间的相互竞争。“是无父也”“是禽兽也”的批评针对的是( )
A.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B.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二)角度相似性命题
(2011年浙江高考第12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选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模仿命题】古代中西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都出现过贵族政治逐渐削弱的现象。下列事件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 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
B. “解负令”颁布
C. 雅典陪审法庭设立
D. 《十二铜表法》颁布
(三)形式相似性命题
(2010年浙江高考第2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图1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
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模仿命题】图2阴影部分是某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发生区域,若给它加一个简要说明,合适的是( )
A.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后,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C.洛川会议后,八路军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
D.平津战役胜利结束,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解放
三、解题:获得高分技巧
高三教学说白了,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做题、解题,使生获得高考高分。解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和讲解是高三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解题涉及到的主要因素有:(1)审题——准确理解试题的主题、考查意图及角度,这是解题的前提、依据和关键;(2)思维——弄明白问题的逻辑视角,搞清问题之间、问题与答案之间以及答案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3)知识储备——回归课本,能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答案组织——做到点多、话少、看分值,条理清晰;(5)心理素质——以平常心对待高考,临阵不乱,从容应对。解题的一般步骤是:(1)从设问开始,浏览全题,把握问题主题,明白要考什么;(2)细读设问,明白各问考查的角度;(3)明白各问题的落脚点,知道具体考查什么知识,该知识点的逻辑内涵;(4)迅速回归课本,将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5)根据材料或课本知识,运用思维,组织答案。这些都是大家都熟知的。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里想强调三点。
(一)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指导解题
解题指导贵在打通学生的思维关节,以下做法对此会有所帮助。先把学生答案投影到幻灯片上,让学生当“评卷员”进行讲题:(1)给出得分,说出理由;(2)说出错误答案的理由。然后,把学生答案和参考答案都投影到幻灯片上对照解读,让学生反思:(1)学生答案上漏掉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漏掉?(2)学生答案上多出来的是什么?这种多角度的思考对吗?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让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思维问题。另外,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是问题暴露的过程,是给教师提供诊断并形成对策的过程,也是“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训练过程、各种能力养成与提升的过程。
(二)训练学生规范表达
规范表达就是使答案要点化、序列化、条理化,语言组织简明扼要。规范表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训练。(1)在答案要点上做加法,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全面思考,注意表达的逻辑与要点;在语言组织上做减法,主谓宾齐全就可以,适当加点定语。(2)充分依托课本,平时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考试训练,答案要依托课文,要求学生用课文语句回答,训练学生快速、准确调动、运用课文知识的能力。(3)多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回答”,使学生的思维日益清晰。(4)注重书面表达,不动纸笔不回答。
(三)分类集中训练
选择题也可以进行分类集中训练,如分为记忆类、理解类、分析类、综合类,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类型试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增加题型敏感性,乃至形成解题直觉、条件反射。主观题可以从概括、概述、分析、评价等能力要求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型问题的解题技巧。
(四)强化巩固训练
一是高仿真同步练习(考虑覆盖面、重难点);二是错题滚动检测;三是错题变式训练。训练不到位,训练量不够,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就很难提高。
四、入题:实现讲练契合
高三复习教学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另一方面学生在碰到考题时却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这是困扰高三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笔者认为,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模式有关。高三复习教学一般沿着两个模式展开:一个是知识教学模式,另一个是问题教学模式。知识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和严密,问题教学模式就是按照一定问题进行教学。显然,高三复习教学更适合用问题教学模式,复习课应该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教学过程中贯穿问题的解决,这样,在平时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力应对高考的挑战。
但是,运用问题教学模式通常也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一系列的问题将课文的知识串联起来,问题教学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整理的过程,这一方式的问题教学仍然指向知识而非运用。另一类是设计一系列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知识予以解决,这一方式指向运用和能力培养。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后一方式值得尝试。温州二中魏飞老师执教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民版教材)一课颇有启发,值得借鉴。
环节一:基本史实梳理 用表格的形式梳理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主要经济政策,如表1所示。
表1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主要经济政策
环节二:会怎么考你
【类型一】图表数据信息提取、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阐释。
学习思考:表2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表2 1980-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
变式:如图3所示。
可能设问:解析某一时段数据变化的趋势、变化的原因。
【类型二】史实的比较、分析。
自我测评1: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有何不同?
变式:比较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时期与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经济政策的异同。
【类型三】史实的列举。
学习思考: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自我测评2:举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类型四】史实的因果联系、宏观把握。
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1979年4月到1982年12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率达到10.8%,失业人口数达到1200万。
相关联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第三次中东战争,石油武器;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中美关系的改善。
环节三:基本结论解读
破题:新变化相对于什么而言?所学知识中相关的史实、结论有哪些?比较后,有哪些变化?
环节四:会怎么考你
【类型一】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历程、原因、影响。
可能设问:新变化的具体表现、影响等。
【类型二】从本课、本单元的学习中能得到哪些认识、启示?
本课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从考试的角度设计教学问题,并且是分类型进行设计,比较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能力;二是设计变式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他们善于举一反三,增强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能力;三是充分挖掘课文资源,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讲透,不留死角。这样的复习教学可以说是把课上得立起来了,把课上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也增强了。
胡适曾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这话同样适用于高三复习教学工作。在分省高考的背景下,高三复习教学要充分考虑省情、把准省情,根据本省的高考特点组织复习教学,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三复习教学要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环节,形成自己内在的教学逻辑,并且指向要非常明确,在这个逻辑体系中明确各环节的基本任务,善于把各个因素整合起来,而不是各自挖掘,各自用功,各管各地教,各管各地学。如果我们善于把每个环节都做到位、做正确,高三复习教学的效率必将得到显著提升。
一、识题:形成考题直觉
高三复习教学的目的很明确,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教是围绕考进行的。所以,有效复习的前提是知道考什么和怎么考,这是高三复习教学的逻辑起点。研究高考应该是开展复习教学首先必须做的事情,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楚本学科高考的特点,包括知识点的选择、命题的角度、考察能力的设计、试题呈现的形式等等。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对这些问题都要了然于胸,这样,复习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是清楚的。而实际问题在于,在分省命题的背景下,高考试题呈现多样化,各地高考试题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甚至风格迥异。这就给复习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所谓形成考题直觉,就是教师非常清晰本省高考试题的风格特点,在看到各类高考试题时,能做到不经过逻辑推理而直接迅速地认知哪些是本省试题,唯如此,教师在复习教学时才不会偏离方向,清楚哪些知识点需予以重视、学生的哪些能力需下功夫培养,什么样的试题形式需要让学生熟悉并提高解题能力。如浙江近几年的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与全国卷比较呈现出的特点是:(1)材料篇幅短小,信息量不大,内容不新,与课文贴近,无阅读障碍;(2)问题设计比较平常,角度比较熟悉;(3)答案主要来自课文,材料所占比重不大,表述简洁。因此,浙江的历史教师就要根据这个特点来组织复习教学,不能一味在形式、能力、材料的新奇上下功夫。实际上,仍有不少教师不是很清楚本省试题的特点,或者热衷于研究其他省市的试题,甚至教学按照其他省市的高考特点进行,出现耕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情况。这样的复习教学会给学生的复习带来干扰,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关注各地的高考试题,但首先要对本省的高考试题进行深入研究,明了其风格特点,以便做到教学对路。
另外,形成考题直觉有助于教师平时准确筛选或编制与本省高考相吻合的试题。高三复习教学无疑需要寻找或编制大量的试题供学生考试或训练使用,而各地提供的试题也极为丰富,来源广泛,有网络的、有教辅市场的、有学科教学杂志的,可谓琳琅满目,但其中不乏鱼目混珠的劣质试题和与本省高考路径不相吻合的试题。如何在题海中筛选合适的试题供学生使用,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三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一种基本能力。在实际中,一些教师筛选试题往往不是根据本省高考试题的特点和风格,而是根据个人的喜好,在自编试题时也往往难以编制出与本省高考吻合的试题。深入细致地研究本省高考试题,形成考题直觉,这样,教师平时筛选、编制试题时,就能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以走出题海误区,避免做无用功。
二、命题:增强有效教学
如前文所述,高三复习需要大量的试题供学生训练或上课讲解。通常情况下,这些题大都选自教辅用书、各地高考卷或各地模拟卷。但是,根据笔者的经验,为增强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抽出时间去命制一些试题,而非仅仅选用他人的试题。命题工作的确较为艰苦,很多教师不太愿意去做,但这项较为艰苦的工作,至少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善于命题的教师更容易将命题的思维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更习惯于用“问题”的形式组织教学,增强复习过程的问题性,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二是命题可以进一步促使教师去研究、熟悉本省高考试题。因为在命题之前,教师首先必须明白,要命什么样的题和怎么命题,在分省高考的背景下,更要知道命什么样的题能与本省高考贴近。三是教师通过命制试题的磨练,会逐渐获得“我也会这样考”的命题技能,从而增强高三日常考试的有效性。四是命题研究与实践也会促使教师更好地反观教学,进一步把准复习教学的“脉搏”,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从“考”的角度理解和处理教材。懂得怎么考的教师一般来讲更懂得怎么教,高三教师必须将命题工作作为复习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不惜花时间、花精力去做好它。
那么,如何命出与本省高考相贴近的试题呢?笔者认为识题(形成考题直觉)是前提,亦即如前文所述,命题者要对本省试题的特点了然于胸,领会和掌握本省命题的基本思路和命题技巧。要想命出与本省高考对路的题不妨从模仿开始。命题一般要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点、问题角度、呈现形式,模仿也可以从这三个维度进行——知识点相似性命题、角度相似性命题、形式相似性命题,现列举如下。
(一)知识点相似性命题
(2010年浙江高考第13题) 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模仿命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仅体现了各派别间的相互学习与吸收,而且体现了派别间的相互竞争。“是无父也”“是禽兽也”的批评针对的是( )
A.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B.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二)角度相似性命题
(2011年浙江高考第12题)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选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模仿命题】古代中西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都出现过贵族政治逐渐削弱的现象。下列事件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 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
B. “解负令”颁布
C. 雅典陪审法庭设立
D. 《十二铜表法》颁布
(三)形式相似性命题
(2010年浙江高考第23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纷繁复杂。下列各项中,属于图1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
A.以色列控制了巴勒斯坦地区约4/5土地
B.美苏两国走上中东角逐场前台
C.叙利亚收复戈兰高地部分地区
D.“石油武器”的运用成为引发西方新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模仿命题】图2阴影部分是某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发生区域,若给它加一个简要说明,合适的是( )
A.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后,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C.洛川会议后,八路军广泛建立抗日根据地
D.平津战役胜利结束,长江以北地区基本解放
三、解题:获得高分技巧
高三教学说白了,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做题、解题,使生获得高考高分。解题技能、技巧的训练和讲解是高三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解题涉及到的主要因素有:(1)审题——准确理解试题的主题、考查意图及角度,这是解题的前提、依据和关键;(2)思维——弄明白问题的逻辑视角,搞清问题之间、问题与答案之间以及答案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3)知识储备——回归课本,能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4)答案组织——做到点多、话少、看分值,条理清晰;(5)心理素质——以平常心对待高考,临阵不乱,从容应对。解题的一般步骤是:(1)从设问开始,浏览全题,把握问题主题,明白要考什么;(2)细读设问,明白各问考查的角度;(3)明白各问题的落脚点,知道具体考查什么知识,该知识点的逻辑内涵;(4)迅速回归课本,将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5)根据材料或课本知识,运用思维,组织答案。这些都是大家都熟知的。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里想强调三点。
(一)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指导解题
解题指导贵在打通学生的思维关节,以下做法对此会有所帮助。先把学生答案投影到幻灯片上,让学生当“评卷员”进行讲题:(1)给出得分,说出理由;(2)说出错误答案的理由。然后,把学生答案和参考答案都投影到幻灯片上对照解读,让学生反思:(1)学生答案上漏掉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漏掉?(2)学生答案上多出来的是什么?这种多角度的思考对吗?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让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思维问题。另外,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是问题暴露的过程,是给教师提供诊断并形成对策的过程,也是“过程与方法”的有效训练过程、各种能力养成与提升的过程。
(二)训练学生规范表达
规范表达就是使答案要点化、序列化、条理化,语言组织简明扼要。规范表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训练。(1)在答案要点上做加法,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全面思考,注意表达的逻辑与要点;在语言组织上做减法,主谓宾齐全就可以,适当加点定语。(2)充分依托课本,平时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考试训练,答案要依托课文,要求学生用课文语句回答,训练学生快速、准确调动、运用课文知识的能力。(3)多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回答”,使学生的思维日益清晰。(4)注重书面表达,不动纸笔不回答。
(三)分类集中训练
选择题也可以进行分类集中训练,如分为记忆类、理解类、分析类、综合类,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类型试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增加题型敏感性,乃至形成解题直觉、条件反射。主观题可以从概括、概述、分析、评价等能力要求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型问题的解题技巧。
(四)强化巩固训练
一是高仿真同步练习(考虑覆盖面、重难点);二是错题滚动检测;三是错题变式训练。训练不到位,训练量不够,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就很难提高。
四、入题:实现讲练契合
高三复习教学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另一方面学生在碰到考题时却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这是困扰高三教师的一个大问题。笔者认为,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模式有关。高三复习教学一般沿着两个模式展开:一个是知识教学模式,另一个是问题教学模式。知识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和严密,问题教学模式就是按照一定问题进行教学。显然,高三复习教学更适合用问题教学模式,复习课应该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教学过程中贯穿问题的解决,这样,在平时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力应对高考的挑战。
但是,运用问题教学模式通常也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一系列的问题将课文的知识串联起来,问题教学的过程也就是知识整理的过程,这一方式的问题教学仍然指向知识而非运用。另一类是设计一系列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知识予以解决,这一方式指向运用和能力培养。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后一方式值得尝试。温州二中魏飞老师执教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民版教材)一课颇有启发,值得借鉴。
环节一:基本史实梳理 用表格的形式梳理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主要经济政策,如表1所示。
表1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主要经济政策
环节二:会怎么考你
【类型一】图表数据信息提取、分析,结合所学知识阐释。
学习思考:表2中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表2 1980-1989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
变式:如图3所示。
可能设问:解析某一时段数据变化的趋势、变化的原因。
【类型二】史实的比较、分析。
自我测评1: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主张有何不同?
变式:比较杜鲁门、艾森豪威尔时期与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经济政策的异同。
【类型三】史实的列举。
学习思考: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自我测评2:举例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类型四】史实的因果联系、宏观把握。
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1979年4月到1982年12月,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失业率达到10.8%,失业人口数达到1200万。
相关联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第三次中东战争,石油武器;美苏争霸态势的演变,中美关系的改善。
环节三:基本结论解读
破题:新变化相对于什么而言?所学知识中相关的史实、结论有哪些?比较后,有哪些变化?
环节四:会怎么考你
【类型一】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历程、原因、影响。
可能设问:新变化的具体表现、影响等。
【类型二】从本课、本单元的学习中能得到哪些认识、启示?
本课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从考试的角度设计教学问题,并且是分类型进行设计,比较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能力;二是设计变式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他们善于举一反三,增强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能力;三是充分挖掘课文资源,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讲透,不留死角。这样的复习教学可以说是把课上得立起来了,把课上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也增强了。
胡适曾说,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这话同样适用于高三复习教学工作。在分省高考的背景下,高三复习教学要充分考虑省情、把准省情,根据本省的高考特点组织复习教学,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三复习教学要理清思路,抓住关键环节,形成自己内在的教学逻辑,并且指向要非常明确,在这个逻辑体系中明确各环节的基本任务,善于把各个因素整合起来,而不是各自挖掘,各自用功,各管各地教,各管各地学。如果我们善于把每个环节都做到位、做正确,高三复习教学的效率必将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