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评价无定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要用同一标准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给学生开拓一片充满快乐的土地,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评价 自评 互评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表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改变了以老师为主的单一评价形式,在朝多元化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我对多元评价作出了探索。
一、体现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观念只是单方面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结果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今提倡的课堂教学应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运用教学评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多方位交流,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二、注重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参与评价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修正自己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发现对方的优点,以此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评价时不是面对着老师,而是对着被评价的同学,用第二人称“你”而不用“他(她)”,因为学生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互动的主体,而不能把同学作为学习的第三者,只对着教师谈自己的感受。被评的同学在评价之后也要有所表示,教师再从孩子的参与度给孩子一个评价。这样的评价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
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朗读的成果,我指导学生也像老师刚才那样评一评同学读书的情况。经过一番指导,学生不再用模糊性的语言“很好…不太好,声音有点低”等对同学进行概括性评价了,学生的评价变得具体、贴切起来,有的同学说:“王明同学,你读得不错,读出了大草原的美!”“小惠,你就差一点,你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感情不够深,声音有点哑……”慢慢地,学生由拿着放大鏡给同学找缺点逐步向客观评价甚至是欣赏同学方面努力了。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突出双向性,也就是说,通过评价对方的优点,从中反省自己的缺点,又通过对方的缺点来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当学生的优点被别人承认时,内心会产生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互评,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有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的互评更全面、更客观,常常记录了教师看不到的闪光点。学生互评的关键是发现对方的优点。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就会注意发现同学的言语、行为和作品的优点,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学生互评,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了解。
三、教师要善于接受学生的评价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轻松、愉悦、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教学三年级上册《沙滩上的童话》一课时,我在读课文前,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注意读出小伙伴的快乐,小伙伴们说的话要用稚气的语气读”……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比如说‘我把手往上一抬,就把城堡轰塌了’我就没有听清楚。”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教师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
四、注入真情,正确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评价始终是教学评价的主流,教师不妨使用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用语,但这些评价用语应是当时教学情境中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不应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教《丑小鸭》一课时,我发现孩子们并没有用心去读丑小鸭外形一段,用心去感受丑小鸭的“丑”。这时,我并不是直接进行评价,而是带着鼓励的口吻婉转地说:“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是老师对这只鸭子的印象还不够深,你能再读一读吗?”这样的评价用语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促使孩子真正地用心去读、去感悟。当孩子有了进步时,我再次用鼓励的语言及时地给予肯定:“很棒,这下清楚多了,仿佛这只鸭子就在我们眼前,谁能再读一读?”此时,全班同学朗读热情高涨,争先恐后要求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除了有声语言外,教师应适当运用一些体态语言,可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运用恰当可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让学生感到更具亲和力,产生心与心的共鸣。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评价 自评 互评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表明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改变了以老师为主的单一评价形式,在朝多元化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我对多元评价作出了探索。
一、体现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观念只是单方面的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的结果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今提倡的课堂教学应充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运用教学评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多方位交流,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
二、注重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师生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参与评价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修正自己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发现对方的优点,以此相互激励、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应该注意的是,学生评价时不是面对着老师,而是对着被评价的同学,用第二人称“你”而不用“他(她)”,因为学生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互动的主体,而不能把同学作为学习的第三者,只对着教师谈自己的感受。被评的同学在评价之后也要有所表示,教师再从孩子的参与度给孩子一个评价。这样的评价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爱护每个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
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学生分别展示自己朗读的成果,我指导学生也像老师刚才那样评一评同学读书的情况。经过一番指导,学生不再用模糊性的语言“很好…不太好,声音有点低”等对同学进行概括性评价了,学生的评价变得具体、贴切起来,有的同学说:“王明同学,你读得不错,读出了大草原的美!”“小惠,你就差一点,你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感情不够深,声音有点哑……”慢慢地,学生由拿着放大鏡给同学找缺点逐步向客观评价甚至是欣赏同学方面努力了。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评价突出双向性,也就是说,通过评价对方的优点,从中反省自己的缺点,又通过对方的缺点来发现自己的优点,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当学生的优点被别人承认时,内心会产生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互评,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有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的互评更全面、更客观,常常记录了教师看不到的闪光点。学生互评的关键是发现对方的优点。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就会注意发现同学的言语、行为和作品的优点,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成长。学生互评,能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往和了解。
三、教师要善于接受学生的评价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轻松、愉悦、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提高。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教学三年级上册《沙滩上的童话》一课时,我在读课文前,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注意读出小伙伴的快乐,小伙伴们说的话要用稚气的语气读”……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比如说‘我把手往上一抬,就把城堡轰塌了’我就没有听清楚。”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教师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
四、注入真情,正确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评价始终是教学评价的主流,教师不妨使用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用语,但这些评价用语应是当时教学情境中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不应是为了评价而评价。
教《丑小鸭》一课时,我发现孩子们并没有用心去读丑小鸭外形一段,用心去感受丑小鸭的“丑”。这时,我并不是直接进行评价,而是带着鼓励的口吻婉转地说:“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是老师对这只鸭子的印象还不够深,你能再读一读吗?”这样的评价用语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促使孩子真正地用心去读、去感悟。当孩子有了进步时,我再次用鼓励的语言及时地给予肯定:“很棒,这下清楚多了,仿佛这只鸭子就在我们眼前,谁能再读一读?”此时,全班同学朗读热情高涨,争先恐后要求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除了有声语言外,教师应适当运用一些体态语言,可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运用恰当可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让学生感到更具亲和力,产生心与心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