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建”绝不仅仅是“恢复”以往的状态,也不仅仅是以“物”的建设为中心,而是将“发展”的理念嵌入到“重建”中去,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的和谐。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江波
5月4日,玉树灾区的禅古、甘达两个示范村同时开工建设,标志着玉树灾区重建工作将全面启动。
记者了解到,为了做好示范村恢复重建工作,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了玉树县禅古村、甘达村灾后重建规划,为两村灾后重建工作勾画了蓝图。同时,还邀请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派4名规划专家帮助指导工作,青海省国土、测绘、民政、农牧、水利、交通等部门协调解决村庄选址、农户安置、道路、饮水、供电等有关问题。
5月6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召开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对玉树地震灾害的评估报告,研究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导意见。会议原则同意《青海玉树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对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在会上指出,当前玉树地震灾区要在继续做好医治伤员、安置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秩序等工作的同时,抓紧推进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要按照科学依法统一、有力有序有效的要求,立足玉树地区实际,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力争用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基本完成玉树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使灾区人民生产生活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回良玉表示,建设一个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在指导原则上要充分体现“四个结合”,必须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与加强三江源保护相结合,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相结合。这是立足玉树客观实际,着眼玉树战略地位和长远发展提出的重要原则,要在今后的重建工作中集中体现。
据记者了解,对于玉树灾后重建应异地新建,还是原地重建,有关方面已初步提出几种方案。如果仅从地质条件来看,异地重建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但是,重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民族和宗教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江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学术界对“重建”已经有全新的诠释,”重建”绝不仅仅是“恢复”以往的状态,也不是仅仅以“物”的建设为中心,而是将“发展”的理念嵌入到“重建”中去,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的和谐。“也就是说,在灾后重建中既要突出经济建设、促进发展的思路,更要关注社区文化的重建。玉树是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将玉树灾后重建作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的一次实践来进行。”
江波认为,玉树灾后重建首先要深入实地,开展系统的灾后重建需求评估。需求评估是重建的必要前提,根据科学发展的理念,灾后重建的需求评估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的领域。为此,在评估实施时,除工程技术人员外,还应组织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相关人员开展工作。尤其是要关注社区人的“声音”,一方面为玉树的灾后重建提供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的支持,另一方面,为今后开展灾后重建的效果评估提供参照。
第二,关注文化建设,揭示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提炼、传播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在文化重建中,要在彰显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提炼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并且将这些元素有机地、完整地嵌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实质内涵中去,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第三,以“高原生态旅游城市”为依托,重视社区建设和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和政策激励中,要注意动员全体公民的参与,让不同民族的成员分享到玉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还要重视社区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还有一点不该被忽视,就是要对玉树抗震救灾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评估。”江波说,在玉树地震紧急救援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国家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彰显,民间元素也得到了生动的表达。“可以说,玉树抗震救灾的‘中国经验’再一次为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那么,玉树灾后重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果,是否也可以为中国和世界提供灾后重建的成功案例,也是需要关注的。”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江波
5月4日,玉树灾区的禅古、甘达两个示范村同时开工建设,标志着玉树灾区重建工作将全面启动。
记者了解到,为了做好示范村恢复重建工作,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了玉树县禅古村、甘达村灾后重建规划,为两村灾后重建工作勾画了蓝图。同时,还邀请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派4名规划专家帮助指导工作,青海省国土、测绘、民政、农牧、水利、交通等部门协调解决村庄选址、农户安置、道路、饮水、供电等有关问题。
5月6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召开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对玉树地震灾害的评估报告,研究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导意见。会议原则同意《青海玉树地震灾害评估报告》,对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回良玉在会上指出,当前玉树地震灾区要在继续做好医治伤员、安置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秩序等工作的同时,抓紧推进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要按照科学依法统一、有力有序有效的要求,立足玉树地区实际,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力争用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基本完成玉树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使灾区人民生产生活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回良玉表示,建设一个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在指导原则上要充分体现“四个结合”,必须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与加强三江源保护相结合,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与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风貌相结合。这是立足玉树客观实际,着眼玉树战略地位和长远发展提出的重要原则,要在今后的重建工作中集中体现。
据记者了解,对于玉树灾后重建应异地新建,还是原地重建,有关方面已初步提出几种方案。如果仅从地质条件来看,异地重建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但是,重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民族和宗教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对此,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江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学术界对“重建”已经有全新的诠释,”重建”绝不仅仅是“恢复”以往的状态,也不是仅仅以“物”的建设为中心,而是将“发展”的理念嵌入到“重建”中去,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的和谐。“也就是说,在灾后重建中既要突出经济建设、促进发展的思路,更要关注社区文化的重建。玉树是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围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将玉树灾后重建作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的一次实践来进行。”
江波认为,玉树灾后重建首先要深入实地,开展系统的灾后重建需求评估。需求评估是重建的必要前提,根据科学发展的理念,灾后重建的需求评估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的领域。为此,在评估实施时,除工程技术人员外,还应组织经济、社会和文化等相关人员开展工作。尤其是要关注社区人的“声音”,一方面为玉树的灾后重建提供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的支持,另一方面,为今后开展灾后重建的效果评估提供参照。
第二,关注文化建设,揭示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提炼、传播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在文化重建中,要在彰显民族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提炼出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并且将这些元素有机地、完整地嵌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实质内涵中去,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第三,以“高原生态旅游城市”为依托,重视社区建设和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和政策激励中,要注意动员全体公民的参与,让不同民族的成员分享到玉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还要重视社区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还有一点不该被忽视,就是要对玉树抗震救灾实践的全过程进行评估。”江波说,在玉树地震紧急救援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国家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彰显,民间元素也得到了生动的表达。“可以说,玉树抗震救灾的‘中国经验’再一次为全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那么,玉树灾后重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果,是否也可以为中国和世界提供灾后重建的成功案例,也是需要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