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参与,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禁锢,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构建平等、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确立合理的期望,培植学生的快乐和自信;多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勇于挑战自我。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 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杜秀果(1965-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教学论。(河北 衡水 0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河北省义务教育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状况调查及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903112)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7-0180-01
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主体,是师生参与的一个动态环境。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参与,教学要融入学生个体思维,实现知识的个体性。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为前提,其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被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然而,在“河北省义务教育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状况调查及分析”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教师仍沿用旧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些教师认为是学生能力有限,无法实施探究性教学。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不存在统一的操作高度标准,探究式教学能否进行的关键不是学生的能力,而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状态。笔者认为,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平等、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使学生不敢有异议,从心理上对教师产生敬畏。长久以来,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是否“认真听讲”,这导致学生上课时不敢说话,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然而,教育的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让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如何帮助学生卸掉思想包袱,坦然地面对教师和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是学生参与教学、促进个性发展的第一步。
1.架设心灵桥梁,师生“1+1”。教师要恰当把握“师道尊严”的尺度,过于尊严易演化为不讲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扼杀学生的个性。教师应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等地位上,用温和、商谈的语气与学生交谈,使师生“关系等距离”“情感零距离”。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并真诚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信任和鼓励。交流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使学生渴望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宽容待人,为心理减压。传统教育使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敢说话,如果说错话会遭到严厉批评,这造成学生在心理上有很多顾虑,不愿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开口说话。宽容地对待学生,强化其优点,淡化其缺点,这有助于为学生减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赞赏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是学生自由放飞思维的加油站,使学生逐渐变得勤于思考、期盼交流。
3.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与交流的过程。由于有些学生存在人格缺陷,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自私、妒忌使其与他人的交流困难。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心理的疏导,教会学生沟通。如經常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些小科技活动,让学生在查阅与搜集资料、设计方案、准备材料、实施制作、进行理论分析及验证等过程中互帮互助,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过程轻结果,这样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确立合理期望值,培植快乐和自信
教学中建构探究平台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要让有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目标设置不要太高,要分层次地不断深入和提高,使学生在不断取得阶段性成绩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不断产生“我能行”的自信感和成就感,逐步培养起学生挑战困难的自信心。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探究教学的一门艺术,教师要循循善诱,尤其是刚实施探究教学的初期,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要注意培养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信心。
1.从起点学会笨拙起飞。教师要把基点定的低一些,不会让学生刚接触到新的教学模式就被吓到,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寻找问题或设置问题,让学生参与到备课当中,有目的地进行预习。思维起源于直接的情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预习内容设置探究情境,作为思维的刺激物,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参与是值得他人尊重的、是愉快的、是自学成就的展现,让学生对探究产生向往和渴望。
2.积极引领,让学生振翅高飞。培养起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以后,就要对学生的科学方法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和事实、提出假设、对假设进行检验和推理、得出结论,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步骤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建构,创设利于迁移的学习环境,以便将学习活动融入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中,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使学生在其他的环境中,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
三、改变评价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传统评价重区分、轻促进,以简单的对错来评判学生,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受到挫折后将自己封闭起来,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不应用简单的对错来衡量学生的行为,应对学生起到激励、鞭策、引导作用,它应包括结果以外的许多方面,如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参与意识等。总之,在实施过程评价时,要对学生的优点加以放大,不足之处加以引导,并提出弥补之策,维护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吝惜表扬,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发展。
四、正确认识自我价值,挑战自我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活动,学生把自己放在被动、从属的地位,当做课堂教学的附件,教师要求如何做学生就如何做,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如何纠正和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态,是唤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关键。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是知识的承载体还是知识的开发体,没有反馈的接受无法体现学生的价值,无法证明知识传递的效果,体现不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大多数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长期约束自己行为形成的消极心态;二是怕自己说错话而遭到批评,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打消他们的顾虑,对积极发表个人看法的学生给予充分地肯定,不以对错去评价学生,只要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值得欣赏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明白参与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让学生敢于面对现实中的自我,勇敢地挑战自己,在锻炼中成长起来。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本质上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优良的学习品质,将给学生终生带来益处。学生是知识传递和拓展的主体,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灵魂,教师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唤醒是新课程实施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只有真正解放思想,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才会变得有生气,知识才会变得鲜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丁文楚.论新课标理念下探究式教学艺术[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1).
[3]陆安.让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成为噱头[J].中国教师,2007(1).
[4]林明.加强学生良好的人格建构和心理疏导[J].化学教学,2006(11).
[5]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6]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9).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 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杜秀果(1965- ),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化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教学论。(河北 衡水 05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河北省义务教育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状况调查及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903112)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7-0180-01
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主体,是师生参与的一个动态环境。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强调学习者的个体参与,教学要融入学生个体思维,实现知识的个体性。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为前提,其中,教师的引领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被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然而,在“河北省义务教育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状况调查及分析”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教师仍沿用旧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些教师认为是学生能力有限,无法实施探究性教学。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不存在统一的操作高度标准,探究式教学能否进行的关键不是学生的能力,而是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状态。笔者认为,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平等、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使学生不敢有异议,从心理上对教师产生敬畏。长久以来,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是否“认真听讲”,这导致学生上课时不敢说话,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然而,教育的奥秘在于爱护和发展个性,让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发挥到极致。如何帮助学生卸掉思想包袱,坦然地面对教师和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是学生参与教学、促进个性发展的第一步。
1.架设心灵桥梁,师生“1+1”。教师要恰当把握“师道尊严”的尺度,过于尊严易演化为不讲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扼杀学生的个性。教师应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等地位上,用温和、商谈的语气与学生交谈,使师生“关系等距离”“情感零距离”。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互动交流,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意见,并真诚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信任和鼓励。交流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促使学生渴望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宽容待人,为心理减压。传统教育使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敢说话,如果说错话会遭到严厉批评,这造成学生在心理上有很多顾虑,不愿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开口说话。宽容地对待学生,强化其优点,淡化其缺点,这有助于为学生减压、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赞赏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是学生自由放飞思维的加油站,使学生逐渐变得勤于思考、期盼交流。
3.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合作与交流的过程。由于有些学生存在人格缺陷,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紧张,自私、妒忌使其与他人的交流困难。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心理的疏导,教会学生沟通。如經常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些小科技活动,让学生在查阅与搜集资料、设计方案、准备材料、实施制作、进行理论分析及验证等过程中互帮互助,加强同学间的交流,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教师对他们的评价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过程轻结果,这样益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确立合理期望值,培植快乐和自信
教学中建构探究平台要有利于学生的参与,要让有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目标设置不要太高,要分层次地不断深入和提高,使学生在不断取得阶段性成绩时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不断产生“我能行”的自信感和成就感,逐步培养起学生挑战困难的自信心。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是探究教学的一门艺术,教师要循循善诱,尤其是刚实施探究教学的初期,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要注意培养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自信心。
1.从起点学会笨拙起飞。教师要把基点定的低一些,不会让学生刚接触到新的教学模式就被吓到,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寻找问题或设置问题,让学生参与到备课当中,有目的地进行预习。思维起源于直接的情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预习内容设置探究情境,作为思维的刺激物,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参与是值得他人尊重的、是愉快的、是自学成就的展现,让学生对探究产生向往和渴望。
2.积极引领,让学生振翅高飞。培养起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以后,就要对学生的科学方法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搜集资料和事实、提出假设、对假设进行检验和推理、得出结论,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步骤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建构,创设利于迁移的学习环境,以便将学习活动融入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中,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使学生在其他的环境中,能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迁移。
三、改变评价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传统评价重区分、轻促进,以简单的对错来评判学生,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受到挫折后将自己封闭起来,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不应用简单的对错来衡量学生的行为,应对学生起到激励、鞭策、引导作用,它应包括结果以外的许多方面,如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参与意识等。总之,在实施过程评价时,要对学生的优点加以放大,不足之处加以引导,并提出弥补之策,维护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吝惜表扬,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发展。
四、正确认识自我价值,挑战自我
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活动,学生把自己放在被动、从属的地位,当做课堂教学的附件,教师要求如何做学生就如何做,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如何纠正和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态,是唤起学生参与教学的关键。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是知识的承载体还是知识的开发体,没有反馈的接受无法体现学生的价值,无法证明知识传递的效果,体现不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大多数学生不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长期约束自己行为形成的消极心态;二是怕自己说错话而遭到批评,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打消他们的顾虑,对积极发表个人看法的学生给予充分地肯定,不以对错去评价学生,只要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值得欣赏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明白参与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让学生敢于面对现实中的自我,勇敢地挑战自己,在锻炼中成长起来。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本质上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优良的学习品质,将给学生终生带来益处。学生是知识传递和拓展的主体,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灵魂,教师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唤醒是新课程实施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只有真正解放思想,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才会变得有生气,知识才会变得鲜活。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丁文楚.论新课标理念下探究式教学艺术[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1).
[3]陆安.让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成为噱头[J].中国教师,2007(1).
[4]林明.加强学生良好的人格建构和心理疏导[J].化学教学,2006(11).
[5]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6]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