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国家历来把优秀人才的标准定为:德才兼备,以一个人的德行修养做为选拔人才的第一要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说:“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做为做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成就学生一生成长的关键,那么做为从事培养未来接班人重任的教育工作者应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我认为德育教育工作要注重实效。
一、德育工作面临的现状
现在的学生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父母溺爱严重,自我约束、控制力较差,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力存在模糊。一是他们的道德行为与学校、家庭对他们的要求较大差距,普遍存在不好管,特别是中学生让一些老师很是头疼,犯了错误说轻了不起作用,说重了有的走极端,让很多老师心有余悸。二是道德中知与行相脱节,有些学生说起来什么都懂,在演讲和主题班会说起来比大人说得好,做起来言行不一,他们认为书上和老师都是那么教的,根本没有把德育教育“知”落实到行动上。三是有很多学生不愿接受学校教育,存在逆反心理,不服从管理,打群架、说脏话和社会小混混来往,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较差;四是有的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差,到校外不遵守道德规则乱扔果皮、大声喧哗、损坏公物等。以上这些现象说明学生的道德水准还很欠缺,我们的德育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的脑海中,没有把教育转化到学生实际行动上,对德育的实效性重视得还不够。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一方面朝气蓬勃、要求进步,渴望别人的尊重,容易接受各种新事物和成人对他们的要求,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正处在稚嫩时期,对社会的现象缺乏认识,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认识问题还很偏差,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因此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复杂,这也给德育教育工作者很大考验,所以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也出现下面几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教育抽象笼统,大层面的东西多,不注意学生从细微处做起,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往往忽略,关注不够。如:中小学心理问题、如何对待青春期问题、中学生如何与家长相处等等。二是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教育就是搞活动。搞活动无可否认,活动确实能让学生接受,使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但有些活动多流于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使老师学生认为只有搞活动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有时盲目照搬别的学校的教育模式,自己不去动脑筋,不去创新,不能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创造属于自己的德育教育模式,德育教育显得生硬,实际效果差。
二、社会环境及家庭的影响
社会的变革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整个社会出现了多元化,使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一些人的道德观念严重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为了钱不息丧失人格,丧失道德,追求享乐,价值观扭曲;还有一些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的一些不当的宣传都给广大青少年以不可忽视的影响,互联网的兴起,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削弱了人们的道德自律,各种不良信息腐蚀了学生心灵。此外一些家庭的正常结构的破坏,在我校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占学校学生总数的9.2%,这些学生在家有的得不到父爱、母爱,有些父母对子女关心不够,有的受爷爷奶奶的溺爱,使他们的心理变得脆弱、逆反、自暴自弃、自卑、缺乏自信心往往放弃学习,成为品德和学习都成问题的问题学生和学困学生,他们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和学校形成对立面,屡次违反学校校规校纪,有的批评教育,好一段时间过一阶段还照样如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一、从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二、以学生为主体,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
三、改变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时代在发展,德育教育的育人内容和方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要改变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养成什么样的良好习惯,中学阶段应具备什么样的心态等。对那些精神敏感的问题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讨论,使德育教育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四、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德育教育三为一体的网络
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是抓好家庭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指导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与学校协心齐心协力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是学校主动与社区、矿山建立经常性联系,通过方方面面力量呼吁共同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关工委和社区组织全方面力量支持学校工作,清除一切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物,为青少年成长营造健康、文明的环境,让我们下一代人人都成为品格健康,优秀的祖国建设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鸡西市梨树区平岗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
一、德育工作面临的现状
现在的学生中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父母溺爱严重,自我约束、控制力较差,对道德的认识和判断力存在模糊。一是他们的道德行为与学校、家庭对他们的要求较大差距,普遍存在不好管,特别是中学生让一些老师很是头疼,犯了错误说轻了不起作用,说重了有的走极端,让很多老师心有余悸。二是道德中知与行相脱节,有些学生说起来什么都懂,在演讲和主题班会说起来比大人说得好,做起来言行不一,他们认为书上和老师都是那么教的,根本没有把德育教育“知”落实到行动上。三是有很多学生不愿接受学校教育,存在逆反心理,不服从管理,打群架、说脏话和社会小混混来往,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较差;四是有的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差,到校外不遵守道德规则乱扔果皮、大声喧哗、损坏公物等。以上这些现象说明学生的道德水准还很欠缺,我们的德育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的脑海中,没有把教育转化到学生实际行动上,对德育的实效性重视得还不够。
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一方面朝气蓬勃、要求进步,渴望别人的尊重,容易接受各种新事物和成人对他们的要求,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正处在稚嫩时期,对社会的现象缺乏认识,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认识问题还很偏差,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因此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复杂,这也给德育教育工作者很大考验,所以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也出现下面几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教育抽象笼统,大层面的东西多,不注意学生从细微处做起,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往往忽略,关注不够。如:中小学心理问题、如何对待青春期问题、中学生如何与家长相处等等。二是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教育就是搞活动。搞活动无可否认,活动确实能让学生接受,使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但有些活动多流于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使老师学生认为只有搞活动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有时盲目照搬别的学校的教育模式,自己不去动脑筋,不去创新,不能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创造属于自己的德育教育模式,德育教育显得生硬,实际效果差。
二、社会环境及家庭的影响
社会的变革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整个社会出现了多元化,使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一些人的道德观念严重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为了钱不息丧失人格,丧失道德,追求享乐,价值观扭曲;还有一些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的一些不当的宣传都给广大青少年以不可忽视的影响,互联网的兴起,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削弱了人们的道德自律,各种不良信息腐蚀了学生心灵。此外一些家庭的正常结构的破坏,在我校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单亲家庭的孩子占学校学生总数的9.2%,这些学生在家有的得不到父爱、母爱,有些父母对子女关心不够,有的受爷爷奶奶的溺爱,使他们的心理变得脆弱、逆反、自暴自弃、自卑、缺乏自信心往往放弃学习,成为品德和学习都成问题的问题学生和学困学生,他们不服从学校的管理和学校形成对立面,屡次违反学校校规校纪,有的批评教育,好一段时间过一阶段还照样如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一、从学生的养成教育抓起。二、以学生为主体,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
三、改变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时代在发展,德育教育的育人内容和方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要改变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引导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建立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养成什么样的良好习惯,中学阶段应具备什么样的心态等。对那些精神敏感的问题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讨论,使德育教育真正取得实际效果。
四、以学校为主体,建立德育教育三为一体的网络
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
二是抓好家庭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指导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指导家长搞好家庭教育,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家长要与学校协心齐心协力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是学校主动与社区、矿山建立经常性联系,通过方方面面力量呼吁共同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关工委和社区组织全方面力量支持学校工作,清除一切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物,为青少年成长营造健康、文明的环境,让我们下一代人人都成为品格健康,优秀的祖国建设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鸡西市梨树区平岗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