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儿子酷爱数理化,讨厌文科,历史成绩最差。我总是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他加倍努力,比如给他买他十分向往的耐克运动鞋等,可这种奖励让儿子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大,后来发展到直接向我索要:“妈,你干脆直接奖励我钱吧,或者奖励我一部苹果手机。”
我开始思考,自己似乎用错了方法,单纯的物质激励并没有让儿子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天,我无意中读到钱穆先生写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文。文中写道:“时体操课学步德日,一以练习兵操为主。伯能师在操场呼立正,即曰:须白刃交于前,泰山崩于后,亦凛然不动,始得为立正。遇烈日强风或阵雨,即曰:汝辈非糖人,何怕日。非纸人,何怕风。非泥人,何怕雨。怕这怕那,何时能立。后余亦在小学教体操课,每引伯能师言。”
钱穆先生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的办法未能奏效,缘于这个办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能帮儿子发现历史这门学科本身的魅力,我最应该帮助他的,是帮他找到一个能够传递学科魅力的老师。
我开始翻看名片夹和电话簿,脑子也飞速“搜索”起来。终于,我想到了曾经认识的一位图书馆管理员。
当年,我为了考公务员而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经常见他工作之余专心捧读泛黄的古籍。
“你为什么这么认真啊?”我曾经好奇地问他。
他说:“历史这个东西啊,就像个神秘的黑洞。我每天一闭上眼睛,就在想这些问题,所以看书做笔记,一点也不觉得累……”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20年了,不知道他是否退休,是否健在?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打电话到图书馆。得知他退休之后,我又请他单位离退办帮忙将我的手机号码转给了他。
老人的电话来得非常快。电话中,他高兴地邀请我带儿子到他家去玩。“没想到你20年后还记得我!”老人哈哈大笑,“如今我的眼睛不行了,看不了书了。但一想到图书馆,想到你们这些我曾认识的朋友,我就觉得自己还很年轻……”
就这样,我们再次见面了。
我是带着儿子去的。一进爷爷的房间,儿子就吐了吐舌头:“妈妈,这么多书啊!要看几辈子才看得完?”
老人和儿子亲切地聊了起来,很快就把话题转到了历史上面。老人问儿子:“这周的历史课学了什么?”
儿子答:“鸦片战争。”
老人问:“你有没有思考过,假如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人不反抗,会发生什么事情?”
儿子说:“不反抗就是挨打呗,老师就这么教的。近代史就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史……”
老人笑眯眯地说:“假如我有足够的证据说明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和英国的实力相差极为悬殊。打,是输;不打,也是输。而且,如果我们像日本一样,面对强敌时灵活应对,先签订条约,再忍辱负重,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话,是不是结果会更好?”儿子说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老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老人说:“假如哪天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失忆了,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历史。历史可以让你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又为什么活着。历史还能告诉你,你如何能活得更好……”
儿子听得好认真,从他的眼神里我读到他对这位老人发自内心的尊重。老人告诉儿子,要学好历史,一定要广泛地阅读。他还围绕着儿子这学期历史课上的重点内容给儿子开了一个书单:“一定不要为了记忆而记忆。假如你因为好奇而去涉猎群书的话,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很多东西。”
儿子用力地点点头,答应了老人的邀请:以后每个月都来和老爷爷聊聊天。
从老人引导孩子的事情上,我也得到启发。一方面我要给孩子优质的“导学者”,帮孩子找对导师。另一方面,我要改变自己周扒皮一样的督工形象,放弃整天念叨孩子成绩差的习惯,从启发者的角度来激励孩子。
我给了儿子一笔“基金”,让他把老人列在书单上的书买回来。我并没有催着儿子读,只是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貌似大逆不道,儿子很有兴趣进行反驳。于是,他津津有味地拿着那些书看了起来。当我催他按时睡觉时,他说:“再看一小会儿。老妈,老爷爷说得很对,其实历史并不是我之前以为的那么枯燥。你看,每个史学家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和理解都有差别。我很希望知道真相,并且跟你辩论。”我心里暗暗向老人竖起了大拇指。看来,他的一番话让儿子开窍了!
我的经历可以给广大家长朋友一个启发:孩子偏科的根源,也许并非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用各种方式帮助孩子找到学科的魅力,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不是总用外在的物质去诱惑他。因为,孩子自己愿意学,才是学得好的唯一前提。
【编辑:冯士军】
我开始思考,自己似乎用错了方法,单纯的物质激励并没有让儿子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天,我无意中读到钱穆先生写的《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一文。文中写道:“时体操课学步德日,一以练习兵操为主。伯能师在操场呼立正,即曰:须白刃交于前,泰山崩于后,亦凛然不动,始得为立正。遇烈日强风或阵雨,即曰:汝辈非糖人,何怕日。非纸人,何怕风。非泥人,何怕雨。怕这怕那,何时能立。后余亦在小学教体操课,每引伯能师言。”
钱穆先生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的办法未能奏效,缘于这个办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能帮儿子发现历史这门学科本身的魅力,我最应该帮助他的,是帮他找到一个能够传递学科魅力的老师。
我开始翻看名片夹和电话簿,脑子也飞速“搜索”起来。终于,我想到了曾经认识的一位图书馆管理员。
当年,我为了考公务员而整天泡在图书馆里,经常见他工作之余专心捧读泛黄的古籍。
“你为什么这么认真啊?”我曾经好奇地问他。
他说:“历史这个东西啊,就像个神秘的黑洞。我每天一闭上眼睛,就在想这些问题,所以看书做笔记,一点也不觉得累……”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过去20年了,不知道他是否退休,是否健在?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我打电话到图书馆。得知他退休之后,我又请他单位离退办帮忙将我的手机号码转给了他。
老人的电话来得非常快。电话中,他高兴地邀请我带儿子到他家去玩。“没想到你20年后还记得我!”老人哈哈大笑,“如今我的眼睛不行了,看不了书了。但一想到图书馆,想到你们这些我曾认识的朋友,我就觉得自己还很年轻……”
就这样,我们再次见面了。
我是带着儿子去的。一进爷爷的房间,儿子就吐了吐舌头:“妈妈,这么多书啊!要看几辈子才看得完?”
老人和儿子亲切地聊了起来,很快就把话题转到了历史上面。老人问儿子:“这周的历史课学了什么?”
儿子答:“鸦片战争。”
老人问:“你有没有思考过,假如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人不反抗,会发生什么事情?”
儿子说:“不反抗就是挨打呗,老师就这么教的。近代史就是可歌可泣的反抗史……”
老人笑眯眯地说:“假如我有足够的证据说明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和英国的实力相差极为悬殊。打,是输;不打,也是输。而且,如果我们像日本一样,面对强敌时灵活应对,先签订条约,再忍辱负重,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话,是不是结果会更好?”儿子说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老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老人说:“假如哪天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失忆了,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历史。历史可以让你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又为什么活着。历史还能告诉你,你如何能活得更好……”
儿子听得好认真,从他的眼神里我读到他对这位老人发自内心的尊重。老人告诉儿子,要学好历史,一定要广泛地阅读。他还围绕着儿子这学期历史课上的重点内容给儿子开了一个书单:“一定不要为了记忆而记忆。假如你因为好奇而去涉猎群书的话,不知不觉中就记住了很多东西。”
儿子用力地点点头,答应了老人的邀请:以后每个月都来和老爷爷聊聊天。
从老人引导孩子的事情上,我也得到启发。一方面我要给孩子优质的“导学者”,帮孩子找对导师。另一方面,我要改变自己周扒皮一样的督工形象,放弃整天念叨孩子成绩差的习惯,从启发者的角度来激励孩子。
我给了儿子一笔“基金”,让他把老人列在书单上的书买回来。我并没有催着儿子读,只是提出一些我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貌似大逆不道,儿子很有兴趣进行反驳。于是,他津津有味地拿着那些书看了起来。当我催他按时睡觉时,他说:“再看一小会儿。老妈,老爷爷说得很对,其实历史并不是我之前以为的那么枯燥。你看,每个史学家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和理解都有差别。我很希望知道真相,并且跟你辩论。”我心里暗暗向老人竖起了大拇指。看来,他的一番话让儿子开窍了!
我的经历可以给广大家长朋友一个启发:孩子偏科的根源,也许并非像我们想得那么简单。用各种方式帮助孩子找到学科的魅力,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而不是总用外在的物质去诱惑他。因为,孩子自己愿意学,才是学得好的唯一前提。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