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界都认为中学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价值意识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感染和诱发人的情感,从而实现情感和心灵的培养和塑造活动。
一、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审美情感力的必要性
1、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1993 年 2 月 13 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向教育战线首先是基础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 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我们应积极创造和利用教学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高尚情操,促其人格完善,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语文审美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审美情感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2、审美情感力的培养是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的性质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目标还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语文教育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应该从本学科特定的角度来渗透情感教育的理念,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力。
二、语文教育中审美情感能力培养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能力的培养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利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1)创造教学情景。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在某些场合会对自己的情感缺乏充分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导语,诱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聚焦,引导学生进入其境;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使用录像、录音机、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景,营造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合理地创设生动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熏陶,进行素质教育。例如学习《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先给学生播放回归后繁荣昌盛的香港现状的实录,让学生感知祖国的宝岛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从而激发学生对香港的热爱。再播放《春天的故事》,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画面,营造出缅怀小平通知丰功伟绩的气氛,学生对小平同志的大智大勇就产生崇敬之情。
(2)再现文本情景。在对课文的学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思维、想象,从而丰富情感内容,提高情感水平,诱发与引导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唤起他们的各种感知表象,从而使他们获得新鲜、真切的感受与体验。在学习《雨巷》时,可以让学生边听江涛的歌曲《雨巷》,边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诗中“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又带着淡淡忧愁的姑娘,再现那美丽高洁、彷徨哀怨、凄婉迷茫的丁香姑娘,在蒙蒙细雨中撑着油纸伞走在有颓圮的篱笆墙的小巷中,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伤感忧愁和迷惘的情景中去感同身受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
2、利用心力调动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心力代表非认知心理力量,是指人因动机、需要、意志、兴趣等非认知心理因素产生的内驱力。情感力也就是心力中的一个要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学生有了内在求知欲才会对学习产生愉悦的情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有意识地自觉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力,加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3、利用因材施教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所谓人文性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考虑到人才成长的差异性,考虑到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审美个性是存在差异的,审美与个人的知识、经历、经验、情趣等有关,因此面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审美效果。所以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认真体会和揣摩,求同存异,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新课标也指出,中小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力。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尊重学生审美个性,提高学生审美情感力。教师设法在教室内创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教学创设一种无拘束、无畏缩、畅所欲言、敢于争鸣的健康心态和活跃气氛。
4、利用循序渐近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人的身心发展是逐渐的有顺序的连续的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发展。所以,语文教育应抓住个体不同阶段不同的审美情感特点,提供适于生长的条件和适当的生活,循序渐进地培养个体的审美情感力。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教师要教育并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鼓励孩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小学阶段,语文老师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和体会父母的爱。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细节,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这将会使学生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到达中学阶段,对学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教师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要把这“引导”看作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5、利用时空拓展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所谓时空拓展法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课堂的狭小空间,拓展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社会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它是要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时空拓展法,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作品中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联想,使学生入境。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進而想象出语言文字所描写的色彩、形状、声音等,使社会事物、自然景观历历在目。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读意境优美的词,就要有丰富的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得学生更加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逐渐走向独立。
一、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审美情感力的必要性
1、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1993 年 2 月 13 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向教育战线首先是基础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统一,重视情感、意 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智育和美育功能,以完成语文教学的育人任务。我们应积极创造和利用教学中美的因素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高尚情操,促其人格完善,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语文审美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审美情感教育是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
2、审美情感力的培养是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语文的性质定位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目标还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以语文教育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教学应该从本学科特定的角度来渗透情感教育的理念,利用教材中的文本资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力。
二、语文教育中审美情感能力培养的方法
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能力的培养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利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1)创造教学情景。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在某些场合会对自己的情感缺乏充分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声情并茂的导语,诱发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聚焦,引导学生进入其境;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使用录像、录音机、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景,营造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合理地创设生动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熏陶,进行素质教育。例如学习《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先给学生播放回归后繁荣昌盛的香港现状的实录,让学生感知祖国的宝岛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从而激发学生对香港的热爱。再播放《春天的故事》,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画面,营造出缅怀小平通知丰功伟绩的气氛,学生对小平同志的大智大勇就产生崇敬之情。
(2)再现文本情景。在对课文的学习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思维、想象,从而丰富情感内容,提高情感水平,诱发与引导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唤起他们的各种感知表象,从而使他们获得新鲜、真切的感受与体验。在学习《雨巷》时,可以让学生边听江涛的歌曲《雨巷》,边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诗中“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又带着淡淡忧愁的姑娘,再现那美丽高洁、彷徨哀怨、凄婉迷茫的丁香姑娘,在蒙蒙细雨中撑着油纸伞走在有颓圮的篱笆墙的小巷中,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伤感忧愁和迷惘的情景中去感同身受作者当时的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
2、利用心力调动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心力代表非认知心理力量,是指人因动机、需要、意志、兴趣等非认知心理因素产生的内驱力。情感力也就是心力中的一个要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内在求知欲,学生有了内在求知欲才会对学习产生愉悦的情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有意识地自觉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力,加速语感的早日形成和优化,达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目的。
3、利用因材施教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是塑造人的艺术,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所谓人文性是在语文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考虑到人才成长的差异性,考虑到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每个人的审美个性是存在差异的,审美与个人的知识、经历、经验、情趣等有关,因此面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审美效果。所以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认真体会和揣摩,求同存异,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新课标也指出,中小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力。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尊重学生审美个性,提高学生审美情感力。教师设法在教室内创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教学创设一种无拘束、无畏缩、畅所欲言、敢于争鸣的健康心态和活跃气氛。
4、利用循序渐近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人的身心发展是逐渐的有顺序的连续的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的发展。所以,语文教育应抓住个体不同阶段不同的审美情感特点,提供适于生长的条件和适当的生活,循序渐进地培养个体的审美情感力。
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教师要教育并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鼓励孩子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小学阶段,语文老师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和体会父母的爱。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细节,并要求记下来或写感受。这将会使学生体会到亲人乃至人间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感,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到达中学阶段,对学生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应竭尽全力理解自己的学生。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时,教师要给以鼓励。对学生的思想情感要透彻地了解、掌握,工作应反复做。学生的一些活动,应给予积极的支持和认真的引导,要把这“引导”看作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在对学生深入细致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人而异的耐心指导。对学生的每一点健康的情感内省和表达给予充分肯定,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帮助那些还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学生从情感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在讲、读、写、说中成为更加乐观,更加自信,更加富有利他精神和广泛同情心的人,从而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质。
5、利用时空拓展法培养审美情感力
所谓时空拓展法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课堂的狭小空间,拓展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学习和广泛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使社会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它是要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时空拓展法,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将有利于学生晓之于理,动之于情,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作品中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联想,使学生入境。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進而想象出语言文字所描写的色彩、形状、声音等,使社会事物、自然景观历历在目。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读意境优美的词,就要有丰富的想象,在丰富的想象中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方法的运用,使得学生更加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率。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逐渐走向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