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校组织了校级艺术教育兴趣小组的活动展示。在展示过程中,一位家长主动跟我交流。这位家长的孩子上二年级了,是男孩,在班上是个子最高的。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中等偏上,但性格很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回家或在节假日,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这位家长是搞服装生意的,没时间照顾孩子,很着急,孩子也知道自己的弱点。在报学校兴趣小组时,父子二人商量后没有像已往那样选择文化学科类的,而是选择了艺术类的“打腰鼓”。“打腰鼓”是集体项目,集舞蹈、打击、音乐、律动于一体,要求男女生合作,学生经常在室外进行训练或表演,这样,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孩子喜欢民间艺术方面的东西,“打腰鼓”符合孩子的兴趣。他们的选择没有错,一学期下来,孩子通过参加“打腰鼓”兴趣活动,各方面都改变了许多,比以前开朗活泼多了,有时还帮助妈妈做生意,侃点儿生意经什么的。这位家长非常感谢学校能为孩子提供成长发展的机会,并说现在孩子考个80多分与90多分的差别并不重要,孩子长大成人走上社会后,能与人沟通交流,能自强自立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怎么搞?我们似乎从这位家长的话语中受到了一点启发:让学生选择教育,而不要让教育选择学生。反观现在校园里的若干“素质教育现象”,其实是把学生引入到“应试教育”以外的另一个误区:让学生跟着教育走,让教育来选择学生。
扫描一:千篇一律和千校一面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里所显现的“团结”、“求实”、“创新”、“博学”、“笃行”、“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之类的词语颠来倒去,空泛抽象,体现的是“学校主体”,诉求的是“我们要学生怎么样”、“我们想把学生变成什么样”,但缺少“学生自己应该怎么样”、“学生可以怎么样”、“学生能怎么样”的个性特色,少了几分生命的活力。
我们不妨看看美国鲁克伍德小学在学生培养目标中的几句话:“每个孩子都可以具有与他人不同的学习风格。每个孩子都可以发展一种爱好。每个孩子每天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口语与书写提高表达能力。每个孩子至少要学会一种乐器。每个孩子都要发展自我理解能力和悟性,理解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根据学生自身条件,鼓励学生具有个人特色和重视自主意识的培养等,显然有别于我们在培养目标上“一锅煮”的做法。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必然是有责任心、有创造性、自尊自爱和个性特征鲜明的人。
扫描二:名目繁多但实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捆绑着课堂,以教定学,让学生跟着教师预设的探讨问题的方式和走向一路前行。久而久之,学生学会的是用同一种方式学习,用同一种声音说话。教师生产出了“被贴上相同标签的合格产品”。学生喜欢怎样学习,教师全然不知。
模式化教学,一切从教师的意志出发,问题教师提,内容教师定,学习方式教师选 ,学习过程教师控,学习结果教师评,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成了教师的“应声虫”,犹如一只风筝,任凭你飞得再高,教师手中的线都会把你牵到既定的套路上来。教师教得辛苦劳累,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词是“民主”、“自主”、“开放”,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才能“吃得好”、“吃得饱”。
扫描三:不少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很强,教学效果良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领会精神,生搬硬套专家或名师的一些做法,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学生犯错了,魏书生让其写说明书,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这样的做法对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没法正确表达的学生而言是不适合的。于永正先生在一次大型观摩课上,指导一名学困生读书,到第八遍学生终于读出来了,全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我校一位教师进行“移植”,学生到第三遍时就摔下课本拒绝再读了。一位教师效仿马卡连柯先生教育有偷窃习惯的学生时所用的语言“我看你是没救了,你还会偷下去的”。马卡连柯教育的那个小偷在“激将”之下改好了,可那位教师教育的学生却仍然如此……相信诸如此类的现象在不少教师的身上都时有发生。
如此扫描,还可继续:学校里管理学生的若干“制度”,教师的若干“说教”,三好生、优秀生、进步生的若干“标准”等,强调的都是统一和服从、规范和秩序,忽视的是多元和创造、灵活和变化。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更好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如果让教育选择学生,那样的“素质教育”可能比“应试教育”更糟糕。我们需要将教育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最终使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的栖息地。
(编辑许丽艳)
什么是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怎么搞?我们似乎从这位家长的话语中受到了一点启发:让学生选择教育,而不要让教育选择学生。反观现在校园里的若干“素质教育现象”,其实是把学生引入到“应试教育”以外的另一个误区:让学生跟着教育走,让教育来选择学生。
扫描一:千篇一律和千校一面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里所显现的“团结”、“求实”、“创新”、“博学”、“笃行”、“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之类的词语颠来倒去,空泛抽象,体现的是“学校主体”,诉求的是“我们要学生怎么样”、“我们想把学生变成什么样”,但缺少“学生自己应该怎么样”、“学生可以怎么样”、“学生能怎么样”的个性特色,少了几分生命的活力。
我们不妨看看美国鲁克伍德小学在学生培养目标中的几句话:“每个孩子都可以具有与他人不同的学习风格。每个孩子都可以发展一种爱好。每个孩子每天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口语与书写提高表达能力。每个孩子至少要学会一种乐器。每个孩子都要发展自我理解能力和悟性,理解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强调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根据学生自身条件,鼓励学生具有个人特色和重视自主意识的培养等,显然有别于我们在培养目标上“一锅煮”的做法。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必然是有责任心、有创造性、自尊自爱和个性特征鲜明的人。
扫描二:名目繁多但实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捆绑着课堂,以教定学,让学生跟着教师预设的探讨问题的方式和走向一路前行。久而久之,学生学会的是用同一种方式学习,用同一种声音说话。教师生产出了“被贴上相同标签的合格产品”。学生喜欢怎样学习,教师全然不知。
模式化教学,一切从教师的意志出发,问题教师提,内容教师定,学习方式教师选 ,学习过程教师控,学习结果教师评,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成了教师的“应声虫”,犹如一只风筝,任凭你飞得再高,教师手中的线都会把你牵到既定的套路上来。教师教得辛苦劳累,学生学得索然无味。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词是“民主”、“自主”、“开放”,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才能“吃得好”、“吃得饱”。
扫描三:不少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很强,教学效果良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没有领会精神,生搬硬套专家或名师的一些做法,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学生犯错了,魏书生让其写说明书,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是这样的做法对连一个完整的句子都没法正确表达的学生而言是不适合的。于永正先生在一次大型观摩课上,指导一名学困生读书,到第八遍学生终于读出来了,全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我校一位教师进行“移植”,学生到第三遍时就摔下课本拒绝再读了。一位教师效仿马卡连柯先生教育有偷窃习惯的学生时所用的语言“我看你是没救了,你还会偷下去的”。马卡连柯教育的那个小偷在“激将”之下改好了,可那位教师教育的学生却仍然如此……相信诸如此类的现象在不少教师的身上都时有发生。
如此扫描,还可继续:学校里管理学生的若干“制度”,教师的若干“说教”,三好生、优秀生、进步生的若干“标准”等,强调的都是统一和服从、规范和秩序,忽视的是多元和创造、灵活和变化。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更好的教育,素质教育是面向“人”的教育,如果让教育选择学生,那样的“素质教育”可能比“应试教育”更糟糕。我们需要将教育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回归教育的本真,使教育基于生命,生命融入教育,最终使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的栖息地。
(编辑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