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连续听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汉语拼音教学到阅读教学,收获颇丰。听课之后,大家感叹: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浓了。的确,这次我校优秀青年教师的评选活动,几位年轻教师的教学有一种势如破竹的气势,给人以强有力的冲击。这是一种信号:青年教师在迅速崛起。
思考,总是伴随着阅读和听课延伸开来。听了数节课后,我总是在想同一个问题:教学从哪儿出发,它依靠谁,为了谁。不言而喻,教学应从儿童出发,依靠儿童来开展和进行,最终为了儿童。只有真正认识和发现儿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时时把他们牵挂,才能向着儿童的方向,才能坚守住儿童的立场。
一、教学起点:从儿童实际出发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零起点”教学的现象依然盛行。这是成人的、简单的、无需动脑的经验行为,它的优点是好控制。这显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其结果是学生“陪”老师读书。在高年级两位教师课堂中,有这样的环节:“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这个故事讲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很明显,两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基于预习展开教学,选择站在一定的平台和高度入课。这是一种姿态,是顺着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教学的姿态;这是一种智慧,引领儿童从一个高度往更高的山峰攀爬的教学智慧;这是一种胆量,迎着儿童的方向主动出击的果敢力量。
二、教学主问题:从儿童立场观照
“主问题”是教学内容的缩影。主问题体现了一种尊重学生的新型的教学关系,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创造感、成功感。同时,主问题的质量也影响着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思考问题的立场与角度。在《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教学中,执教者设计出这样的主问题:“默读课文4-11小节,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和生活的强者?”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把文本内容分成两个部分,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看似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细细审视,发觉有两点不足:一是苏教版教材以简约著称,高年级课文篇幅不长,六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整体上驾驭这篇课文,没有必要把文本肢解成两个部分去阅读,更何况这两个部分联系紧密,根本无法分割开来;二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缺失,造成了一些课堂教学内容严重缺位。学语文,不仅要学语言,还肩负着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认识水平的任务。如果将本课主问题的设计沿着“非凡”“魅力”的思路展开来,必将带给儿童更加全面、深刻、立体的认知,形成他们对人或事的全面看法,逐渐摆脱认知上的肤浅。一位教师在执教《爱之链》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这是一篇和‘爱’有关的故事,故事中许多细微之处体现了人物之间的真情。潜心默读课文,把反映人物爱的细节的文字圈画出来,仔细体味,有感受可在旁边空白处简要地写一写。”这个主问题,从整体入手,有主题、有高度、有方法,易操作,是顺应儿童需求的主问题。
三、课堂训练:从儿童发展考量
训练,是教学设计绕不开的问题。语文课还是得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目的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搞花架子,而是要促进儿童的学习,提升儿童的素养。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乡下孩子》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小动物,乡下孩子还会干些什么。
生:图上有小狗、小白兔、小鸡、山羊,乡下孩子会给他们喂食。
师:我们也来做做小诗人吧!
出示:
割一把青草,喂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一盘骨头,乐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一把米粒,撒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拔两根萝卜,递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设计出现在低年级语文课堂里值得肯定,说明执教者有较强的训练意识。根据插图和补充图画进行迁移性的语言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将这个设计改一改,也许效果会更好。
出示:
割一把青草,喂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一盘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爱的小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撒给了快乐的小鸡。
________________,递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的图,同样的情境,同样的训练,稍微改动一下后,儿童的思考点不是单纯的几个小动物,思考角度也不再是平面的。修改后的练习,对促进儿童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发展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课堂引导:从儿童角度提升
好的设计只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有了好的设计,还必须有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这样课堂才会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好引导、促进的作用,对提升儿童认知、激发儿童兴趣,逐步提高儿童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位教师执教《轮椅上的霍金》时,有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在女记者眼里,命运让霍金失去了很多。那霍金失去了什么呢?结合课文第三小节,说一说。
出示: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____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____……
命运让霍金失去说话的功能,他不能__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____……
生1: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走路,不能散步;命运让霍金失去说话的功能,他不能说话,不能交流……
生2: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在绿草如茵的球场上驰骋,不能和朋友们一起快乐地爬山;命运剥夺了霍金的说话功能,他不能一展歌喉,唱出自己喜欢的歌,不能和自己最亲密的人交流……
此时,教师的引导还是教案上的内容:“是啊,命运真的让霍金失去太多了。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一个失去这么多的人就在咱们的教室里,你的心情会怎样?”这样的引导应当说是一种常规做法,是被教案束缚着的,有走教案的嫌疑;与孩子是有距离的,没有真正与儿童走到一起,没有真正为了儿童,着眼儿童的发展。如果换一种引导方式,改成这样去说:“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怎么样?你更喜欢谁说的?”这样引导儿童去发现,必定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比较、分析中他们一定会感悟到语言表达的差别与优劣。这样的引导,不仅是一种导向,还促进了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表述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也会再次受到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这段话语背后所包含的满足、乐观、顽强、执着……
向着儿童的方向,设计教学,站在儿童的立场,教语文,需要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发现儿童,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节律。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责编 韦 雄)
思考,总是伴随着阅读和听课延伸开来。听了数节课后,我总是在想同一个问题:教学从哪儿出发,它依靠谁,为了谁。不言而喻,教学应从儿童出发,依靠儿童来开展和进行,最终为了儿童。只有真正认识和发现儿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时时把他们牵挂,才能向着儿童的方向,才能坚守住儿童的立场。
一、教学起点:从儿童实际出发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这样一个教学理念——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中,“零起点”教学的现象依然盛行。这是成人的、简单的、无需动脑的经验行为,它的优点是好控制。这显然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其结果是学生“陪”老师读书。在高年级两位教师课堂中,有这样的环节:“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这个故事讲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很明显,两位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基于预习展开教学,选择站在一定的平台和高度入课。这是一种姿态,是顺着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教学的姿态;这是一种智慧,引领儿童从一个高度往更高的山峰攀爬的教学智慧;这是一种胆量,迎着儿童的方向主动出击的果敢力量。
二、教学主问题:从儿童立场观照
“主问题”是教学内容的缩影。主问题体现了一种尊重学生的新型的教学关系,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创造感、成功感。同时,主问题的质量也影响着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思考问题的立场与角度。在《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教学中,执教者设计出这样的主问题:“默读课文4-11小节,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霍金是一个物理天才和生活的强者?”这个主问题的设计把文本内容分成两个部分,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看似有一定的可取之处。细细审视,发觉有两点不足:一是苏教版教材以简约著称,高年级课文篇幅不长,六年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整体上驾驭这篇课文,没有必要把文本肢解成两个部分去阅读,更何况这两个部分联系紧密,根本无法分割开来;二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缺失,造成了一些课堂教学内容严重缺位。学语文,不仅要学语言,还肩负着提升儿童的思维品质、认识水平的任务。如果将本课主问题的设计沿着“非凡”“魅力”的思路展开来,必将带给儿童更加全面、深刻、立体的认知,形成他们对人或事的全面看法,逐渐摆脱认知上的肤浅。一位教师在执教《爱之链》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这是一篇和‘爱’有关的故事,故事中许多细微之处体现了人物之间的真情。潜心默读课文,把反映人物爱的细节的文字圈画出来,仔细体味,有感受可在旁边空白处简要地写一写。”这个主问题,从整体入手,有主题、有高度、有方法,易操作,是顺应儿童需求的主问题。
三、课堂训练:从儿童发展考量
训练,是教学设计绕不开的问题。语文课还是得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但目的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搞花架子,而是要促进儿童的学习,提升儿童的素养。一位教师在执教二年级《乡下孩子》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小动物,乡下孩子还会干些什么。
生:图上有小狗、小白兔、小鸡、山羊,乡下孩子会给他们喂食。
师:我们也来做做小诗人吧!
出示:
割一把青草,喂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一盘骨头,乐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抓一把米粒,撒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拔两根萝卜,递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设计出现在低年级语文课堂里值得肯定,说明执教者有较强的训练意识。根据插图和补充图画进行迁移性的语言训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将这个设计改一改,也许效果会更好。
出示:
割一把青草,喂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一盘骨头,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爱的小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撒给了快乐的小鸡。
________________,递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的图,同样的情境,同样的训练,稍微改动一下后,儿童的思考点不是单纯的几个小动物,思考角度也不再是平面的。修改后的练习,对促进儿童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发展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四、课堂引导:从儿童角度提升
好的设计只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有了好的设计,还必须有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这样课堂才会有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发挥好引导、促进的作用,对提升儿童认知、激发儿童兴趣,逐步提高儿童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位教师执教《轮椅上的霍金》时,有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在女记者眼里,命运让霍金失去了很多。那霍金失去了什么呢?结合课文第三小节,说一说。
出示: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____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____……
命运让霍金失去说话的功能,他不能__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____……
生1: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走路,不能散步;命运让霍金失去说话的功能,他不能说话,不能交流……
生2:命运让霍金双腿瘫痪,他不能在绿草如茵的球场上驰骋,不能和朋友们一起快乐地爬山;命运剥夺了霍金的说话功能,他不能一展歌喉,唱出自己喜欢的歌,不能和自己最亲密的人交流……
此时,教师的引导还是教案上的内容:“是啊,命运真的让霍金失去太多了。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一个失去这么多的人就在咱们的教室里,你的心情会怎样?”这样的引导应当说是一种常规做法,是被教案束缚着的,有走教案的嫌疑;与孩子是有距离的,没有真正与儿童走到一起,没有真正为了儿童,着眼儿童的发展。如果换一种引导方式,改成这样去说:“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怎么样?你更喜欢谁说的?”这样引导儿童去发现,必定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比较、分析中他们一定会感悟到语言表达的差别与优劣。这样的引导,不仅是一种导向,还促进了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与思考。表述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也会再次受到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这段话语背后所包含的满足、乐观、顽强、执着……
向着儿童的方向,设计教学,站在儿童的立场,教语文,需要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发现儿童,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节律。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挑战与创新。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