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子提出“朴散则为器”。朴是原木,即还没有做成器具的木头。因此,朴散才能做成器具。朴不散,器不成,同样,版画创作的材料只有通过剪切、分解,找到合适的、更美的肌理元素,重新组合构成,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才能使材料物尽其用,独出一格。正是老子的思想,为我们在综合版画的创作中拓展了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综合版画;材料;肌理;重构
在综合版画创作中,有别于传统版画保守的制作观念,版画家十分注重探索材质的多种可能性,改变了材料介入版画作品中以材质的印痕特征改善、丰富或加强版画作品的外在表现的创作辅助手段的局面,把材料的印痕转化为肌理语言,真正进入审美语言阶段,使材质慢慢从配角的位置推到一线成为引人注目的主角,同时也使材料在版画创作中有了作品的载道价值,肌理语言也由此呈现为一种当代语境中的综合版画语言样式。随着综合版画的要求结合材料媒介的改进与拓展,使得“过去与版画无缘的一些材料与工艺进入到版画领域”。版画家们在积极发现和应用更多版画材质的同时,大胆探索综合版画的肌理语言。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把材料或实物运用到制版中,迫切需要提升材料的肌理语言,不断延伸肌理语言的概念,转换和打破材料的限制,使肌理语言更能创造出自身的语言审美价值。因此,他们在吸取传统媒材肌理语言的多样表达的方式的同时,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几乎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不断地开拓着媒材肌理语言新的表现方法和视觉效果,为我国综合版画肌理语言的探索和走向成熟创造了宽广的视域,进一步引起了综合版画肌理语言的发展变化。
由此可见,材料由于其不可取代的肌理语言而展示其在综合版画创作中的本质意义。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整块材料或实物运用到版画创作中,而今天的综合版画创作,有重新认识整体材料运用的局限性和肌理语言重构的创造性的必要。如果说材料被看做是版画肌理语言的一片可以从中获取养分的土壤,“朴散则为器”的理论运用,则更丰富扩延了我们对肌理语言的认识。
在人们的经验中,所有的肌理语言都有其“基本特征”。运用老子“朴散则为器”的思想,更主观地把材料打散、分解,排开材料相关和连带的“基本特征”,找到合适的肌理元素,重新组合构成不同于其“基本特征”的印痕,形成一种新的肌理语言,使材质的“印痕潜质”无限浮现,在作品特定的时空中,将肌理语言提升而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我在充分挖掘材料印痕的审美价值时一种有意义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与姜今教授的“打散构成”是不谋而合的。
这种超越传统审视的眼界和思维,使材料从内心精神层面到外界材质形成再生语言,说明了分解材料获得的新的肌理元素,生命力极强,能够使综合版画创作重新打开局面。在生活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许多物质经过分解重新组合后发生的作用更大。如姜今教授所说的水泥:“它是将原始的石头打碎掺水。加温,烘干成粉状,再拌入沙石加水混合,凝结成新的石块(水泥板)。”这种化合作用,使原始石头形象转化了,变成了新的建筑构件,它比原来的作用大得多。形、量、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石的坚固性却保持了,而且更加强化。同样,只有通过有效地消解材质原有的肌理特征,打散重构,将材质的肌理属性加以转换,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显然,这种肌理语言的重构,不是以想象力缔结的关系,也不是以企图表达什么肌理目的为前提的艺术手段。它通过不同材质的比较、分解、组合,再分解,不断地重构,才可能使材质的软硬、厚薄、细腻、粗糙等不同的肌理语言在作品中相映生辉。而这需要版画家对肌理语言重构控制转换的智慧,以及对材料丰富表现力和材质特有自然肌理美感的把握。可以说,重构肌理的创作过程是感性与理性交融,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在的过程。
重构肌理,首先要求“破”,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散、分解,然后才是重组、构成。其实在生活中,无不是从打散、分解中获得生活元素的,正如姜今教授所说:“处处是打散,如家具,裁衣,做菜……”从表面看来,破是一种“破坏”,实际上是“寻找元素、提炼元素的过程”,是一种肌理提升的方法,在艺术上,可以说是“残而不残”“散而不散”。我们要大胆地敢于破。因为破不仅有利于了解材质的肌理结构,更能深刻地了解肌理的内在美,还能了解肌理局部变化对画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打散分解出的肌理元素表现力极强。因此,肌理重构的元素必须从材质“打散分解中抽出,使它获得一种新的生机”。
由此我们知道,在版画创作中,材料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新旧、好坏之分,一件作品用什么材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分解材质中的肌理,这是由版画家的艺术修养的深度决定的,是以审美为依据,在艺术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分解材料时,我们既可以对材质本身客观的自然肌理进行分解,也可以按几何形态来分解,被分解出的肌理单元,要与原有肌理有“看不见而可想得到的联系,即明断暗连”。
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说过:“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尽管人人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字典的字来做诗文,然后再组接成一部故事片,导演就是一位设计师。”打散分解的肌理单元,只是“字典”中的单字,而真正组合成成熟的作品则靠画家的修养,技巧绝不是偶然“巧合”诞生的,也不是把材料按自然形态或几何形态来剪切成一个肌理单元进行直接创作,而是要依据这些肌理单元组合的作用,估计组合后发生的复杂变化的效果,产生想象不到的更美的境界。它是构思成熟的产物,它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分解虽难,组合就更难。
肌理分解后剪切处理的肌理单元,对艺术而言,它只是一种矿砂,是一种媒介的作用,还没有被提炼成纯金,更没有被铸造成艺术品,它本身没具备任何含义,但一经重新组合,材质的厚薄、粗糙、光滑等相互交替,就会产生新的肌理、新的印痕,就会产生美的意境,因为这不是随意拼凑的,是通过思维构成的。
肌理重构时,一个单元肌理或多个单元肌理,按照美的法则,组合方式也非常复杂,如对比、平衡、反复、渐变、对列、镶嵌、重叠、错位等。边界线的交融,形与形之间重叠时哪个在上、哪个在下、哪个厚些、哪个薄些,决定了肌理重构后产生的虚实变化和艺术表现的效果。如果组合后,没有产生美的变化,证明这一组合方式还没有符合美的法则。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把肌理多次分解重新组合,次数愈多层次愈丰富,肌理愈复杂,直至达到与画面形象融为一体,更加恰如其分地表达意境。
姜今教授说:“一个天才的诗人,他的本领就是发人深省的文字的组合。一个音乐家的巧妙就在于谱写音符的谱曲,一个画家的创作也正是形态的重新组合。”那么,一个综合版画家,他的创作也就是巧妙地重构肌理。
综合版画在未来发展中势必要不断开拓肌理语言,可以说肌理重构在综合版画中的使用是当代版画家知识结构和所处时代背景影响下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年的实践,肌理重构不是“自由”的创作方法,要真正搞好“肌理重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对于版画家个人而言,正如姜今教授所说:“打散前选择美的或者化丑为美,构成时要有高度的审美要求。”一句话,要加强版画家的艺术修养和整合创造的能力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把握能力,这样能给综合版画的创作带来一个新的天地。
【关键词】综合版画;材料;肌理;重构
在综合版画创作中,有别于传统版画保守的制作观念,版画家十分注重探索材质的多种可能性,改变了材料介入版画作品中以材质的印痕特征改善、丰富或加强版画作品的外在表现的创作辅助手段的局面,把材料的印痕转化为肌理语言,真正进入审美语言阶段,使材质慢慢从配角的位置推到一线成为引人注目的主角,同时也使材料在版画创作中有了作品的载道价值,肌理语言也由此呈现为一种当代语境中的综合版画语言样式。随着综合版画的要求结合材料媒介的改进与拓展,使得“过去与版画无缘的一些材料与工艺进入到版画领域”。版画家们在积极发现和应用更多版画材质的同时,大胆探索综合版画的肌理语言。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把材料或实物运用到制版中,迫切需要提升材料的肌理语言,不断延伸肌理语言的概念,转换和打破材料的限制,使肌理语言更能创造出自身的语言审美价值。因此,他们在吸取传统媒材肌理语言的多样表达的方式的同时,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几乎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不断地开拓着媒材肌理语言新的表现方法和视觉效果,为我国综合版画肌理语言的探索和走向成熟创造了宽广的视域,进一步引起了综合版画肌理语言的发展变化。
由此可见,材料由于其不可取代的肌理语言而展示其在综合版画创作中的本质意义。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整块材料或实物运用到版画创作中,而今天的综合版画创作,有重新认识整体材料运用的局限性和肌理语言重构的创造性的必要。如果说材料被看做是版画肌理语言的一片可以从中获取养分的土壤,“朴散则为器”的理论运用,则更丰富扩延了我们对肌理语言的认识。
在人们的经验中,所有的肌理语言都有其“基本特征”。运用老子“朴散则为器”的思想,更主观地把材料打散、分解,排开材料相关和连带的“基本特征”,找到合适的肌理元素,重新组合构成不同于其“基本特征”的印痕,形成一种新的肌理语言,使材质的“印痕潜质”无限浮现,在作品特定的时空中,将肌理语言提升而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我在充分挖掘材料印痕的审美价值时一种有意义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与姜今教授的“打散构成”是不谋而合的。
这种超越传统审视的眼界和思维,使材料从内心精神层面到外界材质形成再生语言,说明了分解材料获得的新的肌理元素,生命力极强,能够使综合版画创作重新打开局面。在生活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许多物质经过分解重新组合后发生的作用更大。如姜今教授所说的水泥:“它是将原始的石头打碎掺水。加温,烘干成粉状,再拌入沙石加水混合,凝结成新的石块(水泥板)。”这种化合作用,使原始石头形象转化了,变成了新的建筑构件,它比原来的作用大得多。形、量、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石的坚固性却保持了,而且更加强化。同样,只有通过有效地消解材质原有的肌理特征,打散重构,将材质的肌理属性加以转换,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显然,这种肌理语言的重构,不是以想象力缔结的关系,也不是以企图表达什么肌理目的为前提的艺术手段。它通过不同材质的比较、分解、组合,再分解,不断地重构,才可能使材质的软硬、厚薄、细腻、粗糙等不同的肌理语言在作品中相映生辉。而这需要版画家对肌理语言重构控制转换的智慧,以及对材料丰富表现力和材质特有自然肌理美感的把握。可以说,重构肌理的创作过程是感性与理性交融,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在的过程。
重构肌理,首先要求“破”,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散、分解,然后才是重组、构成。其实在生活中,无不是从打散、分解中获得生活元素的,正如姜今教授所说:“处处是打散,如家具,裁衣,做菜……”从表面看来,破是一种“破坏”,实际上是“寻找元素、提炼元素的过程”,是一种肌理提升的方法,在艺术上,可以说是“残而不残”“散而不散”。我们要大胆地敢于破。因为破不仅有利于了解材质的肌理结构,更能深刻地了解肌理的内在美,还能了解肌理局部变化对画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打散分解出的肌理元素表现力极强。因此,肌理重构的元素必须从材质“打散分解中抽出,使它获得一种新的生机”。
由此我们知道,在版画创作中,材料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新旧、好坏之分,一件作品用什么材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分解材质中的肌理,这是由版画家的艺术修养的深度决定的,是以审美为依据,在艺术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分解材料时,我们既可以对材质本身客观的自然肌理进行分解,也可以按几何形态来分解,被分解出的肌理单元,要与原有肌理有“看不见而可想得到的联系,即明断暗连”。
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说过:“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尽管人人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字典的字来做诗文,然后再组接成一部故事片,导演就是一位设计师。”打散分解的肌理单元,只是“字典”中的单字,而真正组合成成熟的作品则靠画家的修养,技巧绝不是偶然“巧合”诞生的,也不是把材料按自然形态或几何形态来剪切成一个肌理单元进行直接创作,而是要依据这些肌理单元组合的作用,估计组合后发生的复杂变化的效果,产生想象不到的更美的境界。它是构思成熟的产物,它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分解虽难,组合就更难。
肌理分解后剪切处理的肌理单元,对艺术而言,它只是一种矿砂,是一种媒介的作用,还没有被提炼成纯金,更没有被铸造成艺术品,它本身没具备任何含义,但一经重新组合,材质的厚薄、粗糙、光滑等相互交替,就会产生新的肌理、新的印痕,就会产生美的意境,因为这不是随意拼凑的,是通过思维构成的。
肌理重构时,一个单元肌理或多个单元肌理,按照美的法则,组合方式也非常复杂,如对比、平衡、反复、渐变、对列、镶嵌、重叠、错位等。边界线的交融,形与形之间重叠时哪个在上、哪个在下、哪个厚些、哪个薄些,决定了肌理重构后产生的虚实变化和艺术表现的效果。如果组合后,没有产生美的变化,证明这一组合方式还没有符合美的法则。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把肌理多次分解重新组合,次数愈多层次愈丰富,肌理愈复杂,直至达到与画面形象融为一体,更加恰如其分地表达意境。
姜今教授说:“一个天才的诗人,他的本领就是发人深省的文字的组合。一个音乐家的巧妙就在于谱写音符的谱曲,一个画家的创作也正是形态的重新组合。”那么,一个综合版画家,他的创作也就是巧妙地重构肌理。
综合版画在未来发展中势必要不断开拓肌理语言,可以说肌理重构在综合版画中的使用是当代版画家知识结构和所处时代背景影响下的必然趋势。通过多年的实践,肌理重构不是“自由”的创作方法,要真正搞好“肌理重构”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对于版画家个人而言,正如姜今教授所说:“打散前选择美的或者化丑为美,构成时要有高度的审美要求。”一句话,要加强版画家的艺术修养和整合创造的能力以及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把握能力,这样能给综合版画的创作带来一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